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吃乌鸡蛋吗(糖尿病可以吃乌鸡汤的功效与作用)
适合糖友吃的十一大食物清单,请查收
得了糖尿病后,“怎么吃,能吃什么”是糖友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把有关饮食的健康指南和糖尿病食谱全翻了个遍,总结了这篇《适合糖友吃的11大食物清单》,易于记忆且操作简单,方便广大糖友查阅和实践。
全谷类推荐
比如小米、大黄米、高粱米、各种糙米(包括普通糙米、黑米、紫米、红米和绿米等各种颜色的稻米种子)、小麦粒、大麦粒、黑麦粒和荞麦粒,也包括已经磨成粉或压扁压碎的粮食,比如燕麦片和全麦粉等。
控糖价值
相比精制谷物,全谷物提供的能量较低一些,但保留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叶酸、维生素E、钙和铁等矿物质,以及较丰富的β-葡聚糖、黄酮和多酚等植物化学物,不仅提高了营养素密度,还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提高抗氧化能力。
一些证据表明,增加全谷物或谷物纤维摄入,或用全谷物替代精制谷物对预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肥胖具有潜在的有益作用。全谷类食物的膳食纤维及微量营养素丰富,与精米面比较,血糖生成指数普遍较低,食用后餐后血糖上升缓慢,适合糖尿病病人选择。
怎么做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精细的米面替换成全谷类食物,比如:全麦馒头或糙米饭等。另外,糖友也可以将全谷类食物融入到日常的主食中,如小米、玉米、燕麦、全麦粉都可以直接作为主食食用;或者是一日三餐中至少有一餐是用全谷物食物作为主食,比如:小米粥、燕麦粥、杂粮粥或杂粮饭等。
注意点
若在消化性溃疡、炎性肠病或腹泻等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应该减少或者是避免进食全谷类食物,并尽量用精细的米面作为主食。
补充一点
还有一些食物虽然不属于谷物,但是也可以当粮食吃,也是整粒食用,没有经过精磨,称为“杂粮”,它们的好处和全谷是类似的,比如红小豆和绿豆,还有各种颜色、大小的芸豆(也叫菜豆、四季豆或饭豆)以及干豌豆和干蚕豆等。此外,莲子、芡实和薏米等的营养成分和谷物相近,也可以作为全谷食品的候选。
薯类推荐
马铃薯(土豆)、甘薯(红薯、山芋、紫薯等)、芋薯(芋头、山药)和木薯等。
控糖价值
薯类提供部分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C较谷类高。
怎么做
薯类最好用蒸、煮、烤的方式,可以保留较多的营养素,直接做主食食用,也可以切块放入大米中经烹煮后同食。
注意点
不宜多吃油炸薯条和油炸薯片。
蔬菜类推荐
空心菜、菠菜、油菜、芹菜、西兰花、莴苣、茼蒿、黄瓜、胡萝卜、西红柿、紫甘蓝、红苋菜、洋葱等。
控糖价值
与主食类食物搭配食用时,增加饱腹感,延缓主食类的消化吸收,降低其餐后血糖升高幅度。
怎么做
注意烹调方式,以水煮、清炒或凉拌为主,如什锦蔬菜或大拌菜等。
注意点
蔬菜要吃新鲜的应季蔬菜,并且要现买现吃。
菌藻类推荐
香菇、平菇、金针菇、茶树菇、黑木耳、银耳等。
控糖价值
菌菇类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植物化合物,如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菌多糖等。菌菇中丰富的维生素与矿物质可作为素食人群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和矿物质(如铁、锌)的重要来源。
怎么做
可以跟蔬菜或肉类搭配煮,制作饺子馅的时候可以搭配菌菇类。
水果类推荐
柑橘类水果、梨、鳄梨、樱桃、蓝莓、桃、苹果、西柚、猕猴桃、草莓、、木瓜、李子等。
控糖价值
每天吃新鲜水果可减少糖尿病及相关血管并发症风险。
怎么做
能吃皮的,尽量不削皮;能吃新鲜的,不吃水果干;能整个吃,不喝果汁。
注意点
蔬菜和水果各有营养特点,不能替代或长期缺乏。
蛋类推荐
鸡蛋、鹌鹑蛋、乌鸡蛋、鸭蛋、鹅蛋、鸽子蛋等。
控糖价值
除了提供优质蛋白质外,还有丰富的营养素。
怎么做
以煮和蒸的烹调方式为主,尽量不吃煎蛋和炒鸡蛋,避免油脂摄入过多。
注意点
不宜丢弃蛋黄、不吃或少吃咸蛋。
推荐
黄花鱼、小黄鱼、秋刀鱼、带鱼等。
控糖价值
鱼类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些海产鱼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等有一定作用。
怎么做
若糖尿病病人出现肾功能不全,需要低蛋白饮食时一般不再推荐大豆制品。
畜禽肉推荐
瘦猪肉、瘦牛肉、瘦羊肉、鸡肉(去皮)、鸭肉(去皮)。
控糖价值
糖尿病病人因糖代谢障碍,往往蛋白质消耗增加,因此,对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适量补充蛋白质十分重要。
怎么做
少用过油红烧、炸、煎等方式,推荐用炖、煮、煲、清蒸、烩等方式。
注意点
少吃肉类加工品。
奶及奶制品推荐
牛奶、无糖酸奶、奶粉、脱脂奶粉、乳酪、羊奶。
控糖价值
奶类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奶类含有的优质蛋白(酪蛋白和乳清蛋白)、钙(易吸收)和维生素A等。奶类虽然含糖类(乳糖),但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对餐后血糖升高作用较弱。
怎么做
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食用经乳糖酶处理的奶粉,或是饮用酸奶。
大豆及大豆制品推荐
腐竹、大豆、大豆粉、豆腐丝、豆腐干、北豆腐、南豆腐、豆浆。
控糖价值
不但能提供优质蛋白(与肉类接近),还能提供不饱和脂肪酸、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纤维、低聚糖、大豆异黄酮、大豆甾醇、大豆皂苷等许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
怎么做
若糖尿病病人出现肾功能不全,需要低蛋白饮食时一般不再推荐大豆制品。
坚果类推荐
花生、西瓜籽、葵花籽、核桃、开心果、松仁、杏仁、腰果、南瓜子、榛子等。
控糖价值
坚果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怎么做
尽量选择原味坚果。
注意点
由于多数坚果含有大量脂肪,对控制空腹血糖、血脂和体重等指标不利。因此,食用时,一定要控制份量,切勿过量。
十一大食物每天吃多少?总而言之,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搭配,或不合理的摄入份量。只要选择健康食材,合理配餐,科学烹调,合理摄入,才能达到均衡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每周吃5个鸡蛋,就能降低高血压、糖尿病风险?2种鸡蛋劝你能不吃就不吃!
鸡蛋,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从平平无奇的水煮蛋、荷包蛋、蒸蛋羹,到美味鲜香的蛋花汤、炒鸡蛋、茶叶蛋……每种做法都有无数的喜爱者。
鸡蛋也是诸多科学家青睐的对象,有关鸡蛋的研究数不胜数,比如近期#每周吃5个鸡蛋糖尿病高血压风险降低#的话题就又冲上了热搜。但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1
每周5个鸡蛋就能降低
糖尿病、高血压风险?
事实上,“每周5个鸡蛋降低糖尿病、高血压”的说法有点断章取义了,研究原文并非如此。
1 研究原文究竟是怎么说的?
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经常吃鸡蛋对血压和葡萄糖的代谢有着长期的有益影响,并降低了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长期风险。具体而言——
每周吃≥5个鸡蛋,另外增加膳食纤维、鱼类和全谷物的摄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降低26%~29%。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乳制品、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高血压患病风险可降低25%~41%。
也就是说,不是每周吃5个鸡蛋就能降低糖尿病、高血压风险,重点在于健康饮食、均衡营养,鸡蛋只是其中的一种食物。
看到这儿,有些朋友可能有点失望,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鸡蛋本身就是值得推荐的营养佳品。
2 鸡蛋是“全营养食品”,建议每天1个
鸡蛋素有“全营养食品”的美誉,不仅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还能补充卵磷脂、维生素A、叶黄素、胆碱等,几乎包含了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对提高抵抗力、保护视力及认知能力等都有好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建议每周摄入300~350g蛋类,折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一天一个鸡蛋。
可能又有朋友会问了:高血脂、糖尿病人也能每天吃一个鸡蛋吗?
2
不同人群,每天吃几个鸡蛋合适?
1 高血脂人群
鸡蛋虽然营养价值高,但同时也含有胆固醇,可能升高血脂。所以很多高血脂患者都不太敢吃鸡蛋,尤其是蛋黄。
事实上,高血脂患者确实应该限制胆固醇的摄入,但也不用对鸡蛋避而远之:
一来鸡蛋中虽然含有胆固醇,但同时也含有对血脂有好处的卵磷脂;
二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建议,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天膳食胆固醇应该在300mg以下,而一个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大约在200mg左右。
不过,考虑到其他食物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一般建议每周可以吃约4个全蛋。
2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正常利用转化,会造成体内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引发高血脂。所以,糖尿病人群也要控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
澳大利亚国家心脏基金会曾建议,糖尿病人群一周吃鸡蛋不超过7个;哈佛大学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吃蛋黄不超过3个为宜。
3 老年人、蛋奶素人群
老年人的食量、消化吸收率都有所下降,而对蛋白质的需求又比较高,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在血脂血糖正常的情况下,每天吃2个鸡蛋也是可以的。
蛋奶素食人群,由于饮食中没有其他肉类作为胆固醇来源,因此也可以适当增加鸡蛋的摄入量。
4 优质蛋白需求高的人
像孕妇、哺乳期妇女、运动量大的人、青春期的孩子等对优质蛋白需求量高的人,没有高血脂、高血糖等问题,也可以增加鸡蛋摄入量。
3
这些人吃鸡蛋等于“找病”?
真相是……
“蛋红是非多”,听说鸡蛋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致病凶手”,吃了可能导致疾病加重或复发?
1 发烧不能吃鸡蛋?错
有人说鸡蛋的蛋白质含量高,发烧时食用易增加身体的基础代谢率,进而导致体内热量过高,不利于退烧。
事实上,我们日常吃的大多数食物都会引起体温升高。这是因为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会刺激人体产生额外的热能消耗,促使体温上升,这叫做“食物热效应”。
相对来说,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产生的热效应是会高一些。一个正常大小的鸡蛋,蛋白质含量约7~8g,在体内转化约产生30千卡的热量。
但平常成年人在坐、卧,或从事极轻度体力劳动时,每小时消耗的热量也有约100千卡,所以吃鸡蛋对于体温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生病发烧时反而是推荐吃鸡蛋的,因为免疫力正在奋力杀敌,鸡蛋中的优质蛋白正好能为免疫助力,促进疾病康复。
2 鸡蛋是发物,肿瘤病人不能吃?
有传言称,鸡蛋富含蛋白质,会被肿瘤细胞吃掉,然后肿瘤就会越长越大,因此很多肿瘤患者都不敢吃高蛋白食物。但这是不对的!
多项研究发现癌症患者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并不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反而有助于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功能。
总体来说,只要对鸡蛋不过敏,一般都是可以吃的。但鸡蛋的吃法多种多样,怎么吃才能让营养吸收利用率更高?
4
这才是鸡蛋的最佳吃法
不想伤身,2种鸡蛋最好少吃
1 带壳水煮蛋,营养丰富好吸收
据多项研究和营养学数据显示:带壳水煮蛋在所有烹饪方法中脱颖而出。
①蛋白质消化率高达99.7%
研究发现,不同烹饪方式下,鸡蛋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也有差异,水煮蛋的蛋白质消化率最高,可达99.7%,几乎全部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其次分别是炒鸡蛋、煎鸡蛋,生吃鸡蛋的蛋白质消化率最差,仅为30%~50%。
②维生素保存率最高
带壳水煮,水温最高也不过100℃,属于低温烹饪,核黄素、叶黄素等水溶性维生素损失更少。从这个角度来说,蒸蛋也是不错的选择。
③对心血管最友好
相比起鸡蛋打散后再炒的做法,带壳水煮由于不加一滴油,烹饪温度低,而且蛋黄中的胆固醇也未接触氧气发生氧化,因此不会给血管增加额外的“负担”,是对心血管更友好的吃法。
【一个小技巧,煮出“刚刚好”的鸡蛋】
一般来说,煮鸡蛋最好的状态是蛋白已经完全凝固,蛋黄刚好凝固、颜色金黄、质地软嫩。此时,鸡蛋上常见的沙门氏菌得到了有效杀灭,口感也比较好。
建议鸡蛋冷水下锅,煮8~10分钟就差不多了。
如果您家里想要选一款好鸡蛋,这款泰和白凤富硒乌鸡蛋,白凤乌鸡采用林下散养,饮“武山水”,喂的是农家自种谷物,口感细腻无腥味,元气满满的一天,从一颗暖心蛋开始~
2 这2种鸡蛋劝你少吃
①毛鸡蛋
也叫“活珠子”,是孵化失败或人工终止孵化的、在蛋壳中尚未成熟的小鸡。
活珠子虽然符合安全指标,但它总体的营养价值低于正常鸡蛋,而且孵化失败的毛鸡蛋可能受到了病菌的污染,吃了难免有害健康。
②炸蛋
近年来,容易吸附汤汁的炸蛋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真不建议你多吃。
首先,油炸本身就是不健康的烹饪方式,容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反式脂肪,增加癌症及心血管病风险;其次,炸制过程中还会吸附大量的油脂,也非常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我是大医生官微)
每周吃5个鸡蛋,就能降低高血压、糖尿病风险?2种鸡蛋劝你能不吃就不吃!
鸡蛋,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从平平无奇的水煮蛋、荷包蛋、蒸蛋羹,到美味鲜香的蛋花汤、炒鸡蛋、茶叶蛋……每种做法都有无数的喜爱者。
鸡蛋也是诸多科学家青睐的对象,有关鸡蛋的研究数不胜数,比如近期#每周吃5个鸡蛋糖尿病高血压风险降低#的话题就又冲上了热搜。但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1
每周5个鸡蛋就能降低
糖尿病、高血压风险?
事实上,“每周5个鸡蛋降低糖尿病、高血压”的说法有点断章取义了,研究原文并非如此。
1 研究原文究竟是怎么说的?
来自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作为健康饮食的一部分,经常吃鸡蛋对血压和葡萄糖的代谢有着长期的有益影响,并降低了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长期风险。具体而言——
每周吃≥5个鸡蛋,另外增加膳食纤维、鱼类和全谷物的摄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降低26%~29%。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乳制品、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高血压患病风险可降低25%~41%。
也就是说,不是每周吃5个鸡蛋就能降低糖尿病、高血压风险,重点在于健康饮食、均衡营养,鸡蛋只是其中的一种食物。
看到这儿,有些朋友可能有点失望,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鸡蛋本身就是值得推荐的营养佳品。
2 鸡蛋是“全营养食品”,建议每天1个
鸡蛋素有“全营养食品”的美誉,不仅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还能补充卵磷脂、维生素A、叶黄素、胆碱等,几乎包含了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对提高抵抗力、保护视力及认知能力等都有好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建议每周摄入300~350g蛋类,折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一天一个鸡蛋。
可能又有朋友会问了:高血脂、糖尿病人也能每天吃一个鸡蛋吗?
2
不同人群,每天吃几个鸡蛋合适?
1 高血脂人群
鸡蛋虽然营养价值高,但同时也含有胆固醇,可能升高血脂。所以很多高血脂患者都不太敢吃鸡蛋,尤其是蛋黄。
事实上,高血脂患者确实应该限制胆固醇的摄入,但也不用对鸡蛋避而远之:
一来鸡蛋中虽然含有胆固醇,但同时也含有对血脂有好处的卵磷脂;
二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建议,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天膳食胆固醇应该在300mg以下,而一个鸡蛋的胆固醇含量大约在200mg左右。
不过,考虑到其他食物中也会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一般建议每周可以吃约4个全蛋。
2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正常利用转化,会造成体内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引发高血脂。所以,糖尿病人群也要控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
澳大利亚国家心脏基金会曾建议,糖尿病人群一周吃鸡蛋不超过7个;哈佛大学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吃蛋黄不超过3个为宜。
3 老年人、蛋奶素人群
老年人的食量、消化吸收率都有所下降,而对蛋白质的需求又比较高,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在血脂血糖正常的情况下,每天吃2个鸡蛋也是可以的。
蛋奶素食人群,由于饮食中没有其他肉类作为胆固醇来源,因此也可以适当增加鸡蛋的摄入量。
4 优质蛋白需求高的人
像孕妇、哺乳期妇女、运动量大的人、青春期的孩子等对优质蛋白需求量高的人,没有高血脂、高血糖等问题,也可以增加鸡蛋摄入量。
3
这些人吃鸡蛋等于“找病”?
真相是……
“蛋红是非多”,听说鸡蛋对于有些人来说是“致病凶手”,吃了可能导致疾病加重或复发?
1 发烧不能吃鸡蛋?错
有人说鸡蛋的蛋白质含量高,发烧时食用易增加身体的基础代谢率,进而导致体内热量过高,不利于退烧。
事实上,我们日常吃的大多数食物都会引起体温升高。这是因为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时,会刺激人体产生额外的热能消耗,促使体温上升,这叫做“食物热效应”。
相对来说,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产生的热效应是会高一些。一个正常大小的鸡蛋,蛋白质含量约7~8g,在体内转化约产生30千卡的热量。
但平常成年人在坐、卧,或从事极轻度体力劳动时,每小时消耗的热量也有约100千卡,所以吃鸡蛋对于体温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生病发烧时反而是推荐吃鸡蛋的,因为免疫力正在奋力杀敌,鸡蛋中的优质蛋白正好能为免疫助力,促进疾病康复。
2 鸡蛋是发物,肿瘤病人不能吃?
有传言称,鸡蛋富含蛋白质,会被肿瘤细胞吃掉,然后肿瘤就会越长越大,因此很多肿瘤患者都不敢吃高蛋白食物。但这是不对的!
多项研究发现癌症患者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并不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反而有助于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功能。
总体来说,只要对鸡蛋不过敏,一般都是可以吃的。但鸡蛋的吃法多种多样,怎么吃才能让营养吸收利用率更高?
4
这才是鸡蛋的最佳吃法
不想伤身,2种鸡蛋最好少吃
1 带壳水煮蛋,营养丰富好吸收
据多项研究和营养学数据显示:带壳水煮蛋在所有烹饪方法中脱颖而出。
①蛋白质消化率高达99.7%
研究发现,不同烹饪方式下,鸡蛋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也有差异,水煮蛋的蛋白质消化率最高,可达99.7%,几乎全部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其次分别是炒鸡蛋、煎鸡蛋,生吃鸡蛋的蛋白质消化率最差,仅为30%~50%。
②维生素保存率最高
带壳水煮,水温最高也不过100℃,属于低温烹饪,核黄素、叶黄素等水溶性维生素损失更少。从这个角度来说,蒸蛋也是不错的选择。
③对心血管最友好
相比起鸡蛋打散后再炒的做法,带壳水煮由于不加一滴油,烹饪温度低,而且蛋黄中的胆固醇也未接触氧气发生氧化,因此不会给血管增加额外的“负担”,是对心血管更友好的吃法。
【一个小技巧,煮出“刚刚好”的鸡蛋】
一般来说,煮鸡蛋最好的状态是蛋白已经完全凝固,蛋黄刚好凝固、颜色金黄、质地软嫩。此时,鸡蛋上常见的沙门氏菌得到了有效杀灭,口感也比较好。
建议鸡蛋冷水下锅,煮8~10分钟就差不多了。
如果您家里想要选一款好鸡蛋,这款泰和白凤富硒乌鸡蛋,白凤乌鸡采用林下散养,饮“武山水”,喂的是农家自种谷物,口感细腻无腥味,元气满满的一天,从一颗暖心蛋开始~
2 这2种鸡蛋劝你少吃
①毛鸡蛋
也叫“活珠子”,是孵化失败或人工终止孵化的、在蛋壳中尚未成熟的小鸡。
活珠子虽然符合安全指标,但它总体的营养价值低于正常鸡蛋,而且孵化失败的毛鸡蛋可能受到了病菌的污染,吃了难免有害健康。
②炸蛋
近年来,容易吸附汤汁的炸蛋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真不建议你多吃。
首先,油炸本身就是不健康的烹饪方式,容易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反式脂肪,增加癌症及心血管病风险;其次,炸制过程中还会吸附大量的油脂,也非常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来源:北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