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吃血糖升高(糖尿病不吃血糖也高怎么办)
糖尿病病人不吃饭,光吃菜,血糖会怎样?
现在很多人存在一个习惯——“光吃菜不吃饭”,觉得这样既能减肥也可以防止糖尿病。
光吃菜,不吃饭,为何更易得糖尿病?
专家指出,1克油中,大约有9个热卡的热量,而在1克蛋白质中,大约只有4个热卡的热量。这样相比之下,1克米饭中,也就只有4个热卡的热量。
饭少吃了,菜吃多了,菜肴中的油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很高,甚至还可能超过米饭中淀粉的热量,导致热量超标,营养过剩。另外蛋白质摄入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
专家的建议
①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主食总摄入量的1/3。(注意:土豆、山药、芋艿、藕等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如食用,需相应减少主食量)。
③常吃鱼、禽,畜肉和蛋类适量,限制加工肉类。每日红肉量不应超过90克,最好以鱼肉和家禽肉代替红肉。
⑤清淡饮食,足量饮水,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推荐饮用白开水每日1500~1700ml,也可选择淡茶水。
另外,最好从天然食品中摄取纤维。
浙江阿姨12年几乎没吃过肉!只为降糖,结果血糖升高……
来源:杭州交通918
年过六十的蒋阿姨,在12年前被查出了糖尿病,自此以后,她便开始服用降糖药物,并以素食为主。凭着惊人的毅力,12年来,她几乎没吃过肉。不仅如此,由于体型消瘦,担心体重减轻,她也很少运动。
近日,蒋阿姨突然出现了体重骤降的情况,短时间内就轻了10斤,而且感到浑身乏力不适,这是过去十多年来没发生过的。因此,她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没想到测得空腹血糖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9mmol/L,糖化血红蛋白9.1mmol/L,均超出正常值不少!
长期吃素为什么血糖还会失控?
蒋阿姨的血糖为什么会走向“失控”?
医生在仔细询问后得知,蒋阿姨平日未监测血糖,喜食面食,且主食量占比过多,早餐以粥和馒头搭配咸菜为主,中晚餐吃面条为主,面条里搭配少量的蔬菜。而吃素容易饿,她平时习惯在两餐间吃些玉米、番薯、饼干充饥。由于规律使用降糖药物,这些年来她倒也没出现什么严重的糖尿病症状。然而,随着年纪的增大,她的血糖逐渐难以控制。
考虑到蒋阿姨体型偏瘦及饮食结构不合理,医生为她调整了降糖药物,增加了长效胰岛素降糖治疗,并让她佩戴动态血糖仪进行持续血糖监测。
与此同时,糖尿病专科护士范学兰对蒋阿姨进行了糖尿病饮食指导,嘱其增加蔬菜、肉蛋奶类的摄入,减少每餐主食摄入量,把精制面粉制作的白面条替换成荞麦面,在感到饥饿时选择青瓜、小番茄等糖分低的食物加餐,并教会她运用动态血糖仪调整饮食的量和结构,还敦促她要适当运动。经过两周的调整,蒋阿姨的血糖逐渐控制平稳,乏力不适症状缓解,她也学会了合理的糖尿病饮食方法。
长期吃素为什么还会有糖尿病?范学兰表示,会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患者对糖尿病饮食还存在误解。事实上,不合理地吃素,不仅不会降血糖,反而会升高血糖,原因如下:
首先,素食包括的不只是蔬菜水果,还有米饭、面条、米线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很多患者企图通过吃全素控制血糖,虽然没有摄入肉蛋类食物,但为了抵抗饥饿而吃很多的主食,从而造成总热量摄入过多,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其次,素菜本身味道清淡,口感或味道没有荤菜好,油和调味品可以改善素菜的口感,所以不少患者在烹饪素菜时,为了让口感更好,会将“素菜荤做”,经常使用过多的油和盐、糖、酱料等调味品,把原本健康的食材变成了高油高盐高糖的菜肴,导致油脂、盐分、糖分摄入超标,反而升高了血糖。
第三,很多患者会大量食用土豆、玉米、南瓜、芋艿、莲藕、毛豆等,实际上,这些食物淀粉含量很高,如果吃多了,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从而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盲目吃素,小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范学兰表示,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谨记影响血糖控制的食物除了肉类、鱼类,脂肪、蛋白质、油脂,还有坚果类和碳水化合物。
“吃素食也要控制总能量,如果以为只要不吃肉类,其他就可以放任自由,这对血糖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而且认为吃全素可以降血糖,从而长期不进食动物性食物,这个行为也不可取,因为动物性食物中也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范学兰提醒,在没有充分了解自身状态的情况下一味吃素,小心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前,她就曾遇到过一位这样的患者。
“那是一个29岁的小伙子,确诊糖尿病1年,平时口服药物治疗。前不久,他在体检时被查出空腹血糖有12.2mmol/L,严重超标。于是他马上开始通过吃素和运动降血糖,每日进食大量青瓜、蔬菜和少许米饭,每天晚上坚持户外跑步1小时,后来就出现了浑身乏力伴恶心不适的症状,到内分泌科就诊,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后来,这个小伙子被收治住院。医生予以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同时辅以大量补液治疗,加强糖尿病饮食教育,嘱其多饮水。5天后,他的尿酮体消失,无乏力、恶心等不适,血糖控制平稳,最终顺利出院。
为什么该患者通过吃素和运动降血糖,不仅血糖没有控制好还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据医生介绍,人体在较长时间能量摄入不足时,会自动分解脂肪提供能量,脂肪分解会产生酮体,而酮体是酸性产物,当它不断蓄积就发生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未及时诊治,病情可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单纯靠吃素节食及运动的方法降血糖并不可取。
应对糖尿病,这些误区要避免!
医生表示,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降低糖尿病危害的关键是进行合理的糖尿病管理。不过,目前很多患者仍对糖尿病管理缺乏了解,甚至经常会陷入一些认识误区,从而延误病情。
误区一、得了糖尿病不要紧
事实上,人体器官长期浸泡在高血糖中,会受到损害,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致死。正确的做法是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定期进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筛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改善生存质量。
误区二、糖尿病患者运动量越大越好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运动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非是运动量越大越好。过度、过量运动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还会导致其他运动伤害!成人糖尿病患者每周保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即达到了运动量。
误区三、胰岛素一定要等到口服药无效才能用
事实上,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以使血糖早得到控制,从而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随着胰岛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注射胰岛素是必然的。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能去旅行
事实上,血糖稳定的患者可以旅行,建议在旅行前与医生共同制定旅行期间的疾病管理方案,结伴旅行,并随身携带药物及注射工具、血糖监测仪和糖尿病救治卡,注意保护足部,做好降糖药物的合理保存。
误区五、控制饮食摄入就是吃得越少越好
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每天要正常生活、工作,需要提供机体新陈代谢需要的热量,吃得太少保证不了机体正常的营养及能量需求,也有可能产生低血糖昏迷的风险。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体重、理想体重及工作强度制订相关饮食计划,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热量。
来源:宁波晚报
不吃甜食,血糖依然很高,是怎么回事?脾出了问题,只忌口没用了
大家好,我是中医郭连川!很多糖尿病患者,明明平时已经很注意饮食了,基本不吃甜食了,但血糖依然很高,这种情况啊,说明内在脏腑已经亏虚到一定程度了,只靠忌口来控制血糖,是没用的!
中医认为糖尿病就是个脾胃病,脾主管运化,如果脾虚,运化失常,吃进来的水谷精微得不到正常的转化和运输,那么四肢和各脏腑就会失去濡养,这会引发肺热、肾虚等一系列的问题,而水谷精微积聚在血管脉道之中,也会逐渐导致血糖升高,最终体现在病症上就是口渴多饮、多食易饥、体重减轻、皮肤干燥瘙痒等。
既然糖尿病血糖不稳的源头在脾,那在治疗时,忌口只能起到辅助调理的作用,不给脾胃增加负担,减少糖的摄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情继续恶化,而想要长久的平稳血糖,改善不适,还是得把脾调养好,促进运化,恢复气血对身体的濡养才行。
举个例子来讲,我的这位糖尿病患者,平时口渴多饮、多尿、乏力,自患病后,整个人越来越消瘦,怎么吃也不胖,看他舌脉,是舌红少津、脉弦细的状态,看诊时他的血糖在11毫摩尔左右。这位患者血糖高,同时存在脾虚胃火旺盛的问题,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常,身体失去濡养,所以就会觉得乏力,而水谷运化作用减弱,水液无法下行,就会导致多尿。另一方面,患者胃火旺盛,腐熟食物的速度更快,但脾无法吸收,所以整个人多食却消瘦,胃火不断灼烧,也会导致舌红少津,口干多饮。
针对这位患者的情况,在治疗时,我是从脾胃入手,用黄芪、党参、白术还有茯苓这几味药健脾、补气,扶正亏虚的脾胃;用山药和黄精来滋养脾阴;加味葛根健脾升阳、生津止渴;用天花粉和麦冬来润肺生津、养阴益胃;用生地黄和枸杞来补益肝肾;用黄连和玄参来清热滋阴。
整方合用,补脾滋阴清火,也同时补益了肝肺肾,患者用药后,口渴乏力好转很明显,后续继续按方用药,血糖逐渐下降直至平稳,病情控制的是比较不错的。糖尿病本身是脏腑亏虚所致,所以单靠忌口来控制血糖,并不理想,找到亏虚所在,对症调理,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才是稳定病情的关键。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如果有相关问题,可以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