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糖尿病的外国文献(关于糖尿病的外貌描写)
《外台秘要》:古典医学文献的集大成者
唐诗中有“盛象气象”之说。这一阶段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医学发展也成就赫然,约成书于天宝十一年(752年)的医学文献巨著《外台秘要》,就是具有时代气象的代表之作。
王焘与《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的作者王焘(约670—755年),陕西眉县人,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曾祖父王珪在唐太宗时曾任宰相。王焘幼年多病,年长喜好医术。开元年间他走上仕途,官至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并进入弘文馆担任学士,天宝初年又升任为弘文馆主管官员。
弘文馆是唐朝宫中藏书之地,在唐太宗年间就“聚书二十馀万卷”。王焘作为这一国家级藏书机构的总管,负有整理各类文献的职责,但是未见王焘有其他方面的著作传世,而只见到医学著作《外台秘要》。可见王焘在馆中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医学方面,他立心让更多人能全面系统地阅读到这些医学知识,于是耗费心血,编成这本40卷的巨著。书名中的“外台”,日本学者丹波元胤指出“兰台为外台之谓者也”,宫廷内的典籍收藏府库旧称“兰台”。书名体现了王焘著书立说的基础。
过于曾有一种说法,认为王焘本人不知医,仅仅是利用职务之便做了一些文献编集工作。事实上,王焘在《外台秘要》自序中说,他“幼多疾病,长好医术”,《新唐书》说他“数从高医游”,显然系统学习过医学。他后来受亲戚之累,被贬房陵、大宁郡等地时,屡冒寒暑瘴疠,全赖所收集的医方得以幸存,可见对运用医术也颇有造诣。《外台秘要》收录的文献有唐以前的“古方”五六十家,唐代新撰者“数千百卷”,王焘说他全部“研其总领,核其指归”,就是说全部研究和考察过其主要学术思想,然后“钤其要妙”(约取其精华),反复修改,完成这本巨著。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深入的医理知识和一定的临床体验,是无法进行这项工作的。
总领钤要的分类编排
《外台秘要》的体例,具有类书的特点,即分门别类,辑集资料。“分门别类”并不简单,它包含着对医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外台秘书》一书卷1—6为伤寒、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卷7—20为内科疾病;卷21—22为眼、耳、鼻、齿诸科疾病;卷23—30为外科疾病、痢疾等,后面各卷分别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妇人病、小儿病;卷37—38论乳石;卷39—40载明堂灸法。因为外感多为急病,是首要学习的内容;内科是外、妇、儿各科的基础,故依此排列。这种专科化的编排比较符合学习原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时期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
在各个门类之内,《外台秘要》以病为纲,每种病先列医论,后列各家医方,每一条原文都注明出处。同一条文如见于多种文献的,也一一注明,甚至注明在何书的第几卷,可见其严谨性。《外台秘要》类目清楚,便于查阅,可称是我国第一部成熟的医学类书。
兼采博收的文献来源
《外台秘要》收录的既有唐代以前的“古”文献,也有唐初至天宝以前的最新文献。所采录的医书有的仍存世,但更多现已散佚,全赖此书才得以保存部分内容。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古书益多散佚,惟赖焘此编以存。”
《外台秘要》还收录了不少王焘所处时代的最新医学文献,包括一些名医进献于皇上的良方,均“采而录之”。唐前期名医辈出,《旧唐书》说“则天、中宗以后,诸医咸推文仲等三人(指张文仲、李虔纵、韦慈藏)为首”,作为三大名医之首的张文仲著有《随身备急方》,并曾受命向武则天进献“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但这位名医的著作未能传世,极为可惜。幸而在《外台秘要》中,王焘收录了他的134首医方,使后人可以大致得知张文仲的医学特点。
《外台秘要》最早记载了治疗白内障的“金篦拨障术”,唐代多位诗人都曾描写过这一由婆罗门僧人施行的外来手术疗法。书中还有一些内容出自《高丽老师方》《天竺经论眼》,这两种著作也已失传。可见《外台秘要》见证着唐朝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季羡林先生指出,在孙思邈《千金方》中关于印度眼科知识的记载比较少,而《外台秘要》中关于印度眼科知识的记载却比较多,由此判断印度眼科知识传入我国的主要时期是在盛唐时期。
王焘在《外台秘要》自序中说“古所未有,今并缮缉”,书中一些没有标明出处的医方,不少是他依托家世与官位之便,不断积累收集而来的,反映着最新的实践知识。
全面深入的医学成就
《外台秘要》全面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医学成就,有很多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如《外台秘要》多次引用东汉末名医张仲景的医方,其中一些条文未见于今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说明王焘在宫中曾经见到更接近《伤寒杂病论》早期面貌的珍本。这些条文对研究《伤寒论》很有价值。此外书中还首次专篇论述了温病、天行(指发热性传染病)的证治和方药,应用了辛凉清热、养阴清热等治法,说明当时已有相当丰富的论治经验,成为明清温病学说创立的先声。
《外台秘要》对一些疾病的典型特征记载准确且细致,如引用隋唐间医学家甄立言《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消渴病相当于现代的糖尿病,这是医学文献中消渴病尿甜的最早记载。
《外台秘要》不收录针法,但很重视经络穴位。唐以前的经穴图多分人体正面、侧面和背面三幅绘制,《外台秘要》首次记载了按十二经分别绘图的做法,同时依据唐初针灸名医甄权、杨操等人的理论和经验,记载各经脉上的孔穴的主治作用比前人更加详细。
《外台秘要》最早记载了对于黄疸病情进退的实验观察法,“每夜小便中浸帛片,取色退为验”,其原理相当于现代实验检测的比色法。
以上所述,仅可略窥《外台秘要》价值之一斑。王焘“捐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著成此书,将“兰台”中的珍秘要方呈现于世,许多古代文献赖此而保存,盛唐时期的医学知识也得以整理和光大,故《新唐书》称该书“讨绎精明,世宝焉”。此书在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经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后世多次翻刻,并流传于国外,是我国古典医籍中的瑰宝。
糖尿病“冷知识”:司马相如为史载患病第一人,胰岛素挽救无数人
胰岛素大大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仅能延长患者生命,而且能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能够让糖尿病患者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胰岛素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作者:左永波
司马相如患消渴症
史载得糖尿病第一人
最早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
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文献记载着一种多饮多尿的疾病。古印度人发现如果谁的小便会招来蜂拥而上的蚂蚁,谁就肯定患上了这种疾病。希腊医生亚的阿勒特奥斯把这种主要症状为“排泄多且甜的尿液”的疾病命名为糖尿病。
公元前400年,中国的《黄帝内经》记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古代中医把以多食易饥、口干多饮、小便频数、身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症。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辨治论述宏富。东汉名医张机就在《金匮要略》中对糖尿病症状写下诸多描述;医圣张仲景留下了不少简单实用的方剂,由于疗效突出,流传至今,现在临床仍广为使用,其中,白虎人参汤和肾气丸就是其中的代表处方。东汉张仲景、唐朝孙思邈、隋末唐初的《古今录验方》对糖尿病也有记录。此外,金朝李东垣、清朝叶天士等在治疗消渴症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才子佳人千古韵事家喻户晓,一曲《凤求凰》传颂至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了“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这说明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症。司马相如是历史上第一个被确认为得了糖尿病的人。
历史上还有位皇帝也有糖尿病。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每天“口干舌燥,要饮水数升,排尿数升,渐渐形枯骨立,于是下旨诏太医诊治,结果一个个有去无回,都被隋炀帝斩了。”隋炀帝的种种迹象都与糖尿病症状无二,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轻的症状。
胰岛素上市
挽救无数患者生命
糖尿病与胰脏的关联关系在19世纪末才得到确认。
1888年,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狗的瘘管手术研究了食物与消化液之间的关系,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
此后,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开始了新课题:胰岛所分泌的激素究竟是什么?又将如何提取这种神秘的激素?
1920年10月30日,加拿大医生班廷在一所医学院备课的时候读到一份病例报告说,一个病人的胰脏导管被结石堵塞之后,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缩了,可是胰岛细胞却依然存活良好。这次偶然的阅读给班廷带来了启发:模仿结石阻塞的状况,把狗的胰脏导管用手术结扎,等消化腺萎缩之后,再提取神秘激素。
班廷找到多伦多大学的糖尿病权威麦克劳德教授。在麦克劳德教授支持下,班廷艰苦的试验取得了进展,提取出了神秘激素。这种神秘激素注射到狗身上,使狗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班廷将这种神秘物质取名为“岛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胰岛素”。这种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胰岛素能否用在人的身上呢?班廷和助手贝斯特两人在自己身上注射了牛胰岛素,完成了人体实验,确定牛胰岛素应用在人体是安全的。
1922年2月8日,班廷医学院的一位同学利斯特患上了糖尿病,并迅速恶化,生命垂危之际,利斯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班廷的实验室,请求在自己身体上试用仍在试验阶段的牛胰岛素。贝斯特为他注射了牛胰岛素,奇迹发生了,仅几分钟的工夫,他表示说自己感觉好多了;又过一会儿,乔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觉得自己的脑子如此清醒,两腿也不再沉重了……
麦克劳德教授闻讯调动自己的全部资源,投入了胰岛素实验的后续工作。
为了解决量产与杂质的问题,他们与美国的药厂合作,成功地从屠宰场取得的动物胰脏中,分离出足以提供全球糖尿病患者使用的胰岛素。
1923年胰岛素作为商品上市,当年有近8000名医师对25000多名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该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胰岛素已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使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美国一位著名的糖尿病学家说:“1897年,1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30岁和50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8年。而到了1945年,10岁、30岁和50岁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却可继续生活45年、30.5年和15.9年。”
值得一说的是,班廷和麦克劳德将胰岛素的专利以一元钱的价格转交给了多伦多大学,用最伟大的“奉献”精神给自己的功绩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现年61岁,他已经与糖尿病斗争了20多年。
胰岛素不断发展
四次与诺奖“结缘”
胰岛素的发现过程中四次与诺贝尔奖“结缘”: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研究并确认了胰脏分泌物的消化功能,获得1904年诺贝尔奖;加拿大医生班廷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人取得成功,获得1923年诺贝尔奖;阿根廷医学家豪赛发现脑垂体对胰腺分泌胰岛素有重要影响,获得1947年诺贝尔奖;英国化学家桑格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使胰岛素成为第一种被人类弄清楚化学结构的蛋白质,并有可能人工合成胰岛素,他获得1958年诺贝尔奖。
在班廷发明胰岛素的制备方法作为一项新技术被制药公司引进后,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开始了工业化生产之路。
但工业化的路并不平坦,1000克动物胰腺仅仅可以提纯出100-200毫克的胰岛素,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1955年,英国科学家桑格解析了牛胰岛素的结构,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架构的道路。这无疑为人工合成胰岛素指明了方向。
1958年12月,中国科学家选择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高难课题。最终,历时6年9个月的曲折努力,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人工全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11月,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在《中国科学》以简报发布。1966年4月《结晶胰岛素的全合成》在《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第6卷第2期全文发表。1966年4月,中国科学家在华沙欧洲生化会议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科技工作者人工化学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一成就轰动了全世界,因为它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来临。
1978年,美国的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携带人胰岛素基因的质粒导入酵母菌,生产出了和人胰岛素的序列完全相同的胰岛素产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的出现意味着动物胰岛素产品的时代已然过去。相比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低血糖发生次数减少,血糖控制达标时间缩短,胰岛素日均使用量减少。
胰岛素发明近100年来,给药的方式一直是注射,口服和吸入胰岛素成为当代科学家研究的一个目标。吸入剂型是把胰岛素制备成非常细的粉末,再利用特殊装置吸到肺中,2006年曾经在美国短暂上市使用,但由于接受程度低以及罹患肺部疾病的风险,于2008年退出了市场。口服胰岛素最大的挑战是口服胰岛素的利用度仅仅是注射方式的1%,换言之,如果口服,就要使用注射胰岛素剂量的100倍,口服胰岛素也做不到像注射胰岛素那样的精细调节。
有此一说
杜甫患了糖尿病吗?
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从开始的抒写个人的情感到反映人民的疾苦,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被世代中国人所铭记。然而,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自身也颠沛流离,罹患糖尿病以致在59岁便英年早逝。
杜甫现存的1400余首诗作中,140多处都记载了杜甫患病的疾苦。诗歌从症状、治疗和并发症都有记载。
公元766年,他在54岁时写下《同元使君春陵行》,“我多长卿病,肺枯竭太甚”,此处的长卿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杜甫的诗中还记载了自己的症状,如“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病身虚俊味,何幸饫儿童”“病渴身何在,春生力更无” “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履”“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等,这些都具体描写了他的症状,包括口渴,多饮,食欲不佳,乏力疲惫乃至糖尿病的晚期小血管病变对视力,听力的影响。这些症状给杜甫身心带来莫大痛苦,“多病沉年苦无健,王生怪我颜色恶”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登高》中悲鸣“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关于疾病描述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驱竖子摘苍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苍耳具有发汗止痛,祛风除湿的效用,杜甫让儿子采摘,用于祛除疾患。而诗人吟咏最多、最详细,给他带来最多痛苦的疾病是消渴症,他描写自己患病的诗句,如严重口渴,多饮消瘦,疲乏无力,视力听力障碍,这些都是糖尿病引起的症状和远期并发症。
前沿新知
智能手机远程治疗糖尿病
中国与瑞士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集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智能诊疗新系统,通过动物实验首次实现用智能手机超远程调控治疗糖尿病。
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负责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海峰介绍,他们首先人工设计合成一种定制化细胞,能在远红光照射下分泌降血糖药物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然后,结合合成生物学与光遗传学多种技术,设计开发了由血糖仪、智能控制器和智能手机三部分组成的诊疗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小鼠的血糖值由血糖仪读取获得后,通过蓝牙等方式传送至智能手机进行分析,当血糖值高于预先设定安全血糖阈值时,智能手机将给类似智能家居设备的智能控制器发送命令,后者将通过电磁场作用打开预先移植在小鼠体内含有定制化细胞的水凝胶LED(发光二极管),定制化细胞在远红光照射下产生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样肽,从而达到维持血糖稳定的目的。该治疗方法降血糖见效非常快,糖尿病小鼠只需要远红光照射1至2小时,血糖值就能恢复到正常范围。
美国怀俄明大学教授马克·戈梅利斯基在同期杂志配发的评论中说,这项工作“让我们兴奋地一瞥未来基于智能细胞的治疗”,届时我们也许将看到大街上的人戴着时尚LED腕带,这些腕带能在智能手机的控制下照射植入人体的细胞,从而释放治疗药物。
数据调查
全球患者4.25亿
2017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通过在各国纪念性建筑上点亮蓝色灯光,唤起公众对糖尿病的认知。新华社资料图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出版的糖尿病地图集第8版估计,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为1.14亿,相当于全世界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全球共4.25亿)来自中国。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里增长迅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以归咎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营养变化、肥胖症流行和体力活动少。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上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高达11.6%和50.1%,且仍呈上升趋势,我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表明,糖尿病的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并发症所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已居于世界死亡原因的第5位。2017年,全球约400万人死于糖尿病,占全球死因的10.7%;而这一年,中国有超过84万患者死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其中33.8%的年龄小于60岁。为了应对糖尿病,全球每年投入超过8270亿美元。中国政府每年投入近250亿美元用于糖尿病管理,占医疗总支出的13%。
大开眼界
人工合成胰岛素纪念邮票发行
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该纪念邮票1套1枚,面值为1.2元。邮票整体设计体现出科学的严谨性,主体图案为显微镜下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背景为胰岛素分子的一级结构图、实验用具和发表的论文首页。画面简洁朴素,直观地展现了这一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王宏伟
全球4.6亿糖友奔走相告!美国糖尿病协会主席特蕾西糖尿病逆转
只做健康知道分子是浪费生命,我们的努力是让你的糖尿病逆转!
"五驾马车"血糖管理的第一驾马车就是健康教育,糖友都是老专家。纷繁率性的自媒体内容已经无法满足众多糖友的需求,因此,我们推出了"用博士的水准服务大众,用科研的严谨进行科普,"在资讯泛滥,迷失黑暗大海之际,我们用详尽的权威文献支持,为健康指明方向。
后续,我们会陆续推出功能医学视野下有关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肥胖、痛风、冠心病等系列停药逆转专题,希望带给您及您家人真正的健康。
个人请随意发到朋友圈,转载请取得授权许可!
2020年1月28日,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最有影响力的首席执行官特蕾西·布朗欣然接受了《Sisters4Fitness》记者斯蒂芬妮·盖恩斯·布赖恩特(Stephanie Gaines-Bryant)60分钟采访,在节目中特蕾西·布朗向全世界糖友敞开心扉,以无比激动的心情宣告自己16年2型糖尿病成功停药逆转!①(资料来源:《沃尔玛专访:ADA首席执行官特蕾西·布朗谈糖尿病逆转改变了她的一生》)。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官网,发布了最新的全球糖尿病地图( IDF Diabetes Atlas ) (第9版),根据最新报告,2019年全球约4.63亿糖尿病确诊患者,(11个人中有1个为糖尿病患者)。
对于全球4.63亿因糖尿病走入死胡同的患者而言,无疑迎来了一片崭新的光明前景,即使用历史性的时刻来定义也显得毫不为过。
一方面,美国糖尿病协会作为全球医疗卫生非盈利组织中标杆,其话语权对其他地区及国家糖尿病协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地区及国家每年几乎原版引用美国糖尿病协会临床医学指南及专家共识报告用于临床指导。从这个层面上讲,美国糖尿病协会掌控并影响了全球数十亿糖尿病患者的命运。
另一方面,特蕾西·布朗作为美国糖尿病协会(ADA)80年历史中的最有影响力的首席执行官,凭借其个人在商业领域卓越管理能力及NGO组织杰出领导力积累了盛大声誉,她的健康问题本身是一个让人关注的热点话题。正是如此,特蕾西·布朗16年之久的2型糖尿病停药逆转将深刻影响并扭转医疗卫生领域对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的治疗观念。
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你肯定会马上想知道特蕾西·布朗女士是怎样停药逆转2型糖尿病的,先不要着急,后面会有详细的介绍,我们先来看看2型糖尿病的现状及事实。
2型糖尿病的治疗观念让患者进入死胡同?
我们首先来看2型糖尿病的定义: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行性慢病。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如下事实:
1、 进行性慢病的特征说明糖尿病不可逆转,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2、 2型糖尿病需要终身吃药打针控制血糖,临床医学为推延糖尿病并发症一直在努力,但事实并不尽人意。
当然,如果你确诊了2型糖尿病,但是你并未按照医嘱服用药物,这是糖友通常说的"裸奔"完全是两个概念,"裸奔"会让2型糖尿病并发症提前10-20年到来。
一个世纪以来,医疗卫生领域在急诊、手术、抗感染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医疗界一直在反省临床医学在慢病治疗与管理方向迷失的问题,以西方医学为主流医学背景下,对糖尿病、高血压等系列慢病采取了一系列"表症"治疗,对抗疾病本身似乎我们展示出高超的技艺,但是离人体真正需要的健康相去甚远。
我们能够控制血统,但是并不能控制糖尿病并发症。正如外科手术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手术非常成功,病人却死掉了!
每一个糖尿病人都有相同病情的发展路径,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外源性胰岛素,而在这个过程中,唯独不可预期的是糖尿病并发症如鬼魅般与药物控制不期而遇。
而疾病治疗的初衷难道不应该是减药,减量,停药,治愈的过程吗?
让人置若罔闻的事实是,全球的医疗卫生系统涉及到复杂、庞大的各方参与者,本质上具有商业系统及非盈利系统的双重特征,改变变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治疗理念的改变,往往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特蕾西·布朗是怎样停药逆转16年糖尿病?
作为美国糖尿病协会标杆人物的首席执行官特蕾西·布朗是怎么逆转16年糖尿病的?
往期文章中《功能医学360°全景解析》中有特蕾西·布朗的病史回顾及她和伯恩斯坦博士奇迹相遇详尽介绍。
这里我们需要补充一个基本事实:特蕾西·布朗目前还服用一种口服药物——二甲双胍,尽管已经停止注射胰岛素和另外两种口服药,根据她的预测,2020年底,她将不用服用任何药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停药逆转。
糖尿病停药逆转有哪些成熟的医疗技术?
"五驾马车"血糖管理是糖尿病患者广为熟知的,但近十年,糖尿病治疗及管理新技术层出不穷,相关阅读《为什么你的糖尿病治不好?你不了解近十年糖尿病治疗新发展》
尽管糖尿病不能治愈,从更优更便捷的血糖管理发展到2型糖尿停药逆转,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时刻,意味着糖尿病的并发症风险消失殆尽,逆转之外的收获来自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让患者过上更加健康的生活。
糖尿病停药逆转目前有哪些成熟的医疗技术呢?
1、 减轻体重
越来越多的医学共识认为;内脏脂肪的增多导致了人体代谢障碍。最新的研究发现,身体内胰岛素的增加导致了肥胖,2型糖尿病人受体细胞胰岛素抵抗,导致身体大量胰岛素分泌,一方面胰岛素把葡萄糖送进受体细胞为人体供能,另一方面,胰岛素把多余的葡萄糖储存为脂肪。
因此2型糖尿病人的身体胖瘦与胰岛素之间关系密切。糖尿病前期病人一般合并肥胖,而真正到了糖尿病晚期才会呈现出"三多一少"中消瘦的症状,这个时候身体本身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外源性胰岛素生命支持。
因此,持续减重及体重达标是糖尿病逆转的前提,来自英国的时间长达两年的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减重除了减肥手术外还常常采用低卡饮食(VLCD饮食)手段。
因此,患者长期的依从性成为巨大的挑战。
②(文献来源: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通讯作者:SHAMINIE J,《为期两年的连续护理干预措施的分析—探索糖尿病逆转和缓解的基线预测指标》,2019年6月)
2、 低碳饮食
低碳饮食是基于2型糖尿病人代谢特征而设计的低GI或GL的饮食管理,地中海饮食与阿特金斯饮食均属于此范畴。
其核心理念为,既然2型糖尿病人身体无法处理那么多葡萄糖,那么就让患者少摄入碳水化合物。
这是一种绕道走的策略,明知前面是陷阱,那我选择避开。
低碳饮食本身会导致新的健康问题,低碳饮食管理的可持续性及健康管理的依从性依然是最大的挑战,已经有部分实践者宣告失败。
3、 功能医学
功能医学诞生于美国,被誉为来自美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
功能医学在美国两届总统(分别为克林顿及奥巴马)私人保健顾问、美国功能医学院院长——马克海曼的带领下,在慢病停药逆转管理及抗衰老领域得到全球精英阶层追捧。
糖尿病的成因复杂,多因多果。更深层次的原因,临床医学也无法解释清楚,导致在糖尿病治疗及管理上显得苍白无力。
功能医学在慢病预防及慢病管理领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上层,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层,千人千面的辩证治疗,下层,基于细胞分子学的原理,采用"扶正"、"驱邪"的西医治疗技术,从根上解决了糖尿病人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受体细胞的难题,让受体细胞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快速停药逆转2型糖尿病,同时纠正人体失衡,实现人体机能的恢复。③(文献来源:《柳叶刀》,通讯作者:ProfRoyTaylorMD,《了解2型糖尿病逆转的机制》,2019年9月,第7卷,第9期)
医疗卫生界会怎样看待糖尿病停药逆转?
任何观念的改变都需要一定时间的接受过程,特别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更是如此。医生对于糖尿病停药逆转普遍持保守态度。
医学的保守与严谨是医疗工作者普遍的工作态度,对于营养学的范畴,医学相对知之甚少,对于饮食方案的调整逆转糖尿病,临床医学采用了更加谨慎的态度。认为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
主流临床医学在急诊、手术、抗感染领域长袖善舞,对于功能医学,国内临床医生同样知之甚少。
事实上,糖尿病停药逆转已经有长年的实验研究,发布在《柳叶刀》等权威期刊上关于糖尿病停药逆转的研究越来越多,以及美国糖尿病协会、欧洲糖尿病协会、澳洲糖尿病协会、英国NHS纷纷发布新临床医学指南及专家共识报告,糖尿病逆转在内分泌学界影响越来越大。
一切陈旧的观念终将被改写,大规模改写糖尿病人命运的时刻已经到来!
作为2型糖尿病的个体有什么好的选择?
中国深圳从事功能医学停药逆转机构焕然新生集团创始人邹真俊博士总结,传统吃药打针是血糖管理1.0时代,院内院外"五驾马车"血糖管理是2.0时代,停药逆转是宣告血糖管理正式迈入3.0时代。
最近几年,美国、加拿大、英国诞生出众多基于糖尿病逆转的3.0机构。
焕然新生集团属于中国本土糖尿病逆转先行者。
邹真俊博士表示,糖尿病最大的并发症,不是脑梗、心梗,也不是截肢与失明,而是不相信糖尿病能够逆转。
这是一个需要医护人员、糖尿病患者、社会大众观念转变的过程。
这是一个自媒体患难的时代,也是资讯过剩的时代,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在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员的支持指导下,选用科学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糖尿病停药逆转梦。
【研究来源】
①https://corporate.walmart.com/newsroom/2019/11/20/ada-ceo-tracey-brown-on-the-one-change-that-changed-her-life
②https://diabetes.diabetesjournals.org/content/68/Supplement_1/759-P?
③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213858719300762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通知秒删。上述内容不构成诊断及治疗建议,药物、生活方式改变需要寻求医生、健康管理师、营养师专业人士意见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