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吃汉堡王(糖尿病吃什么最好最快恢复)
【萍安健康】警惕这种疾病年轻化!饮料当水喝,20岁小伙患上糖尿病
通讯员 王前 扬州发布记者 王诗韵
天气炎热时,喝一瓶冰镇甜饮料后,身心舒畅。但是饮料却不能当水喝,不然身体会很受伤。扬州一小伙就因为把甜饮料当水喝,结果患了糖尿病酮症。其实在医院内分泌科,这样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医生提醒,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都是在为健康埋“地雷”。
饮料当水喝
20岁小伙患糖尿病酮症
小李(化名)年仅20岁,体型偏胖,是个“饮料控”,但尤其喜欢各种口味的饮料,可乐、果汁等几乎每天不离手。每次口渴,一瓶冰镇饮料便成了他止渴的“法宝”。和朋友聚会时,饮料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大家一起畅饮,欢声笑语不断。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小李开始觉得身体有些不对劲。他总是感到异常口渴,无论喝多少饮料都无法缓解。同时,还频繁地上厕所,食欲也有所下降,但体重却在莫名其妙地减轻。起初,小李并没有太在意,以为只是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但随着症状的不断加重,他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来到苏北人民医院就诊。
“一查,小伙血糖高达二十几,酮体三个加号,诊断为2型糖尿病,需住院治疗。”苏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佘敦敏告诉小李,他患上了糖尿病酮症。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小李患的是2型糖尿病而不自知,渴的时候总想喝点甜的来缓解,如此循环往复,加重了他的病情。
为什么年仅20岁会患糖尿病?面对小李的疑惑,佘敦敏解释,这是因为糖分摄入过多,引发代谢紊乱疾病。小李日常几乎不喝水,口渴都是用含糖碳酸饮料代替,也酷爱甜食,再加上原本体重偏重,很少运动。大量糖分和添加剂的摄入,导致了他的糖尿病。
糖尿病年轻化
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埋下了“地雷”
如今,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佘敦敏介绍,以前2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五十岁以上人群。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糖、高脂饮食,生活不规律、熬夜、暴饮暴食、宵夜上的“海吃”,还有运动量的不足,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受到糖尿病的“青睐”。
“年轻的‘糖人’越来越多。”佘敦敏告诉记者,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睡眠及精神压力、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会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这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所以还是要控制糖的摄入量和热卡的摄入。
无糖饮料并不是不含糖
摄入过多糖分易诱发糖尿病
不少年轻人觉得无糖饮料更健康,那么无糖饮料真的无糖吗?“要注意,不论是含糖饮料,还是所谓的‘0卡’‘0糖’甜饮料都要减少摄入量。”佘敦敏说,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可能是糖尿病年轻化的一个潜在因素之一。
医生认为,无糖饮料不一定完全无糖,只是含糖量极低,甜味是由于使用了甜味剂。虽然国家监管部门认为科学合理使用甜味剂总的来说是安全的,但目前关于甜味剂与部分疾病的关联依然存在争议。另外很多无糖饮料同时也是碳酸饮料,含有大量磷酸,而过多摄入磷会影响钙的吸收,铁、锰、锌等矿物质的利用也会被干扰。有部分研究提示过量摄入碳酸饮料可能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并且碳酸饮料中含有的大量二氧化碳可能影响人的消化功能。
“饮料可以喝但是一定要适量,喝之前要查看成分和热量,日常生活中喝白水才是最健康的选择。”佘敦敏提醒。
支招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哪些年轻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医生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即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的人;吃得多而不愿意运动的人;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有异常妊娠史的妇女,如曾分娩过巨大胎儿。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年轻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肥胖引起的。一般来说,经常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会比较容易得糖尿病,像汉堡、鸡翅等快餐以及一些高油脂的油炸食物等都是诱发糖尿病的“危险食品”。因此,有这些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要特别注意预防和定期监测血糖。
“预防糖尿病,最重要还是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佘敦敏建议,首先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和饮料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要加强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此外,要学会缓解压力。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进行体检也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扬州发布)
血脂检查九大注意事项一个都不能马虎
血脂检查已是成人体检中的必备项目,然而,它会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饮食的影响,因此,在抽血检查前,体检者需要做好各种准备,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抽血前的三天内避免高脂饮食
案例:李女士上午空腹来医院化验血脂。结果显示,甘油三酯偏高。原来是周末两天全家聚会,爆吃爆喝。
专家建议: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容易受短期食物中脂肪含量的影响而升高。有人化验前一天吃了多个巨无霸汉堡,第二天抽出来的血都是乳糜状的,这种“浑浊”的血液透光度差,肯定会影响化验结果。所以,在抽血前三天内应避免日常生活以外的高脂饮食。
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案例:赵女士因为血脂异常,已经吃药治疗1个月了,复查抽血的前几天,她希望这次化验结果能正常,有任何一点油腻的饮食一概不吃,只吃青菜。
专家建议:抽血化验前2周内要保持平常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反映出真实的血脂情况,医生才可以判断是否需要接受进一步的药物治疗,或者调整正在服用的药量。
抽血前一天别喝酒
案例:张先生化验抽血的前一天约好要见一个客户,在餐桌上,张先生对客人说:“我明天要去化验血脂,不能吃太多荤菜了,陪您喝两杯酒吧。”
专家建议:大量饮酒者2到3天之内的血脂浓度,尤其是甘油三酯的浓度常常显著升高。建议抽血前3天内不大量饮酒,24小时内不少量饮酒。
空腹10至12小时
案例:王大爷家里来客人,高朋满座,晚饭快11点才吃完。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去医院抽血化验血脂了。
专家建议:在餐后,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的浓度会明显升高,一般来说,餐后2到4小时,血脂浓度达到最高峰,8小时后基本恢复至空腹水平。由于不同个体的代谢能力不同,为了准确起见,最好是空腹10个小时以上再化验。不过,如果空腹时间过长,也可因身体里储存的脂肪被“动员”起来,使甘油三酯的浓度升高,影响血脂测定结果,所以饿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以空腹10到12个小时为佳。如果在早晨8时抽血,前一天晚上8时以后就不再进食了,可少量饮水,晚上10时后水也不要喝了。
早饭喝粥也不行
案例:老张年纪大了,怕饿时间长了会头晕,于是抽血前,在家喝了一碗粥。
专家建议:在人体内,脂类、糖类、蛋白质三大代谢系统会互相影响,除了油脂,其它营养素的摄入也会引起血脂水平变化。例如,大量吃糖,也会引起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在抽血前的12小时内,除了少量饮水,所有的食物都不能吃,保证绝对空腹。
休息5分钟后抽血
案例:老周早晨出门晚了,一路小跑去了医院,爬上三楼,直奔抽血窗口,累得直喘粗气。
专家建议:体位会影响水分在血管内外的分布,进而影响血脂的浓度。研究表明,站立5分钟,可使血脂浓度提高5%,15分钟,即可提高16%。建议化验前一天最好不要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抽血前,先在椅子上休息5至10分钟,再抽血。
感冒好了再体检
案例:单位组织体检,高女士正在感冒,还是去体检了。
专家建议:在身体状态比较稳定且无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情况下进行化验。妊娠后期、哺乳期的女性,各项血脂化验都会升高,这个阶段的化验结果仅供参考,应在停止哺乳后3个月再抽血化验。
请心内科医生分析结果
案例:拿到化验单后,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问检验科的人员,化验是否有问题。或者对照化验单上的参考值自己进行“分析”。
专家建议:每个人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不同,血脂的标准值也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因此,要请专业的心内科医生分析,体检者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吸烟等,在分析结果时都要诚实告诉医生,先进行心血管病的危险分层,然后根据分层结果来确定血脂治疗的目标值。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应有不同的血脂正常值。
一次异常别紧张
案例:詹先生拿到体检报告单,看到自己的血脂结果有问题。四处打听该吃啥药,然后自己买药吃。
专家建议:研究表明,个体内胆固醇平均变异系数为8%,而甘油三酯可达到20%。还有上述多个因素会影响血脂的检查结果,所有的治疗药物都有不良反应,能不用药就不用药。所以,如果检验结果接近或刚刚超过参考值,应间隔一周,在同一家医院的实验室再次抽血复查,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实验室误差、个体变异造成的假象。如果血脂明显异常,应该立即进行饮食控制、运动计划,1个月后再次复查血脂,如果仍为异常,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
□据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来源: 兰州日报
医生提醒:患上糖尿病的人,一定要补充4种物质,或能预防并发症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这个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常见的疾病,已经悄然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体检时的突然诊断,还是因为一些症状就医后发现的糖尿病,越来越多的人正面临这一健康挑战。
尽管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认知逐渐增加,但真正了解如何有效管理它的却不多,除了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补充哪些物质,才能真正帮助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
作为一名在医院多年的医生,我接触了成千上万的糖尿病患者,其中不少人往往在被确诊糖尿病后,陷入了“血糖控制”的误区,只知道控制食物中的糖分摄入,却忽视了其他一些重要的营养物质。
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往往并不是因为血糖控制不好,而是因为身体内一些重要物质的缺乏,导致了各种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那么,患有糖尿病的人,一定要补充哪些物质呢?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患有2型糖尿病的中年男性,他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病史,起初,他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配合适量的运动和饮食调节,生活得还算平稳。
可有一天,他突然感觉到视力模糊,尤其是在晚上,视力问题越来越严重。
最终,他到医院检查,发现患上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已经出现了出血和水肿,医生告诉他,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治疗,视力可能会永远丧失。
这位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和他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维生素D能够帮助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避免糖尿病的并发症发展。
缺乏维生素D,意味着胰岛素功能衰退,血糖就很难稳定,研究发现,血液中的维生素D水平低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常人高出1.5倍。
而一旦维生素D水平得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常常会有所下降,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也会相应降低。
我曾建议那位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并且调整了他的日常饮食,增加了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牛奶等。
通过两个月的调整,他的视力逐渐恢复,眼底病变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血糖方面,也没有再出现波动,情况比以前稳定多了。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镁的摄入也同样不可忽视,镁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之一,它参与超过300种酶的反应,对血糖的控制、胰岛素分泌、血压调节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然而,现实中,我遇到的糖尿病患者中,有近70%的人都存在镁缺乏的现象。
曾经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患有糖尿病已近五年,她的血糖一直不太稳定,尤其是在压力大的时候,血糖总是会上升,她常常感到疲倦、心情低落、晚上睡不好,甚至在走路时有些脚部麻木。
经过检查,发现她体内的镁含量明显偏低,镁的缺乏,不仅影响了她的血糖稳定,还导致了神经系统的损伤,进一步加重了糖尿病的症状。
研究表明,镁的缺乏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加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更难控制,而补充足够的镁,则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镁还可以缓解糖尿病常见的疲劳、肌肉痉挛和神经损伤等症状,尤其是对于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补充镁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我建议那位女性患者补充了镁,并且通过增加一些富含镁的食物,如杏仁、菠菜、豆类等,逐渐恢复了体内的镁水平。
几个月后,她的血糖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身体也恢复了活力,神经麻木的症状减轻,整个人的状态变得更加积极。
糖尿病患者常常忽视的一点是,体内的自由基和氧化压力对身体的危害极大,长期高血糖状态下,体内的氧化反应会加剧,导致细胞损伤和老化。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补充足够的抗氧化物质,糖尿病的并发症会愈加严重。
我曾接诊过一位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他在控制血糖方面做得相当好,但眼睛的视力却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了糖尿病性黄斑变性。
他自己也感到非常困惑:“我控制得这么好,为什么眼睛还是出现了问题?”
经过详细检查,我发现他体内的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等,严重缺乏,糖尿病患者常常由于高血糖导致体内的抗氧化物质大量消耗,而这正是导致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补充抗氧化物质,能够有效减轻糖尿病对细胞的损伤,尤其是对视网膜、肾脏等重要器官的保护作用。
抗氧化物质能帮助减轻血管损伤,减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从而预防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坚果和全谷物,都应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往往被低估了它的作用,大多数人认为,膳食纤维只是为了改善消化、预防便秘,实际上,它对糖尿病的控制有着重要作用。
膳食纤维,特别是可溶性纤维,可以帮助减缓食物的消化过程,稳定血糖的波动,降低胰岛素的需求量。
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经常吃快餐的年轻白领患上了糖尿病,他的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经过详细了解他的饮食习惯,我发现他缺乏膳食纤维的摄入。
日常生活中,他几乎不吃蔬菜,水果也很少吃,更多的是依赖方便面、汉堡、炸鸡等快餐,这样单一的饮食导致他的胃肠蠕动缓慢,血糖也时常波动,胰岛素的分泌也跟不上。
我建议他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比如每天多吃一些蔬菜、全谷物、豆类等,这些食物富含可溶性纤维,能够有效减缓食物的吸收,避免餐后血糖的剧烈波动。
几个月后,他的血糖明显稳定,且胰岛素的需求也减少了,更重要的是,他的体重也有所下降,整体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糖尿病的管理,远不仅仅是控制血糖,补充这些关键的营养素,如维生素D、镁、抗氧化物质、膳食纤维等,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在临床上,我见证了许多患者通过合理的营养补充,血糖变得更加稳定,健康也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如果你正在与糖尿病斗争,记得不要忽视这些看似不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物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雪飞.人性化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