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喝啤酒后低血糖(糖尿病喝啤酒后果)
干啤,糖尿病人可以喝吗?不得不饮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3点
经常有人有这样的疑惑:“糖尿病到底能不能喝酒,经常看到有人喝干啤,也听说糖尿病人喝干啤没啥事,怎么喝都行,这是真的吗?”
有时候由于特殊情况聚会或者谈客户,在国内免不了的就是喝酒。对于普通人还好一些,但是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讲喝酒会难免让人有些担心。有些人也是听了被人的建议,会选择喝一些干啤。那么糖尿病人喝干啤是否可以呢?不得已要喝酒的时候怎么喝酒才能尽可能的安全伤害小呢?
1. 糖尿病可以喝干啤吗?
干啤和普通的啤酒在制作工艺和成分上会有一定的饿差别,干啤的主要特点是发酵度高,含极少的残糖成分。它符合现代人对啤酒的新潮追求,低热低糖,喝后不会使人轻易发胖。干啤酒源于葡萄酒,普通啤酒有一定糖分残留,干啤使用特殊酵母使糖继续发酵,把糖降到一定浓度之下。理论上说糖尿病人可以饮用干啤,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讲,还是什么啤酒都不饮为好。毕竟干啤也只是做到了尽可能的低糖,并不是无糖。喝多了还是会引起血糖升高的,只不过比其他啤酒温和一些罢了。
2. 糖尿病人喝酒需要注意什么?
①喝酒之前吃点东西:空腹饮酒不仅仅不利于血糖的控制,而且对胃黏膜有很大的伤害。胃主要吸收水和酒精,在喝酒之前吃两口主食(对于糖尿病病人最好是杂粮的)就会将危害降低一些。
②慢点喝酒:无论是糖尿病人还是正常人,喝酒都不要一口闷,慢点喝酒能减少酒精作用,避免醉的太快。饮酒快,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喝,体内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不易喝醉。如果一杯又一杯的直接干掉,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饮酒量。
③坚决不喝高度酒: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在控制饮酒量的同时也控制一下酒精度数。高浓度的酒对血糖是有影响的,可以抑制肝糖输出,空腹大量饮酒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症,而醉酒会掩盖低血糖的症状,使病人发生危险。酒精可产生大量的能量,也可以影响血糖,因此血糖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不宜饮酒。
另外,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酒,对身体的危害是巨大的,不仅不利于血糖的控制,甚至还会加重糖尿病症状。长期饮酒也会导致营养不良,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消耗增多,也不利于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因过量饮酒引起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并非罕见,因此一定要重视起来,不可掉以轻心,存有侥幸心理。
当不得不饮酒的时候,建议选择少量干啤即可,并且注意以上3点饮酒建议。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友喝啤酒会升血糖吗?
夏天不吃点啤酒和烧烤,怎能算过夏呢?
糖友胖胖,最近啤酒烧烤吃嗨了,很多糖友说,糖友不能喝啤酒,也有糖友说,喝啤酒降血糖...
那糖友到底能不能喝啤酒呢?啤酒对血糖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往下看~
啤酒又称作“液态面包”,是由麦芽和啤酒花发酵而成的,酒精含量低,相比较白酒,营养成分还是相对丰富一些的,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低分子糖、无机盐和各种酶,但是不及红酒。啤酒中的小分子糖和氨基酸很易被消化吸收,并产生大量热量。
不同类型的啤酒有什么区别?啤酒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比如工艺、酵母发酵的地方、色泽、杀菌情况、麦原浓度等,其中啤酒的麦原浓度直接影响升血糖的高低。
麦原浓度又称麦芽汁浓度,制造啤酒的大麦芽和辅助原料大米等,通过麦芽淀粉酶和蛋白酶的作用,会转化为麦芽糖类,麦芽汁浓度就是指发酵前原料中可发酵糖的浓度。
麦芽汁浓度一般是用“°P”为单位标注,或者以“麦芽度:”为开头标注。
酒度一般是以“%vol”或“%(V/V)”标注,以及以“酒精度:”为开头标注。
麦芽汁浓度是鉴定啤酒的一个硬性指标,麦芽汁浓度越高,营养价值越好,泡沫越细腻持久,酒味越醇厚柔和,同时酒精度也会越高。在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接触的啤酒,一般酒度在3度左右,而“麦芽度”一般在10度左右。
啤酒中的酒精是麦芽糖转化而来,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浓度型。
低浓度型:麦芽汁浓度在6°~8°(巴林糖度计),酒精度为2%左右,夏季可做清凉饮料,缺点是稳定性差,保存时间较短。中浓度型:麦芽汁浓度在10°~12°,以10度为普遍,酒精含量在3.5%左右,是我国啤酒生产的主要品种。高浓度型:麦芽汁浓度在14°~20 °,酒精含量为4%~5%。这种啤酒生产周期长,含固形物较多,稳定性好,适于贮存和远途运输。
常见的雪花啤酒系列,比如纯生、勇闯天涯便属于低浓度型啤酒,黑啤便是高浓度型啤酒。
糖友能不能喝啤酒?啤酒能够快速产能,每100g啤酒,含有的热量16~77千卡不等,平均含有32千卡,但是啤酒很容易喝过量,一个人一餐需要热量在500千卡左右,如果喝了2瓶啤酒,热量就已经占了需要量的一半,甚至满足了一餐的需要量。在夏天,一两瓶啤酒,是很容易喝到的,如同喝水一样,对于饮酒之人来说,很容易热量超标,而控制血糖的首要饮食原则便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任何一种酒均含酒精。在正常情况下,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经肝脏代谢变为乙醛,再继续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如果人在空腹或饥饿时饮酒,乙醇会很快吸收到血液里,可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出大量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乙醇迅速进入肝脏,还能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异生,促使低血糖的出现。
对于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服用降糖药的糖友,尤须忌酒。因为乙醇与某些降糖药有协同作用,使血糖明显降低,甚至可发生低血糖性昏迷。再者,患者口服降糖药同时饮用烈性酒,则会阻断乙醛代谢,使其大量蓄积,极易出现头晕、心悸、面红、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糖友应该慎饮酒。
酒精进入人体后,先通过肝脏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代谢成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酸,最后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但是酒精具有直接的神经系统毒性、心脏毒性和肝脏毒性。
有些人酒量好,因为体内的这两种脱氢酶活跃,能迅速的将乙醇代谢;而对于酒量较差,或一喝酒就脸红的人,则是因为体内缺少乙醛脱氢酶,不能将乙醛代谢成乙酸,而乙醛除了自身的毒作用外,还能刺激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表现出面色潮红、心跳加快等症状,这类人更应慎喝。
不仅啤酒,尤其是高浓度的白酒,糖友须慎喝哦~如果特别想喝酒,不妨喝点红酒解解馋吧,选择干红更佳。
董宇辉直播突发低血糖!专家:这几种低血糖症状需立即就医
近日,董宇辉在直播过程中突然右手颤抖并自曝因为低血糖导致。低血糖有哪些症状?会带来哪些问题?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市中西医结合老年医院)大内科主任鞠娟为大家答疑解惑。
低血糖不只是“饿”出来的,可能是多种疾病信号
鞠娟介绍,一般血糖过低(<2.8mmol/L)时会引起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视力模糊等症状。诱发低血糖最常见的原因是饮食不规律或摄入不足。比如长期饥饿、过度节食、未及时进食或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因能量来源中断而诱发低血糖。例如直播从业者长时间工作导致饮食紊乱,可能引发突发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低血糖并不都是“饿”出来的,在剧烈运动过程中,身体对葡萄糖的需求量增加,如果运动前没有摄入足够的食物补充能量,或者运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血糖会因过度消耗而降低,如果没有及时补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晕厥的情况。高强度工作导致的体力透支也属于类似情况。
此外,低血糖也可能是一些健康隐患的信号。
一是药物使用不当。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等药物过量或不规范使用,可能直接导致血糖骤降。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时如剂量过大或饮食摄入不足,就可能在用药后出现低血糖症状。
二是内分泌系统疾病。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分泌延迟、胰岛素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疾病,会导致升糖激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异常。
三是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可能影响糖原合成与储存,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
四是酗酒或中毒。酒精会抑制肝脏的糖异常作用,当大量饮酒后不能正常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补充血糖,同时酒精还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如果酒后没有及时进食很容易出现低血糖。荔枝中毒是因为荔枝富含果糖,大量食用后果糖代谢时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血糖迅速下降。
另外,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激素分泌紊乱、胃切除术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都可能引发反应性低血糖。
有些低血糖症状需立即就医,延误可能危及生命
鞠娟介绍,并不是所有人出现低血糖后,吃点甜食缓解症状之后就可高枕无忧,以下这些症状必须立即送医,不能耽搁。
昏迷或濒临昏迷:低血糖导致大脑能量严重不足,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完全昏迷,需紧急静脉注射葡萄糖。
持续性意识混乱:无法正常应答或出现幻觉、狂躁等精神异常表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已受损。
抽搐或惊厥:突发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等癫痫样发作,表明脑功能严重紊乱。
视力急剧下降或失明:双眼突然视物模糊、黑蒙或视野缺损,可能与低血糖诱发视网膜缺血相关。
胸闷或心绞痛:低血糖导致肾上腺素激增,可能诱发急性心肌缺血,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引发心肌梗死。
持续性心悸伴冷汗:心率持续超过100次/分钟且伴随全身湿冷,提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进展为休克。
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低血糖: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若发生意识障碍,可能因药物作用导致血糖持续下降,需专业救治。
胃切除术后患者突发症状:消化吸收障碍者低血糖风险更高,若出现手抖、晕厥需警惕严重并发症。
口服糖分后症状未缓解:进食糖果或糖水15分钟仍无改善,需立即送医。
反复发作的低血糖:24小时内多次发作,提示潜在疾病(如胰岛素瘤)可能,需全面检查。
注意:若出现上述任一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监测血糖,避免因低血糖导致不可逆器官损伤。
记住六句顺口溜,轻松预防低血糖
鞠娟介绍,低血糖症状在长期疲劳、饮食不规律的年轻人群中尤为常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监测血糖是重要预防手段。为此,大家可以记住以下六句顺口溜,轻松预防低血糖。
进食有规律:早餐必吃!午晚餐间隔不超过5小时,两餐间加个苹果/坚果(如上午10点、下午3点)。超过6小时未进食,最好先补充能量再继续工作或学习。
随身带颗糖:随身带2—3颗糖果,头晕手抖时立刻含1颗。选硬糖比软糖好(不易融化),独立包装更卫生。
空腹不运动:运动或干体力活前30分钟,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尽量少熬夜:连续3天睡眠<6小时,低血糖风险翻倍!晚上11点前放下手机。睡前喝杯温牛奶(含天然糖分 助眠)。
吃药遵医嘱:糖尿病患者严禁自行增减胰岛素/降糖药,换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平时严格按医嘱服药。
空腹不饮酒:空腹饮酒后2小时最危险!聚餐时先吃主食再碰酒杯。空腹喝高度白酒比啤酒更易引发低血糖。
如果突发低血糖,要记住以下自救口诀:“一坐二吃三呼叫”,即立刻坐下防摔倒,含糖食物快速嚼,症状没明显缓解,马上拨打120。
远离低血糖的十大常见误区
很多人因对低血糖的认知不足会带来不少误区,鞠娟为大家总结低血糖常见的十大误区,希望大家早日走出误区。
误区一:所有人都以同一血糖值判断低血糖
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才属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即可判定。
误区二:只有糖尿病患者才会出现低血糖
非糖尿病原因包括:胰岛β细胞瘤、肝硬化、胃切除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等。需排查潜在疾病,而非单纯补糖。
误区三:饥饿感等同于低血糖
高血糖患者因胰岛素缺乏或抵抗,也可能有饥饿感。先测血糖再处理,避免血糖进一步升高。
误区四:高血糖比低血糖危险更大
低血糖可引发抽搐、昏迷、心肌梗死,甚至死亡。老年患者无症状低血糖可能直接昏迷,需定期监测。
误区五:低血糖一定有手抖、心慌两个典型症状
老年人常表现为嗜睡、偏瘫等脑卒中样症状,易误诊。无症状低血糖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及频繁发作者。
误区六:低血糖患者昏迷也要喂糖水或食物
可能引发窒息,死亡率骤增。正确做法是侧卧保持气道畅通,立即拨打120,有条件的医务室要及时注射葡萄糖。
误区七:低血糖时只要吃糖症状消失即可,无须后续处理
补糖后需在15分钟内复测血糖,确认是否恢复正常值,否则需二次补糖或就医。反复发作需记录饮食、用药及症状,及时排查胰岛素瘤等病因。
误区八:非病理性低血糖(如情绪、饥饿等诱因)不用就医
功能性低血糖可能与焦虑、激素紊乱相关,长期发作会损伤神经系统。需排除早期糖尿病、肝病等潜在疾病,不能自行诊断。
误区九:出现心慌、手抖等症状就一定是低血糖
其他疾病也可引发类似症状:(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量导致代谢亢进,表现为持续性心慌、手抖、体重下降,与血糖无关。(2)贫血:血红蛋白不足引发组织缺氧,出现乏力、心慌、手抖,需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3)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等疾病可导致心脏供血异常,引发突发性心慌伴手抖。(4)神经/精神类疾病:过度紧张诱发自主神经紊乱,表现为无诱因心慌、手抖;帕金森病患者以静止性手抖为主,伴肌肉僵直、动作迟缓。(5)其他代谢异常:短暂性脑缺血、垂体功能减退等疾病也可能伪装成低血糖症状。
误区十:非降糖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
部分抗生素(如环丙沙星)、镇痛药(如喷他佐辛)可能诱发低血糖。
通讯员 杨璞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