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一型糖尿病不控制血糖(一型糖尿病不控血糖尿毒症要多久)

健康求知所 0
文章目录:

20岁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反复住院,才发现是这种“罕见病”

文 | 健康求知所

编辑 |健康求知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朋友们,今天咱们聊点刺激的——20岁,风华正茂的年纪,结果血糖高得像“坐过山车”,反复住院,最后竟然查出是一种“罕见病”?!这到底是啥情况?糖尿病不都是中老年人才容易得的吗?难道是奶茶自由惹的祸?别急,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事儿讲清楚!

20岁小伙血糖失控,医生一查:不对劲!

故事的主人公小李(化名),20岁,大学生,平时也算“养生派”——不怎么吃甜食,偶尔熬个夜,饮食也算正常。可最近,他总觉得口渴得要命,一天能干掉五六瓶矿泉水,尿频得像水龙头漏水,人还越来越瘦,体重直接掉了十几斤!

家里人一看不对劲,赶紧带他去医院,结果一查——血糖高得离谱,直接飙到20mmol/L(正常人空腹血糖应该在3.9-6.1mmol/L之间)!医生当场就让他住院,说这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年轻人也得糖尿病?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中老年专属”,但其实,年轻人得糖尿病的也不少,尤其是现在奶茶、炸鸡、熬夜三件套,真是“糖尿病培养皿”

不过,小李的情况有点特殊。他既不是胖子,也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更别说啥暴饮暴食了,那为啥血糖还能飙这么高?医生一看病例,觉得哪里不对劲,赶紧安排了一系列检查。

结果出来后,大家都惊了——这不是普通的2型糖尿病,而是“1.5型糖尿病”!

啥是“1.5型糖尿病”?比1型、2型还“神秘”!

你可能听过1型糖尿病(胰岛素完全缺乏,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和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常见于肥胖、年纪大的成人),但1.5型糖尿病(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估计听都没听过吧?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披着2型糖尿病外衣的1型糖尿病”。刚开始看着像2型,能靠口服降糖药控制,但随着时间推移,胰岛功能被自身免疫系统悄悄摧毁,最终变成必须依赖胰岛素的“真·糖尿病”

所以,1.5型糖尿病=“潜伏期更长的1型糖尿病”,一般在30-50岁才被发现,但小李20岁就中招了,算是比较“倒霉”的例子。

误把1.5型当2型?治疗方式完全错了!

因为1.5型糖尿病前期和2型很像,很多医生可能会先给患者开口服降糖药,但这其实是个坑!因为1.5型的本质是“胰岛功能逐渐衰竭”,如果不早点用胰岛素保护胰岛,等到完全衰竭就晚了!

所以,1.5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吃口服药,可能会导致血糖越来越难控制,最终不得不住院!这也是小李反复住院的原因——他一开始被误诊为2型,吃了降糖药,但血糖根本压不住,最后才发现是1.5型。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1.5型糖尿病?

如果你或者身边有人年纪轻轻就得了糖尿病,体型偏瘦,家里没有糖尿病史,血糖总是控制不好,那就要警惕是不是1.5型了!

医生一般会做这些检查来确诊:

  1. C肽检测(看胰岛功能)
  2. GAD抗体检测(看是不是自身免疫攻击胰岛)
  3. 其他自身免疫标志物(比如IA-2A抗体)

如果这些指标异常,那十有八九就是1.5型糖尿病了!

确诊了1.5型糖尿病,该咋办?

别慌!虽然1.5型糖尿病“隐藏”得很深,但只要早发现、早干预,还是可以“稳住血糖,不让它狂飙”的!

1.尽早使用胰岛素

关键!关键!关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5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功能逐渐衰退,早点用胰岛素,可以减轻胰岛负担,延缓衰竭速度

2.合理饮食,稳定血糖

少吃高GI食物(比如白米饭、白面包、含糖饮料),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蔬菜),这样血糖不会突然飙升。

3.规律运动,别过度

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但过度运动可能让血糖忽上忽下,所以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安排运动计划

4.定期监测血糖和胰岛功能

别等到血糖飙升才慌张!定期测血糖、C肽水平,看看胰岛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别让“伪糖尿病”把你骗了!

很多年轻人得了1.5型糖尿病,刚开始以为是2型,结果吃错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到血糖彻底失控才发现问题。所以,如果你年轻、瘦、血糖飙升又控制不住,一定要警惕是不是1.5型!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误诊 拖延!早点确诊,科学管理,咱们照样能活得潇洒自在!

参考文献:

周伟等. (2023).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与管理》. 中华糖尿病杂志, 15(2), 89-95.

医学科普网. (2024). 《1.5型糖尿病:你真的了解吗?》. 在线访问。

发现1例1型糖尿病,仅6岁……专家提醒!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

糖尿病是一种老年病

然而,这种观念现在要改了

前不久

绍兴上虞一14岁男孩

患上2型糖尿病

并伴血糖控制不佳、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脂肪肝

近日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又接诊了一位6岁的

1型糖尿病小朋友

这意味这小小年纪就要

终身“打胰岛素”治疗了

↓↓↓

康康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平时活泼好动、喜欢吃甜食。两周前,康康妈发现儿子总是喊口渴,需要不停地喝水,还经常要上厕所。

一开始,家长没多想,以为是天气比较热,孩子好动爱出汗,多喝水也是好的。

但持续一周多时间里,康康妈妈感觉到不对劲了,孩子既没力气也没精神,而且小时候没有尿床的毛病,如今6岁了,怎么反而动不动晚上要“画地图”了呢?

于是,康康妈带着孩子来到了当地医院的小儿科检查,通过尿检发现,孩子的尿液中有葡糖糖,随即血糖指标爆表了。

这下,家长慌了,于是立即转到了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经过医院检查,康康的血糖高达32.3毫摩尔每升,同时c肽很低,糖化血红蛋白达11.4%,确诊得了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

才中班的小朋友咋就得了“富贵病”了。“我们家里面也没有家族史,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是糖尿病呢?”康康家人对此一时难以接受。

“1型糖尿病发病都比较急,两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了,情况比较危险的。”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金华伟在谈到康康的病情时介绍,1型糖尿病,一般和家族遗传史并无太大关联。发病说明患儿的胰岛素分泌是缺乏的,或者是作用方面有缺陷的,今后孩子必须要通过外源性的胰岛素来补充,才能让孩子的血糖稳定了。

经过治疗,现在康康的情况基本稳定,但今后每天餐前注射胰岛素这件事,是离不开了。金华伟主任提醒,从这几年临床上来看,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正呈现上坡趋势,之前接诊过十几个5-8岁的儿童1型糖尿病和12-14岁的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孩子,除了甜食吃太多,还跟整个环境变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基因突变等综合因素有关。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提醒:

孩子脖子黑,也要小心糖尿病

近日,10岁的雯雯(化名)因发热、咳嗽,来到石家庄市第二医院(石家庄市糖尿病医院)儿科住院治疗。

入院查体身高148厘米,体重59公斤 ,BMI26.9kg/m2,营养过剩,面部可见痤疮,颈部、腋下、腹股沟可见黑棘皮。家长告诉医生,发现孩子“黑脖子”已有3年,一直以为是洗不干净。

肺炎治愈后,儿科为雯雯进行了系列检查,显示其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水平高于可检测数值,2小时血糖达13.0mmol/L(正常值<7.8mmol/L),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1.1mmol/L)。这次找到了“黑脖子”的原因——肥胖症、高胰岛素血症。

针对雯雯存在的问题,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儿科联合营养科为其制定了饮食计划、运动计划、血糖监测计划,叮嘱家长,定期带孩子到儿童糖尿病门诊随诊,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糖尿病有哪些高危因素?

(1)糖尿病家族史;

(2)巨大儿(出生体重超过4kg)或低出生体重儿(足月儿出生体重低于2.5kg);

(3)母亲患妊娠糖尿病;

(4)超重或肥胖儿童、“黑脖子”儿童。

“黑脖子”即黑棘皮病,是皮肤表皮角质增生、色素沉着,似微小的一连串乳头状瘤,触之似天鹅绒状,多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褶皱处。多为肥胖儿童,往往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

慢性病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近年来,像康康、雯雯这样小小年纪就患上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甚至痛风等慢性病的患儿越来越多,慢性病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不健康的身体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绍兴上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汤吉梅医生说,现在,不少家长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孩子能吃是福,尤其是青少年发育期更应该多补。“不少青少年也由于这些饮食方面的误区,而患上糖尿病、脂肪肝等。”

如何有效预防这些慢性病呢?

汤医生表示,首先就是要培养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三餐要合理,规律进餐,饮食也要多样化,要合理搭配主食、蛋白质、膳食纤维、水果,注意营养均衡,少吃零食、少喝最好不喝含糖饮料等。

对于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她建议家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膳食,纠正孩子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同时,儿童、青少年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尽量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这对于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心脏活力、提高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促进生长和发育都有好处。

来源: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石家庄市第二医院、越牛新闻等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房颖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中国新闻网

妻子照搬丈夫降糖药方耽误治疗,医生:血糖管理需要“个体密码”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4日讯(记者张金玉 通讯员李海燕)武汉的陈女士两年前察觉血糖异常,却并未就诊,反而照抄丈夫的“处方”,长期自行服用降糖药。近日,她因视物模糊、手指麻木来到武汉市第四医院常青院区就诊,才知道自己已发展为2型糖尿病,且因血糖控制不佳,导致多种并发症。这一结果让陈女士懊悔不已。

今年64岁的陈女士丈夫患糖尿病多年。2年前,丈夫偶然发现妻子陈女士血糖也异常。想到丈夫降糖经验丰富,陈女士并未就医,而是直接照着丈夫的降糖处方服用降糖药物,一治就是2年。本以为治疗效果不错,然而近日陈女士频频感觉眼睛看东西模糊不清,手指发麻,这才引起陈女士重视,来到武汉市第四医院就诊。

在该院常青院区内分泌科,医生接诊后发现陈女士空腹血糖高达11mmol/L,血酮0.8mmol/L,确诊2型糖尿病。入院后经过皮下泵降糖治疗,迅速控制血糖。经过眼科会诊后,医生发现陈女士已经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右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右眼黄斑水肿。

自己常年吃降糖药,怎么血糖控制得这么差?面对诊断结果,陈女士不解。“糖尿病患者治疗方案存在个体差异,‘照搬药方’不但可能控不住糖,还可能导致严重问题”,该院内分泌科常青院区负责人侯亚莉医生解释,擅自用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糖尿病治疗不是“一药通吃”的简单命题,尤其是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差异显著,患者年龄、并发症、肝肾功能等均影响用药选择。如磺脲类药物可能引发低血糖风险,二甲双胍不适用于肾功能不全者,即便同为2型糖尿病,药物剂量也需根据个体情况动态调整。陈女士丈夫的降糖方案并不适用于她,因而即使常年服用降糖药物,仍然控糖效果不佳。根据陈女士情况,医生为其制定了使用长效胰岛素搭配口服药的降糖方案,目前血糖控制平稳,视力也较之前有所好转。

“血糖管理需要精细化的‘个体密码’,擅自用药就像蒙眼走钢丝非常危险,”侯亚莉医生提醒市民朋友,如果出现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血糖异常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完善检查,可及时捕捉糖尿病风险,血糖异常人群不宜照抄他人降糖方案甚至自行注射胰岛素,应规范治疗,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