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割脚(糖尿病割脚趾手指能活多久)
糖尿病患者自己切鸡眼划伤脚面,9天后被迫截肢
杨林仍在接受治疗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给自己剪剪脚趾甲、修修脚底的老茧和死皮,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是55岁的市民杨林(化名)却因为自己修脚不小心割伤了脚,导致9天后被截肢。脚上一个小伤怎么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首次治疗漏报关键信息
今天(27日)上午,记者在重庆市急救中心的急诊科EICU病房外,看到了杨林的儿子,他告诉慢新闻记者:“当时,我和爸爸一起在深圳打工,我爸爸有糖尿病,差不多10年了,一直在服用降糖药物,但是没规律监测血糖控制情况,平时跟我们普通人没什么两样。”5月18日前后,杨林自己在家修剪脚趾甲取鸡眼时,不慎割伤了右脚右侧的脚面,当时只是一个很小的伤口,他并未在意。
可是过了2天,杨林的脚就发炎了。杨林的儿子回忆:“当时他还去了附近的一家正规诊所,上了鸡眼膏,进行了简单包扎,还输了3天液。”
5月23日换药的时候,杨林的患处出现了红肿、流脓的情况,诊所医生经过询问,才得知杨林居然是老糖尿病患者,一下知道情况复杂了,杨林的儿子说:“当时那个诊所医生说‘你怎么不早说是糖尿病’。现在赶紧去大医院处理,不然可能要得败血症!”
回渝之后抢救保住生命
5月23日上午,杨林在家属的陪同下,前往了深圳的一家三甲医院看病,却得知了一个噩耗:“伤口感染已经导致了骨头坏死,可能要截肢!”杨林选择火速回渝治疗。5月24日上午他到市急救中心挂了急诊,内分泌科糖尿病足诊治中心主治医师陈燕对他进行了诊断。
陈燕表示第一次看到杨林的时候情况不容乐观:“他入院时右脚第四足趾内外侧、第五足趾内外侧、右足跟局部皮肤有绿豆大小发黑,皮肤出现溃烂、流脓,周围皮肤发红、压痛,皮肤发红逐渐向心端蔓延,是典型的‘糖尿病足’感染,而且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状,生命体征不平稳,人处于昏睡状态!我们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抢救。”
在对杨林进行了针对性急救之后,他的生命体征在5月26日逐渐平稳,因为右足广泛坏死,并合并大腿以下的广泛气性感染,最后糖尿病足诊治中心MDT团队骨科在5月26日晚,为患者进行了截肢手术。
糖尿病患者有伤口不能大意
为什么脚划伤这样的小问题,会导致截肢的悲剧?陈燕进行了解释:“糖尿病人和普通病人不同,有糖尿病的情况下,容易合并严重的血管和神经病变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很多人脚磨破了都不知道。在此基础上出现踝以远部位的破溃和感染,称之为糖尿病足。杨林的病初期没有全面准确的病情判断和及时专业的糖足处理,所以病情恶化得非常快。如果他受伤后第一时间送到专业的医院尽快治疗,是有希望保住腿的。”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陈燕也希望通过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发出一个重要健康提示:“如果有糖尿病,那么患者不仅仅是要按时吃药(打针)控制好血糖,还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复查,同时患者及家属也要遵循9大要求。一旦遇到意外出现伤口,一定要第一时间到医院治疗!自己按照正常人的办法,擦擦碘酒和酒精、洗洗生理盐水,都有可能导致伤口感染病情恶化。”
相关>>>
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9大要求
1.每天检查双足,特别是足趾间;有时需要有经验的他人来帮助检查。
2.定期洗脚,用干布擦干,尤其是擦干足趾;洗脚时的水温要合适,低于37℃。
3.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
4.避免赤足行走;避免自行修剪胼胝或用化学制剂来处理胼胝或趾甲。
5.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否异物或异常;不穿过紧的或毛边的袜子或鞋。
6.足部皮肤干燥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
7.每天换袜子;不穿高过膝盖的袜子;水平地剪趾甲。
8.由专业人员修除胼胝或过度角化的组织。
9.一旦有问题,及时找到专科医师或护士诊治。
糖尿病患者修脚感染只能切腿保命,为什么这么严重?看完泪目
9类糖尿病高危人群:
1. 年龄≥40岁者。
2. 超重与肥胖者。
3.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4. 有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儿分娩史的女性。
5. 高血压患者。
6. 血脂异常者。
7. 有心血管疾病史者。
8. 长期高盐饮食者。
9. 长期静坐少动者。
截肢才能保命
- 看完才知道,糖尿病患者原来这么苦
- 糖尿病太可怕,家人们还是多注意身体!控制血糖和饮食
- 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会面临截肢,原来生命这么脆弱!
- 截肢只是刚开始,之后的路更难走。多关注家人,别让他们走到那一步[快哭了][快哭了]
- 泡脚是一个不容小觑问题,专家建议水温不超过37℃
- 糖尿病患者病足,看着真是揪心疼[泣不成声][泣不成声]
- 糖尿病还是遗传病,早点看看家谱早治疗。
- 200多斤的人,也很难忍受糖尿病的折磨。
简单科普一下
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 皮肤瘙痒
- 容易疲劳
- 视物模糊
- 反复感染
注意事项
- 饮食方面: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等,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
- 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运动在饭后1-2小时,避免空腹运动。
- 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减轻压力,保持良好心态。
- 监测方面:定期测量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关注血压、血脂等指标。
糖友腿脚神经病变,最易出问题的3个场景:
运动场景
- 平衡能力受影响:神经病变会使脚部感觉减退,运动时难以准确判断身体的平衡状态,容易摔倒。
- 肌肉控制失调:神经传导障碍会导致肌肉收缩不协调,运动中可能出现腿部肌肉突然无力或痉挛,增加扭伤、拉伤等受伤风险。
日常行走场景
- 足底压力不均:神经病变会使足部某些部位的感觉丧失,一些部位承受压力过大,容易引发足底溃疡、水泡等问题。
- 步态改变:为了适应脚部的不适或不稳定感,患者可能会不自觉地改变行走姿势,长期下来会导致关节磨损加剧,引发关节疼痛等问题。
睡眠场景
- 感觉异常加重:夜间人体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神经缺血、缺氧情况可能更明显,腿脚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烧灼感等异常感觉会加重,影响睡眠质量。
- 低温冻伤风险:患者脚部对温度变化的感知能力下降,睡眠时若脚部暴露在外或保暖不足,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冻伤。
预防糖尿病足,小细节大讲究
只因为脚上小小伤口没有处理好,导致最后要截肢的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并不罕见。如何能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糖尿病专科主任杨川教授为你支招。
杨川教授指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预防糖尿病足的最重要人群是糖尿病高危足人群,这类病人一般有较长时间的糖尿病史,尤其以上了年纪的老年糖尿病人多见。对其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是目前最有效的糖尿病足预防策略。
什么是糖尿病高危足?
糖尿病人,如果存在下列的任何一项,其发生糖尿病足的可能性就有增加,如果存在的越多,那么发生糖尿病足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要更加警惕和小心。
(1)足部畸形或有骨性突出;
(2)有糖尿病神经病变(足部有麻木感、蚁咬感、痛觉及温度觉减弱或消失等);
(3)足底压力有异常升高或分布异常;
(4)腿部及足部关节活动异常,走路姿势不正确;
(5)足部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6)皮肤颜色有改变;
(7)既往有过糖尿病足部溃疡史。
预防糖尿病足,脚要天天重点保护
在糖尿病人中,出现足部感染、溃疡,伤口很不容易愈合,甚至最后需要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好好保护双脚。
①要保持足部的卫生:每天认真用温水洗脚,洗脚之前用手试水温,切记不要烫伤。不用刺激性强等肥皂。洗过尽量擦干并吸干趾缝的水,足跟涂油保护防裂。定期使用酒精等进行足部的消毒,特别是脚丫部白霉、浸润,足部鳞屑等要使用杀灭真菌的药物及时治疗。
②要每天检查双脚:有无肿胀、破损,注意皮肤的颜色温度等。
③适时修剪趾甲:平剪趾甲,但不宜过短,边缘磨钝,视力较差等患者不要自己处理脚趾甲。不要自行处理鸡眼或自用刀片割胼胝,更不能用腐蚀性药物处理鸡眼、足底大泡。不要赤足在地毯或沙滩上行走,更不能赤脚走在室外的各种道路上,尤其是各种健身场所的卵石路、不平的平板等。
④要注意行动时的足部保健,糖尿病人尤其是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患者一定要穿合适的鞋,其原则是:
A、尺码大小合适;B、不要穿着大于5cm的高跟鞋(足底压力随体重的重心改变而改变,导致受力不均)、过高的松糕鞋(导致身体重心失衡,易扭伤脚部关节)、夹脚拖鞋(致使脚结构改变,有可能损伤脊椎)、尖头皮鞋(挤压足趾,导致皮肤破溃、缺血)、超薄平底鞋(缺乏鞋底的缓冲作用,足底容易受伤);C、鞋面要有一定的硬度,才有保护作用;D、鞋底要有一定的弧度,但足跟不能高。鞋底要有一定的厚度,也不能太软;E、要有一个适合的鞋垫:有一定的厚度及比较柔软;F、穿合适的袜子。另外,现在有专门的糖尿病足保护鞋,有条件的可以使用。
⑤每年到医院进行专业的下肢及双足检查,通过专科医生的检查,可以了解双脚的状态,是否出现了神经、血管的病变,对于诊断和防止糖尿病足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