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挂什么科)
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介绍4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中成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为10%-15%,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者的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则大于5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侧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中医学“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中医诊断将其命名为“消渴病痹症〞。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凉、麻、痛、痿为临床四大特点,主要病机是以气虚、阴虚、阳虚失充为本,以瘀血、痰浊阻络为标,血瘀贯穿于病变始终。治疗应当辩证施治,在遣方择药前提下,酌情选加化瘀通络之品。
消栓胶囊组方为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本方乃补阳还五汤改变剂型而成,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以助血行,为君药;辅以当归、赤芍养血活血、化瘀通络,共为臣药;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通络,共为佐药;地龙性善走窜,通经活络、息风、止痉,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用于由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的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或动则汗出,肢体发凉,手足肿胀,缺血性中风见上述证候者;由气虚血瘀所致的痹症,症见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见上述证候者。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消栓胶囊具有抗脑缺血的作用, 可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提高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抗血栓作用,可抑制血栓形成,抑制ADP(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血管内膜厚度,减慢平滑肌细胞DNA合成速率,并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可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尚具有抗炎、抗氧化、镇痛、改善血液动力学、代谢指标和微循环等作用。
参茋降糖颗粒组方为人参茎叶皂苷、黄芪、山药、麦冬、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地黄、天花粉、茯苓、泽泻。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其提取物人参茎叶皂苷据现代药理证明具有一定降糖作用;黄芪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二药同用,大补元气,健脾升阳,生津止渴,共为君药。山药平补气阴,健脾滋肾润肺,固涩精微;麦冬养阴清热,益胃生津,二药合用,助参芪益气养阴,生津润燥,共为臣药。五味子益气生津止渴,收敛固涩阴精;枸杞子滋补肝肾,养阴润燥;覆盆子益精缩尿,固涩阴液,三药同用,补敛合用,脾肾同调,佐助君药益气生津止渴,并可避免津液的滑脱;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天花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茯苓健脾益气;泽泻泻虚火,祛肾浊,使补而不滞,皆为佐药。诸药合用,气阴兼养,补敛结合,补中有清,共奏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之效。
参茋降糖颗粒用于多因禀赋虚弱,或过食肥甘厚味,或过用温补食物,或情志过极,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症见口渴多饮,咽干口燥,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倦怠乏力,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阴虚血瘀所致的痹症,症见腿足挛急,酸胀疼痛,肢体麻木,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少饮,多有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见上述症候者。此外,参茋降糖颗粒对糖耐量低减者有治疗作用,有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报道。
参茋降糖颗粒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可降低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增加血清胰岛素含量,改善胰岛B细胞损伤。尚具有抗炎、改善脂代谢、改善微循环、营养修复神经等作用。
通塞脉片组方为黄芪、当归、党参、金银花、甘草、玄参、石斛、牛膝。方中黄芪、当归、党参补气生血,为君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玄参、石斛养阴清热,为臣药。牛膝活血散瘀,通经活络,引热下行,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培补气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用于由气血两虚,瘀毒阻络所致的脱疽,症见肢端肿痛、皮色发黯、有静息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由气血两虚,瘀毒阻络所致的痹症,症见手足麻木,如有蚁行,肢末时痛,多呈刺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主,入夜痛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腰腿酸软,或面色白,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紫,或有紫斑,苔薄白,脉沉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见上述证候者。此外,有报道可用于冠心病、风湿性关节炎、血栓性浅静脉炎。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通塞脉片具有改善脑缺血的作用,可改善脑缺血所致的脑水肿,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丙二醛的含量,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降低血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含量,减少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降低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改善动脉形态;具有抗糖尿病足的作用,可促进 2型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增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含量,降低血糖、血脂、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液黏度,改善胰岛素抵抗;尚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抗炎、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作用。
血府逐瘀胶囊组方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黄、赤芍、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方中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共为君药。地黄、川芎、赤芍、当归、牛膝活血化瘀、宣痹止痛,以助君药之力,皆为臣药。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用于因气滞血瘀,心脉闭塞而致的胸痹,症见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烦躁,心悸,气短,舌黯红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因瘀血阻络而致的头痛,症见头痛,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舌黯红或有瘀斑,脉弦紧;因气滞血瘀,心神失养所致的心悸,症见心悸,胸闷不适,失眠多梦,舌黯红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此外,尚有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术后肠粘连性腹痛、原发性痛经、慢性精神分裂症、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症、下肢静脉曲张的报道。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血府逐瘀胶囊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能降低心肌氧耗量,降低心肌缺血心电图ST段的升高,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炎性反应;具有抗血栓的作用, 能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动脉血栓形成;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增加耳廓微细动静脉口径,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次数;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具有降血脂作用,可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具有保肝作用,能降低肝损伤血清谷丙转氨酶,增加肝组织的血流量;具有抗脑缺血的作用,可改善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行为学缺损症状,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减少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具有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质量指数、增加左心室舒缩功能,改善心肌组织血管周围与间质胶原纤维增生、抑制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肌纤维化等作用;尚有抗炎、抗氧化应激、营养修复神经等作用。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可以试试这三种中成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 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 ( 或) 体征。常见症状为肢体麻木、疼痛、灼热或其他异常感觉。无症状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依靠体征筛查,如肌肉无力和萎缩,肢体局部浅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或神经电生理检查方可诊断[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天罗大夫就参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2],和大家谈一谈有哪几种中成药可以助力阻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1.木丹颗粒【主要成份】黄芪、延胡索(醋制)、三七、赤芍、丹参、川芎、红花、苏木、鸡血藤。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止痛。
【适应症】用于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气虚络阻证,临床表现为四肢末梢及躯干部麻木、疼痛及感觉异常;或见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自汗等。
【用法用量】[3]:饭后半小时服用,用温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4周为一疗程,可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不良反应】1.偶见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不影响继续治疗,如较严重请停止服用。2.偶见皮疹或转氨酶升高,如有发生请停止服用。
【药理毒理】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本品对链脲霉素糖尿病模型大鼠的尾神经传导速度有加快作用,对模型大鼠的坐骨神经、胰腺、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有改善作用;能降低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可抑制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
【注意事项】
1.本品适用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空腹血糖≤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 11mmol/L)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
2.本品尚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青少年以及70岁以上老龄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研究数据,如需使用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主要成份】黄芪、丹参、当归、附子(制)、桂枝、赤芍、川芎、川牛膝、细辛、土茯苓、知母等十二味。
【功效】活血温阳,通络止痛。
【适应症】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气虚血瘀、寒凝脉阻证,临床表现为四肢自发性疼痛、肢端麻木、四肢发凉、肢软无力、感觉异常或减退;或见舌质紫暗或暗淡、脉细或细涩。
【用法用量】[4]饭前半小时温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疗程8周。
3.糖脉康颗粒【主要成分】黄芪、地黄、赤芍、丹参、牛膝、麦冬、葛根、桑叶、黄连、黄精、淫羊藿。
【功效】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
【适应症】适用于糖尿病及并发症出现气阴两虚兼血瘀证见以下症状者(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口渴喜饮、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便秘)。
【现代药理】对葡萄糖致大鼠血糖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所致大鼠高血糖有显著降低作用,而对正常大鼠的血糖无明显影响。动物实验研究表明[5],糖脉康颗粒具有降血糖、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1次1袋,一日3次(规格:5g/袋 )。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 2013 年版) [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 ( 7) : 447- 498.
[2]方朝晖, 吴以岭, 赵进东.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J]. 中医杂志, 2017, 58(07):625-630.
[3]木丹颗粒说明书.
[4]芪丹参络颗粒说明书.
[5]赵启鹏, 张艺, 廖琦,等. 糖脉康颗粒对糖尿病大鼠"消渴"症状改善作用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2(01):169-17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吃甲钴胺就够了?这2种药物,是它的好搭档
李叔,56岁。患二型糖尿病十年多,前几年仅通过二甲双胍缓释片来降糖,后来血糖一直控制不稳定,于是联合长效胰岛素控制血糖,最近一段时间血糖出现了波动,自行监测餐后血糖为15.2mmol/L,主治医生建议李叔来医院仔细检查一下,李叔认为血糖偶尔升高并不是什么大事,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了胰岛素注射剂量,血糖暂时控制稳定。
一周前,李叔感觉双手和双脚出现了麻木感,李叔以为是自己缺乏运动导致的,直到双脚麻木感影响到了正常行走,李叔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连忙去医院进行检查。
通过李叔的主诉,初步怀疑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如果神经系统检查确定王叔四肢末端受到一定程度的神经损伤。通过心电图排除了心脏神经受损的可能性。
下肢超声检查并没发现血管周围有损伤,通过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检查确定李叔四肢末端感觉神经受损,四肢活动性降低。确诊为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通过会诊确定李叔的治疗方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因此我们需要严格控制血糖,延续李叔之前的降糖方案,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口服次数,由原本一天一次,一次1g改为一天两次,一次0.75g。
胰岛素剂量不变。同时服用甲钴胺和前列腺素E1改善神经系统。
半年后李叔再次复查,发现四肢末端的神经系统得到大幅度改善,治疗效果非常好。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会有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因此我们要了解糖尿病并发症,下面为大家详细讲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并发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什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指周围神经受到损伤,表现为神经功能下降或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主要主要负责感觉功能,调节机体运动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排汗功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分为多发性神经病变,局灶性单神经病变,神经根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脑神经,其中累及脑神经对机体的损伤最为严重。
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血糖过高,长时间血糖过高会使血管受到一定损伤,过高的血糖会腐蚀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硬化,影响正常的血液流通,神经系统需要血液流通供应营养和氧气,血液流通受阻会导致神经系统营养缺乏,导致神经缺氧,使周围神经发生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症状有四肢麻木,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四肢灼烧感或蚁爬感等感觉症状,患者还可能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具体表现为四肢疼痛,行动能力丧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还会导致运动神经下降,使我们出现活动能力下降,四肢不协调的症状。
当糖尿病周围神经累及自主神经时我们对温度的感知会丧失,导致肢体发凉,泌汗神经功能也会受到障碍,可能会出现多汗症状或闭汗症状,这一症状可能会导致排尿系统受到损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还会侵犯视神经,导致我们出现视力下降,双眼模糊的症状。糖尿病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其实去医院筛查是否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有两种,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大多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
1.周围神经减压术
通过微创手术将周围神经附近的压力彻底释放,恢复局部血液循环,保证周围神经有营养供给和血液供氧量。
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神经病变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适用于已发生严重四肢病变的患者,关节部位神经受到损伤的患者也常用这种手术方法。
2.药物治疗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神经营养修复药物为主,神经营养修复药物多为硫胺素和甲钴胺,这类药物是维生素B族辅酶。甲钴胺能够提高机体吸收叶酸的能力,加快机体核酸代谢,提高神经传递敏感性,加快神经传递。
糖尿病周围神经受损会使神经传递的功能下降,甲钴胺提高神经传递速度能够缓解神经传递功能障碍的症状,有利于缓解神经系统压力,促进神经系统自我修复。
另外,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使神经出现退变现象,而甲钴胺能够很好的抑制神经退变,有利于神经系统自我恢复。
仅用甲钴胺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但是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由于甲钴胺不能长期使用(通常连续使用甲钴胺不能超过半年),因此我们需要配合其他药物共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高治疗效果,加快神经恢复。
长期使用甲钴胺会影响机体内维生素含量,对我们的机体造成一定影响,长期使用甲钴胺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单独使用甲钴胺治疗神经病变,甲钴胺联合2种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甲钴胺搭配这两种药物,治疗效果加倍!第1种:甲钴胺可以搭配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主要有前列腺素E1,西洛他唑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滞性,提高血流动力,改善血液循环。
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糖过高导致血液循环受阻,神经细胞无法正常获得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长期营养不良和缺氧导致神经细胞受损。
通过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能够有效提高神经细胞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供应量,提高神经细胞自我修复能力。
甲钴胺能够有效修复神经元和神经细胞,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能够提供神经元和神经细胞,营养物质和氧气,两种药物相互联合使用能够有效促进神经修复和神经自我修复。
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因为药物机制的原因,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心率过快的情况,可能会发生低血压症状,以前列腺素E1为例,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使我们发生尿道疼痛的副作用,这一症状停药后会自行消失,我们还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方面的副作用,如头痛,头晕等,如长时间连续出现这一情况,需要立即停药及时向医生寻求帮助。
第2种:甲钴胺可以搭配抗氧化的药物。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可以使用抗氧化的药物。抗氧化的药物能够保护内皮细胞,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健康的内皮细胞能够轻松应对血管压力,通过内皮细胞收缩达到释放血管压力的目的,有效防止血管硬化,有利于预防血液循环受损,防止神经细胞受损。
血糖过高会导致内皮细胞氧化加速,内皮细胞长期受到高糖影响会触发氧化应激反应,导致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内皮细胞老化脱落在血管当中,脱落的内皮细胞与血液中的糖分和纸质物质相融合会产生血脂斑块,导致血管闭塞,影响血液流通,部分堵塞的血液会流向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微血管灌注过多会导致血管破裂,影响血管周围神经。
使用抗氧化的药物能够有效防止这些情况发生,有效改善血流动力,提高神经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联合甲钴胺有利于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因因是因为血糖过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产生,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怎样预防糖尿病并发症?1.积极控制血糖
长期血糖过高是导致糖尿病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控制血糖,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周自行监测一次血糖,血糖不稳定的患者要增加监测频率,自行监测血糖有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保持健康的体重
体脂过高会影响血糖代谢,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
糖尿病患者要坚持糖尿病饮食,低盐低脂低糖的清淡饮食为主,减少主食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量,选择优质蛋白质,保证每日摄入营养均衡。
通过规律运动能够有效控制体重,运动还能够加快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提高机体代谢血糖的能力。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坚持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
3.定期体检和复查
通过定期体检和复查能够有效发现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定期系统监测血糖和胰岛素功能。
定期检查有利于观察机体变化,有利于我们了解机体是否有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可能性,让我们能够尽快应对,有效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
4.避免不良习惯
吸烟,喝酒,熬夜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不良习惯,降低发生风险。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保持心情愉快,心情愉快有利于治疗疾病。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只吃甲钴胺治疗效果不佳,联合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和抗氧化的药物能够使治疗效果加倍。上文提到的李叔就是联合甲钴胺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半年后神经系统得到很好的恢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可以向李叔学习。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38
[2] lqbal Z, Azmi S, Yadav R, et al. ,2018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