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妊娠期糖尿病的原因)
孕妇为什么容易患糖尿病?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作为一枚试管成功上岸的准妈妈,我孕期最怕的不是孕吐和水肿,而是每次产检的血糖仪“审判时刻”……今天就和姐妹们唠唠,为什么咱们孕期会突然被糖尿病“盯上”?这些藏在身体里的“甜蜜陷阱”一定要警惕![脸红]
1. 胎盘才是幕后BOSS?激素大战太刺激!孕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听起来很吓人,但其实它的发生有很科学的原因。怀孕后,胎盘会分泌多种激素,比如人胎盘生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这些激素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宝宝健康成长,但它们也会影响妈妈的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难以控制。简单来说,就是原本能顺利“开门”让血糖进细胞的胰岛素,现在“钥匙”不太好用了,血糖就容易在体内堆积,导致血糖升高。
2. 孕妇比普通人更容易血糖高?真的!孕期代谢变慢:为了给宝宝提供足够的营养,孕妈的身体会减少能量消耗,导致血糖代谢变慢。
饮食习惯改变:很多孕妈怀孕后胃口大开,“吃得多、动得少”,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增加,让血糖更容易飙升。
家族遗传影响:如果家族里有糖尿病史,孕妈就更容易在孕期血糖超标。
年龄与体重因素:年龄超过30岁、孕前体重超标的孕妈,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
高血糖不仅对孕妈不好,对宝宝也可能带来影响,比如:
❌ 巨大儿风险:胎宝宝长得过大,可能会影响顺产,甚至增加剖宫产几率。
❌ 出生后血糖不稳定:宝宝出生后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影响健康。
❌ 未来健康隐患:研究发现,孕期血糖偏高的妈妈,宝宝未来发生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 吃饭顺序黑科技
先吃绿叶菜→再吃肉蛋→最后吃杂粮饭,血糖波动能降低40%!我靠这招实现了“糙米饭自由”[胜利] - 水果界的卧底名单
草莓/蓝莓/猕猴桃是天使,荔枝/龙眼/香蕉是魔鬼!有个孕妈偷吃3颗荔枝,餐后血糖直接飙到9.8 - 懒人运动大法
餐后跟着某站跳“孕期控糖操”(坐着也能做),或举着矿泉水瓶看剧,血糖仪数值肉眼可见变乖~ - 血糖日记小心机
用粉色手账本记录“食物-血糖-心情”,既能当产检作业交,还能精准找到自己的“血糖刺客”(比如某次吃红薯翻车了!) - 胰岛素不是洪水猛兽
闺蜜靠注射胰岛素把血糖从“过山车”变成“平衡木”,宝宝出生时6.2斤超健康。医生强调:该用药时别硬扛,母子平安最重要![加油]
别以为糖耐过了就能放飞!我认识个孕妈32周狂吃车厘子,结果酮症酸中毒紧急剖腹产。记住:胎盘在孕晚期会更疯狂分泌抗胰岛素激素,每周测1次血糖更安心。
最后想说:成为“糖妈妈”不是你的错,这是宝宝带来的甜蜜考验。我见过严格控糖的姐妹生出白嫩健康娃,也见过摆烂妈妈让宝宝一出生就住保温箱。怀孕本就是升级打怪的过程,用知识武装自己,咱们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小糖宝”![爱心]
【妇女节特辑】怀个孕,怎么还得了糖尿病?医生来支招!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
我们迎来了属于每一位女性的节日
国际妇女节
我们不仅要庆祝女性的力量与美丽
更要关注女性的健康与福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新生命孕育中常见的挑战——
妊娠期糖尿病
01 “吃好喝好”的准妈妈
竟然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一位叫小妍(化名)的准妈妈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刚坐下就满脸焦虑。
她怀孕26周了,在一次产检中被查出妊娠期糖尿病。
小妍说:“我一直很注重孕期营养,各种美食从不忌口,本以为吃好喝好宝宝就能健康成长,没想到却查出了糖尿病!”
小妍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准妈妈在孕期都可能面临类似困扰。那么,妊娠期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会对妈妈和宝宝造成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呢?
02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怀孕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病的糖尿病。
简单来说,就是怀孕之前血糖正常,怀孕后血糖升高了。和孕前就患有糖尿病的情况不一样哦。
临床上很多准妈妈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是在产检时才发现血糖异常。
一般在怀孕24-28周,医生会建议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喝糖水”。抽血检查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5.1mmol/L,
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
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
以上3项只要有一项达标,就可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03 为什么会得妊娠期糖尿病呢?
目前确切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主要和孕期身体对葡萄糖的需求量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强以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
胎盘会分泌一些激素,这些激素在帮助宝宝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会让妈妈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就像锁和钥匙不太匹配了,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另外,高龄、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也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04 妊娠期糖尿病
对妈妈有什么危害呢?
流产风险:流产发生率可能会升高,因为血糖过高可能影响胚胎发育。
妊娠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比正常孕妇升高,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子痫前期,威胁母婴生命。
易发生感染:感染的几率也增加,比如泌尿系统感染、霉菌性阴道炎等,感染又会加重糖尿病代谢紊乱,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羊水过多的发生率是正常孕妇的10倍,这可能导致胎膜早破、早产等。
巨大儿风险:生产时,因为巨大胎儿发生率高,难产、产道损伤、手术产概率都会增高,产程延长还容易发生产后出血。
远期影响:另外,再次妊娠时,妊娠期糖尿病复发率高,远期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也会升高。
05 对胎儿有什么影响呢?
影响胎儿发育: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会促进自身蛋白质、脂肪合成,抑制脂解作用,导致躯体过度发育。如果合并微血管病变,胎盘血管异常也会影响胎儿发育。
流产和早产风险:早期血糖高可致胚胎死亡流产。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常常需要提前终止妊娠,导致早产。如果妊娠中晚期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还可能导致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
06 怎么判断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呢?
可以通过血糖监测结果来判断:
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3.3 - 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
糖化血红蛋白也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
一般建议控制在5.5% - 6.5%。如果血糖经常超出这个范围,说明控制得不太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07 孕期怎么控制血糖呢?
①饮食控制:控糖的基础
控制总热量:根据体重、孕周、活动量等计算每天所需热量,保证营养均衡,
多吃:蔬菜、水果,选择低糖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
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像糖果、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
分餐:少吃多餐,比如每天在3次正餐的基础上穿插加餐。正餐7 - 8分饱,加餐从正餐匀出适当主食,将粗细粮、谷薯类搭配起来,限制高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及蛋白质摄入。注意加餐不加量。
②适量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无运动禁忌证的孕妇,建议每日三餐后活动,根据自身情况每次30-60分钟,像散步、孕妇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③血糖监测:科学管理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血糖监测方法也很重要,反复扎手指带来的疼痛往往让人难以忍受,目前已经有无需扎手指的动态血糖仪,可以帮助准妈妈更轻松地监测血糖。
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血糖还是控制不好,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治疗。
08 胰岛素治疗对宝宝有影响吗?
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质,无法通过胎盘,所以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准妈妈可以放心使用。但胰岛素的剂量需要医生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调整,自己不能随意增减剂量,以免引起低血糖或血糖控制不佳。
09 除了胰岛素,能吃其他降糖药吗?
目前,国内不推荐妊娠期使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大部分口服降糖药可能会通过胎盘,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
10 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心情很焦虑怎么办?
很多准妈妈得了妊娠期糖尿病后会感到焦虑、担心,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良情绪会影响血糖控制,所以要学会调节情绪。
可以多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参加一些孕妇课堂、准妈妈俱乐部,和其他准妈妈交流经验。
如果焦虑情绪比较严重,自己无法调节,也可以寻求医师的帮助。
11 家里人应该怎么帮助准妈妈呢?
家人的支持很重要。
首先要理解准妈妈的心情,多关心、陪伴她,帮助她缓解焦虑情绪。
在饮食方面,家人可以一起调整饮食结构,准备健康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
鼓励准妈妈适当运动,陪她一起散步、做孕妇瑜伽等。
还要提醒准妈妈按时产检、监测血糖,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经过住院接受胰岛素降糖治疗,小妍的血糖达到了控制目标,并顺利完成了生育大计。
小妍动态血糖监测结果
愿每一位准妈妈在拥抱生命喜悦的同时,能用知识武装自己,以科学管理护航孕期,让爱与健康同行。
祝愿每一位甜甜的准妈妈都能顺利生产!
本微信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图片、文字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文 | 利泽庭
指导科室 | 内分泌科
编辑 | 陈泽淳
初审 | 李芳萍
审核 | 江清浩、李艾琳
审核发布 | 陈起坤
家里没有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还会得妊娠期糖尿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孕妇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即使家族中并无糖尿病患者。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其背后却隐藏着多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体重管理以及体内多种激素水平的变化均可能成为诱因。其中,维生素D水平的不足被认为与胰岛素敏感性及糖代谢密切相关,为妊娠期糖尿病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妊娠期糖尿病的多重风险
在怀孕期间,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剧烈波动,如雌激素、孕激素及人胎盘泌乳素等激素的升高,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当机体在这种状态下,再遇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缺乏适当的运动及部分营养素的不足,就可能导致血糖调节失衡,诱发妊娠期糖尿病。科学研究表明,除了遗传因素外,孕期维生素D的缺乏与血糖代谢异常有着密切联系,而维生素D在人体内的主要形式分为D2和D3,这两者各有特点,却也存在着关键的区别。
维生素D2与D3:来源与基本特性
维生素D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它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
维生素D2(Ergocalciferol):主要来源于植物和真菌,例如蘑菇在紫外线照射下可生成D2;此外,市场上不少维生素补充剂也以D2为原料。由于其来源纯天然,且适合素食人群,因此在特殊群体中备受青睐。
维生素D3(Cholecalciferol):主要由皮肤在阳光照射下合成,同时也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如鱼肝油、蛋黄等。D3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能更迅速地提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
两者在化学结构上略有差异,这也导致它们在体内的代谢、稳定性及生理作用上存在不同。尽管主流观点常强调D3在提升血液中25-羟维生素D浓度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特定情境下,D2展现出的独特优势却不可忽视。
D2与D3的区别及D2的独特优势
1. 来源安全性与天然性
D2主要提取自植物和真菌,不含动物性成分,这使得它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了动物激素、重金属及其他污染物的潜在风险。对于孕妇来说,选择纯植物来源的D2,可以有效降低外源性物质对胎儿健康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一特点在追求天然健康理念的现代人群中尤为重要。
2. 稳定性与代谢过程
一些研究显示,维生素D2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较为平稳,不会出现过快的血清浓度波动。对于血糖调控来说,稳定的维生素D水平能够更好地辅助胰岛素的正常作用,从而有助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实际案例中,有部分孕妇在医生建议下采用D2补充方案后,血糖水平维持在较为理想的区间,从而避免了糖代谢剧烈波动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3. 营养吸收与健康管理
D2由于其独特的植物来源,更容易与其他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协同作用,促进整体营养的平衡摄入。相较于D3,D2在某些人群中吸收效果更为持久,尤其是在肠道环境较为脆弱的孕妇中,D2的作用更为明显。此外,D2的补充方式灵活多样,如食用富含D2的蘑菇或服用相应的补充剂,都能有效提高体内维生素D水平,为孕期健康保驾护航。
4. 科学数据的支持
虽然关于D2和D3的讨论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部分数据表明,在某些孕期人群中,D2补充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维持时间更长,且与血糖、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这一数据不仅为D2的优越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定期检测孕妇体内维生素D水平,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精确地制定营养补充计划,确保孕期血糖和钙磷代谢的平稳运行。
实际案例与健康建议
例如,小芳(化名)是一位没有家族糖尿病史的孕妇,但由于工作压力大、户外活动较少,体内维生素D水平一直偏低。经过医生建议,她开始通过食用紫外线照射过的蘑菇及补充D2型维生素D补剂来调理身体。数周后,她的血糖水平趋于平稳,胰岛素抵抗也有所改善,最终成功避免了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
基于此,专家提出以下健康建议:
合理膳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2的食物,如紫外线处理后的蘑菇、某些强化植物奶等,同时保持均衡的营养摄入。
适度运动:在孕期保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定期体检:建议孕妇定期监测血糖和维生素D水平,及时调整营养补充方案,确保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科学补充:在选择维生素D补充剂时,优先考虑植物提取的D2型产品,既符合天然健康理念,又能有效提高维生素D水平。
虽然D2在某些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补充维生素D并不能完全杜绝糖尿病的发生。孕妇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重饮食控制、适量运动以及心理调适,避免因焦虑、压力等因素引发内分泌紊乱。同时,每位孕妇的体质和营养状况各不相同,补充维生素时务必遵循医生建议,切勿盲目使用。
总之,即便家中没有糖尿病患者,孕期仍可能因体内激素变化、营养不均衡等多重因素而引发糖尿病。通过了解维生素D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我们发现D2不仅来源天然、吸收稳定,更能在实际健康管理中发挥独特作用。希望广大孕妇朋友在享受科学营养支持的同时,做到定期体检、合理膳食、科学运动,共同构筑安全、健康的孕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