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糖正常也会是糖尿病(血糖正常会不会糖尿病)

老人报 0
文章目录:

测血糖正常 为何还有糖尿病?

老陈的父亲有糖尿病,人到中年的他逐渐发福。最近单位组织体检,老陈查空腹血糖为5.9mmol/L,看见在正常范围内他还沾沾自喜,没想到,医生说“你的空腹血糖属于正常高值,结合你有家族史、体重超重,需要进一步检查糖耐量,可能是糖尿病前期了”。

血糖正常还可能是糖尿病?老陈糊涂了。在糖耐量试验中,测出他的餐后2小时血糖为9.2mmol/L,超过了7.8mmol/L的正常上限。这下,老陈彻底懵了:难道测血糖都是骗人的?

指导专家

范艳飞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

出诊地点:广州市流花路111号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记者 黄旭君 通讯员 张青修

糖耐量异常危险高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范艳飞表示,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在6.1~7.0mmol/L间为空腹血糖受损,而用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间,就称为糖耐量异常,同时兼有的称为糖调节受损,“这是糖尿病的后备军”。而空腹血糖超过7mmol/L或餐后血糖大于11.1mol/L,就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耐量”就是指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受饮食、胰岛细胞功能、胰岛素分泌能力、胰岛素敏感性等因素影响。糖耐量异常是指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正常的7.8mmol/L,但没有达到11.1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糖耐量异常是正常人向糖尿病病人过度的状态。糖耐量降低通常被认为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糖耐量异常还不是糖尿病,但是未来发生Ⅱ型糖尿病的危险性非常高。

相关研究表明,每年有5~8%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发展成为Ⅱ型糖尿病。同时糖耐量异常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如心肌梗塞、心绞痛的危险性也大大提高。

血糖仪也可能“闹矛盾”

测出来的血糖值跟实际的血糖值有误差,也有可能导致“血糖正常却还是有糖尿病”这种现象的发生。

在家中监测血糖是一个良好的健康习惯,但有时候血糖仪也会“闹矛盾”。范艳飞表示,一般家用的快速血糖仪,其准确性即血糖仪所测结果与静脉血检测结果允许有20%误差,其精确性即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一致程度,允许有7.5%的变异。此外,环境的温度、湿度、非独立包装的试纸在开封的保管等均会影响准确性。

除了仪器本身可能存在的误差以外,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等也会导致血糖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范艳飞说,血糖仪所需血样本多用扎手指获得,也就是测的是末梢全血,而作为诊断糖尿病最准确的方法,应是抽取静脉血来测试血清,两者也可能有10~15%的差别,虽然目前血糖仪所显示的结果已经校正,但受校正采用的标准影响,结果也会有部分误差。因此,血糖仪测出来的结果仅仅是作为参考,定期体检抽血检验还是必要的。

空腹化验血糖正常,却被诊断成了糖尿病,这是为啥?

今天来诊患者中有位大妈,早上做完空腹血糖正常,但却依然诊断为二型糖尿病。大妈特别很纳闷,反复询问,到医院大家做的不都是空腹血糖吗?我每年体检空腹血糖都没问题,这次也是正常,怎么还被诊断成糖尿病了呢?是不是误诊了?

实际上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二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呢有两个血糖值,外加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值。

第一个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即至少8~10小时未喝水和进食,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 mmol/L。如果空腹血糖浓度高于7.0 mmol/L就可以诊断为高血糖,可以做为确诊糖尿病的依据之一。

第二个 餐后两个小时血糖

餐后两小时血糖是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时两个小时后的血糖值。正常的餐后2小时血糖为<7.8mmol/L,超过7.8就可以诊断为高血糖,当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时就已经属于糖耐量异常,是糖调节受损阶段,可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如果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而且需要在另外不同的时间复查血糖以证实。只要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7.8mmol/L就需要复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第三个 糖化血红蛋白

这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也叫金标准,我院给患者逆转治疗过程中,重点看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人体红细胞内有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叫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顾名思义就是被糖基化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寿命大概是2-3个月,通过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基本可以近似的反映患者过去2-3个月的血糖水平,它的正常参考值为4.1-6.5%,如果这一指标大于6.5%,说明血糖控制不理想。尤其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并符合任意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无明确的糖尿病症状,建议再做做复查。

不论是超过了哪个指标,都可以做出诊断,有很多人其实是二型糖尿病,但是他的空腹血糖却是正常的,如果只盯着空腹血糖,就可能会发生漏诊误诊。

就好比开头所说的大妈,到医院每次查空腹血糖都正常,但是餐后血糖又高,同时糖化血红蛋白也高,有经验的医生就会发现这就是糖尿病。所以,在体检时除了检查空腹血糖以外,其他检查也要同时做一下,以防延误病情。

空腹血糖正常,却被查出糖尿病?内分泌专家教你认识血糖“真面目”

河南商报记者 王蒙 通讯员 安志伟

最近,50岁的王先生因肝部不适去医院就诊,却意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

“这是怎么回事?我年年体检空腹血糖都正常啊”,王先生很是疑惑。对此,内分泌专家表示,实际上,在临床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认识血糖,不只是只看空腹血糖那么简单,从专业角度上,对血糖的评估要从多个维度来看。

【空腹血糖正常,就能完全放心了吗?】

你的血糖正常吗?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空腹血糖水平在5mmol/L到6mmol/L之间的人会自信地回答,“我的血糖没问题!”

“这还真不一定,只看空腹血糖是对血糖的片面认知”,郑大二附院上街院区副院长,内分泌专业主任医师田晨光指出,像王先生这样,空腹血糖不高,不代表真的安全了。从检查结果推测,他的糖尿病至少已经隐匿了5至7年,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空腹血糖受进食、应激等因素的影响甚微,能较客观地反应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但在糖尿病早期阶段,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还能满足空腹状态下糖代谢的需要,因此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进餐以后,由于储备功能不足,不能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从而导致餐后血糖升高。

在糖尿病的早期,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人群只占到血糖异常人群的约20%;单纯餐后升高的约占40%;还有约40%是两个时间点的血糖同步一起升高。田晨光强调,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为监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皆不可忽视。

【别忽视了餐后血糖,它与大血管损害关系更紧密】

“空腹血糖不高,不代表真的安全了”,田晨光表示,有糖尿病家族史、高龄、肥胖的人,最好在体检时增加餐后血糖的检测。

其实,关于血糖的认知,医生也是在不断探索的。田晨光介绍,早些年由于测定血糖只能通过静脉血化验,且检验结果时间较长,在大多数研究中,统计分析的血糖数据也都是空腹血糖与并发症相关的。但随着指尖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对血糖认识的深入,逐渐引入餐后血糖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发生损害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糖尿病患者常听的糖化血红蛋白,究竟是个啥?】

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比例也是血糖控制重要的长期评价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被糖化的部分,因为红细胞的寿命大约是120天,所以,这个指标能反映大概3个月周期内血糖变化的大致情况。”田晨光说,“糖化”会导致血红蛋白携带氧气功能的丧失,是高血糖对红细胞的一种伤害。实际上身体内有更多的蛋白质,也同样会因被“糖化”而导致功能异常,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会健康呢? “就像高楼大厦的筋骨被酸碱损害了一样,威楼最终将成为危楼。”他比喻道。

那么,HbA1c达标就没事了吧?

且慢!田晨光解释道,当动态血糖测定方法应用之后,医生们发现,HbA1c控制水平相近的人,血糖的稳定性却相差悬殊。有些人低血糖频发而不自知,有些人高低变化的像坐过山车,在一天当中,血糖忽高忽低地变化,幅度令人咂舌。由此诱发机体炎症和氧化应激加剧,加速了细胞的凋亡,也带来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一次严重低血糖,可能导致降糖“成果”功亏一篑】

最近,TIR(Time in range)又成为一个新的控糖评价指标。它是指全天24小时内,葡萄糖在允许的目标范围内时间占多少比例,要求血糖至少在70%的时间都在允许的范围内才比较满意。

田晨光讲解道,比如,设定空腹不低于4.4mmol/L(不高于7.2 mmol/L),饭后不超过10mmol/L(接近8mmol/L更好),允许患者的血糖在这个范围内波动(波动幅度小于4mmol/L更好),超出范围的时间越少越好。

当然,调节血糖,尽可能避免降得太低,小于3.9mmol/L就是低血糖,它的危害更大,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可能会危及生命,多年降糖的“成果”就此功亏一篑。因此,低血糖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是一个关键且重要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