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患糖尿病的打工人(的糖尿病的人还可以打工吗)

新民晚报 0
文章目录:

康健园 | 糖尿病“入侵”职场,如何守护打工人的“幸福感”

今天(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治疗的核心,为患者创造高质量的健康生活。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上,默沙东中国发起“甜蜜回家计划”,同样呼吁社会关注糖尿病患者的高质量生活,通过各方力量支持,帮助广大糖友守护生活中的幸福瞬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益明教授特别指出,需通过加强全民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推动跨学科合作和综合管理、加强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等等措施,为糖尿病患者创造一个更加积极正向的疾病管理“氛围”;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糖尿病年轻化问题不容忽视:中青年职场人群在糖尿病风险防控和疾病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作为“中坚力量”,他们的健康与家庭“幸福感”更是息息相关。

李益明教授强调,幸福感的提升主要源于患者健康状况的改善。通过有效治疗,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另一方面,幸福感也体现在治疗过程中的个性化关怀——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年龄、病理生理基础、合并症、并发症以及身体状况等,为患者制定科学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生活、工作的影响,让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和关怀。

糖尿病“入侵”职场,打工人如何应对?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的2021年《糖尿病地图集》显示,全球20至79岁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已达到5.37亿,预计到2045年将激增至7.83亿;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在持续攀升,从1980年的不足1%增长至2018年的12.4%,已成为目前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约有1.4亿成年人受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影响。

糖尿病一度被认为是老年慢性疾病,但如今中青年患者日益增多,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据统计,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18-49岁的中青年患者占比已达到22.6%。

李益明教授指出,糖尿病年轻化趋势主要源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中青年患者或因工作强度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及偏好高油高脂食物等因素面临肥胖风险,成为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糖尿病对中青年人群的影响深远,不仅是疾病所造成的沉重经济负担、工作影响,还可能因长期高血糖损害多个器官,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类疾病,带来更严峻的健康威胁。

李益明教授认为,相较老年患者群体,对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更为复杂,他们有时“自仗年轻”,对疾病缺乏科学认知和自我管理意识,加之工作繁忙、难以保证规律治疗,导致疾病对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

应对糖尿病年轻化挑战,李益明教授建议需多管齐下:一方面,需提高对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认识,不因年轻就忽视健康管理;同时,面对快节奏、高压的职场生活,中青年人群需特别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注意少油、少脂、少盐,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肥胖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糖尿病综合管理目标——共病管理不能偏废,血糖、血压、血脂需共同管理,警惕其他并发症风险及体重超重等问题,提升糖尿病综合管理水平。

共创优质科普,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提高糖尿病科学管理水平,健康科普先行。面对日益严峻的糖尿病防控挑战,今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14部委联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得到70%以上,持续提高糖尿病治疗率、控制率、并发症筛查率。

对此,李益明教授着重指出,认知不足与自我管理能力的薄弱是糖尿病长期综合管理的一大障碍。很多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尚处于浅显层面,缺乏必要的自我管理认知和技能,直接导致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有效调控血糖,增加了并发症的潜在风险。

对此,李益明教授强调,落实《方案》提出的“开展糖尿病防治全民教育”对突破糖尿病综合管理障碍至关重要。他认为,一分预防强于十分的治疗,全民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科普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

不过,全民教育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对此,李益明教授坦言,尽管专业人员拥有深厚的疾病专业知识,但在科普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仍面临技术限制、创意匮乏及制作经验不足等短板。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李益明教授表示,“期待更多科普专业人员的加入,提供技术支持、创意设计及丰富的制作经验,共同提升科普作品的质量。同时,随着大量科普作品的完成,也希望更多宣传平台,如广播、短视频平台及电视频道等,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增强科普内容的传播效果,共同推动全民健康知识水平的提升。”

(潘嘉毅)

26岁主播患“三高”,工作时突然晕倒抢救,不健康生活方式敲响警钟

潮新闻

曾经很多人觉得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如今发病却越来越年轻化,糖尿病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人也越来越多。

26岁主播患“三高”,工作时突然晕倒抢救

26岁的小吴(化名)是一名网络主播,经常工作到凌晨2、3点,饮食也不规律,不仅经常点外卖,还喜欢喝奶茶。

在一次直播时,小吴突然晕倒,被送到急诊抢救室,量血压时发现血压高达180/110mmHg,血结果提示:血糖为23.5mmol/L,血尿酸为762μmol/L,经过及时抢救,指标是降下来了,但每天要打四针胰岛素,吃四种药物。

血糖血压平稳一周后,小吴便来到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肥胖科主任李宏春的门诊。结合舌苔脉象等中医辨证,李宏春为小吴开具了中药代茶饮,并制定了治疗方案。由医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护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随访团队,根据小吴的特点制定了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小吴不仅停用了胰岛素针和所有药物,糖化血红蛋白也从开始的11.7%降到了5.5%,口干、乏力、夜尿频繁的症状也消失了。更重要的是小吴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清晰的了解,也建立起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定期到李主任的门诊复查。

如今两年多过去了,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小吴的血糖血压依然控制良好。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

李宏春介绍,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功能障碍引起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典型的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41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40岁以下人群患病率为5.9%。

糖尿病的危害在并发症,持续高血糖会引起全身神经、血管损伤,导致心梗、脑梗、肾功能衰竭、截肢、失明、性功能障碍等多系统疾病,糖尿病所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也使得患者罹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增加,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糖尿病发病越来越年轻化?李宏春分析,诱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喝酒应酬,夜宵外卖,油炸食品的大量摄入;经常久坐,运动量减少,导致摄入的能量不能有效消耗;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环境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无形中导致压力过大,引起内分泌和代谢异常;以及长期加班熬夜,或者游戏酒吧,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睡眠质量很差。

李宏春提醒,糖尿病很多时候并不一定都是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有时候往往没有症状,甚至可能是因为眼睛、皮肤等问题在其他专科就诊时,才发现是糖尿病导致的。

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症状,特别是年轻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口干口渴、饮水量增多;突然食欲大增,时常感到饥饿等症状时,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小便有甜味,或者有烂苹果味道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排查。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张煜锌

原标题:26岁主播患“三高”,工作时突然晕倒抢救,不健康生活方式敲响警钟

24岁女研究生:我才106斤,不喝奶茶不点外卖,怎么就得了糖尿病?

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糖尿病似乎是中老年人的“专利”。然而,近期的一条微博热搜却令人感到惊讶。

11月14日,河南郑州24岁的研究生小王(化名)感觉恶心,吃啥吐啥,去医院检查后竟然确诊为糖尿病。小王至今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才106斤,不爱喝奶茶,不点外卖,顶多两周吃一次炸鸡汉堡,怎么就得了糖尿病了?”

糖尿病患者正在逐步年轻化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阮园副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遗传因素、环境影响、生活方式……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疾病的产生。“糖尿病并不是简单的‘吃糖过多’就能解释的,它更像一个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如今,糖尿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一现象令人担忧。

1.饮食、运动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快餐、饮料等高热量、高糖分食物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加上运动量不足、体重超标,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病几率。

2.精神压力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导致年轻人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和学习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也会影响体内的代谢平衡。

3.生活习惯方面:电子设备的普及,让很多年轻人长时间久坐,熬夜、作息不规律更是家常便饭,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在悄悄侵蚀着年轻人的健康。

此外,环境污染、病毒感染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使得年轻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的预防很重要

预防糖尿病,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入手。首先,保持均衡的饮食至关重要。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摄取。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餐。其次,适量的运动必不可少。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同时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阮园提醒,我们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释放压力,避免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定期体检,关注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加强自我管理。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