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不想再瘦了(2型糖尿病不想吃药能活多久)
“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是好、还是坏?看最新研究成果
对于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减重确实有助于控制血糖甚至可以帮助实现糖尿病的逆转/缓解。
不过,那些“不胖”或者“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减重对他们而言,是“好”还是“坏”?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体重下降”是一种“不太好”的身体表现。
而很多“不胖”或“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总是担心:饮食控制或吃上某些降糖药以后,会让体重下降。那么,这样的担心究竟有没有必要呢?
这篇文章,我们就结合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来给大家分析:“不胖”或“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不应该减重!
最新研究 “瘦糖”有望逆转!临床上,医生已经观察到:确实有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不依赖降糖药就让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维持在6.5%以内。这种现象被称为“糖尿病逆转”或是“糖尿病缓解”,是目前糖尿病最为理想的一种改善状态。
不过,一直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只有“超重”或者“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才有希望获得“逆转/缓解”。
在《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当中,就提出了要想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所必须满足的四项条件。其中一点,正是患者的体重指数BMI需要≥25kg/m2或者男性腰围≥90公分、女性腰围≥85公分。
不过,一项最新的重磅医学研究数据指出:并不是只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才有机会获得“逆转/缓解”。
在2022年第58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的年会上,公布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属于“ReTUNE”研究的最新成果。
简单来说,这部分研究主要是找了一群平均年龄在59岁并且“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BMI<25kg/m2),让他们采取以饮食控制为主要手段的减重措施,最终实现体重减轻10%-15%的目标。
结果,研究者惊奇的发现:这些原本被认为“逆转/缓解”希望不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居然有70%都成功实现了“逆转/缓解”!
毫无疑问,这样一个研究结果给“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希望。
为何“不胖” 也能“逆转”?在观察到上面的现象以后,医学专家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患者明明“不胖”,却也可以从减重当中获益呢?
原来,在这些获得了“逆转/缓解”的患者体内,通过磁共振扫描可以看到,肝脏与胰腺当中的脂肪比例明显下降了。
这些患者尽管体重指数BMI没有达到超重或肥胖的标准,但其实,他们体内的内脏脂肪比例已经超过了他们自身脏器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值”(阈值)。而这种超出“个人脂肪阈值”的内脏脂肪化,正是引起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因素。
简单来说,尽管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看上去“不胖”甚至“偏瘦”,但其实他们体内的内脏脂肪比例已经超出了身体可承受的范围,而减少内脏脂肪比例可以让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恢复!
对中国人群 有哪些启发?虽然,这项研究纳入的患者样本量很小,并且其结论还没有被正式写入各类医学指南或专家共识。但是,它已经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发!
第一个启发:对于“不胖”或者“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不要过于担心吃降糖药会让体重下降!
有不少网友都反映过一个类似的问题,就是:我本来就“很瘦”,吃了降糖药以后,体重还下降了,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体重不要下降?事实上,这类担心很多时候都是多余的。
首先,很多人自以为的“很瘦”,其实只是跟肥胖的人相比“偏瘦”而已,不一定真的属于医学上的“消瘦”体型(BMI<18.5kg/m2)。不少声称自己“很瘦”的朋友,其实处于“正常”体重的范畴。
其次,降糖药的减重效应一般都是有限的,并不会让体重一直降下去!
比方说,二甲双胍的减重幅度,平均就在0.6kg左右;“列净类”降糖药的减重效力稍强,但平均也就在2kg以内。
而我们可以看到,“肽类”降糖药和“列净类”降糖药都具有明确的减少内脏脂肪的功效。这对于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毫无疑问是有好处的!
因此,除非您真的属于体重指数低于18.5kg/m2的“消瘦”患者,否则,不要过于担心降糖药的减重作用。
第二个启发:建议体重指数BMI”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尝试减重10%左右。
这项最新的研究很好地证明了,“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10%-15%,就足以让肝脏和胰腺的脂肪比例显著下降。
当然了,体重减轻太多也不好!《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指出:体重减轻超过15%,可能对健康有害;而一般,建议大多数患者把减重目标设定为5%-10%。
也就是说,“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确保减重以后的体重指数(BMI)不会低于18.5kg/m2(消瘦),那么,可以尝试减重,把目标设定为减轻10%左右即可。
第三个启发:2型糖尿病患者要想成功减重,“限制能量饮食”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说了这么长时间的减重,一定有朋友会问:那怎样才能够成功地把体重给减下来呢?
事实上,不仅是ReTUNE研究,还有很多其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都是采用的“限制能量饮食”这种手段来减重的。
所谓的“限制能量饮食”,其实就是大家所说的“节食”,其减重效果是较为确切的。
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当中,提到的“最常用于减重的三种膳食模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限制能量饮食”。
最后,总结一下,最新的医学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不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从减重当中获益!因此,大家不要害怕吃降糖药会掉体重,反而应该主动尝试减重试试看!
【参考文献】
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年9月 第29卷 第9期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3,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2年1月 第42卷 第1期
#健康真知笔记#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瘦?不用太过着急,看完回去调整就能稳定血糖了
目前,糖尿病是所有男女老少都应该警惕的疾病。据数据显示,每10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被确诊为糖尿病。而在大家眼里,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是肥胖的体型,可为什么有些人自从患上富贵病后,却越来越瘦呢?
一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消瘦的特点
糖尿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后天糖尿病也就是二型糖尿病大家非常熟悉了。还有一种天生就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被确诊的一型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他们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渴、多尿、多食、消瘦。
有些糖尿病前期,也会因为从膳食中摄入的葡萄糖,无法被机体充分利用,只能通过其他产能物质摄入能量,当不能支撑机体后,导致蛋白质消耗过多,就会增加营养不良的发生危险,甚至是低血糖反应。长期如此,体重会越来越轻,造成消瘦,并非是正常的身体健康情况。
饮食不规律
很多内分泌科医生表示,部分二型糖尿病患者,因为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暴饮暴食,最后食量难以控制,不是消瘦就是过度肥胖,从而增加了糖尿病的发生危险。
有些糖尿病患者还会因为减肥、控糖而节食。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只要按时吃三餐了,才是避免低血糖稳定血糖的最佳方式。和普通人饮食相比,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每天还可以进食五餐。
除了早中晚三餐以外,可以自行给自己安排加餐,两餐之间相隔在4个小时以上就可以了,可避免下顿饭吃得过急,让餐后血糖无法控制。
过量运动
还有的糖尿病患者认为过量运动就可以控制病情,所以每天就强迫自己做大量有氧运动、力量训练,这种方式并不是好办法。
因为本身胰岛素就不敏感的糖尿病患者,当葡萄糖不能被利用时,脂肪分解过快后,最后的结局会让人消瘦。看似健康,实际上机体却是代谢紊乱的状态,对内分泌系统十分不利。
所以,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运动上,以中、轻等强度的运动为主,合理把控运动时的心率在70%左右,才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最舒服的方式。每天运动30分钟,一个星期可进行4~5次,一旦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要及时调整。
各位朋友,你认为糖尿病患者消瘦是好事吗?不妨在下方评论中留言,分享给我们的营养师。
胖女孩减重30斤糖尿病逆转,年轻男子患糖尿病不重视拖成肾衰竭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3日讯(记者祁燕 通讯员刘姗姗)26岁胖女孩体检查出高血糖,在医生的指导和积极干预下,成功减重30斤,血糖逆转为正常;33岁男子患糖尿病5年,因疏于治疗和管理,最后发展成肾衰竭。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专家介绍,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抓住逆转关键期,早期干预,部分患者有很大可能实现逆转。
胖女孩吃出高血糖
减重30斤糖尿病逆转
家住汉口的小吴今年26岁,爱吃甜品、零食和各类“重口味”的饭菜,平时也很少运动。这几年,她的体重一路上涨,身高1米6,体重已高达160多斤。因为肥胖,她变得很自卑,也不愿意出门。三个多月前,她在体检中查出血糖偏高,于是赶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就诊。内分泌科医生经过检查和详细问诊后,发现她的血糖、血脂明显偏高,并且出现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BMI)为32,属于腹型肥胖,初步诊断为2型糖尿病。
针对小吴的情况,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下,配合药物治疗来达到减重的目的。经过3个月的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方式治疗,减重效果显著。昨天,她来医院复查时,已经成功减重30斤,血糖也基本恢复正常,胰岛素抵抗也得到了改善。如今的小吴变得开朗起来,重新找回了自信。医生告诉她后期仍需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然糖尿病还是可能会卷土重来。
武汉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在查房。通讯员刘姗姗 摄
该院内分泌科主任王中京介绍,其实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并非个例。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等食物的大量摄入,缺乏运动等,年纪轻轻就患上了糖尿病。但有一部分新发的、糖尿病病程不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肥胖人群,通过早期的科学干预,体重减轻后,有很大可能恢复到正常血糖。
年轻男子患糖尿病不重视
5年后继发肾衰竭
33岁的周刚(化名)5年前因口干、消瘦等症状被医院确诊为糖尿病,但他觉得自己年轻,身体扛得住,没把糖尿病当回事,再加上平时工作忙,经常忘记吃药,生活饮食也不规律。近日,周先生出现视物模糊,双下肢浮肿、排尿减少、身体倦怠乏力,这才赶往武汉市中心医院就诊。此时,他的血糖已高达23mmol/L,血肌酐明显高于正常值——糖尿病已严重影响他的肾脏健康,引发糖尿病肾病,并且到了肾衰竭的阶段,今后需要长期依靠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
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疏于治疗和管理,结果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提早出现,周先生对此追悔莫及。
王中京介绍,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肾脏、眼底等,对患者有很大的危害。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应进行规范治疗和自我管理,定期筛查危险因素,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早发现、早干预
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与进展
11月14日是第16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过1.4亿人,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专家在临床上更是碰到过不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早早患上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及健康教育,首先需要针对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比如有糖尿病家族史、体重超重或肥胖、妊娠期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病、久坐缺乏运动及中老年人等,定期进行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有逆转的可能。
如果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却减轻时,要警惕这是糖尿病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运动、饮食、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对于糖尿病患者,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定期筛查危险因素至关重要。在疾病的早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