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一类糖尿病(儿童一类糖尿病有奇迹发生吗)
- 1、杭州13岁男孩确诊糖尿病!妈妈后悔:他每天都喝……家长不能太宠了
- 2、无法根治!东莞一6岁男童确诊糖尿病!这些习惯可能让孩子血糖飙升
- 3、杭州13岁男孩确诊糖尿病!妈妈后悔:他每天都喝...家长不能太宠了
杭州13岁男孩确诊糖尿病!妈妈后悔:他每天都喝……家长不能太宠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为饮料的忠实爱好者
杭州13岁的峰峰(化名)
几乎每天都要喝一瓶
不管是甜甜的果汁、香浓的奶茶
还是让人酸爽的“快乐肥宅水”
他都很喜欢
可谁能想到,就在几天前
他像往常一样,喝了一瓶饮料后
竟陷入了重度昏迷,还差点丢了性命
1、一瓶饮料下肚,13岁肥胖男孩进了ICU
事情发生于两天前,峰峰像往常一样喝了一瓶饮料,过了不久他突然开始呕吐,整个人昏昏沉沉,连饭也吃不下。家人以为他感冒加上肠胃不舒服,就给他吃了点感冒药和健胃消食片。
可过了一段时间,峰峰恶心呕吐的症状并没有缓解,嗜睡的症状还加重了,最后甚至对外界的呼唤反应很差。
家人赶紧将他送到了浙大儿院,到达急诊时,峰峰已陷入了昏迷,GCS评分7分,精神差,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酸中毒,pH值低至6.89,实际碱剩余 -28.5mmol/L,血糖38mmol/L(正常空腹血糖应低于6.1mmol/L)。
如果再不接受治疗,随时会危及生命。孩子随即被转入PICU,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2、孩子长期肥胖,暗暗得了糖尿病
PICU医生不久后就召集内分泌科医生进行了会诊,峰峰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伴酮症酸中毒。
看到这一长串的诊断,峰峰家人感到吃惊。因为虽然看不懂专业的医学名词,但糖尿病几个字他们还是知道的。
也就是说孩子之前就已经得了糖尿病?
内分泌科医生戴阳丽解释,峰峰身高170cm,体重却有112.2kg,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达38 kg/m2,已经远远超过儿童肥胖的标准。如果一直肥胖,人体的胰岛可能会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有朝一日可能就会“罢工”。
“儿童2型糖尿病主要和肥胖有关。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发生胰岛素抵抗。”戴阳丽说。
得益于疾病的快速、正确诊断,峰峰及时进行了补液、降颅压、胰岛素应用等治疗。经过积极治疗,峰峰的酸中毒逐渐纠正,血糖稳步下降,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目前血糖控制良好,定期随诊中。
3、医生:体重超过这个界限都要注意
糖尿病风险会急剧上升
“我们知道太胖不好,但想着孩子还小没关系,没想到真会因此得糖尿病啊。” 峰峰家人后悔不已。
浙大儿院内分泌科主任董关萍主任医师表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内脏脂肪增多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为了维持正常血糖,胰岛β细胞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此过程伴随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受损,患者胰岛功能逐渐减退,不能代偿胰岛素抵抗时就会出现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所以肥胖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这个孩子BMI高达38 kg/m2处在糖尿病的高风险体重区。
她表示,在中国,成人BMI≥24 kg/m2时糖尿病风险开始显著增高,BMI≥28 kg/m2时风险急剧上升。怎么计算自己的BMI是否超过28这个界限?
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也就是说,如果您的身高是160cm,在体重达到71公斤的时候,BMI就达到了28 kg/m2;如果您的身高是170cm,在体重达到80.9公斤的时候,BMI就达到了28 kg/m2。
而儿童的超重、肥胖BMI标准随年龄不同,详见附表。
4、谨记:肥胖增加糖尿病风险,小孩也不例外!
儿童糖尿病主要分三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类型,如新生儿糖尿病和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儿童糖尿病中接近90%是1型糖尿病,大多患儿发病年龄在学龄前期,其次在青春期;2型糖尿病占比不到10%,虽然并不算高,但比例却日渐增加。
2型糖尿病以前常被认为是“成人的糖尿病”,但现如今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2型糖尿病发病已越来越年轻化。儿童2型糖尿病主要和肥胖有关,因此,控制好体重,无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都非常重要。
知识1 1:孩子太胖了怎么办?
一是日常采取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鱼、海鲜、豆类、坚果类食物,其次是谷类,烹饪时要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二是让胰岛充分休息。一日三餐已经能够满足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了,尽量不要喝饮料、最好不要加餐,特别不要吃夜宵,让胰岛可以休息足12个小时,有助于代谢健康。
三是适量运动。运动好处多,不管是有氧运动还是抗阻力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放松身心,还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提醒运动45分钟后才开始燃烧脂肪,所以要保证足量的运动时间。
四是充足睡眠。睡眠对身体机能的调控很重要。人在睡眠中,体内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高峰时的分泌量超过白天分泌量的5-7倍,儿童最好的睡眠时间是在晚上8点半到早上6点左右。
来源:浙大儿院
无法根治!东莞一6岁男童确诊糖尿病!这些习惯可能让孩子血糖飙升
谁说糖尿病是“成人专利”?
那些吨吨吨的“快乐水”
咔咔炫的甜食
可能正把糖尿病这个“甜蜜刺客”
悄悄送进儿童圈!
当娃出现
喝得多、尿得多、经常“电量不足”
诸如此类隐藏技能
可别当成“长身体buff”
小心是患上了无法根治的糖尿病
近日
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
(东莞市人民医院)
接诊的一名6岁男孩
就被确诊了“糖尿病”
⚡被忽视的“甜蜜信号”
东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诊的6岁男孩名叫汤汤(化名),在春节期间,他每天饮用含糖饮料,过量摄入巧克力等甜食,逐渐出现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家长起初误以为是假期贪玩熬夜正常表现,但开学后很快就出现发热、咳嗽,像蔫了的花一样,越发无精打采,家长才紧急送医。
经急诊化验,汤汤的随机指尖血糖高达28mmol/L(正常值<11.1mmol/L),完善检查后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收入内分泌科住院。经住院期间制定个体化的控糖方案、胰岛素注射治疗、饮食运动管理指导等措施,汤汤的病情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这个案例警示我们
糖尿病并非成年人的专利
儿童也可能得
而且其急性期的并发症可能致命
家长需提高警惕!
儿童和糖尿病
这两者看似毫不相干
但事实上
儿童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攀升
儿童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类
01 1型糖尿病
占儿童糖尿病90%以上,病因与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相关,胰岛素绝对缺乏,需终身注射胰岛素。
02 2型糖尿病
多与肥胖、不良饮食及遗传相关,常见于青春期儿童,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诱发儿童糖尿病的常见因素
01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糖尿病史,孩子患病风险增高。
02 环境因素
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03 感染触发
如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感染等急症,可能诱发1型糖尿病或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症。
01 发病特点
儿童以1型为主,起病急骤,不易早期发现,易并发酮症酸中毒;成人多为2型,起病隐匿。
02 治疗差异
儿童需长期依赖胰岛素治疗,剂量需随年龄、体重动态调整。 饮食管理强调“计划饮食”,需保障营养均衡。
成人治疗初期可通过口服降糖药,后期可能需联合胰岛素。饮食侧重低糖、低脂,辅以热量控制,无需额外增加营养供给。
03 并发症风险
儿童糖尿病若控制不佳,对比成人容易提前出现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并发症。此外,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出现发育迟缓和智力下降等问题。
众所周知
“ 三多一少 ”
(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下降)
是成人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相比之下
儿童糖尿病症状往往不太典型
若发现孩子有以下表现
需及时就医排查
三多一少”: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不增反降。
异常疲惫:
精神萎靡、嗜睡、活动量明显减少。
呼吸异常:
呼吸深快(类似叹气),呼气有烂苹果味。
反复感染:
如皮肤疖肿、尿路感染、口腔溃疡等,且不易痊愈。
💡特别提醒:婴幼儿表达能力有限,若出现尿布频繁浸湿、夜间哭闹需频繁喂水,应引起重视!
儿童糖尿病虽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患儿完全可以正常成长。家长需摒弃“长大就好了”的侥幸心理,与医生紧密配合,为孩子筑起健康屏障:
01 专业诊治是核心
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规范监测孩子的血糖。定期随诊预防并发症。
02 日常生活管理要点
01 科学饮食
患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进行计划饮食而非限制饮食:每天保证患儿饮食可供给的能量,早午晚餐的能量比为1:2:2,能量来源于15%~20%的蛋白质、50%~55%的碳水化合物和30%的脂肪。
此外,患儿及家长在日常生活里也要学会食物交换份、碳水化物系数、胰岛素敏感系数等相关概念;了解食物、血糖与胰岛素剂量之间的调节、转化关系。合理的饮食计划及家长的监督十分重要。
02 规律运动
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一些适量强度的运动也必不可少。根据不同患儿的年龄,制定适当的运动方案和运动时间也成了保障血糖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需注意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
03 心理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与糖尿病患儿并肩作战,做好患儿的家庭生活管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疾病,鼓励参与自我管理(如学龄儿童学习注射胰岛素、佩戴动态血糖仪)。
守护糖尿病患儿
从每一口饮食
每一次血糖监测开始!
总的来说
儿童糖尿病管理需五大支柱:
药物是武器
饮食是基础
监测是保障
运动是手段
教育是核心
最终
血糖达标是关键
缺乏任一环节
都有可能使糖尿病的
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家长们
甜食管控
要像防孩子偷看电视一样严格
症状预警得比查作业更敏锐~
毕竟
儿童健康这场游戏
咱们可输不起"血糖值"这个关键装备!
杭州13岁男孩确诊糖尿病!妈妈后悔:他每天都喝...家长不能太宠了
来源:【杭州日报】
作为饮料的忠实爱好者
杭州13岁的峰峰(化名)
几乎每天都要喝一瓶
不管是甜甜的果汁、香浓的奶茶
还是让人酸爽的“快乐肥宅水”
他都很喜欢
可谁能想到,就在几天前
他像往常一样,喝了一瓶饮料后
竟陷入了重度昏迷,还差点丢了性命
图片由AI生成
1
一瓶饮料下肚,13岁肥胖男孩进了ICU
事情发生于两天前,峰峰像往常一样喝了一瓶饮料,过了不久他突然开始呕吐,整个人昏昏沉沉,连饭也吃不下。家人以为他感冒加上肠胃不舒服,就给他吃了点感冒药和健胃消食片。
可过了一段时间,峰峰恶心呕吐的症状并没有缓解,嗜睡的症状还加重了,最后甚至对外界的呼唤反应很差。
家人赶紧将他送到了浙大儿院,到达急诊时,峰峰已陷入了昏迷,GCS评分7分,精神差,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酸中毒,pH值低至6.89,实际碱剩余 -28.5mmol/L,血糖38mmol/L(正常空腹血糖应低于6.1mmol/L)。
如果再不接受治疗,随时会危及生命。孩子随即被转入PICU,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资料图
2
孩子长期肥胖,暗暗得了糖尿病
PICU医生不久后就召集内分泌科医生进行了会诊,峰峰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伴酮症酸中毒。
看到这一长串的诊断,峰峰家人感到吃惊。因为虽然看不懂专业的医学名词,但糖尿病几个字他们还是知道的。
也就是说孩子之前就已经得了糖尿病?
内分泌科医生戴阳丽解释,峰峰身高170cm,体重却有112.2kg,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达38 kg/m2,已经远远超过儿童肥胖的标准。如果一直肥胖,人体的胰岛可能会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有朝一日可能就会“罢工”。
“儿童2型糖尿病主要和肥胖有关。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发生胰岛素抵抗。”戴阳丽说。
得益于疾病的快速、正确诊断,峰峰及时进行了补液、降颅压、胰岛素应用等治疗。经过积极治疗,峰峰的酸中毒逐渐纠正,血糖稳步下降,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目前血糖控制良好,定期随诊中。
3
医生:体重超过这个界限都要注意糖尿病风险会急剧上升
“我们知道太胖不好,但想着孩子还小没关系,没想到真会因此得糖尿病啊。” 峰峰家人后悔不已。
浙大儿院内分泌科主任董关萍主任医师表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内脏脂肪增多会引起胰岛素抵抗。为了维持正常血糖,胰岛β细胞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出现高胰岛素血症。此过程伴随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受损,患者胰岛功能逐渐减退,不能代偿胰岛素抵抗时就会出现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所以肥胖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这个孩子BMI高达38 kg/m2处在糖尿病的高风险体重区。
她表示,在中国,成人BMI≥24 kg/m2时糖尿病风险开始显著增高,BMI≥28 kg/m2时风险急剧上升。
怎么计算自己的BMI是否超过28这个界限?
计算公式为: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也就是说,如果您的身高是160cm,在体重达到71公斤的时候,BMI就达到了28 kg/m2;如果您的身高是170cm,在体重达到80.9公斤的时候,BMI就达到了28 kg/m2。
而儿童的超重、肥胖BMI标准随年龄不同,详见附表。
点击可查看大图
4
谨记:肥胖增加糖尿病风险,小孩也不例外!
儿童糖尿病主要分三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类型,如新生儿糖尿病和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儿童糖尿病中接近90%是1型糖尿病,大多患儿发病年龄在学龄前期,其次在青春期;2型糖尿病占比不到10%,虽然并不算高,但比例却日渐增加。
2型糖尿病以前常被认为是“成人的糖尿病”,但现如今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2型糖尿病发病已越来越年轻化。儿童2型糖尿病主要和肥胖有关,因此,控制好体重,无论是对于大人,还是对于孩子,都非常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知识1 1:孩子太胖了怎么办?
一是日常采取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鱼、海鲜、豆类、坚果类食物,其次是谷类,烹饪时要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二是让胰岛充分休息。一日三餐已经能够满足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了,尽量不要喝饮料、最好不要加餐,特别不要吃夜宵,让胰岛可以休息足12个小时,有助于代谢健康。
三是适量运动。运动好处多,不管是有氧运动还是抗阻力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放松身心,还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提醒运动45分钟后才开始燃烧脂肪,所以要保证足量的运动时间。
四是充足睡眠。睡眠对身体机能的调控很重要。人在睡眠中,体内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高峰时的分泌量超过白天分泌量的5-7倍,儿童最好的睡眠时间是在晚上8点半到早上6点左右。
来源:浙大儿院编辑 杜海锋 审核 蒋波 钟玮
本文来自【杭州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