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血糖监测(一型糖尿病血糖一般多高)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免去每天扎手指的痛苦,动态血糖仪了解一下
有糖尿病的患者都知道,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血糖监测是医生了解患者糖代谢的紊乱程度,调整治疗方案、观察降糖效果以及后期作为病情随访的重要参考。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监测血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测静脉血浆糖
此种方法更多地是在医院开展,患者自我监测时不可能随时随地监测静脉血浆糖。
2. 末梢血糖仪
这是一种快捷、准确、简便的血糖监测方法,也是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最常用的重要方法。
3. 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也需要抽取患者的静脉血进行分析,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要比血糖稳定得多,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能反映这次抽血前8~12周之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是反映较长一段时间血糖控制好坏的良好指标。
但是,不管用什么方式监测,人体的血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无论是点时的血糖还是各种糖化蛋白的监测,都没有办法精准的反映全天的血糖波动,因此持续监测血糖一直是人们的梦想。
什么是动态血糖监测?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研制动态血糖监测,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应用于临床,人们可以便捷全景式的观察到个体葡萄糖水平的瞬息波动。2005年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运用临床,除了能够实时显示监测的结果之外,还有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报警功能、预警功能。
目前,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我们国家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实时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和回顾式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一般由葡萄糖感应器、传感器植入装置、发射器、记录仪和分析软件等组成。其原理是通过置于皮下的葡萄糖感应器中含有的生物酶,与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再由葡萄糖感应器发射到分析软件,转换成血糖值,可以全面地连续反映全天的血糖水平,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还可以探测到常规监测技术无法探测到的隐匿的高血糖和低血糖。
动态血糖监测如何使用?
1. 患者在医院填写动态血糖监测知情同意书。
2. 在身体的特定部位植入动态血糖监测葡萄糖探头。
3. 链接记录器和发送器。
4. 绿灯闪烁表示机器正常工作。
5. 特定的保护装置固定仪器。
6. 记录动态血糖就餐、运动、治疗情况。
哪些患者需要做动态血糖监测?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1.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可以持续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使它更好地达标,同时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 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人。
3. 目前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围手术期的糖尿病患者。所谓围手术期,就是在即将进行手术和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的患者,针对这样的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血糖的过度波动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影响。
回顾式的动态血糖监测
1. 1型糖尿病患者。
2. 需要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 正在进行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 反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的低血糖、没有症状的低血糖、夜间的低血糖。
5. 无法解释的高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增高的患者。
6. 血糖波动特别大的患者,或出于对低血糖的恐惧,刻意地保持高血糖的患者。
7. 妊娠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患者。
通过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对患者进行教育,能够让患者了解饮食、运动、睡眠、情绪以及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医患沟通,利于患者病情,在使用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同样重要。
第一、患者要做好饮食、运动、睡眠以及降糖药物使用的记录。
第二、在佩戴的过程中不建议进入磁场,比如去做核磁共振,进行x线检查等。
第三、佩戴动态血糖监测过程中,不建议进行盆浴或者浸泡洗。
第四、手机对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是没有影响的,可以放心使用。
本期医学内容合作者:田竹芳 西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二型糖尿病血糖监测指南:一天测几次才科学?
二型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血糖监测是管理病情的"晴雨表"。但许多患者对"一天测几次血糖"充满困惑:测少了怕失控,测多了怕麻烦。究竟如何科学规划监测频率?答案因人而异,关键在"个体化"三个字。
一、基础原则:不同人群的监测标准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血糖监测频率需结合治疗方案和病情稳定性:
1.口服药患者:若血糖稳定(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每周监测2-4次,包括空腹及不同餐后时段;波动明显者需每日监测1-2次。
2. 胰岛素治疗者:基础胰岛素使用者每日至少测1次空腹血糖;预混胰岛素需监测早晚空腹及餐后血糖,每日2-3次。
3. 特殊人群:妊娠期糖尿病、合并感染或手术患者,需遵医嘱每日监测4-7次。
二、动态调整:血糖监测的"灵活公式"
血糖监测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以下场景及时调整:
- 治疗初期:药物调整阶段建议每日监测4-7次,覆盖空腹、三餐前后及睡前时段,绘制完整血糖曲线。
- 突发异常:出现心悸、头晕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检测;感冒发烧期间每日增加1-2次监测。
- 生活方式改变:旅行、聚餐或运动计划变化后,连续3天加强监测,观察身体反应。
三、精准监测:抓住4个黄金时间点
1. 空腹血糖(晨起未进食):反映基础胰岛素功能,超过7mmol/L需警惕。
2. 餐后2小时血糖(从第一口饭算起):控制在10mmol/L内,评估饮食与药物匹配度。
3. 睡前血糖(22:00-23:00):低于6mmol/L的胰岛素使用者需防夜间低血糖。
4. 随机血糖:出现不适时随时检测,超过13.9mmol/L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
四、智能辅助:新技术让监测更高效
- 动态血糖仪(CGM):14天连续监测,生成血糖波动图谱,尤其适合频发低血糖或血糖波动大的患者。
- 血糖管理APP:自动记录数据并生成趋势报告,帮助医生远程调整治疗方案。
-家用酮体检测仪:血糖持续>16.7mmol/L时需检测尿酮,防范急性并发症。
五、避开误区:这些监测陷阱要警惕
- 只测空腹不测餐后:超50%患者仅表现为餐后高血糖,漏检易延误治疗。
- 疼痛恐惧减少监测:可选用32G超细采血针,疼痛感接近蚊虫叮咬。
- 依赖症状判断血糖:部分患者对高血糖无感知,无症状≠血糖正常。
结语
血糖监测的本质是"用数据说话"。建议患者每3个月与主治医生共同分析监测记录,同步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将日常监测与长期指标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控糖。记住:最适合的监测频率,永远是让您"既掌握病情,又不影响生活质量"的那个平衡点。
这种监测血糖的方法既省钱,又对管理糖尿病有帮助
我是一名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46年,平时在监测血糖的同时,也监测尿糖。但我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监测血糖,从来不监测尿糖。
可能是不知道监测尿糖的好处,或不知道监测尿糖的方法,今天给大家普及下。
为什么推荐大家测尿糖
故名思义,尿糖就是尿里含的葡萄糖,地上的尿液如果含糖高,蚂蚁会成群结队来吸吮,尿糖高的尿液的泡沫会比较多,解在尿桶里,不到3天桶底下有一层白色的污垢。这些都是尿糖高的表现。
- 监测尿糖方法简便。尿糖监测成本低,自己在家里就可操作,无痛苦,不耗血,成本低。
- 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糖尿病患者每种降糖药物用久了都会产生依赖性(胰岛素抵抗),需要更换降糖药物,要了解某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监测尿糖既快捷、又方便。监测结果可以供调整治疗方案作参考。
- 为保护肾脏指明方向。科学研究发现,人体肾脏有座大坝,医学上称之为“肾糖阈”。血糖若低于8.9mmol/L时尿里就出现糖分说明“肾糖阈”减低,尿糖就会溢出体外。糖尿病患者血糖越高尿液就越多,丢失的糖分也越多,患者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得服用六味地黄丸、金水宝、肾宝片等护肾药物,减少尿液外泄,使营养物质不流失或少流失。
如何监测尿糖
监测尿糖的方法很简单,到医院或药店买1盒尿糖试纸,尿糖试纸比血糖试纸便宜很多。
选一个干净的塑料杯,两头的小便不要用,将中间的尿液收入杯中(半杯即可),将尿糖试纸插入杯中,待片刻,将杯中试纸沥干取出,待片刻,观察试纸的颜色,与试纸盒上颜色进行比对:
- 若是绿色的为阴性,说明尿里不含葡萄糖;
- 若是黄色,说明尿里含少量葡萄糖(约 );
- 若试纸呈红色,说明尿里含糖率比较高(约 - );
- 若呈红砖色( 加号及以上),证明尿里含糖率相当高,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所以说监测尿糖很重要,它是“晴雨表”,是“透视镜”,是“指示灯"。
我的经验是:1.每天测尿糖,不用每天测血糖;2.如果发现尿糖有 ,我会加测血糖,然后调整治疗措施,如果不监测尿糖,我就不知道血糖已经升高了。
作者:邓焕新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华夏医魂》丛书特邀编委
中国糖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