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是突然出现的吗(糖尿病突然出大水泡要警惕)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身体突然出现5个“现象”,别大意!可能是糖尿病要“找上门”了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据数据显示,我国的糖尿病人数已经超过1.14亿。

在临床上,糖尿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I型糖尿病,一种是II型糖尿病。一般来说,患上I型糖尿病的人几乎都是先天胰岛细胞受损导致的,II型糖尿病是由于后天的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造成的。明确患病原因,积极的控制好饮食,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对于控制血糖稳定是有利的。

导致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饮食、生活习惯、个人体质等,都可能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所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会大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若身体出现了这些表现,可能是糖尿病找上门了。

身体突然出现5个“现象”,别大意!可能是糖尿病要“找上门”了

1、皮肤瘙痒

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身体内血糖升高导致的,人体内的血糖偏高,就会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出现失衡。当身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导致皮肤出现异常,如经常出现瘙痒难忍、真菌感染等问题,还可能会导致伤口愈合缓慢等情况,所以,一旦开始出现这样的表现,可能是糖尿病要找上门了,一定要引起重视。

2、口腔疾病

口腔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口腔炎症、上火等,都可能会诱发口腔疾病,但是,如果不明原因的经常发生口腔疾病,就要引起重视,这可能是糖尿病要来的信号,因为人体内血糖过高,可能会引起神经的病变,导致体内的钙元素出现流失,人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口腔受到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所以,一旦经常出现这种症状,你应该引起重视了。

3、视力下降

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通常在年轻时不注意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给身体造成了负担,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当人体内的血糖升高,可能会导致视网膜神经受损,出现视网膜病变,这时,会出现视力模糊的表现,而多数人认为这是老花眼,忽视了症状,使糖尿病病情加重,因此,人过了中年以后,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也要及时关注一下自己的血糖。

4、四肢麻木

糖尿病若是找上门了,人的四肢可能会有麻木的反应,同时,还可能会伴有灼烧的疼痛感,当人的血糖升高,影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使血液循环变差。而人的四肢是距离心脏较远的部位,这些部位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四肢会因缺血缺氧而导致麻木的表现,所以,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及时关注一下自己的血糖。

5、睡前口渴

如果人在晚餐时不是吃咸的食物,通常在睡觉的时候,是不会出现非常口渴的情况的,可是,若在睡前或是半夜,出现莫名的口渴症状,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体内血糖过高导致的,可能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如果长期如此,建议及时关注一下血糖,看看是否患上了糖尿病。

若生活中出现了这样的表现,一定要引起重视,这可能是糖尿病发生了,积极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怎么知道自己患上糖尿病,或许可以从这4个方面判断

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患上糖尿病后都不知道,因为有些人在患上糖尿病后并没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导致他们忽略而没有发现,而糖尿病如果在早期发现及时控制是能够避免血糖带来的伤害,因此在早期发现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患上糖尿病,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从哪几个方面可以判断自己患上糖尿病?

一、容易饥饿

在糖尿病发病的早期由于高血糖的出现,这样患者身体多余的糖分被尿液排出体外,这样就会让身体缺乏能量而容易出现饥饿,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食欲也会跟着增加,如果突然发现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容易饥饿,并且在补充食物后一段时间又突然感觉饥饿,就要特别的注意及时监测自己的血糖。

二、经常感觉到口渴

在早期糖尿病发生的时候患者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而在出现口干舌燥的时候身体第一反应会出现口渴,就需要不停的喝水,而不停的摄取水量就会让尿液的数量增加,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也就会让身体长期处于脱水的现象,从而让自己经常感觉到口渴。

三、视力莫名的变差

由于长期的高血糖会让眼睛中的液体浓度变高,也就容易让眼睛的视力出现问题,因此在发现自己的眼睛视力下降或者是看东西模糊的时候不要过于小觑,也不要以为是近视发生了,要及时进行眼睛检查,并且监测血糖。

四、手脚发麻抽筋

有很多中老年人会反映自己突然间出现手发麻脚抽筋的现象,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多数的患者认为这是缺钙的症状,也就会进行补钙。但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也有可能和糖尿病有关系,要注意在进行补钙后如果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看是不是高血糖导致的。

温馨提示,大家要知道的是,平时对于糖尿病的一些症状要有所了解,并且如果发现自己身体有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要特别的重视,只有及时到医院进行血糖监测和其他相关检查,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是否患上糖尿病,也能够让自己及时发现并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从而防止糖尿病发生自己不知道,而对身体带来更大的伤害和影响。

糖尿病的由来,你了解吗?揭示其成因,现在明白,健康守护还不迟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杨文英, 纪立农. 糖尿病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 30(1): 61-65.

李光伟, 翁建平.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策略.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3): 147-152.

赵志刚, 刘佳. 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作用.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22, 18(2): 87-92.

陈伟, 贾伟平.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防治策略.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 39(4): 321-326.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说糖尿病,可能对"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轻)有所了解,但对它的真正由来和成因却知之甚少。

糖尿病并非突然出现,而是身体内部长期不平衡的结果。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说起糖尿病的历史,它可不是现代病。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医学文献就记载了类似糖尿病的疾病描述。古希腊医生发现患者的尿液有甜味,因此得名"糖尿病"。可见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人类几千年了。

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血糖控制出了问题。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特别是淀粉和糖类,会被消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胰腺会分泌胰岛素,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供给我们能量。糖尿病就是因为胰岛素不够用,或者胰岛素虽然够但身体细胞对它没反应,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主要分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攻击自己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产生不足。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更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主要是因为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也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

那么,糖尿病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很多人以为只有爱吃甜食的人才会得糖尿病,这观点不太准确。糖尿病的成因很复杂,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

先说基因因素。如果你的直系亲属有糖尿病,你的患病风险就会增加。有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双胞胎患有1型糖尿病,另一个双胞胎患病的概率约为50%;如果是2型糖尿病,概率高达70%。不过别担心,基因只是增加了风险,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病。

生活习惯在糖尿病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现在的人吃得精细、动得少,这正是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我有个病人,每天坐办公室,下班就躺沙发看电视,周末也不运动,饮食上喜欢高糖高脂食物,一年体重增加了10公斤,不久就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了。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脂肪特别是腹部脂肪会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简单地说,肚子上的赘肉越多,得糖尿病的可能性就越大。

想想看,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升至现在的约12%,与肥胖人口的增加高度一致。年龄也是个无法忽视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下降,胰岛素分泌减少,再加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升高的风险就增加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年轻人得糖尿病的也越来越多,主要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压力太大也会引发糖尿病。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这些激素会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如果你工作压力大,又不注意劳逸结合,长期下去很可能会影响糖代谢。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药物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也可能诱发糖尿病。有些疾病如胰腺炎、血色病、肢端肥大症等,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人患病,而且还有大量未被发现的患者。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在于本身,更在于它的并发症。它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 病变等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知道了糖尿病的来龙去脉,我们该怎么预防呢?

饮食上,推荐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模式。多吃蔬菜、粗粮、豆类,少吃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加工食品。控制总热量摄入,做到定时定量。

一位60岁的老大爷改变饮食结构后,不仅体重下降了5公斤,血糖也从异常降到了正常范围。运动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再加上适当的力量训练。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体重,降低患病风险。

保持健康体重非常重要。研究表明,超重或肥胖者通过减轻体重5%-10%,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一个BMI指数超标的年轻人,通过半年的科学减重,不仅体重恢复正常,原本处于糖尿病前期的血糖指标也恢复正常了。

定期检查血糖,特别是有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检查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早发现,早干预,糖尿病前期是可逆的,错过这个阶段就麻烦了。

戒烟限酒也很关键。吸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过量饮酒不仅增加热量摄入,还可能损害胰腺功能。如果不幸已经患上糖尿病,也不要灰心。

现在的治疗手段很丰富,既有口服药物,也有注射药物。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糖,同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

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避免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但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了解糖尿病的由来和成因,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健康守护还不迟。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负责,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