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每天怎么测血糖(糖尿病每天怎么吃)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你真的会测血糖吗?糖尿病人8个测血糖的正确方法

1.测血糖用哪只手指最佳?

无名指、中指和小指均可,其中无名指最佳。

无名指、中指和小指相对于拇指、中指平日使用更少,更不敏感,针扎疼痛轻,用得最多的拇指和食指则应避免使用。

手掌中的毛细血管有两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就在无名指末端,所以无名指血液供应更丰富,更容易取血。

2. 测血糖用手指哪个部位最不疼?

手指侧面采血。

手指侧面疼痛感更小。不要选择指腹的中间部位, 不要在太靠近指甲(即指尖)的部位,会更疼。

3.测血糖需要用酒精消毒吗?

日常测血糖不需要使用酒精消毒。

频繁使用酒精会使皮肤脱水干燥,造成皮肤皲裂。流动水加上肥皂洗手即可。

4.不洗手能直接测血糖吗?

不能。

手上可能蘸有影响血糖的成分,比如吃完水果后没有洗手,粘有糖分,就会导致血糖升高的假象。

5.测空腹血糖应何时测?

准确时间应距离前一天空腹8-10小时。

医学上的空腹指不进餐8-10小时。避免早晨测空腹血糖时空腹时间太短,比如零点之后仍进餐;或者空腹时间太久,比如从前天下午就没有进餐。

6. 测餐后血糖应何时测?

餐后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

注意,不能在饭后不久立即测血糖当作餐后血糖;或不是从进食第一口饭算时间,而是从用餐结束开始算,2正常情况下,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 7.8mmol/L,接近空腹水平。

7.测餐后1小时血糖有意义吗?

有一定参考意义,可以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食物。

虽然糖尿病人测餐后血糖时间要求是吃第一口饭起2小时,但许多糖尿病人会去测餐后1小时血糖,正常情况下,血糖在 进餐后0.5~1小时达到最高点,但一般不超11.1mmol/L。偶尔测测餐后1小时血糖,可以反映吃升糖快速的食物,如水果后血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可以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食物。

8.测几次能想起一次就测一次吗?

不能,通常测血糖的频率是有规律的。

一般在病情有变化时,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需测血糖1-2次。病情稳定后,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或在就医前一天连续监测3天,每天监测7个时间点的血糖。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监测。全天7点血糖是指:三餐前、三餐后和睡前;全天9点血糖指:空腹、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和半夜。

怀疑出现低血糖,参加剧烈运动前后、不能规律进餐或感觉不适等情况下也应该监测血糖。

血糖应该怎么测?教你打开血糖监测的正确姿势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中无法避免的一环,但亲爱的糖友们,您感受了“十指连心之痛”,但您的血糖监测做对了吗?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了一些正确监测血糖及减轻疼痛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01测血糖前先用温水洗手,自然晾干,手指下垂或甩手,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02建议第一滴血弃掉不要,使用第二滴血进行监测。

03指尖采血前一般使用酒精消毒,但酒精过多或没有擦拭干净,穿刺后,残留酒精刺激伤口会引起疼痛,建议消毒待干或擦拭干净后再测。

04监测血糖时,选择合适的血糖仪,并选择直径最小的针,根据皮肤薄厚选择针刺的深度,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针扎得过浅,流出来的血过少,会导致采血量不足,需更换部位重新穿刺,增加疼痛。一次性采血针调节进针深度不合适,针扎得过深,疼痛会明显加重,也会增加糖友的心理压力)。

05监测血糖时,注意轮换手指测血糖,原则上每个部位每天只能测一次。有些糖友喜欢频繁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不轮换手指,导致采血部位不均匀,局部皮肤没有完全愈合而导致皮肤淤血,疼痛感会增加。

06监测血糖时,应优先选择无名指、小指和中指,其次可选拇指和食指,同时避免扎指尖。建议捏紧远端指节,根据皮肤厚度调整进针角度,在指腹偏侧面穿刺。不同手指疼痛感有差别,不同手指及不同部位神经分布不均一,疼痛感也有差别。

07监测完血糖后,用棉签轻压伤口,不能揉搓(按压方式不正确或没有持续按压,皮下会继续渗血,可能形成淤血,引起疼痛)。

08监测血糖过程中,可以和家人聊天或听音乐,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

#家庭医生超能团##糖尿病##血糖#

糖尿病人应该多久测一次血糖?提醒:在家测血糖,4个误区别犯

糖尿病是一种跟咱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长期慢性病,现在它越来越成为全球大家伙儿健康上的一个大难题。尤其是在家测血糖,成为了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家用血糖监测设备越来越普及,很多患者却在日常检测过程中犯了一些常见的误区,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误区一:随意进行血糖测试,想什么时候测就什么时候测,缺乏规律性。

很多人觉得,测量血糖这件事情,只要自己心血来潮,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无需固定时间或条件。其实,并非如此。测量血糖的频率应根据个人病情、饮食、运动及用药等情况来定。例如,若患者正在调整药物或改变饮食,监测频率应适当增加,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安排时间点。相反,如果糖尿病控制较好,且没有明显的症状变化,频繁测量反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焦虑。正如“大海中的小船”,如果你没有明确的航线,船会在无序的波涛中漂泊,无法达到理想的目的地。

实际上,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建议,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较好的情况下,每天测量一次就足够。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那些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他们需要更加频繁地进行血糖检测,包括在餐前、餐后以及夜晚都要进行血糖监测。

误区二:重复测量同一手指的数值。

尽管手指是测量血糖的常见部位,但它并非唯一选择。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当手指皮肤反复刺痛时,可以选择其他部位,如大腿或上臂。现代的无创设备或使用微小针头的血糖仪,能使得不同测量部位的结果依旧精确,且能减少疼痛。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部位的血糖浓度变化略有不同,但通常差异较小,可以参考设备使用说明来选择最适合的部位。

误区三:不应仅局限于关注即时的血糖数值,而忽视其变化趋势。

测血糖啊,重要的不光是看那一刻的数字,而是要瞅瞅血糖是怎么变化的,知道它的上上下下,这才算是真的搞懂了血糖的情况。单次血糖检测给出的数字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真正的控制效果应该通过一段时间内的连续数据来分析。例如,如果你的血糖值一时偏高,并不代表一定是用药失败,可能是近期生活方式变化的反映。反之,若持续出现低血糖趋势,很可能表明药物剂量过大或饮食调节不太合适。

所以说啊,得了糖尿病的人,得多留心自己血糖是怎么变的,掌握好它的变化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病情。例如,通过连续两周或一个月的记录,分析血糖波动的模式,找出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如此,才能更精确地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单次测量所带来的误判。

误区四说的是,有些人没注意到空腹和吃完饭后的血糖水平是不一样的,他们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异,这其实是个很重要的点,不能小看。

不少患者常只测早晨空腹血糖,自以为正常就控糖无忧,却大大忽略了餐后血糖同样重要的监测。事实上,餐后血糖的剧烈波动往往比空腹时的血糖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糖尿病的控制状况。吃了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后,血糖的升降变化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胰岛素的分泌状况,这样我们就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血糖代谢是不是处于健康状态。

若餐后血糖长时间维持在180mg/dL以上,将很可能大幅度提升糖尿病各类并发症的潜在风险。有研究显示,比起早上的空腹血糖,吃饭后2个小时的血糖值更能看出以后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可能性有多大。所以说,糖尿病的人在家测血糖的时候,得听医生的话,既要测早上的空腹血糖,也得测吃饭后的血糖,这样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的血糖情况。

测血糖啥时候最好呢?其实关键就是找对时间和地点。不管你在哪儿,记得在医生建议的时间点测,这样才能准确了解你的血糖情况哦。

患者可以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治疗安排,灵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血糖测量时间点。对于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在餐前、餐后以及睡前测量,以便准确掌握血糖波动。2型糖尿病患者,看看自己血糖管得咋样,空腹时和吃完饭后测一测血糖就行啦。而在遇到血糖波动大的情况时,及时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在家测血糖时,不应忽视正确的检测方法和规律。了解血糖趋势、合理选择测量部位、避免对单一血糖值的过度依赖,以及关注餐后血糖的变化,这些都是优化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关键步骤。精准的血糖管理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疾病,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提升生活质量。

糖尿病管理不是一场孤军奋战,它需要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血糖监测和调整,使血糖水平始终保持在安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