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能吃红烧肥肠吗(糖尿病能吃红烧肉炖土豆吗)
禁止糖尿病吃的“8大食品”,伤五脏,损胰腺,血糖居高不下
1、高盐类食物
糖尿病人一定要记住低盐饮食。吃盐多了,血压会升高,对心脑血管系统非常不利。
2、一切含糖类食物
含糖类的食物就不吃,贪一时嘴快,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3、脂肪类的食物
脂肪类的食物不能吃,炖肘子,红烧肉,肥肠这些东西就不要碰了。吃上一口就会在在你体内存储很长时间。
4、辛辣类食物
辛辣类的食物容易引起炎症,会让血糖不稳定。比如辣椒类的辛辣无就一点也不要吃了。
5、精米精面粥
这样食材的粥含糖量特别大,可以让血糖瞬间上升,达到一个峰值,对身体非常不好。
6、无糖食品类
无糖食品中碳水化合一点也不必米饭低。同样会升高血糖的。
7、不了解的水果
不知道这个水果会不会升糖,这种情况下问清楚了在吃特别甜就一定不要吃。
8、油炸食物
油炸类食物,比如油条、烤串,麻辣串这些对糖尿病的血管系统危害非常大,清谨慎食用,如果特别想吃了,就吃一点,一定不要贪嘴。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友吃肉的「三吃三不吃」,内含夏季肉菜食谱!
吃肉是个技术活,既要考虑到控糖和体重,又不能忽略营养。
哪些肉推荐糖友吃?哪些肉不建议糖友吃?
今天就来聊聊糖友吃肉的「三吃三不吃」,建议收藏!
01
这样吃肉更健康
01鱼虾首选水煮或蒸
鱼虾中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矿物质,对稳定血糖、保护心血管系统都有帮助。
推荐糖友每周吃2-3次鱼虾。鱼虾的营养价值相似,根据《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1块鱼肉(60-90克)相当于5只海虾(100-130克)[1]。
注意:做鱼虾时应首选水煮或蒸,少吃油炸、红烧、淋酱的鱼虾。
02凉拌鸡丝
鸡肉的蛋白质含量约在20%[2],且含有矿物质、B族维生素等,脂肪含量较低。
推荐糖友吃鸡胸肉、鸡腿和鸡翅,不建议吃鸡屁股、鸡皮。
对于糖友来说,夏天吃凉拌鸡丝既健康又美味。少吃炸鸡腿、炸鸡翅。
注意:每周禽畜肉的食用量建议在300-500克。
03自制酱牛肉(瘦牛肉)
牛肉的蛋白质含量很高,比猪肉和羊肉要多。牛肉还含有B族维生素,对糖友非常友好,可以保护神经[3],对预防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帮助。
夏季自制酱牛肉,或者做西红柿炖牛肉,都是不错的吃牛肉的做法。
注意:畜禽肉,每天加在一起的食用量,不应超过75克[4]。
02
这些肉不吃或少吃
01香肠、火腿、熏肉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指出,应少吃烟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类制品[1]。
无论是夜市上的烤香肠,火锅店里的午餐肉,还是亲戚家做的熏鱼、熏肉,糖友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02大肠、鸡心、羊腰子
不少人非常喜欢吃动物内脏,比如大肠、猪肝、鸡心、羊肾等,美味但不健康,胆固醇太高,能不吃就不要吃。
爱吃的糖友也一定要控制量,卫健委也建议糖友少吃动物脂肪,适当控制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03肥肉
《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 年版)》中也建议糖友减少肥肉摄入[1]。
尽量吃瘦牛肉、瘦羊肉和瘦猪肉,首选蒸、煮、炖等做法,少吃烧烤、油炸。
03
吃肉知识点
01肉可以吃,汤要慎重喝
不少糖友喜欢煲汤,特别是南方的朋友。
提醒大家,浓肉汤、奶白色鱼汤的脂肪含量高,不建议喝。
如果一定要喝,可以做清炖鱼汤、鸡汤等,但也要注意少喝。
02鱼的内脏也不吃
吃鱼的时候尽量不吃或少吃鱼头、鱼皮和内脏,一般污染物会聚集在鱼的脑、肝、肾、肺等部位。
选择鱼时尽量挑体积较小的深海鱼,营养价值更高,也更健康。
03烹饪肉类时加酸,对降糖有益
我们都知道,肉类加酸可以去腥,炖牛肉时加点醋还能让牛肉更软烂。
实际上,食用醋酸对血糖也有帮助,由醋酸菌、香蕉发酵而成果酸就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5]。
糖友在制作肉食时,可适当加入一些酸味食材,比如醋、柠檬等。
04
夏季午餐食谱建议[1]
1)蘑菇青菜炒肉(平菇15克,青菜50克,猪肉20克)
2)虾仁炒西葫芦(虾仁40克,西葫芦50克)
3)清炖牛肉萝卜(牛肉50克,白萝卜75克,西红柿50克,生姜5克)
4)清蒸鲈鱼(鲈鱼80克)
5)蒜苔炒肉(蒜苔100克,猪瘦肉100克)
合理控制饮食是非常重要的非药物疗法,需要糖友的长期坚持,我们一起加油!
05
公告
最后我们发布了【食物 GI 值查阅宝典】,涵盖 1000 多种常见的主食、蔬菜、蛋白质食物。
如果想领取,来糖尿病之友主页,发关键字【1200】。领取成功后,还可以加入糖友学习群,每周都有专家教学控糖知识。
冠心病是吃出来的?医生:即使是铁打的血管,这5种食物也少吃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觉得冠心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年轻的时候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等到岁数大了再注意保养就行。
可事实并非如此,冠心病的根源往往是在年轻时埋下的,真正的危险不是年龄,而是长期不健康的饮食。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明确,食物对血管的影响远比想象中大,吃对了,血管通畅、心脏健康,吃错了,动脉壁上的脂肪越积越多,血管越来越狭窄,最终心梗、猝死的风险大幅上升。
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年轻的时候光滑有弹性,血液流通顺畅,可如果经常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分的食物,就相当于往水管里倒进了大量油垢,日积月累,这些东西会黏附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研究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人群中,超过5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而在冠心病患者中,80%以上的病变都是由饮食不当引起的。
很多人一体检发现血脂高、血管有斑块,这时候才开始着急,其实,血管问题从年轻时就开始了,只是早期没有症状,一旦出现心绞痛、胸闷,那就说明血管已经狭窄到一定程度了。
猪油是很多人怀念的“小时候的味道”,以前的人炒菜、煮饭、做点心,都会加上一勺猪油,香味十足。
可猪油的健康隐患同样不容忽视,它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长期食用会导致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俗称“坏胆固醇”)升高,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研究发现,长期食用高饱和脂肪酸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生率比低脂饮食人群高出30%以上,这说明饱和脂肪和血管健康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
有人觉得,适量吃点猪油没事,甚至有人相信猪油“润肺、补肾”,但从血管健康的角度来看,猪油和植物油相比,对心脏的负担确实要更大。
肥肠是很多人的心头好,无论是卤肥肠、红烧肥肠,还是肥肠火锅,都让人垂涎欲滴。
可肥肠的问题比猪油更严重,除了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它的胆固醇含量也非常惊人。
一小碗肥肠的胆固醇含量,可能就超过了人体一天的推荐摄入量,如果再搭配其他高脂肪食物,比如红烧肉、油炸食品,血脂飙升的风险就更高。
胆固醇可谓是血管里的“隐形杀手”,过量时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斑块,最终导致我们的血流不畅。
研究表明,高胆固醇饮食会让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40%,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建议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尽量少吃动物内脏,尤其是肥肠、猪肝、脑花这些高胆固醇食物。
腊肠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常客,尤其是在南方,不管是炒饭、煲仔饭,还是蒸腊肠、红烧腊味,都是经典美食。
但腊肠的问题并不仅仅是高脂肪、高胆固醇,更关键的是它的高盐、高亚硝酸盐含量。
长期吃高盐食物,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高血压的风险,而高血压又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研究发现,长期高盐饮食的人,动脉硬化的速度比低盐饮食者快30%,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50%以上。
腊肠中的亚硝酸盐于体内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乃明确致癌物,过量摄入腊肠会增加我们罹患胃癌、食道癌的风险。
糕点看似是无害的甜食,但它对血管的伤害同样不容忽视。
很多糕点中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这种脂肪比饱和脂肪酸更危险,它不仅会提高坏胆固醇,还会降低好胆固醇(HDL),让血管壁更容易堆积脂肪斑块。
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每增加2%,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上升20%,所以很多国家已经明确规定食品中禁止使用反式脂肪。
但现实是,很多廉价糕点、饼干、奶茶里的“植物奶油”,其实就含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长期食用,对血管的伤害极大。
此外,糕点的高糖含量也会加速血管老化,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而糖尿病又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火锅是一种社交型食物,很多人一到冬天就喜欢约上三五好友,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
但火锅的危险在于,它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地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盐分。
火锅底料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油脂,尤其是牛油火锅,光是锅底就能让人摄入超量的饱和脂肪。
此外,火锅里常见的食材,比如肥牛、羊肉卷、丸子、虾滑,很多都属于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一顿火锅下来,可能就超过了人体一天的脂肪和胆固醇摄入标准。
研究表明,吃一次高脂肪餐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水平会在6小时内升高50%以上,如果长期吃火锅,血管的负担会越来越大,最终增加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风险。
血管健康并不是一朝一夕决定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很多人年轻时不在意饮食,觉得自己“吃不胖”“血脂正常”,但血管的损伤往往是长期形成的,一旦出现冠心病症状,血管的狭窄程度往往已经超过70%。
那么,除了避免这些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的食物,还有没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清理血管、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同时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
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毕竟,血管健康关系到整个身体的运行,一旦出问题,后果可能比想象中更严重。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四高”人群该怎么吃[J].农村新技术,2024,(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