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视网膜怎么办(糖尿病视网膜什么症状)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治疗方法?

一旦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医生会根据病变的程度给予对应的治疗方案,包括改善循环、全视网膜光凝、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玻璃体手术等。为此,对于早期病变,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定期眼科筛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当的锻炼,减少烟酒摄入,降低糖网病的进展;对于中晚期病变,可通过视网膜激光或者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如果糖网并发黄斑水肿,可通过抗血管内皮生成因子注射治疗,减少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以达到减轻水肿的目的。 如果患者突然出现视物模糊、扭曲、眼前黑影飘动时,请尽早就诊。(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专家教你4招,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全国“爱眼日”,一起关注我们心灵的窗口。

#全国爱眼日##品质医声超能团##头条健康#

我国大概有1.3亿的糖尿病患者,很多都伴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理解成眼睛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一般而言,到了晚期,糖网患者将几近失明,且无法挽回已丧失的视力,这已经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致盲眼病之一,而且有逐渐年轻化发展趋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以预防的,临床上,经常会看到患病几十年的糖友,眼部控制的非常好。做好以下4点就可以了。

1.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2.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压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且加速其发展。3.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眼部并发症。

在下列情况下应做眼部全面检查:①在确诊糖尿病时就要全面检查眼部,包括:测视力、测眼压、查眼底。以后每年复查一次,血糖控制不好,或已有视网膜病变者,应每年复查数次。②糖尿病妇女在计划怀孕前12个月内及确定怀孕时应查眼底,以后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③有视力下降或眼前冒烟样黑影飘动。

4.及时治疗。

早期治疗对延缓其进展至关重要,可使绝大多数患者保存有用的视力,其中激光治疗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

@头条健康@芒果医声@头条健康情报局@红网医声

编辑:品质医声 向涛

糖友做好5件事,视网膜病变或可逆转不致盲

如果把人的眼睛比作一架照相机的话,那么视网膜就好比相机里的胶卷,是视觉成像的区域,由丰富的毛细血管、视觉神经纤维末梢和视觉敏感细胞构成。

如果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或长期血糖波动较大,则就可能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占据我国成人致盲原因的首位,它从轻到重共分为六期,前三期称为单纯型视网膜病变,后三期称为增殖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期可以说是其中最早、最轻的一期,也称为微血管瘤期,因为它的病变特点就是视网膜动脉出现微血管瘤和小的出血点。

有相关证据表明,在视网膜病变早期,经过合理的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其病变有被阻止和逆转的可能。

1期患者逆转有5招

1、必须要控制好血糖、血压等指标,尤其是血糖,一定要注意长期控制在稳定水平。

因为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患上视网膜病变,是因为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或波动太大所致,所以建议患者空腹血糖应低于7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而同一餐的餐前餐后波动不应超过3.3mmol/l。

另外,高血压会加速和加重视网膜病变,因为血管内的高压力会让病变的微血管更容易形成微血管瘤和破裂出血,因此血压也是糖尿病患者必须要控制的指标,建议患者血压不能超过140/90mmHg。

2、遵医嘱使用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因为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基础就是微循环障碍所致,所以只有改善微循环才能有效阻止、甚至逆转微血管的进一步病变。营养神经则能够保护视神经,改善视力。

3、定期做眼底检查。

眼底检查可以准确的了解视网膜病变的变化情况,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半年要查一次眼底,来及时的发现病变,及早的针对性治疗。

4、注意用眼卫生,科学用眼。

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会诱发和加重诸如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疾病,导致眼睛干涩、视物疲劳、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因此,为防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必须注意用眼卫生,科学用眼,不要过度使用眼睛,比如不要熬夜、长期看手机、电脑、电视等。

5、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比如吸烟,因为吸烟会直接引发和加重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痉挛,加重视网膜缺血、缺氧,加速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另外,对于视网膜病变患者还应注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比如举重、提物猛起、短跑、打篮球等,以免诱发和加重眼底出血,甚至视网膜脱落等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家琦, 李凤鸣, 吴静安,等. 实用眼科学[J].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刘求红,余杨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及早期病变的证型研究探要[J].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24-2226. DOI:10.3969/j.issn.1673-7717.2004.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