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关于糖尿病的参考文献(关于糖尿病的参考文献近两年)

全科医师阿利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糖尿病越来越多?提醒:7个饮食习惯让血糖飙升,赶紧忌口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11.2%,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报告也指出,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糖尿病人数激增?除了遗传和生活方式,错误的饮食习惯是“幕后黑手”!

以下7个饮食习惯,正在悄悄推高血糖,赶紧调整!


1. 高糖饮食:甜蜜陷阱,血糖“过山车”

很多人喜欢吃甜食,如蛋糕、奶茶、糖果、碳酸饮料等,但过量的糖分摄入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飙升。研究表明,每日糖摄入量超过50克,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来源:《糖尿病护理》期刊)。

建议:

  • 减少精制糖,如白糖、红糖、蜂蜜等,选择低GI(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
  • 避免高糖饮料,用柠檬水、淡茶替代碳酸饮料。

2. 精制碳水化合物过量:米饭、面条要适量

中国人主食以米、面为主,但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条、馒头)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引起血糖飙升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长期摄入高GI碳水化合物,糖尿病风险增加40%。

建议:

  • 粗细搭配,用糙米、燕麦、全麦面包替代部分精制碳水化合物。
  • 控制主食量,每餐七八分饱,避免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

3. 长期喝酒:酒精让血糖波动剧烈

酒精不仅影响肝脏代谢,还会导致血糖忽高忽低。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酒者,2型糖尿病风险比普通人高1.5倍(来源:《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

建议:

  • 控制饮酒频率,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不超过100ml红酒或25ml白酒。
  • 酒后避免高糖、高脂食物,以免加重代谢负担。

4. 高脂饮食:油炸食品是“隐形杀手”

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特别是反式脂肪酸,会加重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发生《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研究指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每增加2%,糖尿病风险增加39%。

建议:

  • 少吃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方便面,选择蒸、煮、炖的烹饪方式。
  • 选择健康油脂,如橄榄油、亚麻籽油、坚果类食物。

5. 不吃早餐:让血糖“过山车式”波动

不少人为了减肥或省时间,不吃早餐,但空腹过久会导致血糖水平骤降,午餐时反而容易暴饮暴食,刺激血糖飙升《英国医学杂志》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的人,糖尿病风险比正常人高33%。

建议:

  • 早餐应包含优质蛋白(鸡蛋、牛奶)、健康碳水(全麦面包、燕麦)和膳食纤维(蔬菜、水果),稳定血糖供应。
  • 避免高糖、高脂早餐,如油条、甜点、奶茶。

6. 晚餐过量:夜间血糖超标更危险

晚餐吃得过多,尤其是高碳水、高脂肪食物,会增加胰岛素负担,导致夜间血糖过高《糖尿病学》期刊研究发现,晚餐热量过高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60%。

建议:

  • 晚餐少吃高GI食物,如白米饭、面条、红肉,多吃蔬菜、豆类。
  • 晚餐时间不宜太晚,建议晚上7点前用餐,避免睡前进食

7. 水果吃错:高糖水果也是“甜蜜陷阱”

很多人以为水果健康,但部分水果含糖量高,如葡萄、香蕉、荔枝、榴莲,过量食用同样会升高血糖《国际食品科学与营养》研究显示,水果摄入方式错误,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建议:

  • 选择低糖水果,如柚子、火龙果、苹果、猕猴桃。
  • 控制水果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00克,避免果汁代替新鲜水果。

如何科学控制血糖?医生建议这样做!

1. 合理饮食: 低GI饮食原则,多吃粗粮、蔬菜、优质蛋白,减少精制糖。
2. 规律作息: 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导致激素紊乱,加重血糖波动。
3.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瑜伽。
4. 定期监测: 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3-6个月监测一次,早发现早干预。
5. 避免情绪波动: 长期压力大,焦虑、抑郁会影响血糖稳定,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缓解压力。


总结:科学饮食,远离糖尿病!

糖尿病的高发,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长期高糖、高脂、高碳水饮食,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诱发高血糖改变错误饮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远离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2. 《糖尿病护理》期刊:糖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研究
  3.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酒精与糖尿病关系研究
  4.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反式脂肪酸与糖尿病风险
  5. 《英国医学杂志》:早餐与糖尿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
  6. 《糖尿病学》期刊:晚餐摄入量与糖尿病风险
  7. 《国际食品科学与营养》:水果摄入方式对血糖的影响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科学控糖,才能真正拥有长久的健康!

分享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 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回顾:研究糖尿病45年,74岁刘尊永教授分享独家控糖心得,值得一看

参考资料:

[1]吴卫明,包蕾,彭志佳,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血清STAT1和NQO1水平与视力损伤程度的关系[J/OL].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1-4[2025-03-22]

[2]杨超茅,张顺宵,杨志新,等.糖肾地黄汤治疗肝肾阴虚兼血瘀型糖尿病肾脏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J/OL].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13[2025-03-22]

[3]王晚霞,冯茹,叶孟亮,等.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现状概览与未来趋势预测[J/OL].中国药学杂志,1-14[2025-03-22]

刘尊永这个名字,大部分人听着一定十分陌生。但在我国糖尿病医学领域,可谓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他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教授,在糖尿病预防上十分权威。还是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以及卫生部糖尿病综合防治研究负责人,更是医学界公认的我国“防糖第一人”。

刘尊永自幼便对医学充满了兴趣,上世纪70年代,他考入上海医科大学,专攻内分泌科,毕业后便投身于临床医疗工作。80年代,我国对糖尿病的认知和防治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糖尿病的筛查手段也十分有限,确诊率极低,许多患者往往等到并发症出现才得以发现。彼时的刘尊永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决定投身糖尿病的研究与防治。经过多年努力,他成为我国第一本《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的主要起草人,也正是这本纲要,给我国的糖尿病防控和防治制定了最基础的操作指南,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除了起草纲要外,刘尊永对糖尿病的科研成果也十分丰硕。早期,我国主要依赖空腹血糖检查,但刘尊永发现,这种方法可能漏诊近60%的糖尿病患者。于是他便提出“五点血糖测定法”,即监测空腹、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餐后3小时、睡前的血糖值。这一方法大幅提高了早期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现如今也早已成为糖尿病筛查的主要手段。而在治疗糖尿病上,刘尊永还率先提出了“超强化治疗”的理念,认为糖尿病不仅要控糖,还要控制血压、血脂、尿酸、炎症水平等,维持整体健康,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今天看来或许已不再稀奇,但在他刚提出时,无疑均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4年,在刘尊永的推动下,我国第一家糖尿病综合防治网络中心正式建立。其覆盖全国200余家医院,记录患者数据,实施系统化治疗。经过多年推广,该体系成功让亚洲地区糖尿病控制率从原来的20%提升至60%至80%,极大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预后。除此之外,刘尊永还长期致力于糖尿病的大众科普,积极参与媒体访谈、出版医学书籍,并在世界糖尿病日等重要节点向公众宣传控糖知识。

除了在科研上硕果累累外,对待患者刘尊永更是医者仁心。2010年12月的一天,55岁的糖尿病患者王先生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当时王先生已经出现了糖尿病足这一严重并发症,并且由于感染严重,脚趾已经开始出现坏疽。主治医师给出的建议是截肢,以避免感染扩散。而王先生得知后情绪崩溃,连连拒绝手术,家属更是十分痛苦,希望还能有其他办法。

恰逢刘尊永当时正在值班,得知情况后,便亲自接诊了王先生。而刘尊永并没有立即决定手术,而是详细评估了王先生的病情,并与团队共同制定了一个个性化保肢治疗方案:先通过强效抗生素和局部清创控制感染,再采用先进的血管扩张和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手段增强局部血流。最后结合血糖精准管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经过长达3个月的治疗,王先生的感染得到了控制,坏疽部分逐渐愈合,最终成功保住了腿。出院时,王先生泪流满面,满是感激地握住了刘尊永教授的手,还给他连送了好几面锦旗。

这只是众多病例中的一个,而刘尊永教授这份“能不截肢就不截肢,能不让患者痛苦就尽量减少痛苦”的医者仁心,无疑让无数糖尿病患者受益。他在一线医疗工作中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也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并时常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因为心理健康同样是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许多患者在他的指导下,不仅身体状况有所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除了在临床治疗和学术研究上的卓越贡献,刘尊永教授还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是医生的责任,患者自身的生活习惯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刘尊永也常常告诫患者,盲目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调整是极为危险的。

如今,他虽已74岁的高龄,但仍活跃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提供最前沿的治疗方案,并致力于提升大众对糖尿病的科学认知。结合45年来对糖尿病的研究,刘尊永教授发现,很多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糖尿病就是“糖”吃得太多导致的,因而对糖分产生了极端的恐惧。事实上,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与糖分摄入有关,更与总热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种类、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研究表明,长期高脂肪饮食、过量饮酒以及缺乏运动都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现代社会,外卖食品、快餐的普及,让很多人的饮食结构严重失衡,高油、高糖、高盐的饮食习惯,使胰岛素抵抗逐步加剧,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在他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开始关注生活方式的调整,而不仅仅依赖药物治疗。

而在生活方式调整中,饮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刘尊永教授有着自己的独家见解。他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说道:“很多人在患上糖尿病后,都只知道不能吃糖,却不知道还有3种食物对糖尿病患者犹如“砒霜”,普通人也要注意了!这3种食物平时也要尽量少吃,只要能坚持,保证糖尿病从此远离你!

那么,刘尊永所说的是哪三种食物呢?

一、山药

山药是一种常见的养生食材,因其口感绵软,富含淀粉,常被认为是健康食品,尤其在中医养生中常被推荐用于补脾胃、增强免疫力。然而,山药的升糖指数(GI)高达75,与白米饭接近,进入体内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短时间内大幅上升。尤其是在蒸煮后,淀粉糊化,消化速度更快,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因此,糖尿病患者若食用山药,应严格控制食用量,并搭配高纤维蔬菜,减缓糖的吸收速度。

此外,山药经常被用于炖汤、煮粥等食谱,而这些菜肴通常又搭配了其他高碳水的食材,比如米饭、红枣等,更容易让血糖飙升。因此,糖尿病患者若想食用山药,建议选择少量切片煮汤,或与蛋白质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一起食用,以降低血糖负担。

二、椰子水

椰子水被许多人认为是天然健康的饮品,因其未添加人工糖分,似乎对血糖影响不大。然而,椰子水的天然糖分含量并不低,每100毫升约含有5克糖分,部分品牌甚至更高。其主要成分为果糖和葡萄糖,这些糖分能迅速进入血液,引起血糖飙升。此外,椰子水富含矿物质,如钾,过量摄入可能增加糖尿病患者的肾脏负担。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一些商家为了迎合口感需求,会在椰子水中额外添加糖分,使其糖含量进一步上升。

糖尿病患者若经常饮用椰子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糖分,导致血糖控制变得更加困难。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尽量减少椰子水的摄入,以白开水或淡茶作为更健康的饮品替代品。如果想要补充电解质,可选择低糖的淡盐水或天然矿泉水,而不是依赖椰子水。

三、莲子

莲子是许多人在煮粥、炖汤时常添加的食材,被认为具有滋补作用,尤其在秋冬季节,经常出现在各类养生膳食中。然而,莲子本质上是一种富含淀粉的种子,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每100克57克,且升糖指数较高,食用后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特别是市场上的加工莲子粉、糖莲子等产品,糖分含量更高,对血糖控制极为不利。

很多人喜欢用莲子煮银耳羹、八宝粥等,而这些食物本身已经含有大量高糖食材,比如红枣、桂圆、糯米等,如果再加上莲子,会进一步加重血糖负担。因此,糖尿病患者若要食用莲子,建议选择原味莲子,避免加工产品,并适量搭配坚果或绿叶蔬菜,以降低对血糖的影响。此外,也可以用少量莲子与蛋白质较高的食物,如鸡胸肉或鱼肉等一起煮汤,以降低血糖飙升的风险。

(注:《回顾:研究糖尿病45年,74岁刘尊永教授分享独家控糖心得,值得一看》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糖尿病患者如何选择降糖药物 这份健康指南请查收

1 情景导入

张三是一位II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医生们却给他开了看似完全不同的药物,明明是一种病症,为什么用药不一样呢?

原来,这三种药物中分别含有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这两种物质都是降糖界的一把好手,其降糖程度都在0.7%~1%【1】,均适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而去乙医院的那段时间,张三正好长胖了不少,成为了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所以二甲双胍更为适用。

如今,糖尿病已跃居榜三,成为仅次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杀手。202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达1.43亿。【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发明了各类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在这么多各式各样的降糖药物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2 药物概览

首先让我们看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注射性药物胰岛素和口服型药物二甲双胍。注射胰岛素是一种非常直接的降糖方式,因为糖尿病的根本成因就是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其适用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下也不发生不良反应,可根据需求服用速效或者长效型,效果显著。二甲双胍是一种普通的口服型药物,具有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体重等多种作用。适用于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但常见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酸酸中毒(罕见但严重)。其次,还有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磺脲类药物,这些虽不及前两种药物的应用范围广,但针对某些患者却具有更好的疗效。此外,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新型药品也已问世,这种药物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以治疗糖尿病引起的某些并发症。【3】当然,是药三分毒,这些药物均会带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3 混合型用药(联合用药)

事实上,混合型用药已经渐渐代替单一重复用药,在市场上占据了主要地位,实现了1 1>2的效果。糖尿病的混合型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糖药物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这种用药方案通常由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发症情况、肝肾功能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考虑后制定。例如磺脲类 双胍类,磺脲类 α-糖苷酶抑制剂,DPP-4抑制剂 双胍类/磺脲类等等。【4】

4 药物选择

选择药物时,首先要明确所患糖尿病类型,1型,2型或者妊娠型,不同类型的疾病所需药物是不同的。其次,考虑自身健康情况,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如果糖尿病早期,可服用药效不是很强的药物,如二甲双胍,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自身调节能力来慢慢控制病情;中期则需要加服格列齐特或者磺脲类药物;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可能已经严重受损,则需注射胰岛素【5】。再者,要考虑自身特异性,部分人群对某种药物会有特异性反应,使用药物前要明确其副作用。最后,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部分药物价格高昂,对储存条件,使用方式均有严格要求,可能会为家庭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5 总结

总的来说,根据自身病情、经济条件,潜在性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真正选出适合自己的药物才是最有效的疗法,可以放心的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认真配合医疗专业人员,相互合作也格外重要。此外,降糖药物只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部分,注重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控制病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糖尿病也可以被治愈。

参考文献:

【1】林豫蓉,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研究[ 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3-364

【2】中康科技,扬子江药业集团,糖尿病并发症疾病研究白皮书[ Z ],第十七届健康产业生产大会,海南,2024.

【3】张献博,蔡晓凌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J ] ,中国医学期刊网,2024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5】祁进,糖尿病患者合理用药指导[ J ]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2)

作者:空军军医大学 张月月

来源: 国家医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