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发病的(2型糖尿病发病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

甜蜜守护者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

2型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基因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是不可控因素。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起居、工作生活等多个方面,是可控因素。202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发表的《中国糖尿病(第一部分):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研究报告指出,198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到1%,2018年中国大陆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4%。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2型糖尿病患病率也“井喷”式增长,进一步证实了环境因素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原因。

2型糖尿病的两个最主要的两个发病机制: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前者胰岛素少了,后者胰岛素罢工了,结果是肌肉组织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葡萄糖滞留在血液中,导致血糖升高。第三个机制是肝糖生成增加,也就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入血增加。三种机制合称为2型糖尿病“三重奏”。

后来,班廷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糖尿病分部主任DeFrIonzo教授提出了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八重奏”:

1️⃣胰岛β细胞分泌缺陷

2️⃣肌肉组织葡萄糖摄取减少

3️⃣肝糖输出增加

4️⃣脂代谢紊乱

5️⃣肠促胰岛素效应减弱

6️⃣基础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

7️⃣肾脏对葡萄糖的处理失调

8️⃣神经递质功能紊乱。

2022年,来自莱斯特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和英国莱斯特NIHR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Ehtasham教授在原来“八重奏”的基础上,增加了4项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最新病理生理机制:

1️⃣慢性炎症的激活

2️⃣免疫功能缺陷

3️⃣肠道菌群失调

4️⃣胰腺淀粉蛋白过度沉积。

与原有的“八重奏”一起构成了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十二重奏”。

由此可见,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如果你有遗传因素,就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该及早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按照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模式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让血压、血脂、BMI长期达标,定期监测血糖,及时了解内环境变化,筛查糖尿病危险因素并早期干预,做好糖尿病的“一级预防”。只要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大家一定会将糖尿病拒之体外,拥有一个健康体魄,拥抱未来。

这些可能是糖尿病的发病“信号”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很多糖尿病人在发病前都出现过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重视,最后发展成了糖尿病。今天我们请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瞿博聊聊糖尿病问题,看看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诱发因素和发病前的身体“信号”。

义诊活动现场,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主任瞿博给老人看病。供图

糖尿病会引发哪些健康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通常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受阻紧密相关。依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这四大类型。

瞿博主任表示:“一般说起糖尿病症状,大家都知道‘三多一少’,即饮水多、饮食多、小便多和体重减轻。然而,糖尿病也可能表现为一些非典型症状,如易疲劳乏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反复感染、泡沫尿、四肢麻木或刺痛以及餐前低血糖等。”

糖尿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糖尿病乳酸中毒,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慢性并发症则包括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以及感染风险增加等。

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信号”

除了肥胖和遗传这些广为人知的因素外,瞿博主任特别提醒,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生理信号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糖尿病发病,需要大家格外留意:

1、餐前低血糖:出现餐前低血糖,很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发出的预警信号。胰岛素抵抗会干扰身体正常的血糖调节机制,长此以往,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2、皮肤感染伤口不愈合:糖尿病会使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会削弱身体的免疫力,导致皮肤感染后伤口愈合变得困难。如果发现皮肤伤口总是迟迟不愈,一定要提高警惕。

3、腋窝和腹股沟黑棘皮改变: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出现黑棘皮改变,很可能意味着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也是糖尿病发病的潜在风险因素。

4、泡沫尿:正常尿液中很少会有泡沫,如果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这可能是肾脏功能受到影响的表现。糖尿病容易引发肾脏病变,所以泡沫尿可能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要点

瞿博主任强调,预防糖尿病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定期体检必不可少,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或高危人群,每年都要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选择低GI(葡萄糖指数)饮食,用全谷物、豆类代替精制米面,同时注意控制进食顺序,先吃蔬菜、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运动方面,每周保证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和2次抗阻训练,避免久坐,每30分钟起身活动活动。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诱发因素多样且隐匿。深入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能够更敏锐地察觉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一疾病,提升生活质量。瞿博主任呼吁大家务必重视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牢牢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实习记者 申太琴

来源: 云南网

为啥患了2型糖尿病?糖尿病给过你2次机会,可惜一次也没抓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人体像一座精密的工厂,血糖调控系统是维持平衡的核心部件。这套系统依靠胰岛素的精准分泌和作用,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或储存为脂肪。

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迟钝时,血糖浓度逐渐失控,最终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代谢失衡的累积结果,但多数人往往在关键节点错失逆转机会。

第一次机会出现在糖尿病前期。此时空腹血糖值介于6.1-7.0mmol/L,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这个阶段被称为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研究显示,约7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若未干预,将在5-10年内进展为2型糖尿病。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已达3.5亿,其中仅不足15%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某位45岁男性患者曾在体检中发现空腹血糖6.5mmol/L,却因无症状继续维持高碳水饮食和久坐习惯,三年后确诊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是核心病理机制。脂肪细胞过度堆积会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肌肉细胞表面GLUT4转运蛋白表达减少,导致葡萄糖摄取能力下降。肝脏糖异生功能异常活跃,即便空腹状态仍持续输出葡萄糖。这种代谢紊乱常常伴随腰围超标、血压升高等表现。研究发现,腰围每增加1厘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约0.5%。

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交织作用。若父母中有一方患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增加30%-40%。但基因并非决定因素,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通过影响β细胞功能发挥作用。环境因素中,睡眠不足引发的皮质醇升高可加剧胰岛素抵抗,连续三天睡眠不足5小时可使血糖波动幅度扩大40%。某位38岁程序员因长期熬夜工作,日均睡眠不足6小时,确诊时糖化血红蛋白已达7.8%。

慢性高血糖对血管的侵蚀具有全身性。微血管病变导致视网膜病变、肾病风险倍增,大血管损伤使心肌梗死概率增加2-3倍。神经病变不仅表现为四肢麻木,还可能造成胃肠动力障碍。最新研究表明,血糖波动比持续高血糖更易引发氧化应激反应,餐后血糖峰值超过10mmol/L时,血管内皮损伤速率加快1.8倍。某患者虽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但因频繁出现餐后13mmol/L的血糖峰值,五年后出现蛋白尿。

治疗策略正在发生范式转变。传统阶梯式用药模式逐渐被早期强化干预替代。二甲双胍联合SGLT-2抑制剂可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保护肾功能。肠道菌群调节疗法初现曙光,高纤维饮食能使产丁酸菌群丰度提升3倍,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某临床试验中,受试者通过定制化膳食方案配合特定益生菌,三个月内空腹血糖下降1.2mmol/L。

个体化监测体系至关重要。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可捕捉夜间低血糖或隐匿性高血糖。动态血压监测能发现杓型血压消失等危险信号。血清C肽水平检测可区分胰岛素缺乏型与抵抗型糖尿病,指导精准用药。某患者原使用磺脲类药物效果欠佳,经C肽检测确诊为胰岛素缺乏型,改用基础胰岛素后血糖达标率提升65%。

代谢记忆效应警示早期干预。DCCT研究30年随访证实,确诊初期严格控糖可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76%。胰岛β细胞功能每年自然衰退约4%,但早期强化治疗能使衰退速度减缓至1%。某研究纳入2000例新确诊患者,强化治疗组10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仅为常规治疗组的1/3。

逆转可能存在于特定窗口期。英国DIRECT试验显示,BMI超过27的新确诊患者通过限能量饮食,46%实现糖尿病缓解。缓解率与确诊时间呈负相关,确诊3年内干预者缓解可能性是5年以上者的2.4倍。某32岁患者在确诊半年内减重15公斤,停用降糖药后维持血糖正常达18个月。

认知误区仍是最大障碍。认为无不适就无需治疗的患者占比达63%,知晓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的不足40%。将控糖等同于戒主食的错误观念普遍存在,某调查显示58%患者谷物摄入量低于推荐量50%。某患者严格限制主食却大量摄入坚果,日均热量超标500大卡,导致血糖控制恶化。

数字医疗提供新解决方案。AI算法可分析饮食照片估算碳水化合物含量,误差率低于10%。可穿戴设备监测的步数与血糖波动呈显著负相关。虚拟现实技术用于糖尿病教育,受训者知识掌握度提高37%,用药依从性提升28%。某移动医疗平台用户数据显示,坚持使用血糖管理功能模块的患者,血糖达标率较对照组高22%。

当清晨空腹血糖悄然突破7.0mmol/L的警戒线,是否意识到这可能是身体最后的求救信号?英国生物银行10万人队列研究揭示,确诊糖尿病时β细胞功能已丧失50%以上。全球每8秒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相关疾病,但确诊后严格管理可使预期寿命接近健康人群。面对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您准备何时踩下干预的刹车?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第2期代谢综合征专题

国际糖尿病联盟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1版)

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3年度报告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子刊2023年临床研究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