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三伏贴(糖尿病三伏贴位置详细图)
中医专家告诉你:三伏天到了,糖尿病病友能贴三伏贴吗?
三伏贴是咋回事?三伏贴原本是记录在清代中医名著《张氏医通》里,称做白芥子发泡疗法。用中药里辛温散寒作用非常强的麻黄、白芥子、细辛、甘遂等为主调配而成,分别在头伏、中伏、三伏的第一天将药膏贴于后背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上。
中医里有个经典理论,称做“春夏养阳”,春夏季气温高,最容易补养人体的阳热之气的。阳气一旦充足,就会削弱、抵抗阴寒邪气,对于某些寒气引发的疾病就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三伏天是一年里最热的一个阶段,人体体表温度高,毛孔疏松,选择在这个时候贴敷,所用的药物本身又是辛热走窜之物,外贴后,很容易透皮吸收, 进入机体后发挥温热散寒的作用,从而治疗一些冬天易犯的寒性病症,如哮喘病、慢性气管炎等。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
一般选择在每伏的第一天,阳气初升的上午比较好。如果误了在每伏头一天,在此后几天内进行也是可以的,不必太过强求。
贴敷时间,一般成人8~10小时,儿童4~6小时,时间不要太长。
三伏贴并非“包治百病”三伏贴针对的主要是那些中医辨证属寒证的人,所患的疾病类型也是偏虚寒的,阴虚易上火体质的患者和热性疾病就并不适合用三伏贴进行治疗。
寒性病人和寒性病
寒性体质的病人平时怕冷比较严重,穿衣服比常人多,手脚冰凉,腰部常有冷痛感。寒性病证常表现为遇冷发作或加重,不喜欢冷饮、冷食;
虚寒型胃脘痛的病人常呕吐清水(不是酸水);
虚寒型哮喘咳痰清白。
在冬天好发的疾病,大部分是由于寒邪引起的,疾病性质属于寒证,所以比较适合用三伏贴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
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尤其是对冷空气过敏)、不明原因的长期咳嗽等中医辨证属寒证的呼吸系统疾病为主,以及同样属于寒性的一些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用三伏贴效果比较好。
贴三伏天的正确姿势:找中医大夫帮自己诊断一下,是属于寒性体质还是热性体质,如果是专门想针对某种病进行治疗,也最好先分清这个病在中医里是属于寒证还是热证。
“糖尿病病友”贴敷需注意1、适合贴的糖尿病病友:
经中医诊断属于三伏贴适用人群的,只要血糖控制得比较好,又没有严重皮肤问题(如皮肤长有包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及其他并发症的,一般是可以用三伏贴的。
2、不适合贴的糖尿病病友:
三伏贴效果关键在找穴如果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比较严重或伴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到了肺气肿阶段,以及肺结核、湿热型胃痛等,都不适合“三伏贴”治疗。
如果正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烧、咳血等),也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贴敷。
孕妇使用也应注意,因贴敷药物辛热动血,可能造成流产。
三伏贴是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刺激,而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找准贴敷的穴位对三伏贴的效果很关键,所以,最好选择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师操作。
不过,也有不少人会选择一次性买回去自己贴。但需注意不同的医院,三伏贴的药方、剂量、贴敷时间、药力也不尽相同。
如何找准穴位呢?下面是几个常用的取穴方法。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要重视贴敷后反应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多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 不影响疗效。
如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若皮肤出现红肿、水疱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更不能大意。
贴敷的部位尽量不要沾水,敷完药6个小时以后再去洗澡,一定要用温水。
治疗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忌烟、酒、生冷、甜食、油腻、海鲜及刺激食物。
不要剧烈运动
不宜吹空调
取下药膏后,若出现灼痛现象,可涂抹“万花油”,切忌外用刺激性药物。
再次提醒“糖尿病病友”,贴敷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包括自己的体质特点以及血糖控制情况、有无严重并发症等,确定各方面都适宜三伏贴治疗才可以进行,并且,最好由专业医生操作,不要自己在家贴敷。
“三伏贴”并非人人都适合,糖尿病人切勿盲目贴敷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出现在每年的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进入三伏,很多人都有贴“三伏贴”的习惯,以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认为,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渗透。而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对老慢支、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宿疾,选择在一年中阳气最盛时将温热助阳的药物直接贴敷于穴位,使两阳相加,体内阳气充足,从而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宿疾,使冬季不发病或少发病,同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达到治病、强身的双重功效。
哪些人适合三伏贴?
三伏贴适合的人群是中医辨证属阳虚者。有些慢性疾病,在秋冬寒冷季节或气候变化、阴天下雨之时病情加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可反复发作,其原因就在于人体阳气不足。这些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都可以使用三伏贴,即冬病夏治,这些疾病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各种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反复感冒等),老胃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寒湿痹症(风湿病、关节炎、老寒腿),其他(冻疮、陈旧性伤痛、腰痛)。其中冬病夏治效果最好的是各种呼吸道疾病。
糖尿病人不宜贴三伏贴
三伏贴对很多冬病都有不错的疗效,但如果本身体内阳气过盛,再贴三伏贴就会打乱自身的阴阳平衡。因此,并非所有的冬病都适合夏季贴敷,如虚热引起的疾病就不应“夏治”,呼吸道疾病有掌心发热、晚上盗汗,不适合夏季敷贴。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范畴,其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贴三伏贴。而且,三伏贴属于温热、发散性药物,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敷贴后容易引发皮肤起泡、溃疡等,皮肤一旦破溃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会导致伤口迁延难愈。
内容来源于随糖平台,更多健康资讯可下载随糖App,或关注随糖微信公众号(suitang365)。
“冬病夏治”错过就要再等一年
夏季是养生的好时节。近年来,人们“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逐渐提高,中医养生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夏天,尤其是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
“冬病夏治”方法多
所谓“冬病夏治”,“冬病”指的是冬天容易出现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如风湿、老胃病、哮喘等病症,“夏治”是针对中医中春夏养阳理论,在天气比较炎热时采取外治法提升阳气,驱除体内寒邪,达到扶正固本、祛邪养生治未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泡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方法。其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虚寒体质。
“冬病夏治”首选三伏贴
据介绍,“三伏贴”是在“三伏天”的特定时间,通过用有温经散寒、逐痰平喘、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从而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以达到防病、治病、养生的一种传统灸疗法。经过研究,中医专家认为“三伏贴”是通过药效、免疫调节、脏腑经脉调节等作用而对人体防病治病起效的。
“三伏贴”治疗的范围非常广,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等,对没有疾病但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也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具体疾病治疗如下:
1.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顽固性咳嗽、体虚易感冒者。
2.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腹泻、胃脘痛。
3. 儿科疾病: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咽炎、鼻炎、久咳、厌食、遗尿、腹泻及体虚易感冒者。
4. 妇科疾病:痛经、慢性虚寒型盆腔炎、宫寒不孕等。
5. 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脊椎病、增生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痛风、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等。
6. 皮肤科疾病:冻疮、冷性荨麻疹、冬季皮肤瘙痒症、雷诺氏病、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等。
“三伏”时机别错过
“三伏”是以农历推算,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十天后)为中伏,第五个庚日(再十天后)为末伏,均为一年内最炎热的日子,人体阳气最为旺盛。
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每10天贴1次,连续贴3次,建议连续贴三年。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今年的头伏在7月12日、13日,二伏在7月22日、23日,闰二伏在8月1日、2日,三伏在8月11日、12日。若错过了头伏,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三伏贴”普遍适用于所有人?
根据临床观察和近年的调查,“三伏贴”这样的“冬病夏治”疗法属于寒性疗法,更适合体质偏虚、阳虚以及风寒湿型痹症(疼痛)患者。
例如肺系相关病症,如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等病症防治,研究显示,对过敏性鼻炎等显效率达73%左右;痛症如颈肩腰腿痛、胃痛、痛经等慢性疼痛疾病,对颈腰腿痛显效率达70%左右;其他类疾病,如失眠、抑郁、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夜尿症、遗尿等,其中对失眠总有效率达72%左右。
然而“三伏贴”疗效虽好,但有一定的针对性,并非人人适用。“三伏贴”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不适用于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对于热性病患者,若热天再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同时,老年人中戴心脏起搏器的不宜敷贴;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不宜敷贴;儿童长水痘、出疹子的不宜敷贴。此外, 以下人群不宜贴药:
①孕妇;
②炎性疾病发热者;
③过敏体质患者,对药物过敏患者;
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病患者。
“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在贴敷期间,要忌食辛辣油腻、冷饮,嘱多饮水;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还有就是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如果在贴敷期间有任何疑问或不适,需要在医院咨询专业中医师再行贴敷。
由此可见,夏季养生是门学问,时机和方法是关键,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冬病夏治”,才能保证“药到病除”。(综合自羊城晚报、齐鲁晚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