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国人容易得糖尿病(中国人容易得什么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同样爱吃米饭,为何中国人比日本人更容易得糖尿病?专家为你解答

在亚洲国家,大多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主要饮食。在我国人们选择最普遍的主食就是白米饭了,吃了很多年的白米饭,突然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细数了白米饭的种种不是。文章说白米饭不含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矿物质,只有单纯的糖和淀粉,是典型的垃圾食品。

白米饭的升糖指数高达87,吃一碗白米饭就相当于吃一碗糖,每天多吃三两,那么得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10%。看到这些言论,吓得小编赶紧放下手中的白米饭,马上开始查,这个白米饭究竟还能不能吃了。

白米饭可不可多吃?

据哈佛大学有关人员长期研究发现,中国人平均每天要吃四份白米饭,而西方人一周才能吃掉五份左右白米饭,而且吃的白米饭越多,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越大,而且白米饭所含维生素,镁,纤维素低,这也是增加患上糖尿病风险的因素。

那么这样看来,这个白米饭还真是不能多吃了,可是问题又来了,同样以白米饭为主食的日本人,为什么患糖尿病的人却很少?

同样爱吃米饭,为何中国人比日本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直接将米饭和患糖尿病的风险挂上钩是不对的。中国人患糖尿病的人多,并不能全怪罪在白米饭上。导致中国糖尿病人群众多的主要元凶是饮食不合理,饮食结构中高糖、高油、高盐的食物比例太多,才是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因素。

虽然日本人也是以白米饭为主食,但是他们的饮食结构中海鲜,生鲜多而含油食物少,比较健康。另外血糖上升也取决于米饭的温度,米饭越热,那么就会导致血糖吸收越快。当米饭的温度下降后,米饭中的一种抗消化淀粉也随之增加,这样就会让消化吸收变慢,餐后的血糖反而会下降。

而且,日本人都是喜欢吃寿司饭团的,饭团可都是用冷却后的米饭制作的,所以不会导致血糖上升,寿司也就很适合糖尿病人作为备选食物。

怎么吃白米饭才健康呢?

1、加料白米饭更健康

粗细粮结合是一种很好搭配方式。可以选择白米饭中配燕麦片,有助于降糖,也可以将芋头和白米饭一起煮。芋头热量低,纤维高,吸水性强,可以增加饱腹感,帮助肠胃蠕动,很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2、吃米饭时一定要注意多搭配蔬菜

吃白米饭时建议搭配芹菜,苦瓜,洋葱,山药,有利于糖尿病人。因为芹菜,有降三高的作用,苦瓜含有降血糖成分,洋葱的活性成为可以阻止肝细胞破坏胰岛素,帮助胰岛素生成。山药可以减缓糖分吸收。

3、吃饭方式要讲究

学会少食多餐,讲究进餐顺序可以帮助预防糖尿病。吃饭时先吃蔬菜增加饱腹感,然后在吃米饭,吃时速度要慢,这样就不会导致身体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4、糖尿病患者要少喝粥

虽然白米粥喝上并不甜,但是经过高温蒸煮,会让米饭中的淀粉消化吸收更快,就会造成餐后血糖升高。此外白面包,白馒头和白粥一样,都 会升高血糖值,糖尿病人不宜吃。

除了白米饭外,其实可以选择稻米,小麦,杂豆,和其他谷物作为主食来吃,对健康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总之,白米饭确实有升糖作用,但是不可认为吃米饭就会引起糖尿病,要明白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导致糖尿病的元凶。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健康」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得糖尿病?就这三个原因!

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近几十年来呈爆炸式增长:从80年代的0.67%升高到2010年的11.6%。区区30年间,为什么中国人就变得这么容易得糖尿病了?

拿“吃糠咽菜”的基因

来吃大鱼大肉

专家们的解释是:中国人有“节约基因”,“由俭入奢”之后,就更容易肥胖、得糖尿病!

所谓“节约基因”,意思是人在吃糠咽菜时,身体的某些基因会最大限度地吸收营养。

而近几十年来,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个基因依然在开放着,营养物质得不到充分消耗,就造成营养过剩。

也就是说,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这种吃法会让人没吃几天饱饭就变胖,患上糖尿病。

原来是下田种地,现在种地少了,吃得好,活动量减少,属于经常坐着不运动的生活方式。人们一旦开始了“敞开吃、闷头睡、出门靠车”的生活,再要“管住嘴、迈开腿”,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要免受慢性病之苦,从现在开始跟老祖宗学习“谷物为主、少油少盐、吃八分饱、辛勤劳作”的生活方式,或许还不晚!

粮食吃得越来越细!

中国传统的饮食以五谷为基础。但近年以来,我们的粮食越吃越细,现在,精白米面是我们经常选择的。可精米精面几乎不含纤维,吃进体内,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谢,会让血糖急速升高。

此外活动量越来越少,这些吸收的葡萄糖不能被马上消耗掉,活跃的胰岛素只能把盈余的葡萄糖储存起来。如果我们每天吃进去的热量总消耗不掉,就造成了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越来越高了。身体若是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便会得糖尿病。

所以,现在更提倡的是粗细搭配,给白米饭添些杂豆(红豆、绿豆、芸豆、豌豆等)、杂粮(糙米、大麦米、玉米碎、燕麦等)。如果爱吃面,就在精白面粉中加些玉米粉、黄豆粉、紫薯粉。

就知道瘦,而不知道肌肉!

中国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其实,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文化向来鄙视“肌肉男”!

“四肢发达”始终不是褒义,人们更认同斯文纤细的“白面书生”,不像欧洲,让“秀”肌肉的雕像成为文化符号。这种观念导致的肌肉不发达,或者说,肌肉欠缺锻炼,也是中国人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因为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了,所以血糖就会降下来。很多糖尿病人吃饭之后血糖高,走半小时就降下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肌肉在降糖。从这个角度上说,年过四十的人,要有所侧重地长长肌肉,为的就是给未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预留空间。

长肌肉的办法就是适度的负重练习。如果你能坚持每天快走三四十分钟的话,最好还能保证每周两次的负重,无论是举哑铃,还是给腿上绑了沙袋后抬腿或者步行,总之你要感到胳膊和腿上的肌肉绷紧了,而且觉得酸、累,肌肉才得到了锻炼。

图据CCTV1《开讲啦》

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得糖尿病,成为糖尿病大国?

糖尿病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世界三大顽疾之一。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与癌症,发病率居三大顽疾之首。全世界已有2.9亿人患有糖尿病。

世界上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就是从穷暴富起来的太平洋岛国瑙鲁;患病率最高的民族就是代表富国中穷人的美国皮玛印第安人。

瑙鲁人十个有九个胖,百分之三十的人有糖尿病,是世界之最。非洲毛里求斯华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20%。统计显示,美洲印第安人和华人糖尿病发病率是白人的两倍以上。

世界上除了瑙鲁人和印第安人,我们中国人恐怕是最容易得糖尿病得群体了。快速增长的糖尿病人转眼之间就将中国推向了世界第一,即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最多的国家。

不过,如果饮食以天然碳水化合物或粗粮全麦为主,糖尿病并不会大规模爆发。粗粮全麦的血糖指数并不过高,而且营养较丰富。真正的杀手是精制碳水化合物,例如糖、精粉和白米。瑙鲁人在过去没有糖尿病,但在二战结束时,引进可乐等垃圾食品后不到二十年,糖尿病大规模爆发,发病率曾经高达60%。美洲印第安人在过去基本上没有糖尿病,但在大量食用高糖高碳垃圾食品后,糖尿病如期而至。中国从19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淀粉加工日益精细,并引入高糖垃圾食品和包装饮料,到2000年代糖尿病层出不穷。

二十年前,中国人几乎没有肥胖和糖尿病,何以今天迅速泛滥成灾?难道我们的基因变了?不可能,一个种族的基因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发生根本变化,一般至少也要3-5代人的时间,也就是说需要100年以上。中国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40年期间,温饱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这促使了人体中一种“节约基因”的活跃,这种基因使人具有“积攒能量,以备荒年”的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将依据“优胜劣汰”的法则首先被饿死、被淘汰。而近20多年以来,生活的巨变,使温饱已基本不成问题,原来存在于人体中的“节约基因”从好事变为坏事,使人还没吃几天饱饭就发胖,以致出现各种代谢紊乱症。这种现象不但发生在城市,也发生在城镇、农村。所以说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中国人得糖尿病的另一重大原因。

为什么你母亲有(2型)糖尿病,你容易得糖尿病呢?是因为你们的饮食结构相似,她吃什么,就给你吃什么,吃出来的!科学家发现,只要给老鼠吃足够多的糖,它就会得糖尿病。所以,我们每个人只要摄入过量的精制糖和淀粉,一二十年后都可以得糖尿病;这个现象叫做“克理威20年法则”。

据第一军医大学估计,中国目前至少有四千万以上糖尿病人,世界上数一数二。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估计,中国大约有一亿人血糖不正常。其中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受损)人群约六千万左右,当中每年有10%,即六百万人,转换为糖尿病。因此,中国每天新增糖尿病人超过一万六千,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报告发现,中国人糖尿病前期人群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居世界前列,高达10%,是世界平均值(5%)的两倍。

2010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约有9500万糖尿病患者,1.5亿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1.6%。中国每天新增糖尿病患者约5000例。

中国大城市的糖尿病发病率(例如上海10%)已经超过美国(6.3%)。未来二十年,中国糖尿病将迅速向城镇扩散,并最终到广大农村大规模蔓延。如果不进行干预,2025年整个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将可能高达20%,糖尿病总人口可能增加到3亿。

几乎80%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中国糖尿病人每三个不到一个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几乎一半的糖尿病死亡为70岁以下的人,其中55%为妇女。

糖尿病并不是富贵病,而是刚富且富裕程度不够的病;是刚进入文明且文明程度不够的病。即是

“欠富贵,不文明”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