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前期就是糖尿病吗(糖前期会得正常吗)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糖前期”?有没有办法预防?
你在疲惫的午后感到一阵口渴、乏力,甚至在夜间无端醒来,口干舌燥?
当你不自觉地增重、肚子上的赘肉慢慢堆积时,内心是不是也隐隐担忧过:这种状况,是不是糖尿病的前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糖尿病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它的前期状态,往往被很多人忽视。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只是轻微的“不太健康”,但事实上,糖前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信号。
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它发展为糖尿病。
“糖前期”糖前期,顾名思义,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标准,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它是一个潜在的风险期,意味着你已经处在糖尿病的“灰色地带”。
糖前期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项:
空腹血糖(FPG)值在100-125 mg/dl之间;
2小时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GTT)结果在140-199 mg/dl之间。
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可能只是感到偶尔的疲劳、口渴,或体重略微增加,因此不容易被察觉。
然而,这一阶段的血糖波动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演变成2型糖尿病,给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糖前期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最初的几个月或几年内,很多人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血糖已经处于危险区。
比如,李女士,在一段时间内也只是觉得自己似乎有点累,口渴得厉害,总是希望喝点水来解渴。
她并没有注意到,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其实可能是血糖升高的警告。
根据2018年《糖尿病学报》发布的研究数据,糖前期患者在没有有效干预的情况下,有约25%的风险会在5年内转变为2型糖尿病。
此外,糖前期患者还可能会面临心脏病、高血压、肾脏问题等一系列并发症。
这个阶段,就像是糖尿病的“前奏”,如果忽视了,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
饮食与糖前期的关系李女士虽然觉得自己“只是”有些疲劳,但当她去医院做了一次常规体检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进入糖前期。
这时,医生首先提醒她需要在饮食上做出调整。
于是,李女士开始关注她的日常饮食,并通过改变饮食习惯逐渐控制血糖。
饮食对糖前期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表明,饮食习惯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血糖水平,从而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直接关系到血糖的波动。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往往是糖前期和糖尿病的“催化剂”。
例如,2015年《临床营养学杂志》发布的研究显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能够帮助糖前期患者控制血糖,尤其是在减重过程中,控制糖分和热量摄入是关键。
李女士将她的饮食结构进行了调整,减少了甜食、碳酸饮料等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了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全谷物和低GI食物(即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
例如,全麦面包、燕麦、蔬菜和豆类等,它们能有效减缓血糖的升高。
膳食纤维的摄入对糖前期患者至关重要,2019年,《国际糖尿病与代谢病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膳食纤维,尤其是可溶性纤维,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水平。
膳食纤维的食物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延缓食物在胃中的排空时间,从而减缓餐后血糖的快速上升。
这对于控制血糖波动,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睡眠质量与糖前期的关系
除了饮食,李女士还意识到她的睡眠质量也可能对血糖控制产生影响。
她发现,过去自己经常熬夜,加班到很晚,睡眠质量差,第二天早上总是感到困倦,难以集中精力。
医生提醒她,长期睡眠不足,尤其是质量不佳的睡眠,会干扰身体的代谢过程,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睡眠质量与糖尿病之间的密切关系。
2015年,《睡眠医学评论》的一篇文章指出,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加剧,从而升高血糖水平。
具体来说,长期失眠或睡眠时间过短,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特别是压力激素(如皮质醇)增加,这会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葡萄糖进入血液,最终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更重要的是,睡眠呼吸暂停症候群,即夜间呼吸暂停的症状,也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发现,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这是因为呼吸暂停导致的夜间缺氧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因此,李女士开始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确保每天有7到8小时的睡眠。
她还专门调整了睡眠环境,避免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影响她的睡眠质量。
她的睡眠得到了改善,白天的精力也变得更加充沛,体重也有所减轻,血糖水平稳定了很多。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糖前期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糖前期呢?
李女士通过体检知道了自己的血糖已经有些偏高。
那么,除了通过体检来判断外,以下这些糖前期的危险信号,你也应该引起警惕:
体重增加,尤其是腹部肥胖:腹部肥胖是糖前期的高风险信号。
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经常口渴,排尿频繁:这两个症状常常出现在血糖升高时,尤其是晚上,你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醒来喝水。
体力下降,容易疲劳:血糖波动过大时,身体会出现虚弱、疲劳等症状。
饮食习惯不健康,缺乏运动:长期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是糖前期的典型风险因素。
如果你符合上述某些症状,建议你及时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测。
糖前期的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生活方式干预的积极作用李女士在医生的建议下,采取了包括饮食、运动和睡眠在内的多方面干预,效果非常显著。
她每天坚持30分钟的快走,并且保持规律的作息,每晚保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她还学会了压力管理,避免因工作压力过大而影响健康。
事实上,生活方式干预在糖前期的管理中具有极大的潜力。
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干预,特别是通过增加运动和改善饮食,能够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2002年,美国国家糖尿病研究所(NIDDK)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名为《糖前期干预研究(DPP)》的研究就显示,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糖前期患者的糖尿病发生率降低了58%。
通过这些方法,李女士成功地将自己从糖前期的风险中解救出来,保持了健康的血糖水平。
这不仅改善了她的身体状态,还提升了她的整体生活质量。
糖尿病8个早期信号,此类人群高危!速自查
早上奶茶、中午火锅、晚上宵夜
高油高糖的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作息
多重社会因素带来“甜蜜负担”
慢性疾病“盯”上年轻人!
目前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糖尿病患者
2021年我国糖尿病发病人数超过400万人
患病总人数超过1.41亿人
患病率高达10.6%
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5%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糖尿病发病正年轻化!
糖尿病年轻化加剧,甚至儿童也不能幸免。
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18至29岁人群中患病率为5.0%
30至39岁为6.5%
40至49岁则高达11.1%
我国10岁至19岁的青少年
2型糖尿病发病率每年增高26.6%
没有患上糖尿病
并不意味着就绝对安全
更多的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
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数据统计
大约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糖前期
小医提示
糖尿病不仅引发血糖升高,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损害心血管、肾脏、神经等,导致四肢麻木或疼痛,严重时可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并可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筛查,防患于未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如何预防糖尿病?
1
合理膳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高纤维食物能有效帮助血糖保持稳定,规律进食。
2
积极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3
规律作息
戒烟限酒,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坐,按时吃早餐,多喝水,劳逸结合等。
4
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kg/㎡之间,同时避免腹型肥胖,男性腰围要小于90厘米,女性腰围要小于85厘米。
5
定期检查
早期筛查,提前预防。每年体检,就像是定期排雷,能尽早发现异常,积极应对。
03
警惕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一旦确诊糖尿病后
人生是否就是灰色?
其实,不需要过度恐慌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
必要的药物以及持续的血糖监测
你可以像朋友一样,与它和谐共处!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糖尿病早期八大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
血糖多少算糖尿病,4个诊断标准你要清楚!
患者有关于空腹血糖6.5mmol/L是否算作糖尿病的疑问时,我会这样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目前,我们主要依据四个条件来诊断糖尿病:空腹血糖值、餐后两小时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以及任意时间血糖值。对于空腹血糖来说,只有当其值大于等于7mmol/L时,我们才考虑诊断为糖尿病。
现在,我们来看患者提到的空腹血糖6.5mmol/L。这个数值虽然高于正常范围(通常认为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为正常),但并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算作糖尿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空腹血糖6.5mmol/L已经处于了“糖前期”的范畴。糖前期是糖尿病发生前的一个重要阶段,患者的血糖水平虽然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已经高于正常范围,存在较高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我们会建议他们积极采取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如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体育锻炼等,以控制血糖水平的进一步升高,并尽可能逆转糖前期的状态,从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通过定期监测血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