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的诊疗计划(二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
- 1、《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发布!儿童T2D,诊治意见看这里
- 2、2023年意大利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6大要点解读!
- 3、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诊治指南
《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发布!儿童T2D,诊治意见看这里
近年儿童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不断上升,《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针对我国儿童T2DM临床诊疗较为关注的4个主要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儿童 T2DM筛查的重点人群
建议在筛查儿童 T2DM时,重点关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黑棘皮病)、出生体重过高过低或早产、男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的儿童(3C)。
对于超重[体质指数(BMI)≥P85]且合并≥2个风险因素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为>10岁或已进入青春发育期(3B)。
对于肥胖且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儿童,或合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诊断T2DM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下调至6~10岁(5C)。
建议采用空腹血糖 5.6~<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aemoglobin A1c,HbA1c)5.7%~<6.5%或口服糖耐量试验1 h 8.6~<11.6 mmol/L 或2 h 血糖7.8~<11.1 mmol/L筛查T2DM(3C)。
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年复查1次结果。如果BMI上升、心脏代谢风险状况恶化、有严重的T2DM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前期证据,则有必要每半年进行1 次复查(5D)。
儿童 T2D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儿童 T2DM诊断标准为满足以下4 项指标中的任1 项:(1)空腹血糖≥7.0 mmol/L,(2)口服糖耐量测试的2 h血糖水平≥11.1 mmol/L,(3)随机血糖≥11.1 mmol/L,(4)HbA1c≥6.5%;同时非胰岛素依赖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胰岛功能正常或增高(4C)。
需要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糖尿病的情况为:
(1)6月龄及以内被诊断患有糖尿病(5D)(2)6月龄后无胰岛自身抗体或有其他特征的提示单基因原因的糖尿病(4C);
(3)青少年疑似T2DM,但症状较轻,自身抗体阴性,同时患儿及其家族成员无典型T2DM特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等)(4D)。
T2DM 初发患儿生活方式干预
暂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用生活干预能够有效治疗初发T2DM的患儿,建议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药物等综合干预控制血糖,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5D)。
运动方面建议监督和实施个体化运动训练,增加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每天至少30 min的中到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或)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训练,减少电子屏幕前时间(≤2 h/d)和久坐时间(1B)。
饮食方面建议制订饮食管理计划,建议个体化评估营养需求,合理使用低糖、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热量、高纤维适量蛋白饮食(1B)。
建议辅助使用新兴医疗数字科技(远程医疗、智能手机技术、短信、互联网管理等)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加强患儿对血糖的自我管理(1B)
儿童 T2DM的治疗方案
如果初诊患儿的HbA1c≥8.5%,或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代谢不稳定,建议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为1次/d基础胰岛素加3次餐前速效胰岛素(0.3~0.5 U/kg开始)或等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如果无酸中毒,建议联用二甲双胍(3B)。
病情稳定后胰岛素每次减量30%~50%,依据血糖控制程度逐渐过渡到单用二甲双胍,过渡期往往需要2~6 周(2B)。
如果初诊患儿的代谢稳定(HbA1c<8.5%且无症状),建议二甲双胍进行初始治疗,初始剂量为500 mg/d 使用7 d,随后3~4 周内每周增加500 mg/d,如个体不良反应轻、耐受程度高,也可酌情更快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 000 mg/d(2B)。
如果初始治疗3~6个月HbA1c仍无法达到<7.0%,对于>10岁患儿,可选择恩格列净或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复方制剂、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上述二线药物需充分考虑患儿意愿和用药安全(2B)。
对于<16岁患儿,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1A)。如BMI>32.5 kg/m,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或有严重合并症如常规方法无法缓解的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心脏功能显著受损等的16~18岁的青少年患儿,可考虑在有青少年代谢手术经验的单位行代谢手术,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管理(1A)。
参考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2): 131-137.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2023年意大利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6大要点解读!
对于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6.6%~7.5%;对于使用不会导致低血糖的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将HbA1c控制在7%以下。对于不使用药物来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议HbA1c目标控制在6.5%以下。
2.营养疗法2型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建议采用结构化营养疗法,并采用均衡的地中海式饮食,而不是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在选择营养素时,建议首选低血糖营养素,而不是高血糖营养素。
3.体育锻炼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其中,有氧训练的阈值为每周150 min。没有证据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仅进行有氧训练比非联合(有氧和阻力)训练更有益处。
4.教育疗法指南建议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结构化的教育。健康宣教应以团体为基础进行教育,而不是以个人为基础。
5.药物治疗(1)指南推荐将二甲双胍作为既往无心血管事件和慢性肾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长期治疗。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或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推荐作为二线治疗。吡格列酮、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阿卡波糖和胰岛素应考虑作为三线治疗。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奈德不推荐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2)指南建议使用二甲双胍和SGLT-2抑制剂作为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既往无心血管事件和心力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长期治疗。GLP-1受体激动剂推荐作为二线治疗。吡格列酮、DPP-4抑制剂、阿卡波糖和胰岛素应考虑作为三线治疗。磺脲类药物和格列尼德不推荐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3)指南推荐使用二甲双胍、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既往有心血管事件但无心力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长期治疗。DPP-4抑制剂、吡格列酮、阿卡波糖和胰岛素可作为二线治疗。磺酰脲类药物和格列尼德不推荐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4)指南建议对需要餐时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餐时胰岛素类似物。另外,所有需要基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长效基础胰岛素,其持续时间可以延长,也可以缩短。
(5)指南建议对使用餐时胰岛素类似物控制不充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建议常规使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DPP-4抑制剂:疑似胰腺炎,罕见的类天疱疮病例;
GLP-1受体激动剂:胃肠道不良反应,胆石症,胰腺炎;
SGLT-2抑制剂: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罕见的酮症酸中毒;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胃肠道不良反应;
磺脲类:体重增加,低血糖症;
吡格列酮:体液潴留,体重增加,心力衰竭,骨折;
二甲双胍:胃肠道不良反应,罕见的乳酸性酸中毒;
胰岛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
6.血糖监测指南建议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建立(预先定义的所需测试方案)毛细血管血糖自我监测。不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时进行连续血糖监测(连续或按需)。
总结糖尿病治疗推荐个体化治疗,药物、教育、营养以及体育锻炼应该互相协作。二线和三线疗法提供了不止一种选择。在可用选项中的选择可能会受到患者病情特征的影响,例如年龄、肾功能衰竭、体重、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并发症等,或者受临床医生临床状况(例如高血糖的程度)和患者本人认知的影响。无论血糖控制如何,整个医学界应该认识到应该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进行均质化,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计划来充实医生的相关知识。
来源:医路讲糖
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诊治指南
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如何诊治儿童2型糖尿病?近日发布的《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针对临床诊疗较为关注的4个主要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儿童2型糖尿病的诊断
儿童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为满足以下4 项指标中的任1 项:
(1)空腹血糖≥7.0 mmol/L;
(2)口服糖耐量测试的2 h血糖水平≥11.1 mmol/L;
(3)随机血糖≥11.1 mmol/L;
(4)HbA1c≥6.5%;同时非胰岛素依赖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胰岛功能正常或增高(4C)。
需要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糖尿病的情况为:
(1)6月龄及以内被诊断患有糖尿病(5D);
(2)6月龄后无胰岛自身抗体或有其他特征的提示单基因原因的糖尿病(4C);
(3)青少年疑似2型糖尿病,但症状较轻,自身抗体阴性,同时患儿及其家族成员无典型2型糖尿病特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等)(4D)。
儿童2型糖尿病筛查重点人群: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
建议在筛查儿童2型糖尿病时,重点关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黑棘皮病)、出生体重过高过低或早产、男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的儿童(3C)。
对于超重[体重指数(BMI)≥P85]且合并≥2个风险因素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为>10岁或已进入青春发育期(3B)。
对于肥胖且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儿童,或合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诊断2型糖尿病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下调至6~10岁(5C)。
建议采用空腹血糖 5.6~<7.0 mmol/L、HbA1c5.7%~<6.5%或口服糖耐量试验1 h 8.6~<11.6 mmol/L 或2 h 血糖7.8~<11.1 mmol/L筛查2型糖尿病(3C)。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年复查1次结果。如果BMI上升、心脏代谢风险状况恶化、有严重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前期证据,则有必要每半年进行1 次复查(5D)。
2型糖尿病初发患儿生活方式干预: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治疗
暂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干预干预能够有效治疗初发儿童2型糖尿病,建议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药物等综合干预控制血糖,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5D)。
运动方面建议监督和实施个体化运动训练,增加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每天至少30 min的中到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或)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训练,减少电子屏幕前时间(≤2 h/d)和久坐时间(1B)。
饮食方面建议制订饮食管理计划,建议个体化评估营养需求,合理使用低糖、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热量、高纤维、适量蛋白的饮食(1B)。建议辅助使用新兴医疗数字科技(远程医疗、智能手机技术、短信、互联网管理等)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加强患儿对血糖的自我管理(1B)
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16岁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
如果初诊患儿的HbA1c≥8.5%,或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代谢不稳定,建议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为1次/d基础胰岛素加3次餐前速效胰岛素(0.3~0.5 U/kg开始)或等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如果无酸中毒,建议联用二甲双胍(3B)。
病情稳定后胰岛素每次减量30%~50%,依据血糖控制程度逐渐过渡到单用二甲双胍,过渡期往往需要2~6 周(2B)。
如果初诊患儿的代谢稳定(HbA1c<8.5%且无症状),建议二甲双胍进行初始治疗,初始剂量为500 mg/d 使用7 d,随后3~4 周内每周增加500 mg/d,如个体不良反应轻、耐受程度高,也可酌情更快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 000 mg/d(2B)。
如果初始治疗3~6个月HbA1c仍无法达到<7.0%,对于>10岁患儿,可选择恩格列净或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复方制剂、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上述二线药物需充分考虑患儿意愿和用药安全(2B)。
对于<16岁患儿,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1A)。如BMI>32.5 kg/m,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或有严重合并症如常规方法无法缓解的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心脏功能显著受损等的16~18岁的青少年患儿,可考虑在有青少年代谢手术经验的单位行代谢手术,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管理(1A)。
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 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2): 131-137.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