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水喝多了得糖尿病吗(糖水喝多了会上火吗)
29岁女子突发糖尿病入ICU,真是喝甜饮料导致的?
近日,广州29岁的林小姐突然出现口干、多饮、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送院后确诊暴发型1型糖尿病,并多脏器出现衰竭,不得不进入ICU抢救。医生称,她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
林女士告诉医生,自己这几天也没吃什么特别的食物,喝过糖水和功能饮料,没有糖尿病病史。很多人疑惑,难道喝得多甜饮料,就会得糖尿病吗?
我们知道,糖尿病一般分为两类,1型和2型,两者的病因是不同的。
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免疫因素,体内细胞“自相残杀”,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从而引起糖尿病。一般青少年期起病,发病时多食、多饮、多尿和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明显,或者直接以酮症酸中毒的较重疾病状态发病,只能用胰岛素治疗,所以又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病,胰岛β细胞逐渐凋亡,胰岛素渐渐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所以引起血糖升高。这种类型糖尿病中老年人多见,占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治疗方法除了胰岛素外,还有多种口服降糖药。
但要声明的是,长期喝甜饮、奶茶虽然对身体不好,但并不是2型糖尿病的直接致病原因。存在糖尿病家族史,胰岛β细胞会比较“短命”,再加上经常暴饮暴食,胰岛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胰岛细胞加速凋亡,另外肥胖、不运动,身体组织对胰岛素越来越不敏感,就会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大量喝甜饮料就会得的。
而1型糖尿病是免疫因素引起的,跟喝饮料就更没有关系了。
所以说,喝甜饮料与糖尿病之间有“相关性”,但二者并没有“因果关系”,所以这个新闻有一定的误导性,会让某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糖尿病就是喝甜饮料所致的。
何谓暴发型糖尿病?那么,新闻里29岁的女子患的暴发型1型糖尿病又是怎么回事呢?
暴发型1型糖尿病是日本学者Imagawa于2000年首次提出的。本病发病时,胰岛β细胞在短时间内遭到大量破坏,高血糖症和酮症酸中毒进展亦极其迅速,但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阴性,病情凶险,如未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可在短期内死亡,属危急重症。
相比起普通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暴发型1型糖尿病有如下几个临床特征:
1、以酮症酸中毒起病,程度比普通1型更严重,伴有电解质紊乱、肾功能受损,部分合并肝功能受损。但糖化血红蛋白常常是正常的,提示发病前三个月没有血糖升高现象。
2、起病时有消化道症状及胰酶水平升高,极易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或胃肠炎而延误治疗。
3、与普通1型相比,暴发型胰岛功能更差,胰岛β细胞功能几乎完全丧失,血糖波动大,也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4、发病人群无性别差异;起病年龄不等,1-80岁都可以发病,以青少年和成人居多;妊娠妇女为高危人群。
5、发病机制可能跟遗传、病毒感染、免疫因素相关。
因此,新闻中的29岁女子本身可能就有1型糖尿病的一些病理基础,或基因方面有缺陷,或曾被肠道病毒感染过,或引起了免疫反应,而发病前几天喝十几支甜饮料只不过是一个诱因,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国是糖尿病大国,潜在患者高达5亿,无论哪一种糖尿病,都会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29岁女生被诊断为爆发型糖尿病住ICU##糖尿病#
痴迷红糖水,连喝三个月,25岁小伙结果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在做健康操
患者蒋先生
“医生,我就爱吃甜的东西,咋就得了糖尿病?”25岁就患上糖尿病,这让蒋月相一直无法接受。“之前一直没觉得有什么症状,就是最近发现体重下降得太快,老爱喝水。”说起自己查出患上糖尿病,家住毕节威宁的蒋月相仍然有些后怕。
14日上午,都市新闻记者来到小河三00医院内分泌科看到,今年27岁的蒋月相坐在病床上休息,看上去和常人无异。
提及自己怎么患上的糖尿病,小伙子笑了笑。“都是嘴馋惹的祸。”
原来,在两年前,蒋月相特别喜欢吃甜的东西,只要是甜食他来者不拒。“我最喜欢拿红糖泡水喝。”
蒋月相说,那段时间他喝红糖水可以用“恐怖”两字形容,一直喝一直觉得不解渴,喝了一碗又一碗,终于在三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动一点就觉得累,而且还特别饿,总觉得吃不饱,同时,口也越来越渴。
“再到后来,直接是视力也下降了,脚也麻了。”蒋月相说,直到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生病了,没想到,一查自己竟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都是老年人患的,怎么年轻人也会中招?”直到现在,两年时间过去了,蒋月相仍不敢相信自己咋就中了糖尿病的招。
事后,三00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刘柳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高达1.14亿人,其中,患者开始偏向年轻化,其主要原因还是跟饮食和作息时间有关。
刘柳说,特别是喜欢吃甜食或者喝饮料的市民得注意了,一瓶饮料抵人体三分之一的热量,除此之外,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如长期不规律吃饭,长期食用高热量、烧烤类、油炸类食品,这些都是不利于健康的,患糖尿病的几率会高一些。
如何预防糖尿病呢?刘柳说, 一般胖的人的确比较容易得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秘预防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饮食上的控制,饮食状态,营养应该均衡,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太多肥肉;二是要加强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如果做到这两点的话,糖尿病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的。
事后,记者还了解到,当天上午,医院还请来糖尿病患者及患者家属,在医院举行了一场主题为“防控糖尿病,保护你的家庭”宣传活动,就是希望大家以身说教,如何防控糖尿病的一些注意事项。
相关链接
糖尿病的并发症
1、突如其来的视力减退
突然发生,或迅速加重的近视、视力模糊等视力减退的情况发生时,在找不到原因的情况下,可考虑检查一下血糖。
2、餐后低血糖
糖尿病早期由于胰岛素分泌过程缓慢,当达到胰岛素分泌达高峰时,餐后血糖高峰已过,因此可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如果在两餐中间的时间,经常发生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时,需警惕糖尿病的可能。
3、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
当身体的皮肤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瘙痒,特别是老年人,除考虑老年性皮肤瘙痒外,也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需及时检查血糖。
4、糖尿病足
①早期感觉改变通常呈袜套样表现,首先累及肢体远端,然后向近端发展。轻触觉、本体感觉、温度觉和疼痛感知的共同减弱;运动神经病变表现为足内在肌萎缩,出现爪状趾畸形;自主神经受累表现为皮肤正常排汗、温度及血运调节功能丧失,导致局部组织柔韧性降低,形成厚的胼胝以及更易破碎和开裂。
②后期 继上述早期神经病变引起的症状外,还可出现溃疡、感染、骨髓炎、Charcot关节病等。
都市新闻
记者 田儒森 实习生 冉紫洵 王雪柔
编辑 郝梦
校对 高琴
编审 罗玮 周密
深刻教训!29岁突发糖尿病,危及生命!平日常喝奶茶、甜饮料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年纪轻轻29岁,就被诊断为暴发型糖尿病,住进ICU!怎么回事?
据广东电视台2021年8月报道,广州29岁的林女士没想到,平时没有慢性疾病、身体状况不错的自己,突然呕吐、腹痛、发热、头晕……短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多系统衰竭,最终被诊断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休克、胰腺炎、心肌炎等,生命危殆。①
林女士告诉医生,自己这几天也没吃什么特别的食物,喝过糖水和功能饮料,没有糖尿病病史。医生称,林女士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
医护人员为林女士查房。图据广州日报
当林女士的化验报告出来时,值班医生们都“惊呆了”:
血糖值高达38.86mmol/L,远远高于正常值(非空腹时≤11.1mmol/L)。她的血淀粉酶高达396U/L,正常值的范围是30-110U/L。
此外,林女士的血酮、血白细胞、pH值、剩余碱、乳酸、肌钙蛋白等指标均有严重异常,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同时,林女士的腹部CT显示,有可能出现了胰腺炎。
综合考虑林女士患上了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休克、胰腺炎、心肌炎、多器官功能不全。经过近72小时积极治疗后,林女士的病情终于稳定。②
爱喝甜饮料
真的会引发糖尿病吗?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洪靖2013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喝下饮料之后,饮料中的糖分留在了体内,它们有些被吸收进入了血液增高了血糖,有些进入了肝脏被储存起来。饮料里面的糖分等进入人体后还会产生热量。比如,两瓶600毫升左右的饮料约等于2.5两主食提供的热量。③
如果下午4点饮用了含糖饮料,晚餐正常进食,留在体内的热量就多了。热量超标,肥胖、糖尿病自然接踵而来。可以说,直接导致糖尿病的是热量超标,糖和甜饮料是催化剂。
糖摄入超标的危害,
可不止是糖尿病!
1. 龋齿
北京口腔医院医师刘瑶、武超2014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不是只有糖块才有可能导致龋病。零食、软饮料等,特别是水果味的含糖饮料也同样可能致龋。④
2. 肥胖
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主管临床营养师王钦先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过量吃糖,易引起身体代谢紊乱,这增加了患肥胖、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风险。⑤
3. 皮肤变差、长痘痘
王钦先表示,吃太多甜食,需要消耗更多的水和B族维生素参与代谢,易出现嗓子发干发涩,嘴巴破皮溃疡,甚至流鼻血等所谓的“上火”症状。另外,血糖容易“噌”地飚高,影响激素分泌,极可能加重痤疮,开始长痘。⑤
4. 增加癌症风险
河南省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一病区主任高启龙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吃糖太多会增加患乳腺癌可能性。因为过量的甜食造成脂肪堆积,过多的脂肪会刺激雌性激素分泌,并且增加乳腺组织对雌激素的敏感性。雌激素水平的升高提高了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发病率。⑥
5. 易患尿路结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葛旻垚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有的泌尿系结石病人究其原因,就是喜欢高糖饮食。如果已患上肾结石,吃糖过多不但有碍治疗,且促进肾结石进一步形成。患有肾、输尿管和膀胱结石的病人也不宜多吃糖。⑦
6. 营养不良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夏朋滨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糖只能供给热量,而无其他营养素价值。每天吃糖多时,吃其他营养素势必减少,导致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均缺乏,极易造成营养不均衡。⑧
7. 影响长个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2013年在健康时报介绍,要想让孩子长个,就要让他少吃甜食。过量的糖分摄入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抑制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孩子缺乏生长激素,自然长不高。⑨
8. 脾气暴躁
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营养科原主任张晓燕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甜食吃多了,容易脾气暴。吃糖太多,会在体内积储太多乳酸,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精神烦躁等情况。而且,吃糖太多使体内的热能代谢,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代谢以及脑与组织中能量转化受到负面影响,从而出现情绪易于波动、脾气变得暴燥等症状。⑩
减糖,记住这几点!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营养科余婉婷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饮食中的糖无处不在,总有一些办法让我们尽量少吃。⑪
1. 少喝甜味饮料,包括可乐、蜂蜜水、奶茶。
2. 少吃配料表中白砂糖、果葡糖浆排在前三位的包装食品。无糖产品并非不含糖,只是没有白砂糖而已,能量并不低。
3. 直接吃水果,而不是喝果汁。
4. 女性月经期可多喝热水,而不是多喝红糖水。
5. 做菜少勾芡、少油炸,减少淀粉类的不经意摄入。当你明显能从一道菜里吃出甜味时,就说明糖放多了。
6. 煲银耳汤、炖梨时最好别加冰糖、红糖。
本文综合自:
①2021-08-11广州日报《血糖比正常值高3倍!29岁女子突发多器官衰竭》
②2021-08-11广东健康头条南方号《危险危险危险!29岁女子突发多器官衰竭,元凶竟是这个病》
③2013-06-03健康时报《甜饮料真能喝出糖尿病》
④2014-03-06健康时报《不吃糖也可能会有龋齿》
⑤2019-09-03健康时报《三个时刻少吃糖》
⑥2018-02-23健康时报《癌细胞偏爱甜食吗?》
⑦2019-05-07健康时报《爱吃糖当心尿结石》
⑧2019-08-23健康时报《吃糖多易营养不良》
⑨2013-12-12健康时报《孩子长个少吃甜食》
⑩2019-07-23健康时报《糖吃多了脾气暴躁》
⑪2019-07-02健康时报《总有办法少吃糖》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