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第一年(糖尿病第一年治愈)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关于糖尿病的这几个误区了解一下

“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 从预防入手更重要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来自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4亿,这意味着我国大约每10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虽然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但很多人对它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人甚至还会陷入误区,把一些错误的行为当做习惯,从而延误病情。近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帮您了解几个有关糖尿病的误区。

A

胰岛素打上就是一辈子?

很多人都误会了

病例

今年刚到40岁的王女士最近觉得越来越口干舌燥,一开始以为是季节变换导致的,没有多在意,但有一天突如其来的头晕目眩让王女士提高了警惕。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高达15mmol/L,餐后两个小时23mmol/L,尿糖4个加号。医生的一句“该用胰岛素治疗了”让王女士心惊胆战,自己这么年轻,就要用胰岛素治疗吗?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主任医师赵玉珠表示,目前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不重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有些人有糖尿病家族史,因此年纪轻轻就患上糖尿病。而这部分患者往往对使用胰岛素治疗有抵抗情绪,认为自己还年轻,胰岛素一旦用上就停不下来了。其实,尽早规范用药,能够帮助患者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

赵玉珠说:“现在一些不到40岁就发现糖尿病的患者,初诊就发现血糖很高,医生也往往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胰岛功能通常只有正常人的50%,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逐渐下降,因此在治疗上应该使用胰岛素快速解除毒性作用,使血糖下降,使自身的胰岛功能得到恢复。”

运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是不是意味着要终身打胰岛素?赵玉珠表示,胰岛素治疗分为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并不是只要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像王女士这种情况就可以应用短期治疗,疗程在两三个月,当胰岛功能得到恢复,停用胰岛素后使用少量降糖药,或者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就能够控制病情、恢复健康。专家提醒,千万不要因为不必要的顾虑而延误病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B

病例

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不少医院都举行了义诊活动,很多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向医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其中让患者最为担心的,就是糖尿病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患糖尿病近10年的张大爷告诉医生,自己看了不少因为糖尿病而截肢的病例,十分担心自己也会面临这样的结果。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岩表示,糖尿病足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全球每20秒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需要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中,死亡率达22%。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晚期的并发症,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足都需要截肢。

李岩表示,如果早期能够正确地预防和治疗,患者可以免于截肢。“糖尿病足最主要的表现是足部发生溃疡,或者间歇跛行,患者有足部凉感、疼痛,夜里疼痛剧烈,有些会出现足部感染、变黑等情况。出现糖尿病足的原因一是糖尿病引发的血管病变,比如下肢血管狭窄和堵塞,动脉血管发生坏死等;二是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使得足部神经感觉减退,对一些外伤无感知从而耽误治疗。”

因此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足,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其次,每天应以温水洗脚,并检查足部与趾间有无水泡、抓伤或皮损,剪指甲时不要剪到皮肤。还应选择合适的鞋袜,穿鞋之前仔细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另外,加强运动,运动不仅有助于降低血糖,还能减轻体重,改善血液循环,预防糖尿病足。最后,尽早和定期做糖尿病足筛查,向医生报告足部问题,一旦发生足部外伤或感染,应及早去医院治疗。

C

糖尿病足需要截肢?

早期正确预防和治疗很关键

自己的针头重复用没事?

小心引发感染

病例

65岁的刘阿姨患有糖尿病,需要一直使用胰岛素治疗。最近,刘阿姨的胳膊上出现脓包,并且伴有红肿。刘阿姨告诉医生,自己在半年前开始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不是每次都用新针头来给自己注射,有时候忘记了,用了头一天用过的。

专家解析

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护士长宁芳芳告诉刘阿姨,重复使用针头不可取。首先,针头的重复使用会让每次注射更疼痛,“新的针头很锐利,有一层特殊的涂层,在注射的时候起到润滑的作用,重复使用的针头表面涂层已经破坏,注射的时候会增加疼痛感;二是针头的反复使用会使上面出现一些倒钩,这些倒钩会破坏皮下组织,造成瘢痕发生,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增生,所以一定要及时更换针头;第三就是感染,注射后的针头残存组织液和血液,会滋生细菌,造成皮下组织感染。胰岛素注射用针头只有5毫米长,内径仅有0.23毫米粗,因此也会滞留一些胰岛素,形成结晶,造成针头的堵塞,影响胰岛素在体内的发挥,会造成血糖波动,因此建议使用时一定要做到一次一换。”

新闻伴读

关于糖尿病 人人都要知道这三点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王秋月教授提醒,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更应该从预防入手,避免自己陷入糖尿病的“泥潭”,那么做好以下“三个知道”很重要:

1.知道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其中一些因素与我们息息相关,如年龄≥40岁;超重与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静坐生活方式;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等。2.知道如何预防,掌握防控知识 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糖尿病的基石。40岁以上健康人群要每年检测血糖,高危人群半年一检测。3.知道糖尿病如何治疗 饮食、运动、药物、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血糖检测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本措施,同时要兼顾降压、调脂,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本版稿件由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丁卉 采写

来源: 沈阳晚报

“糖尿病前期”千万别忽视

2020《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显示,根据最新流调数据,依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快速上升,已达11.2%。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不少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在体检中频频发现血糖异常,年轻群体已成为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人群。

专家介绍,糖尿病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危人群”,第二阶段是“糖尿病前期”,第三阶段则是“糖尿病”。根据2017年《以药物创新应对糖尿病的挑战》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只有36.5%的人自知已患病,32.2%的患者接受过治疗,其中49.2%血糖控制达标。较于老年糖尿病已相对成熟的医养认知,糖尿病年轻化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患者 “患病前期不自知、缺乏控糖意识、错过最佳可逆期”,“糖尿病前期”这一危险中间状态,已在青年人中屡屡亮起红灯。

“糖尿病前期”大多无症状,七类高危人群要当心

“‘糖尿病前期’又叫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表现为空腹血糖及(或)餐后血糖升高。”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祝捷解释,很多“糖尿病前期”是无症状的,年轻人自我发现的概率并不高。“一般来说,如果出现经常口渴、饥饿、排尿异常、体重减轻、视力模糊,或者刚过饭点就明显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反应或症状,应去医院检查血糖。

祝捷表示,“糖尿病前期”高危人群分为几大类:一是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二是超重或肥胖;三是静坐或久坐的生活方式;四是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史;五是曾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及出生时体重大于8斤的孩子;六是高血压、血脂异常患者或正在吃降压药或降脂药人群等;七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的人等。祝捷强调,当下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若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抗抑郁药物或他汀类药物,也会导致血糖升高。无论是否出现上述症状或高危因素,最终“糖尿病前期”的诊断依据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和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11.1之间。

仅凭体检测血糖漏检概率大,别忽视“糖尿病前期”身体“信号”

医生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往往是在出现“明显的倦怠乏力、嗜睡,饥饿感频繁及反复低血糖,排尿及喝水异常”等症状后才就医的,但这时很有可能已出现了血糖受损或已成为糖尿病人了。因此,自察、自测、自监血糖,及时发现糖尿病前期的身体“信号”,是预防糖尿病年轻化的首要关键。

“仅凭体检检测血糖,漏检概率非常大。”祝捷说,年度体检通常只查空腹血糖,但我国整体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主食进入体内更容易消化分解为葡萄糖,所以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也是检测血糖的重要指标。他建议,可以在体检中主动要求增加一项糖化血红蛋白检查,以便了解之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一旦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值大于6%,则要引起警惕,进一步做糖耐量实验确诊。“如果家中备有血糖检测仪,可以每周不定期做两到三次餐后检测,观察血糖变化,但这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必须以静脉血为准。”祝捷提醒。

生酮饮食、运动少、户外时长不足,这些“升糖”习惯要改改

如何健康生活,把握糖尿病病情发展的“最佳逆转期”?除了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外,年轻人生活方式中的新生问题也应引起关注。首先,理性看待“生酮饮食疗法”。“许多人因为担心血糖升高,采取低碳水、高蛋白饮食,但长期高蛋白饮食会造成空腹血糖过高。”祝捷说,一些研究表明,生酮饮食虽然能在短时间内降低血糖,减轻体重,但长此以往会引起更多健康问题,并不可取,总体上还需遵循“控制总量,少吃多餐,营养均衡”的原则。“糖尿病患者并不是甜食禁忌者,如果血糖不是非常高,可适当选择一些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补充维生素等人体必备营养元素,同时注意限制盐的摄入。”他建议。

因为生活工作压力过大,而引起情绪紧张、焦虑、抑郁等问题,也是导致血糖异常的重要诱因。“焦虑、疼痛、失眠会使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泌大量激素刺激血糖升高,加重病情。”祝捷建议,年轻人应尽量尝试疏导不良情绪,用转移注意力来缓解不良情绪,例如多与他人沟通交流,排解忧虑,或培养兴趣爱好,避免对负面信息的过度关注。

积极运动也是降低血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运动会消耗存留在体内的过多葡糖糖和热量,加速代谢。祝捷说:“疫情期间,由于居家时间较多,许多患者运动量明显下降,直接导致了血糖升高。建议居家期间,也要保持每周约150分钟的中低强度锻炼,比如原地踏步、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等,尤其在餐后半小时后进行锻炼,可有效降低血糖。”但需注意的是,空腹运动易导致低血糖风险;而运动强度过大也可能促使体内激素水平相应升高,进而血糖升高。

另外,户外时长不足也是许多年轻人容易忽视的问题。“户外晒太阳可使人体补充更多的维生素D,让血钙转化为骨钙,有利于血糖的调节。”祝捷表示,维生素D有利于改善糖代谢,在糖尿病防治上发挥着特殊作用。

作者: 徐阳晨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关于糖尿病,打破9大误解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被称为“富贵病”的糖尿病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它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成为现代疾病的第二杀手。

中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据统计,2021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已达1.41亿人。如何远离糖尿病?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玉秀带你更新有关糖尿病知识。

李玉秀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01

糖尿病是因吃糖太多惹的祸?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因吃糖太多引起的。其实不然,它是因多种因素造成的身体对于摄入“糖分”处理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血糖升高的一种疾病。而这里所称摄入的糖分也非单指糖果、点心,而主要是指碳水化合物。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病因完全不同。

当血糖升高时,正常人的胰腺会“派出”充足的胰岛素来消化高血糖,但是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分泌的胰岛素都是“残兵败将”,自然就无法“消灭”高血糖,最终导致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病因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腺β细胞,造成胰岛素缺乏而导致血糖升高。2型糖尿病通常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比较差或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造成的。2型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更密切,如果祖辈或父辈患有糖尿病,那么后代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02

打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激素,不存在“上瘾”的说法。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打胰岛素和服用降血糖药物并没有绝对指标,完全由病情决定,所以请一定遵医嘱。

如果确诊为1型糖尿病,说明胰岛确实不能正常发挥功能,一般需要打胰岛素来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如果胰岛还能正常发挥功能,可以采用口服药的方式来治疗,因为体内拥有一些胰岛素才能使口服药发挥作用。如果病程长或者病情发展较快,当胰岛功能绝对不足时,还是应该选择及时打胰岛素。

03

想控制血糖就得“饿肚子”?

很多糖友认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血糖高就是因为吃得多,因此采用“饥饿疗法”来降糖。还有一个误区是:用减少主食摄入来控糖。

其实,少吃不仅容易导致低血糖及饥饿性酮症,还会发生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使血糖出现大幅波动。而盲目减少或者不吃主食会使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足,导致营养不均衡。

同时,如果热量摄入不足,还会造成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过度分解,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另外,饥饿时脂肪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需要通过肝脏来分解和肾脏来排泄,从而增加肝脏和肾脏负担,久而久之,会造成对肝肾功能的损害。

实际上,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和血糖关系更密切。糖尿病患者更应注意的是碳水、脂肪类和蛋白质的均衡摄入。科学的饮食疗法是在保持膳食平衡的基础上,因人而异,适当限制饮食的总热量,并注意食物多样化,而不是一味地忍饥挨饿。

04

“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

近年来,“无糖食品”打着“0蔗糖”的旗号,成为超市食品区的“网红”产品。不少糖尿病患者看到食品包装袋上的“无糖”“0蔗糖”,就忍不住“买买买”。

其实,“0蔗糖饼干”“无糖月饼”“无糖饮料”这些食品、饮料,只是不含有蔗糖或含较多植物纤维及果胶,淀粉、脂肪一点也不少,热量一点都不比普通食品低。

同时,一些保留了甜甜口感的“无糖食品”虽然不含有蔗糖,却可能加入更多的果糖或者代糖,而果糖同样可以引起血糖升高。

而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等常见甜味剂属于代糖,这类代糖并不是真正的糖,而是一种具有甜味的碳水化合物,它在身体里被代谢的方式和糖不同。虽然不会被身体完全吸收,但也是有热量的,大量食用同样可以影响血糖水平,造成血糖失控。更有甚者,食用过多含有糖醇类甜味剂的食品还有可能造成腹泻。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当根据每天需要摄入的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切记“无糖食品”不能多吃,需要同每天的饮食相结合,合理摄入。

05

糖尿病专找老年人?

1型糖尿病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2型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更常见。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70岁以上人群占比达30%。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能力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有一定程度下降,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会增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吃下更多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体力活动却越来越少,这些因素都使得更多年轻人患上2型糖尿病。所以,即使是年轻人也要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一定要定期去医院测量血糖。

06

家庭血糖检测仪没什么用?

对于有长期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建议使用家庭测血糖仪。虽然和医院相比,家庭测血糖仪的数值未必完全精准,但它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可以起到对患者生活方式的监测和引导。例如,当患者吃了两个苹果后,使用家庭测血糖仪发现血糖升高较严重,从而让患者对血糖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匹配产生正确认知。同时,患者也应该保持定期来医院测量血糖的习惯,例如了解糖化性溶蛋白、空腹血糖等数值。在短期调整药物时,一段时间内家庭测血糖仪的数值也可以成为医生的参考数据。

07

没什么症状,血糖高就不用管?

确诊为糖尿病后,如果不注意控制血糖,会引起很多不良后果和并发症。

由于血管遍布全身,长期血糖波动大,会导致机体的重要器官、神经、血管等受损,眼底病变、脑血管病变、心脏疾病、肾病、血管系统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疾病发病率都会升高,甚至有致盲、截肢、致死风险。所以,糖尿病患者还是应该根据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坚持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者打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血糖的不正常波动。

08

糖尿病根本没办法预防?

糖尿病不仅可以预防,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包括保持健康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和坚持运动。所以,在一级阶段,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每周保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少吃甜食和高脂肪及高热量食物和高盐食物,控制体重、定期筛查等,都是控制发生糖尿病的有效非药物措施。

如果到了二级阶段,即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那么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规律饮食,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尽可能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同时,定期去医院做并发症筛查,让医生对尿蛋白、眼底、心肾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预防并发症。

如果病程较长或者已出现并发症,这就到了糖尿病的第三阶段,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降低致残致死风险。

09

打了胰岛素就可以随便吃喝?

打了胰岛素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不!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注意控制饮食,一是会造成血糖波动,很难确定胰岛素治疗的最佳剂量;二是会造成血糖居高不下,胰岛素使用量也会相应增加,而随着胰岛素用量增加,患者体重也会不断升高,而肥胖又恰恰是患者产生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结果最终给治疗带来困难。

其实,当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式从降血糖药物转换成打胰岛素后,就意味着患者的胰岛功能发生了进一步退化,也就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治疗,饮食控制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只有在科学的饮食治疗基础上辅以药物治疗,才能更有效、更安全地降低血糖。

来源: 中国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