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吃多了容易糖尿病吗(食粥多会产生糖尿病?)
武大研究:每天多喝一碗粥,糖尿病和肾症死亡风险或升高?真的吗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粥这种东西,在很多中国人心里,是养生的代名词,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几乎顿顿都要来一碗。
不少人早上醒来第一口就是白粥,配个咸菜、鸡蛋,再讲究点再来点皮蛋瘦肉粥、南瓜粥、红豆粥,暖胃又舒服。就连生病的时候,医生也老说喝点稀的养胃。
但最近武汉大学出来一个研究,直接把这粥送上了风口浪尖,说每天多喝一碗,糖尿病和肾病死亡的风险可能会升高。
这事儿一传出来,朋友圈不少人都炸锅了,很多人一边喝着粥一边皱着眉,说不喝吧,感觉对不住胃;喝吧,又怕喝出毛病。
但仔细看下去,这研究其实没那么简单,也不是单纯说“粥不好”。
背后隐藏的事儿,要远比大家想的复杂得多。问题不在于粥,而在于喝粥的那种人和那种习惯,才是最值得说道的地方。
这项研究其实盯了挺多人,是基于中国地区的大样本数据,大概超过两万人的饮食追踪分析,一路跟踪了好几年。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每天喝粥比较多的人,尤其是早中晚都有粥的那种,糖尿病的发生率略微偏高,而肾功能恶化的几率也在缓慢上升。
有些人本来就血糖控制不太好,结果越喝越不对劲,尿蛋白越来越多,肾小球滤过率逐年下降,到了后期,就容易发展成慢性肾病,甚至是终末期肾衰竭。
这种趋势虽然不是特别快,但数据确实反复出现了。
很多人看这研究结果的时候,都会本能地觉得“是不是粥糖分高?”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白粥的含糖量不算太高,每百克热量也就30多千卡,比一碗米饭低多了。
但它的升糖指数(GI值)非常高,也就是说,它虽然本身含糖不多,但进入体内之后,血糖上升的速度特别快,跟吃糖差不多。
尤其是白米粥那种经过长时间熬煮的,淀粉结构早就打散了,入口顺滑,胃几乎不用费劲就能吸收,肠道那边就迅速转化为葡萄糖。
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血糖猛升猛降,本来身体里的胰岛素就不够用,还被粥这种“快吸收”的东西一刺激,胰岛细胞天天被逼着加班干活,久而久之就彻底崩盘。
而肾脏这个器官呢,最怕高血糖和高血压双重夹击。
当血糖长期处于高位时,我们肾小球内的微血管会遭受压迫而损坏,蛋白随之渗漏,肾功能便开始逐步衰退,对我们身体十分不利。
这事儿其实很多糖尿病病人都经历过,早上喝粥、上午犯困、中午再喝、晚上又饿,整个人一天三次血糖过山车,时间久了,根本顶不住。
除了血糖的问题,喝粥这个习惯还有个挺隐蔽的副作用,那就是让人咀嚼减少。
这事儿看起来没啥关系,但其实和肾脏健康也有点联系。
长期以粥代饭的人,咀嚼动作减少,唾液分泌也就减少,唾液里原本含有的淀粉酶和抗菌因子没法充分发挥作用。
久而久之,胃肠道的初始消化环节就变差了,吸收的效率也随之改变,有些人反而变得营养过剩,不该吸收的东西吸收一堆。
研究还发现一个更冷门的现象,那就是喝粥喝得多的人,摄入的总蛋白往往偏低。
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牙口不好,又怕饭硬,就靠粥加点咸菜、腐乳、榨菜对付一日三餐。
结果身体每天摄入的蛋白质连基础代谢都不够,长年下来,肌肉流失,体质下降,免疫力跟着也不行了。
这个时候,就算血糖不高,肾脏本身也容易因为代谢功能紊乱而受损。
数据也挺扎实。有组对比数据是这样的: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天喝粥超过500ml的,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比例是11.7%,而每天喝粥不足200ml的这个比例是6.3%,几乎差了一倍。
这一结果是在对年龄、性别、基础慢病等变量加以控制之后得出的。不难看出,粥在某些人群中确实是个“隐形杀手”。
但问题不止在食物本身,更多的是喝粥时的生活状态。
喝粥的人,大多数属于生活节奏比较慢的,很多是老人、病人,或者是那些早上不愿意花时间做饭的年轻人。
他们在吃粥的同时,往往也会减少其他营养的摄入。
有的人一整天的蔬菜都靠早上那点小米粥里撒几颗青菜叶解决,蛋白质几乎没有来源,脂肪也很少,长期这么吃,营养结构极度失衡。
营养学界其实早就警告过,长期以粥为主食的人群,在面对重大疾病时的抵抗力会变弱,尤其是像糖尿病、慢性肾病、骨质疏松这类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
身体没啥抗力,一旦出问题,就很难恢复。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便是喝粥更易使人产生饥饿感。
粥里面水分含量高,能量密度低,胃装满了,但没多少热量,血糖飙一阵就掉下来,很快就饿得慌。
很多人喝了粥,两个小时就开始想吃东西,零食、水果、甜品、小饼干,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塞,这种“补偿性进食”反而让血糖和热量摄入更不稳定。
尤其是糖尿病人,原本以为喝点粥能控制血糖,结果越控越乱。
有个案例特别典型,是某社区医院追踪的病例,一位退休老工程师,每天三顿白粥拌榨菜,觉得这样既清淡又养胃,结果两年内糖尿病恶化到了打胰岛素的程度,肾功能从正常掉到CKD3期,眼底还出现了病变。
医生问他饮食,他就说自己“什么都不吃,就喝粥”。可问题就出在这“什么都不吃”上。
粥变成了一种营养稀释剂,把其他有用的营养素全冲淡了,身体等于天天在挨饿,器官自然一天天撑不住。
还有一个更少人注意到的点,其实跟睡眠有关。喝粥的人往往晚饭也清淡,结果到了半夜饿醒,血糖波动影响睡眠,睡眠又影响内分泌。
研究显示,糖尿病人如果睡眠质量差,胰岛素抵抗程度会加重,体内慢性炎症水平也会升高。
这一来二去,就是个恶性循环:喝粥→血糖飙→饿得快→吃零食→睡不好→血糖更高→肾更累。
那问题来了——既然粥的问题这么多,是不是从此就该把粥从餐桌上踢出去?
也不是这么极端,关键还得看人。年轻健康人,偶尔喝点粥没大碍,关键是别拿它当主食天天吃。
而老年人、糖尿病人、肾病患者,喝粥之前最好得先问问营养师或者医生,看自己适不适合。粥不是毒药,但也绝对不是万金油。
那现在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冒出来了:如果粥容易让血糖不稳、营养不均,那有没有什么能替代它、又对血糖友好的食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四高”人群该怎么吃[J].农村新技术,2024,(10):72-74.
糖友能喝粥吗?
粥是国人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角色,但是很多医生会告诫糖尿病患者不宜喝粥。糖友们也流传这样一个说法:“一碗粥就是一碗糖水”。那么,糖友为什么不宜喝粥?喝粥对糖友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传统煮粥主要以白米为原料,煮的过程使得白米容易消化,也容易使餐后血糖升高,因此很多糖友视粥为饮食“禁忌”。其实,糖友没有绝对不能吃的食物,只要合理地选择和搭配就能保持血糖平稳。所以,糖友可以喝粥,但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煮粥时不要加碱。很多人认为加碱能让粥、汤变得更黏稠,但是煮粥时加碱很容易破坏粥里的蛋白膜,让粥中的淀粉全部释放,继而增加淀粉的糊化作用,最终导致餐后血糖升高速度加快。再者,糖友也不宜喝较黏稠的粥类。
煮粥食材宜多样。有研究数据表明,单喝大米粥时,在健康人中测定的大米粥血糖指数可高达102,而加水煮烂的红小豆只有24。糖友可以食用加入豆类的谷豆混合粥。为了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糖友煮粥需使用一半以上的杂豆原料,包括红小豆、绿豆、芸豆、豌豆、蚕豆、小扁豆等,也可以选择花生、芝麻、莲子、百合等低生糖食材。少加枣和葡萄干等甜味食材,更不要加糖。可以选用燕麦、大麦来增加黏稠感,也有利于控制血脂。此外煮粥时在将食材充分煮熟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保持豆子的完整性,豆子、米粒越完整,消化吸收越慢,血糖越稳定,因此煮粥时间不宜长。
喝粥时速度宜慢。尽可能搭配其他食物一起进食,不要空腹喝粥,以延缓食物进入肠道的时间,减慢消化、吸收速度,从而减轻喝粥对于血糖的影响。也不要多喝,一小碗即可。
尽量避免进食餐馆的粥品。一是这样的粥品大多经过反复、长时间的熬煮,糊化程度较高。二是这样的粥品有可能为了追求口感,额外添加糖、盐等调味品,不利于控制血糖。
注意监测血糖。可在喝完粥后2小时监测血糖,以判断喝什么样的粥、喝多少粥对血糖的影响有多大。
其实粥和馒头、大米饭一样,都是碳水化合物,既然馒头、大米饭能吃,当然粥也能喝。只要注意以上几点,糖友也可放心喝粥。
文: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风湿免疫科 李霞 杜瑞琴
整理:莫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贪吃”稀饭馒头导致血糖升高 专家:经住诱惑很重要
义诊现场。院方供图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3日15时讯(首席记者 黄宇 实习生 段金鑫)11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为宣传糖尿病相关预防知识,今(13)日上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在医院健康路广场举行了联合国糖尿病日义诊活动。专家表示,糖尿病的日常护理极为重要,缺乏管理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希望市民们能积极投身到糖尿病日常管理知识的普及中来。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饮食控制的慢性病,糖尿病在护理的过程中,控制每日的热量(卡路里)摄入总量、均衡营养相当重要。
可是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在离开医院后,对于饮食控制都重视不足或者重视的时间不足。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邓武权表示,从对患者随访的调查来看,患者对饮食的控制基本就只有3个多月,最多的能坚持6个月,等到病情稍微好点,就会经不起诱惑,又吃高热量的食物。
不注意饮食的直接后果就是血糖降不下去。50多岁的患者杨鸣(化名)在11月10日早上“贪吃”了稀饭和馒头之后,因血糖过高(血糖高达26mmol/L)导致头晕、乏力,被家人送进了市急救中心,不得不接受住院治疗。
糖尿病容易引起神经病变以及肢端血管病变,当上肢、下肢的动脉硬化,引起周围小动脉闭塞症或皮肤微血管病变后,就会形成糖尿病手、糖尿病足。
一旦手部和脚部受伤感染,很容易形成溃烂和坏死,从而导致截肢。邓武权表示:“目前糖尿病引发的手、脚截肢很多,占非创伤性截肢的第一位。”
此前市急救中心就曾接诊过一名患者,他受伤后不及时到大医院治疗,自己先在家用土方治疗。随后病情加重,去附近诊所治疗时也没有说明自己是糖尿病患者,最后导致手指、脚趾截肢。
在义诊活动中,内分泌代谢科护士长袁艺为现场咨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患者教育,她表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可能治愈,所以三分在治疗,七分在护理。
如何做好糖尿病人的日常护理?袁艺介绍了“五驾马车”,分别是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血糖监测、适当运动,其中药物是武器、教育是核心、饮食是基础、监测是保障、运动是手段。有科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掌握的糖尿病相关知识越多,其进行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水平就会越高,所以只有掌控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密切配合治疗,才能使各种治疗方案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