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会隔辈遗传吗(糖尿病隔辈遗传的概率有多大)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真的会遗传吗?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给出答案

糖尿病真的会遗传吗?哪些人比较容易得糖尿病?肥胖人群是否更容易患病?在11月6日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郭立新给出详细解答。

郭立新表示,糖尿病确实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研究显示,有糖尿病家族史,或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生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郭立新强调,遗传因素我们难以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1.避免肥胖。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加剧,糖尿病风险将进一步升高。

2.适度运动。郭立新介绍,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使身体机能处于比较好的状态,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

郭立新呼吁,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前期,可以及时进行干预,阻止糖尿病进展。

来源: 央广网

糖尿病会遗传吗?专家: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极目新闻记者 姚赟

糖尿病会遗传吗?11月6日下午,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郭立新表示,很多研究都显示,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者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发布会现场(记者姚赟 摄)

郭立新介绍,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是2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更强一点。后天的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个是遗传因素,一个是环境因素。

什么是环境因素呢?首先就是生活方式。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是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的加剧,糖尿病风险进一步升高。

另外是运动,如果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保持身体的机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或者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

郭立新称,提倡避免久坐,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者糖尿病前期,可以进行及时的干预,能够阻止糖尿病的进展,“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我们坚持正确的、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糖尿病是否会遗传?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来看看医生怎么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觉得自己离糖尿病还远着呢,可等到真正被诊断时,才发现早已是“糖尿病候选人”。更有不少人认为,得糖尿病是“天命”,觉得“我这家族就这样,早晚得”。

然而,糖尿病真的注定吗?到底是家族遗传的锅,还是生活习惯的错?

有很多人担心糖尿病会遗传给他们,特别是当父母或亲戚都得过糖尿病时,他们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也难逃这一劫?糖尿病真的会传染吗?还是说,有一些人群注定容易得糖尿病呢?

别着急,糖尿病到底是否遗传,什么人群容易得糖尿病,其实背后有很多有趣的“科学秘密”呢。

糖尿病会遗传吗?是注定的吗?

先来聊聊糖尿病和遗传的关系。其实,糖尿病这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绝对”。得糖尿病的确和遗传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它不是一个“注定”的结果。

说白了,遗传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它会在你选择的生活方式下慢慢爆发。很多人家里有糖尿病史,心里不免有点紧张,觉得自己也迟早要“加入战队”。但遗传只是一个因素,并非必然的结局。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遗传的可能性大约在4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家里有糖尿病的亲戚,得糖尿病的几率会比别人高。

但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糖尿病。遗传和生活方式是互相作用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拥有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但如果你一辈子都按着健康的方式生活——不吃垃圾食品、坚持运动,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那么你也可以避免糖尿病的“光临”。

如果你天生有糖尿病的“基因”,还要加上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那么糖尿病基本上就会悄悄“向你走来”。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互动型”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遗传让你更容易得糖尿病,而生活习惯决定了你能否走到糖尿病的那一步。

所以,家里有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得糖尿病,它只是让你处在一个“高危位置”,但最终能不能得,还是得看你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

什么样的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你以为糖尿病只是随便得得的?错!它不仅和你的基因有关,还和你平时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密切相关。咱们来看看哪些人群,糖尿病的风险大得吓人。

肥胖,特别是腹部肥胖,跟糖尿病的关系就像是“孪生兄弟”。

你以为肥胖只是让你穿衣服不好看,别那么天真。肥胖是糖尿病的“助推器”,特别是肚子上的脂肪堆积,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影响身体内部的糖代谢。

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简单来说,就是胰岛素不好使了,糖分无法顺利进入细胞,血糖升高,就容易得糖尿病。

根据一些研究,体重过重的人得糖尿病的概率要高出一大截。特别是腰围比较大的人,糖尿病的风险更是翻倍。

你想,平时吃得油腻、高热量的食物不运动,肚子一天天越来越大,胰岛素自然就被“搞得心烦意乱”,糖尿病也就顺其自然找上门了。

坐得久不动,或者运动量极少,糖尿病真的和这种生活方式“分不开”。

你可能觉得自己不胖,活动量少,也没事吧?错!缺乏运动本身就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久坐的生活方式,会让你身体的糖代谢系统处于一种“休眠状态”。

也就是说,身体不动的时候,很多调节血糖的机制也在“打瞌睡”。这样下去,糖尿病离你越来越近。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过着“久坐”的生活,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结果就是血糖无法得到有效调节,糖尿病有可能就悄悄入驻。所以,不管你有没有超重,保持一定的运动量绝对是防糖尿病的“护身符”。

糖尿病不仅和体重、运动有关,还和高血压、高血脂的存在息息相关。

血压过高,或者血脂过多,都会让血管内壁受损,导致糖分难以顺畅进入细胞。这时候,身体就会强迫胰岛素更“卖力”地工作来处理这些糖,最终很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得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三倍!高血脂更是糖尿病的“加速器”。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吃快餐、油腻食品、零食,糖尿病会找上门的可能性大得吓人。现代生活节奏快,外卖和方便面成为很多人日常饮食的主力军。

高糖食物会直接让胰岛素分泌增加,长期下去,胰岛素就会变得“不听话”,糖尿病就容易找上你。

尤其是甜食,甜美的背后可不是只有快乐,它还有“甜蜜的陷阱”。糖分摄入过多,不仅让人发胖,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得血糖无法正常控制。

想吃甜食没关系,但你得记得控制分量,否则糖尿病就会“甜甜地”走进你的生活。

随着年纪的增长,糖尿病的风险也随之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减弱,胰岛素分泌的效率也降低,血糖就更难维持在正常范围了。

如果再加上不良的饮食和缺乏运动,糖尿病就会成倍增加。可以说,年纪大了,不注意身体的管理,糖尿病可能“敲门”不久。

糖尿病的发生确实与遗传有关,但它并不是注定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疾病,既有遗传因素,也有生活习惯因素。

你可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运动、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等手段,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毕竟,很多情况下,糖尿病是生活方式决定的,而遗传仅仅是一个“小助推器”。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贾征.如何识别和应对糖尿病的早期症状?[J].家庭生活指南,2024,40(0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