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葡萄糖水会得糖尿病吗(葡萄糖水对血糖有影响吗)

虞医生聊健康 0
文章目录: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阳光洒在窗台上,老李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手里端着一杯白开水,眼神却有些茫然。他今年65岁,退休前是公交公司的老司机,开了三十多年车,风里来雨里去,身体一直硬朗得很。可最近几个月,他发现自己老是口渴,喝多少水都不够,晚上还得爬起来跑好几趟厕所。最让他纳闷的是,饭量明明没少,体重却“唰唰”往下掉。


“难道是年纪大了,新陈代谢不行了?”老李嘀咕着。可邻居张大姐听了他描述,拍拍他的肩膀:“老李,你这症状,咋跟糖尿病有点像啊?你赶紧去医院查查吧!”


老李一听,心里咯噔一下。糖尿病?这病他听过,知道是“富贵病”,可自己一辈子粗茶淡饭,怎么会摊上这事儿?他半信半疑地去了医院,结果一查,血糖值高得吓人,确诊了2型糖尿病
拿着化验单,老李满脑子疑问:“我咋就得了糖尿病呢?这病到底是咋来的?现在知道这些,还来得及吗?”


老李其人:从硬朗司机到糖尿病患者

老李,65岁,山东济南人,退休前是公交公司的“老黄牛”。年轻时,他每天早出晚归,开车跑线路,身体素质好得没话说,连感冒都少得可怜。退休后,他的生活简单又规律:早上遛个弯,中午帮老伴做饭,晚上看看新闻,偶尔跟老伙计们喝点小酒。饮食上,他不算挑剔,爱吃面食,馒头配咸菜是常事,偶尔也馋点红烧肉。
可老李有个习惯不太好:退休后活动少了,整天窝在沙发上看电视,体重慢慢爬到了180斤,身高不过1米7,腰围粗得老伴都笑他“像个水桶”。他没当回事,觉得自己身体底子好,哪会出啥大毛病。直到这次确诊,他才意识到,健康这东西,真不是“底子好”就能扛得住的。

医生给他开了药,还叮嘱他得改生活习惯。老李一边吃药,一边琢磨:糖尿病到底为啥找上我?是不是还能“逆转”?


糖尿病是啥?简单说说

糖尿病,说白了,就是血糖高得收拾不下了。咱们吃下去的饭菜,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靠胰岛素这把“钥匙”打开细胞的门,把糖送进去,变成能量。可要是胰岛素不够用,或者细胞不听使唤,糖就堆在血液里,血糖自然就高了。
糖尿病分两种:

  • 1型糖尿病:多见于年轻人,胰岛素压根不干活了,得靠打针补。
  • 2型糖尿病:老李这种,占了90%以上,跟生活习惯和年纪有大关系。

老李得的是2型,医生说,他的胰岛素还在干活,但效率低得可怜,细胞也“罢工”不配合。这病不疼不痒,可拖久了,心脏、肾脏、眼睛都得跟着遭殃。


为啥会得糖尿病?原因没那么简单

老李拿着化验单回家,越想越糊涂:“我不吃甜食,也不胖得离谱,咋就得了这病?”其实,糖尿病的“幕后黑手”藏得挺深,咱们得一条条揪出来。

1. 遗传:家里有“前科”,风险就高

老李回忆了一下,他老爹晚年好像也有血糖高的问题,只是那会儿没查清楚。医生说,遗传因素是个大推手。如果爹妈有糖尿病,儿女得病的概率比别人高一倍。基因这东西,改不了,但能防。

2. 生活习惯:吃得多,动得少

老李退休后,饭量没减,运动却少了。爱吃面食和肉,蔬菜水果却不多。医生解释,高热量饮食加上久坐不动,让胰岛素越来越“懒”,身体也越来越“抗拒”它。时间长了,血糖自然失控。

3. 年龄:年纪大了,代谢“掉链子”

人过50,身体机能慢慢下滑,胰岛素的效率也会打折。老李65岁,正好撞上了这道坎。医生说,年龄增长是2型糖尿病的高发原因之一。

4. 肥胖:肚子越大,麻烦越多

老李那“水桶腰”可不是白长的。腹型肥胖(肚子大)会让脂肪堆在内脏周围,干扰胰岛素工作。医生量了量他的腰围,102厘米,超标太多。

5. 压力和睡眠:隐形杀手

老李退休后虽然清闲,但偶尔为儿女操心,晚上睡得也不踏实。医生说,长期压力睡眠不足会扰乱激素平衡,间接推高血糖。


糖尿病咋来的?老李的“病根”找到了

听完医生的分析,老李拍拍脑袋:“原来是这样来的!”他的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酿成的。遗传给了他“底子”,生活习惯和年纪又加了把火。肚子上的肉、沙发上的瘫、饭桌上的馒头,点点滴滴凑成了这“甜蜜的负担”。
医生笑着说:“老李,你这病发现不算晚,现在改还来得及。别怕,咱们一步步来。”


得了糖尿病,咋办才好?

老李问:“医生,我这病还能好吗?”医生没直接回答“能好”,但给了他几条路子,说只要坚持,血糖能稳住,日子也能过得舒坦。

1. 吃得聪明点,别硬撑
  • 少吃精白面:馒头、米饭少来点,换成杂粮粥、红薯。
  • 多吃菜:青菜、胡萝卜煮软点,既管饱又不升糖。
  • 肉选瘦的:鸡胸肉、鱼肉蒸着吃,别老惦记红烧肉。
  • 水果适量:一天半根香蕉就够,别当饭吃。
2. 动起来,别当“沙发土豆”

医生建议老李每天走路半小时,散步、打太极都行。运动能让胰岛素“醒过来”,血糖自然好管。

3. 管住腰围,别让肚子“发福”

老李的目标是腰围降到90厘米以下。少吃一碗饭,多走两步路,半年就能见效。

4. 按时吃药,别自作聪明

医生开了二甲双胍,老李得按时吃,不能觉得“没事”就停药。

5. 心情好,病少找

老李爱操心,医生让他放宽心,多跟老伴聊聊天,少为儿女瞎操劳。


现在知道还不迟:老李的新生活

三个月后,老李复查了一次,血糖从原来的11.5降到了7.2。医生拍拍他肩膀:“干得不错,继续保持!”老李咧嘴笑了,觉得自己像捡了个大便宜。


他开始每天早起遛弯,中午少吃半碗饭,晚上跟老伴跳跳广场舞。肚子小了一圈,精神头也回来了。他跟邻居张大姐说:“原来糖尿病没那么可怕,知道咋来的,就能管住它。现在改还不迟!”


老李的故事,是无数中老年人的缩影。糖尿病听着吓人,可它不是“天降横祸”,而是生活一点点“喂”出来的。50岁以上的朋友们,别觉得身体硬朗就高枕无忧。管住嘴,迈开腿,定期查查血糖,糖尿病就不会轻易找上门。
健康这东西,�攒得住也败得快。现在知道还不迟,从今天起,给自己多点关心,日子才能越过越甜——不是血糖的甜,是幸福的甜!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2. 中国营养学会. (2016).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2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葡萄糖竟然可以诱发癌症,再高也不能高血糖!

高血糖导致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增高已经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但大多研究都提示葡萄糖是通过参与各种代谢途径诱发癌症[1]。

然而,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林慧观团队在顶级医学期刊《细胞·代谢》发表的研究揭示:葡萄糖本身不经过代谢也是可以直接促癌的,而且它自身就是诱发癌症的信号分子[2]。

林慧观团队的研究结果发现癌细胞中葡萄糖/NSUN2/TREX2轴的激活,会抑制细胞质中游离双链DNA的积累,进而抑制了监视细胞癌变的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阻碍了抗癌T细胞的活化和浸润,最终促进了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通俗来讲,就是癌细胞感知到葡萄糖存在时,会蒙蔽了监视细胞癌变的“警察”的双眼,导致癌细胞逃逸和增殖,进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总的来说,林慧观团队认为,他们发现的葡萄糖是一种促癌信号分子,是一个全新的发现,让我们对糖促癌有了更全面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他们这个研究揭示了背后的分子机制,发现了治疗靶点,有望为癌症的预防以及克服癌细胞对免疫治疗的耐药性等,提供新的思路。

癌细胞为什么“爱糖”?

过度消费糖或者高血糖会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已经人尽皆知了。那么为什么高血糖和癌症会有这如此亲密的关系呢?癌细胞为什么会“爱糖”?

葡萄糖是一种易于代谢的碳源,它能够为细胞提供快速的能量。癌细胞代谢率很高,因此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其快速生长和分裂。葡萄糖是癌细胞生长和分裂必须的能量源之一。

癌细胞的代谢特点是其初期阶段通过转化葡萄糖来获得能量,并合成大量新的生物分子以支持其生长和分裂,因此,癌细胞需要高水平的葡萄糖作为其生长和生存所需的燃料。

研究表明,癌细胞也需要蛋白质来支持其快速生长、分裂和扩散,但相较于葡萄糖,蛋白质在体内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能量来源。因此,尽管癌细胞需要蛋白质支持其生长和生存,但不能完全依赖它,相反,葡萄糖是癌细胞最主要的代谢物质之一。

不吃糖能抗癌吗?

来自美国《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认为,巨噬细胞类的免疫细胞存在着比癌细胞更高的葡萄糖高代谢水平[3]。完全不摄入葡萄糖会导致体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免疫细胞活性降低,进一步促进癌细胞的免疫逃逸,加重癌症。

癌细胞具有远强于正常细胞的葡萄糖摄取能力,因此禁糖状态下,能量的缺乏反而更能激活癌细胞的劣性,加剧了对正常细胞营养的掠夺。最终结果就是,正常细胞“饿”死了,癌细胞还活着。正确的摄入糖分,才是对癌症的治疗正确手段。

糖分日常摄入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想要避免体内血糖水平的升高,诱发肿瘤细胞进一步恶化,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尽量的管控好自己糖分的摄入,每天最好不要超过50克,控制在25克以下,有效于预防血糖,也能够避免癌细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hi Q, Shen Q, Liu Y, et al. Increased glucose metabolism in TAMs fuels O-GlcNAcylation of lysosomal Cathepsin B to promote cancer metastasis and chemoresistance. Cancer Cell. 2022

[2]:Chen T, Xu ZG, Luo J, et al. NSUN2 is a glucose sensor suppressing cGAS/STING to maintain tumorigenesis and immunotherapy resistance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3 Aug 3]. Cell Metab. 2023

[3]:Reinfeld BI, Madden MZ, Wolf MM, et al. Cell-programmed nutrient partitioning in the tumour microenvironment. Nature. 2021

仅供科普,传递医学讯息,欢迎留言讨论!

糖尿病患者可以输注葡萄糖吗?打破认知误区,科学看待临床治疗

"医生,我是糖尿病患者,怎么能给我挂葡萄糖呢?"在医院的病房里,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张阿姨因肺炎住院治疗,当看到输液瓶上"葡萄糖注射液"的字样时,立即按响了呼叫铃。这个场景折射出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输液的普遍焦虑,而这种焦虑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医学知识的误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充满争议的医疗话题,用科学视角还原真相。

葡萄糖注射液


一、抵触情绪的根源:认知偏差与信息鸿沟

  • 糖尿病患者对葡萄糖的敏感,源于疾病管理中对糖分摄入的严格控制。当患者看到"葡萄糖"三个字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条件反射:这是否会导致血糖飙升?这种担忧在老年患者群体中尤为突出。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统计显示,住院糖尿病患者中,约67%曾对葡萄糖输液提出过质疑。
  • 但医学治疗远比表面文字复杂。临床用药存在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点:很多药物必须用葡萄糖溶液作为溶媒。比如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胺碘酮、硝酸甘油等心血管药物,在生理盐水中会发生沉淀或分解,必须使用葡萄糖溶液才能保证药物稳定性。当治疗需要与控糖需求产生冲突时,医护人员的选择往往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医学判断。

静脉输液瓶


二、5%葡萄糖的"糖分密码":数据背后的真相

  • 让我们用数字说话。5%葡萄糖注射液每500ml含25g葡萄糖,这个数值看似惊人,但需要结合人体代谢规律来分析。健康成年人每日基础代谢约需150-200g葡萄糖,糖尿病患者在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下,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反而会增加。当以每小时100ml的速度输注时,相当于每小时输入5g葡萄糖,每分钟仅0.08g。
  • 更直观的对比是:一碗150g的米饭含约40g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葡萄糖约35g。这意味着输注500ml 5%葡萄糖的糖分含量,仅相当于三分之二碗米饭在住院患者普遍存在进食减少的情况下,这样的糖分补充其实是为机体提供基础能量保障

人体能量摄入


三、破解治疗迷思:临床应用的智慧平衡

在真实的医疗场景中,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使用遵循严格规范。内分泌科的治疗指南明确指出:当必须使用葡萄糖溶液时,会按每2-4g葡萄糖加入1单位胰岛素的比例进行中和。这种"糖 胰岛素"的配伍方案,既保证了药物治疗需求,又维持了血糖稳定。

  • 临床数据显示,在规范管理下,糖尿病患者输注500ml 5%葡萄糖2小时后的血糖波动通常不超过3mmol/L。某省级医院对300例住院患者的跟踪研究证实,合理使用葡萄糖注射液的患者,其血糖达标率(空腹<7mmol/L,餐后<10mmol/L)达到92%,与未使用者无统计学差异

血糖控制


四、治疗艺术:多维度血糖管理策略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患者输液的管理早已突破单一维度。除了胰岛素中和,临床还采用以下组合策略:

  1. 优先选择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
  2. 使用果糖、木糖醇等替代型溶液
  3. 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实时追踪
  4. 营养科参与制定个体化补液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葡萄糖输注反而成为治疗必需。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纠正过程中,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需要补充5%葡萄糖 胰岛素维持治疗,防止血糖下降过快引发脑水肿。这种"反向操作"正体现了医学治疗的辩证思维。


五、走出误区:建立科学的治疗观

面对葡萄糖注射液,糖尿病患者需要建立三个认知基点:

  1. 医疗行为是风险效益的综合判断
  2. 短期可控的血糖波动优于治疗延误
  3. 专业团队的监测能化解潜在风险

"拒绝必要的葡萄糖输注,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代谢紊乱。就像消防员救火时需要合理破拆,医疗决策也需要权衡利弊。

人体代谢


结语:医学是充满智慧的艺术。当我们理解5%葡萄糖注射液相当于每小时摄入1/4个苹果的糖分,当我们知道胰岛素可以像"化学剪刀"精准中和糖分,曾经的恐惧就会烟消云散。在疾病治疗的道路上,医患之间最坚固的桥梁永远是充分的沟通和理性的认知。放下对"葡萄糖"三个字的过度敏感,用科学的态度拥抱规范治疗,这才是糖尿病患者最明智的选择。

#糖尿病#​#糖尿病那些事##葡萄糖注射液#​#健康真探社#​#合理用药知识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