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糖尿病(紫苏糖尿病中医)
糖尿病,紫苏很丑对付血糖很强势!对症搭配后,空腹降至5.8
糖尿病,紫苏很丑对付血糖很强势!对症搭配后,空腹降至5.8!
刚进入一线临床工作那几年,我有去一位老中医家拜访,他的家中挂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锦旗,每一面都承载着患者康复的喜悦。
和前辈聊天探讨的过程中,我说起我的主治方向——糖尿病等慢病,他对我说:“糖尿病之症,往往源于脾胃虚弱,气血瘀滞。遇到此类患者,辨证得当可以用紫苏——回阳之草,不仅能散寒驱邪,更能滋养脾胃,适合糖尿病患者管理血糖和症状。”
在中医的视角里,糖尿病的根源在于痰湿内蕴。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无度、久坐不动,会损伤脾胃,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水湿凝结为痰湿,进而阻滞经络,引发血糖升高,尤其是腹部肥胖。
紫苏——它味辛性温,归肺、脾二经,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利水消肿,促进新陈代谢,最终辅助降低血糖。
介绍一个紫苏降糖饮,对症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服用。
紫苏叶、黄芪、山药,这三种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代茶饮。
黄芪补气升阳,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山药健脾益肾,生津止渴,有助于稳定血糖;紫苏叶散寒驱邪,调和脾胃,共同作用于糖尿病。
48岁的张女士,身高160cm,体重75kg,因长期高糖饮食与工作压力大,体检时空腹血糖15.8,经过详细检查,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早期她尝试了多种降糖方法,但血糖水平始终居高不下。
通过对张女士的详细问诊,发现张女士平时常感疲倦乏力,口渴多饮,多尿,视物模糊,大便溏薄。
我观察到她的舌淡苔白腻,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结合这些症状,综合辨证张女士是脾气虚痰湿型糖尿病。
针对张女士的情况,为她开了一个适合的方子:
紫苏叶、黄芪、山药、苍术、茯苓、泽泻、丹参、葛根等。
(中医用药需辨证施治,一人一方,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切勿自行抓药。)
同时嘱咐张女士调整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经过三个月的精心调理,张女士的血糖水平逐渐稳定,每次复诊都能看到血糖值的显著下降。
最终她的空腹血糖降至5.8mmol/L,身体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紫苏叶的散寒驱邪、调和脾胃的功效在这个方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黄芪、山药等协同作用,共同健脾祛湿、益气降糖、活血化瘀。
通过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与运行,有效降低了血糖水平,并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症状。
苍术、茯苓有助于祛除体内痰湿,改善口渴多饮等症状。丹参、葛根活血化瘀、调节血糖,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
中医用药需辨证施治,切勿盲目跟风。在寻求中医治疗时,务必咨询专业医师,以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糖尿病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紫苏,可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紫苏,有增香去腥的作用。不但是餐桌上的调味菜,也是一味流传千年的名药。广州市中医医院副主任中药师王小英介绍,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主产江苏、浙江等地。夏季枝叶茂盛花序刚长出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就是一味很好的药材。
紫苏,叶呈卵圆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叶柄紫色或紫绿色。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切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其性味辛、温,入肺、脾经,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之功,主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紫苏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嫩叶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磷、铁、胡萝卜素,还有挥发油等物质。
王小英称,紫苏的吃法有很多。民间常把嫩茎叶用开水焯熟后炒食、凉拌或者做汤,或和着蔬菜吃,或用盐做成酱菜吃,或用其蒸鱼,是一道调味剂。或把它切成丝加入冬瓜汤里,食之祛暑开胃;亦可与面条相拌,蒸馒头时,铺一层苏叶,别有一番风味。
王小英提醒,紫苏为纯阳之品,味辛而散发,有发汗伤气之虞,故表虚发汗者不宜用;紫苏还会升高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大剂量使用。紫苏忌鲤鱼,其机制何在,则有待研究。
推荐食疗方
紫苏砂仁汤
材料:紫苏(干品)、砂仁各5克,枸杞子叶150克,瘦肉150克,姜片、盐、花生油各适量。
制作:
1. 瘦肉洗净,切小片,枸杞子叶洗净,砂仁洗净,装入棉布袋中。
2.将所有材料和药袋一同入锅,加水、姜片煮熟,放油盐即可。
功效:具有温胃化湿、止呕安胎之效。(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高三德)
雨水养生:重在祛寒湿
春暖花开,广州的天气逐渐回暖,雨水渐多,气候以多风多湿为主,加之此时冬寒尚未完全褪尽,流感、过敏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较为多发。治未病专家提醒,中医养生当以避风防寒、温散寒湿为重点,日常饮食以平和食物为主。总体注意三大原则:避风寒,防春燥,养脾胃。
避风御寒慎防病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成杰辉说,雨水时节正处初春,虽然气候从冬寒向春暖过渡,但仍处在调整阶段,冷空气仍较频繁。外出踏青活动,当注意不要减衣过早,爱美的女士可围上一条薄丝巾,优雅大方又能保护颈部免受风寒。初春乍暖乍寒,天气多变,老人家当慎防心脑血管意外,因此尤其应该注意保暖。
防潮除湿保安康
雨水之后天气转暖,也开始出现风干物燥的表现,人体容易出现口舌干燥,口唇干裂等现象。应该多吃新鲜蔬菜,补充体内水分;食物以平性为主,容易消化的应该多吃。
随着天气转暖,室内逐渐开始出现回潮现象,湿气加重的问题让人甚是懊恼。潮湿天气时,腰膝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还有各种软组织风湿病容易出现症状反复或加重。及时使用吸湿剂、除湿包等保持室内干爽,或可利用空调或专门除湿器抽湿,以免家具霉变、衣物湿冷致病。家中食品防潮也不容忽视,食物尽量放入冰箱,干货注意密封保存,家中药品除密封外也可考虑加入安全的干燥剂。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任颜芳提醒,日常不要用太冷的水去洗脸、洗手、洗鼻调理鼻炎等。湿寒容易侵入关节,对一些年老体弱病人群,更容易导致关节炎。
少沾油腻胃肠轻
成杰辉说,雨水时节湿气渐重,若肥甘厚腻摄入过多,湿气内外交困容易滞伤脾胃而引起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胃肠型感冒、消化不良、胃炎肠炎等容易发生。饭局多的朋友注意多吃蔬菜减少油腻,饭后零食不宜贪嘴,饱餐后可适当饮用大麦茶、橘普、花茶等消滞醒脾。次餐或次日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让消化系统得到充分休息和调整而恢复活力。
颜芳提醒,倒春寒还容易导致人体内脏郁热,所以不要吃太燥热的食物以免火上加油,郁热使人贪凉,喝凉茶、吃冷饮也会伤及腑脏脾胃,出现胃寒、胃凉、腹泻。总之,冷饮、寒凉蔬菜等性凉食物,辛辣、白酒等性热食物,都是要避免的。
“艾”护阳气祛寒湿
雨水时节“风、寒、湿”当道,所谓“寒从足下生”“湿性重浊”,艾叶煮水泡脚能散寒除湿、温经通络,于此时用于防病保健最适合不过。可取艾叶50克加水3000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续煮5分钟,放凉至40℃~50℃泡脚,对容易外感、有关节疼痛的朋友非常合适。家中也可常备艾条,艾灸大椎、涌泉、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有健脾益气、护阳强身的功效。糖尿病患者注意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艾灸时掌握好艾条与皮肤间的距离,以免烫伤。
摩腹调脾助运化
雨水时节宅居家中,活动减少,食欲不佳,人们容易出现胃肠不适,简单的摩腹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可帮助改善症状,男女老少都适合。具体方法:搓热双手,然后双掌重叠置于腹部,以脐为中心,用掌心沿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按摩36周,再逆时针方向由外向内按摩36周,卧、立均可。建议饭后半小时、晨起或临睡前进行。摩腹动作简便易行,有助于防治胃肠疾病,可用于日常保健。
雨水食疗方
山楂乌梅消滞茶
【材料】山楂10克,乌梅10克,谷芽10克,麦芽10克,冰糖适量。
【做法】所有药材洗净后放入瓦煲,加水600毫升,大火煮开,转小火,再煮20分钟后加入冰糖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开胃消滞。
金橘芡实小米粥
【材料】金橘20克,芡实100克,小米50克,生姜少许。
【做法】将金橘洗净切片,芡实、小米淘洗干净,然后把所有食材一同入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改用小火熬成稠粥即成。
【功效】健脾养胃,疏肝理气。
紫苏杏仁粥
【材料】紫苏叶10克,杏仁10克,白米5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做法】白米洗净,加水适量,加入杏仁、生姜、大枣煮粥,待粥快煮好时加入紫苏叶,粥成温热喝粥。
【功效】解表散寒,理气和胃,化痰止咳。(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何明坤、庄映格、宋莉萍)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