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尿毒症(2型糖尿病尿液特征)
- 1、30%~5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生尿毒症,4个方法可以帮您避免
- 2、男子糖尿病合并肾衰 湘雅医院成功采用双路径胰岛移植联合肾移植治疗
- 3、65岁男子患糖尿病,1年后确诊尿毒症,医生:他有4个坏习惯
30%~5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生尿毒症,4个方法可以帮您避免
“爸,你快把西瓜放下,怎么一会儿没注意,你就把西瓜端起来了?”
小王看到这个场景,质问自己的女朋友小美:“你为什么不让叔叔吃西瓜,天气那么热,吃块瓜能咋地?”
“你不知道,我爸爸有糖尿病,需要限制每日糖分的摄入。你让他吃瓜,出了问题你负责呀?”
“哎呀,一块瓜而已,我自己的身体我清楚,只要把血糖稳定好就行了,吃一块瓜我又死不了。”小美的爸爸老王听着两人你来我往,终于忍不住发话了。这时老王的老伴从厨房走了出来,“给你厉害的,你那病情发展严重就成尿毒症了,到那时看你怎么办!”
老王听到老伴的这番话,把西瓜缓缓放下了。小美对老妈说:“还是你厉害,扯个理由就能吓唬住老爸!”小美妈妈说,“我可没胡扯,糖尿病发展严重很有可能会导致尿毒症呢!”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显示,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达5.37亿人,中国是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成年患者超1.4亿人,相当于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约占全国人口的1/10。
2022年1月发布的《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披露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604亿,有30%是糖尿病患者,也就是说,像老王这样的糖尿病患者我国有7813万人。(以上内容资料来源: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是一组常见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其患病率在逐年上升。
糖尿病按照其病因不同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通常患病原因有遗传、肥胖、年龄老化等。
糖尿病会不会引发尿毒症呢?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糖尿病肾病谈起。我国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30%~50%的尿毒症患者是由糖尿病肾病所致。
糖尿病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血糖表现高,高血糖和糖基化产物形成,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加速肾小球硬化。同时,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造成微血管病变,导致肾脏血管压力增高,也可诱发糖尿病肾病。
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居第二位。近20年来的透析数据显示,我国引起尿毒症的原因中糖尿病肾病所占比例攀升,已经超过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引发尿毒症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要想真正了解它、战胜它,还需要知道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此疾病。
糖尿病肾病患者会出现相关的临床症状,如排尿异常、尿液改变、高血压、水肿等,还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症状,比如心悸、食欲不振、恶心、乏力、头晕等。导致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是从饮食或皮肤合成中获得的重要激素,它具有维持钙和磷酸盐稳定的功能,也有维持慢性肾病患者的免疫力、血管功能的作用,对炎症、胰岛素抵抗和降低尿白蛋白浓度方面发挥广泛作用。
如果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缺乏维生素D,极有可能造成病情进一步加重。研究结果表明,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并且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加重病情严重程度。
肥胖
肥胖人群患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几率远远大于常人,肥胖导致的肾脏损害的机制可能与低度炎症或肾素-血管紧张素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素变化有关,肥胖患者肾血流量增加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进而导致蛋白尿和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年龄与病程
多项研究证实,年龄是慢性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升高,肾脏等组织器官功能逐渐退化。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速度大约为1mL/(min*1.73m²),这也是中老年糖尿病肾病发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病程的发展对病情恶化同样有很大的风险,糖尿病病程越长,引发糖尿病肾病的风险就越高。同理,糖尿病肾病的病程越长,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风险就越大。
高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高血压不仅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排泄率,其本身也可引起肾脏损害,造成肾脏小动脉硬化、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继而引发缺血性肾实质病变,是导致尿毒症的主要病因之一。(以上内容资料来源: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危险因素)
血脂紊乱
血脂紊乱是糖尿病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且是糖尿病肾病发生进展的危险因素。血脂升高引起脂质过氧化,触发氧化并激释大量的氧自由基,损伤肾脏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高血脂还可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高尿酸
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常常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血清尿酸在慢性肾脏病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尿酸可诱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引起慢性肾小管-间质疾病,晚期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并压迫血管引起肾缺血、肾小动脉硬化及肾小球硬化。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最常见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其发生和进展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为了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水平,以免恶化进展成为终末期肾病,需要肾友们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方法,防治该疾病。
要想预防糖尿病肾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控制好血糖,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建议大家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3.9~6.1mmol/L以下,餐后血糖8.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这样可以减少葡萄糖在体内的堆积,减轻患糖尿病的风险。如果是糖尿病患者更是需要严格控糖,严格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
相比于糖尿病对肾脏的损害,高血压与它不相上下。高血压与肾脏疾病息息相关,平时需要定期检测血压,以便于及早发现血压变化情况。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需要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积极服药接受治疗,每天都要对血压状况进行检测,并做出调整。
除控制血压和血糖之外,还需调整饮食,注意盐分、蛋白质摄入量。蛋白质不能在人体中直接储存,需要通过肾脏代谢出体外,过量蛋白质只能转化成脂肪存储。摄入过多蛋白质会增加肾脏代谢的负担,可尽量摄入优质蛋白,比如青鱼、鸡蛋、牛奶等,既能保证蛋白质摄入量,又能尽可能地避免加重肾脏负荷。
除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定期去医院做相关检查,尤其是40岁之后肾脏开始受损,中老年群体更是应该及时通过检查审视自己的肾脏状态。如果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按时检查肾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时检测体内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如果出现微量白蛋白,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其发展。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目庞大,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糖尿病能引起很多严重的并发症,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多数在20年内发展成糖尿病肾病,并且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在此特别提醒大家,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需要加以积极治疗和预防。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01):2-51.
【2】刘东伟,潘少康,刘章锁.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危险因素[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37(03):189-191.
男子糖尿病合并肾衰 湘雅医院成功采用双路径胰岛移植联合肾移植治疗
廖先生与医护人员合影。
红网时刻12月27日讯(通讯员 张小琼 耿春密)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团队与湖南赛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科研团队紧密合作,采用双路径(头皮下 骨髓腔)胰岛细胞移植同步联合肾移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肾衰患者。经文献检索,这是相关领域的世界首例成功案例,标志着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已突破糖尿病肾衰患者的治疗困局,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今年39岁的廖先生有十多年的糖尿病史,两年前因2型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开始血透及胰岛素治疗。患者饱受两种疾病的折磨,既要长期透析,又要注射胰岛素,苦不堪言。
为寻求治疗,廖先生来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丁翔副教授接诊后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经科内会诊讨论后决定通过胰岛肾脏联合移植一次治疗两种疾病,这让廖先生看到了新生的曙光。
糖尿病肾衰患者是肾移植的主要患者群体之一,当糖尿病患者进入尿毒症期以后,需要同时进行透析和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与营养支持的矛盾更加突出,病程进展加速,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针对该类患者在肾移植治疗的同时,治愈糖尿病不仅可对移植肾起到保护作用,还可防止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胰肾联合移植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但胰腺移植的手术相关风险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并且糖尿病并发有严重心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如何降低该类患者的相关治疗风险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胰岛细胞移植已被纳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解决方案。据介绍,胰岛移植通常是通过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将胰岛细胞输送至肝脏门静脉内,胰岛可以在肝窦上存活并分泌胰岛素。但是临床研究发现,经肝门静脉注入胰岛,有60%-80%的胰岛细胞凋亡,通常需要多个胰腺提取的胰岛才可满足一个患者胰岛细胞移植的需要。由于存在术后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经肝脏门静脉穿刺后需持续肝素抗凝,术后出血风险较高。
针对胰岛细胞移植目前存在的胰岛细胞消化、分离、提纯、活性保护、移植后存活及术后并发症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自2021年初开始,湘雅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贺志军教授带领金鹏副教授、丁翔副教授等组成攻关小组,与湘雅三医院王维教授领导的湖南赛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异种胰岛细胞移植科研团队紧密合作,逐步攻克了人胰岛细胞分离、提纯、活性保护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并在进行大量的文献分析和实验的基础上,开创性地设计了胰岛细胞头皮下及骨髓腔植入方案,通过胰岛细胞活力保护及头皮下和骨髓腔丰富的血运来提高胰岛细胞的移植后存活率,以保证治疗效果,同时规避了经门静脉肝内移植的相关风险,该方案安全且可通过重复实施来提高疗效。
2021年11月9日,在等到了合适肾脏和胰腺后,胰腺被送至王维教授团队实验室进行分离、提取及纯化,获得了活率和纯度均优质的胰岛细胞悬液。
与此同时,贺志军教授和副主任谢晋良教授带领移植团队,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同仁的密切配合下,为患者首先进行肾脏移植手术,然后进行了头皮下和骨髓腔内胰岛细胞移植。
术后,廖先生脱离了透析机,并在停用胰岛素、恢复正常饮食的情况下,空腹血糖5.8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左右,糖化血红蛋白由术前的8.4%下降到6.1%的正常水平,达到了治愈的标准。
65岁男子患糖尿病,1年后确诊尿毒症,医生:他有4个坏习惯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65岁的王先生原本只是个普通的2型糖尿病患者,刚确诊时,他并未太过在意,认为“血糖高点没什么大碍”。
可短短一年后,他的身体发出了严重警告:血肌酐飙升,尿蛋白持续阳性,面色泛黄,浑身乏力。医生的最终诊断让他和家人震惊——尿毒症。
糖尿病到尿毒症的距离,真的只有一年吗?王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因忽视管理,导致肾功能快速恶化。
而医生总结王先生的病史后,发现他日常的4个坏习惯,正是加速肾衰竭的罪魁祸首。
1. 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损害肾脏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持续高血糖对血管和器官的损害。
肾脏是人体的“过滤器”,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受损,使蛋白质渗漏到尿液中,形成糖尿病肾病。
据《中华糖尿病杂志》数据显示,约4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其中一部分人最终会走向尿毒症。
王先生在确诊糖尿病后,并未严格控制血糖,认为偶尔吃点甜食、碳水化合物没关系,甚至时常忘记测血糖,导致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直接加剧了肾脏损伤。
2. 高盐、高蛋白饮食,加重肾负担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患者只需控制糖分,却忽略了饮食结构对肾脏的影响。王先生喜欢吃咸菜、腌制食品,还喜欢喝肉汤,认为这样能“补充营养”。
然而,高盐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肾脏负担,而高蛋白饮食则会增加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损害肾单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而王先生的日常摄入量远超此标准。
过量的钠不仅会引发高血压,还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肾脏的工作量,加速肾功能衰竭。
3. 长期滥用止痛药,损伤肾功能
王先生有多年腰椎间盘突出病史,经常腰酸背痛,为了缓解疼痛,他长期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止痛药。
但他并不知道,长期滥用这些非甾体抗炎药,会减少肾血流量,导致肾小管坏死。
《中华肾脏病杂志》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慢性肾病风险比普通人高出3倍。
在确诊尿毒症后,医生追问王先生的用药史,发现他几乎每天都吃止痛药,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4. 长期不控制血压,导致肾病进展加速
糖尿病和高血压常常是“难兄难弟”,两者会互相加重病情。
王先生确诊糖尿病前,已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但他一直不愿意服药,认为降压药会伤肾,于是血压长期维持在150/90 mmHg以上,远超正常范围。
高血压会加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原因在于高压力会使肾小球长期处于高灌注状态,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伤。
王先生的血压控制不佳,使他的肾病进展速度大大加快,从糖尿病确诊到尿毒症,仅用了一年时间。
第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空腹血糖在4.4-7.0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
定期监测血糖,避免波动过大,有助于延缓肾病进展。
第二,低盐低蛋白饮食,减少肾脏负担
少吃腌制食品、加工食品,控制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对于已经出现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控制蛋白质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动物蛋白,适量选择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
第三,避免滥用药物,保护肾脏
尽量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如有慢性疼痛,可咨询医生,选择对肾脏影响较小的替代方案。
同时,避免自行服用中草药,部分不明成分的中药可能含有肾毒性物质(如马兜铃酸)。
第四,控制血压,预防肾损伤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可选用ACEI或ARB类降压药,这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减缓蛋白尿的进展,延缓肾病恶化。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尿毒症,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积累的结果。
王先生的经历,给所有糖尿病患者敲响了警钟——管理血糖,保护肾脏,刻不容缓!
如果你或身边的亲友也患有糖尿病,一定要警惕这些坏习惯,及早干预,避免悲剧的发生。肾脏只有一对,一旦损伤,难以逆转,唯有科学管理,才能守护健康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年第25卷第3期,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
2.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年第30卷第6期,探讨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风险及防控措施。
3. 《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章节。
4. 《中华肾脏病杂志》,2023年第41卷第2期,尿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