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医学心理学糖尿病(糖尿病心理生物学机制)

肝病医生李三折 0
文章目录:

问答形式带你了解治疗糖尿病如何从“嘴”下手

李三折,三甲医院工作者;内科学硕士,三甲医院名医助理;考拉读书会医学头条号创办者,用心传播内科学与心理学的科普知识。欢迎加入三折科普团队,做自己的小医生!

问题一:糖尿病饮食治疗(营养治疗)有什么作用?

在长期实践摸索中,糖尿病已形成五大治疗原则:包括营养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教育、血糖监测等,其中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是糖尿病任何阶段都需要进行的治疗方案,通过营养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血脂、体重等代谢性障碍,还可以延缓甚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糖尿病该怎么吃?对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入有无固定比例?

答案是:无。糖尿病没有固定饮食模式,对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三大营养物质的整体摄入无固定比例,饮食主要根据个人身高、体重、血糖、血脂、有无基础疾病等综合进行配比。对于高脂血症人群要适当减少脂肪的摄入,对于糖尿病肾病的人则需减少蛋白质的摄入。

{!-- PGC_COLUMN --}糖尿病与所有“甜”都无缘吗?

答:不完全。对于糖尿病病人群来说,甜食如巧克力、冰淇淋等是不建议食用的,因为这些甜食除了糖比较多之外,大部分都含有超高量的脂肪,不利于血糖体重的控制。

除此之外对于低能量甜味剂(如木糖醇等糖醇类),研究证明糖尿病人群少量食用并不会明显升高血糖及增加体重,不过大量食用会导致腹泻等不良后果;而对于无能量甜味剂,糖尿病人群可以食用,如蔗糖素、食用糖精等。所以糖尿病人群饮食也并非与“甜分”无缘。

除了保持一定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外,糖尿病饮食还需注意什么?

答:保持一定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降血糖(延缓食物吸收)和促进胃肠蠕动防治便秘等作用,并且可以一定程度增加饱腹感,防止一餐进食过多导致能量堆积。

食物中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机体生命活动必须,保持一定量的摄入不仅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还可以抵抗长期血糖升高对心脏、神经的“毒副作用”,建议每日饮食配比中加入适量的水果、蔬菜,同时限制食用盐的摄入(尽量保持在6g/d以下)。

糖尿病人群应该如何安排进餐次数?

答:分三类。对于还未使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人群进食建议八个字:“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对于已经使用降糖药物人群:推荐根据血糖及降糖药物的使用安排一日三餐。

对于易发生低血糖的人群:除了一日三餐之外,应该额外增加进餐次数,但总能量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做到保持营养均衡、血糖稳定、预防低血糖发生等。

糖尿病,由意识控制还是潜意识控制,听听佛洛依德怎么说

糖尿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高血糖是由谁控制的呢?有的朋友说由胰岛控制,今天我们不说生理原因,我们谈谈糖尿病的心理学原因?号称心理学之父的佛洛依德,有个著名的意识和潜意识的理论,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相比,就像大海上的冰,意识就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潜意识则是庞大的怪兽,深藏海底。简单来说,我们大脑思考计划决策都是由意识控制,内分泌及器官运行都是由潜意识控制,就是因为人体潜意识强大的力量才能调整控制我们的这台复杂的人体机器正常运行。那么,也就是说,潜意识控制我们的血糖平衡,这是生命最初的分配。

糖尿病的产生,血糖这个名词引起了意识的注意,意识试图将指挥权从潜意识的控制下夺过来,各种辅助药物来帮忙,人为地有意识地取得了一些成果控制住了血糖含量,但是,别忘了,潜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想一下身体内两种力量的抗衡内耗,我们的身体能好吗?

有糖友说,糖尿病都是医院看出来的,医院说我有,我就有糖尿病,糖尿病号称富贵病,30年前的发病率很低,试想一下,那时候都几乎听不到糖尿病这个名词,意识都没注意到,是不是验证了在潜意识的控制下,血糖会很正常。有朋友会问,如何让潜意识如何夺回控制权,好比就是说,时光能倒退吗?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就是太在乎,太在意,裸奔的糖友不在少数,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不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是个糖友,不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个含糖量高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离开意识的意识,重回潜意识的控制,回到那个30年前的无糖世界。

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专家:过去4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增幅超10倍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过去的40年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幅在10倍以上,且目前仍在上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周迎生13日在“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启动仪式上透露说。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的指导下,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联合保健时报,发起了“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并在2020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前夕,在北京举办系列直播启动仪式。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位列全球第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是中国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突出特点。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糖尿病防治列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要求从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全面推进防治工作。

糖尿病虽然无法根治,但可防可控。“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项目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迎生在启动仪式上指出,1980年,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不到1%,但过去的40年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幅在10倍以上,且目前仍在上升。

周主任介绍,糖尿病发生发展分三个阶段: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期。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患者,失去了健康;而当很多患者意识到要重视糖尿病时,往往已经进展到慢性并发症期,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医疗成本急剧上升,治疗效果不佳。所以,防控糖尿病,仅仅局限于治疗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源头抓起,加强预防。“成人糖尿病以预防为主”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一直倡导、坚持的基本观点,实践证明,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危害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是糖尿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

启动仪式之后,“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的第一场已正式开启。周迎生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及全科医疗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文丽娜为网友们详细讲解了糖尿病及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科学防控。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保健时报社社长张伶俐在启动仪式上指出,糖尿病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活动,将汇集专家资源,联合媒体,把正确的健康科学知识传播大众,进而保护公众健康,助力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早获益。

“糖尿病防控有我”系列直播今后将结合媒体报道、健康培训等方式陆续邀请糖尿病防控专家及心理学、营养、运动、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专家,从糖尿病防控的关键入手,为大家提供权威、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和操作技能,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生活方式管理,全面提升大众的糖尿病防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真正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