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肝肾功能检查(糖尿病肝肾功能指标)
糖友担心肾脏有没有问题 注意这两个指标
糖友担心肾脏有没有问题,注意这两个指标。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中医讲究"治未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预防肾脏并发症至关重要。糖友们想知道你的肾脏是否健康,注意这两个关键指标。
·第一个指标:尿微量白蛋白。通过尿液检查,我们可以发现尿中微量白蛋白的含量,这是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信号。当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时,意味着肾脏可能已经受到了损害。
·第二个指标: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通过血液检查,我们可以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血肌酐的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都可能预示着肾脏功能的减退。
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血压是保护肾脏的基础。同时,中药调理也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能为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调节阴阳,补益肝肾,清精润燥,从而达到平衡血糖,保护肾脏的目的。
糖尿病防肾衰崩溃!牢记2检查+3项对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作参考之用,其中故事情节全然虚构。其旨在科普健康知识,倘若身体有所不适,敬请线下寻医问诊。切莫忘记为其点赞,并转发予家人朋友,喜爱的朋友不妨予以关注!每日分享健康之小知识,成为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and Kidney Health: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Diabetes Care Journal, vol. 43, no. 2, 2020, pp. 221–230.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Diabete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2021.
Zhang, Xiaoyu, et al. "The Role of Microalbuminuria in Predicting Renal Outcomes in Diabetic Patients." Nephrology International, vol. 15, no. 4, 2019, pp. 322–328.
正文部分
糖尿病,在许多人眼中早已不再是“陌生人”,它像一位慢步行走的“隐形杀手”,静悄悄地侵蚀着人体的健康。而在糖尿病的“同伙”中,肾衰竖起了它无声的旗帜。这并非危言耸听,糖尿病患者中,因肾功能受损而陷入危机的比例逐年攀升。这个微妙的健康链条,却往往因两项关键检查的“失守”而被忽略。
当一位中年男子小李因血糖波动前往医院时,他并未想到,医生的结论会让他大吃一惊。医生指出,他的“微量白蛋白尿”指标已经异常,这意味着肾脏正悄悄地发出求救信号!微量白蛋白尿,一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名词,却是糖尿病患者健康中不可忽视的“风向标”。此外,“肌酐”检查也证明了小李的肾脏已经开始步入危险区域。医生的语气如同警钟敲响:“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恶化,往往不是大风大浪,而是细流涓滴。”
这两项检查,就像肾脏健康的“前哨兵”。微量白蛋白尿的升高,揭示了肾小球的屏障功能开始受损。而肌酐水平的变化,则是肾脏排毒能力退化的“指纹”。尽管它们看似普通,却在糖尿病防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忽视这些信号,肾功能的恶化将如多米诺骨牌般迅速蔓延。
然而,仅仅依靠检查是不够的。预防肾衰的关键在于“3项对策”的精准执行,这三项对策,犹如一场战役中的“三军”,缺一不可。
第一军,是血糖的稳定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正如一场无声的洪水,侵蚀着肾脏的每一寸组织。研究表明,长期血糖超标会加速肾小球的硬化,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小李的故事中,医生给出的建议是:使用科学的降糖方案,每日监测血糖,避免突然的波动。
第二军,血压的精准管理。糖尿病和高血压,就像一对“难兄难弟”,彼此呼应,共同对肾脏发起猛烈的攻击。高血压会进一步加剧肾小动脉的损伤,导致肾小球的供血供氧能力下降。医生指出,使用RAAS抑制剂类药物,可以有效减缓肾损伤的进程。小李在遵循医嘱服药后,血压逐渐恢复平稳,肾功能的恶化速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第三军,是饮食与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很多人以为,只要控制饮食中的糖分摄入,就可以高枕无忧。但实际上,高蛋白饮食对肾脏的负担同样不容小觑。医生建议小李,在日常饮食中减少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绿叶蔬菜等。同时,每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减轻肾脏的代谢负担。
在这场“糖尿病防肾衰”的战斗中,检查是“预警”,对策是“反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往往被忽视。生活中,许多人像小李一样,只关注血糖指标,却忽略了隐藏在背后的肾脏危机。医生的提醒如同一盏明灯:“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控制血糖的问题,而是全身的平衡之道。”
结语部分
糖尿病防肾衰的核心真相,在于“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微量白蛋白尿和肌酐检查,糖尿病患者可以及时捕捉肾功能的微妙变化。与此同时,血糖、血压的严格管理,以及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构成了防止肾功能衰竭的“三大基石”。健康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用心。小李的经历提醒我们,糖尿病并非不可控,肾衰也并非必然,只要科学防治,终能守护生命的“净化器”。
7问7答:糖尿病患者如何筛查蛋白尿,结果如何解读?
作者:徐乃佳 武汉市中医医院
本文经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脏病(CKD),属于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T2DM)在确诊时即应进行DKD筛查。蛋白尿筛查是诊断DKD的重要手段,但如何规范地进行蛋白尿检查并正确解读其结果,成为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难点。
以下面的病例为例:
患者,女,70岁,T2DM病史30年。目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8.5%。既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病史,曾予以激光治疗。否认其他慢性病病史。入院后检查蛋白尿检查结果如下(图1):
图 1 患者蛋白尿检查结果
在主任查房时,主任围绕这位患者的蛋白尿检查提出了问题。我通过查阅相关指南等文献及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相关回答,现总结如下,供各位同道参考。
Q1
国内外指南强调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作为筛查DKD的指标,但该患者检测的是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它与UACR有不同吗?
答:UACR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通常也简称为UACR)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只是表述方式略有不同。两者都用于评估尿液中白蛋白的排泄量,并通过与尿肌酐的比值来校正尿液浓度的变化。UACR是一个更通用的术语,适用于任何范围的尿白蛋白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更强调对“微量白蛋白尿”的检测,通常用于早期肾脏损伤的筛查。因此很多医疗机构采用的是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这一检测名称。
检测UACR时如何留取标本?
Q2
答:指南推荐采用随机尿作为检测UACR的标本,也就是说,采集任意时点尿标本均可。不过,有研究提示以清晨首次尿液进行UACR检测,不仅排除了体位性白蛋白尿这一可能混杂因素的影响,还能更好地预测DKD的肾脏终点事件,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尽量在空腹的情况下采集清晨首次尿标本测定UACR。
另外,在进行UACR复查时,如采用随机尿,建议收集尿标本时应当尽量在一天的同一时段,在进食后2h内的时间也应避免采集标本。
Q3
该患者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明显升高,就可以诊断为DKD了?
答:不能。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持续存在的UACR升高(≥30 mg/g)和(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60ml•min-1•(1.73m2)-1]作为DKD的诊断依据。
可以看出,首先,对于UACR强调的是持续升高,24 h内运动、感染、发热、慢性心力衰竭、血糖过高、经期或血压过高、酮症酸中毒等均可造成假阳性结果。研究表明UACR存在超过20%的变异,需要在 3~6个月内重复检测,排除上述因素后,3次检测中至少2次异常才认为UACR异常升高;其次DKD是排他性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CKD,再结合糖尿病病程较长(如>10年)、血糖控制差、UACR逐渐增高或eGFR逐渐下降等DKD的特点才能做出DKD的临床诊断。重视诊断可以让其他病因导致的CKD得到及时治疗。
还需要注意的是,DKD患者可能伴发DR,但DR不是诊断DKD的必备条件。部分T2DM合并DKD患者早期可不伴有DR。
我们都知道,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是糖尿病患者的必查项目,那么,还需要做尿常规吗?
Q4
答:需要。糖尿病患者在无尿路感染情况下突然出现大量红细胞、白细胞或细胞管型,即所谓的"活动性"尿沉渣,应高度警惕是否合并非糖尿病导致的CKD。这就需要结合尿常规等检查,结合肾脏影像学检查(包括肾脏B超、CT、血管造影),必要时进行肾活检,以明确病因。
Q5
该患者检测了UACR,还有必要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吗?
答:没必要。UACR已经可精确评估尿蛋白排泄率,引入尿肌酐校正后,可以降低排尿量对随机尿样测试结果的影响,提高了检测的准确度。
虽然24h尿蛋白定量是检测尿总蛋白质的金标准,但采集24 h尿标本极为不方便,操作繁琐且极易受到污染,而且并不能显著提高检测的准确度,故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测。仅建议在UACR变异较大时选用24h尿蛋白定量。
在蛋白尿检查的化验单中,还有尿蛋白/尿肌酐(PCR)这个指标,该指标能否作为筛查DKD的指标?
Q6
答:不推荐使用PCR作为DKD筛查指标,因为这里的尿蛋白反映的是尿液中的总蛋白量,总蛋白尿通常出现在DKD的较晚期阶段,无法反映早期肾脏损伤,仅适用于CKD的监测,但在DKD的早期筛查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因此并不推荐使用PCR作为DKD的筛查指标。
Q7
除了上述尿液检测指标,患者为什么还检测尿α1-微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
答:DKD患者肾组织病理活检中,除了常见的典型肾小球结构改变,DKD肾小管间质病变更为常见也更严重,而且多数DKD患者早在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之前就有明显肾脏肥大。这些提示我们糖尿病患者的肾小管病变可能早于肾脏的微血管病变,并在DKD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至关重要。
尿α1-微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99.9%在肾小管被重吸收降解。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二者排泄量升高,因此二者对于肾小管早期的损伤有诊断作用。在糖尿病患者中常规进行尿α1-微球蛋白和β2-微球蛋白,有助于筛查糖尿病肾小管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7(00):16-139.
[2]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 CKD Work Group. KDIGO 2024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Kidney Int, 2024, 105(4S):S117-S314.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08):762-784.
[4]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 37(03):255-304.
[5]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5, 31(5):379-385.
[6]柒春芳,陈祖姣,王文健. 糖尿病肾小管病[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 36(04):321-326.
[7]宋文柱, 赵艳, 仇丽霞, 等. 山西省10个县区≥40岁人群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尿α1微球蛋白/肌酐比值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3, 39(11):822-830.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