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糖蛋糕糖尿病能吃吗(无糖蛋糕糖尿病专用)
糖尿病人也能吃甜食?推荐的“无糖蛋糕”,真的靠谱吗?
说起糖尿病,咱老百姓的第一反应基本都一个意思:那得忌嘴,尤其是甜食,沾都不能沾!但最近坊间传言,“糖尿病人也能吃甜食”,尤其是那些打着“无糖”旗号的蛋糕、甜点,成了不少糖尿病患者的“救命稻草”。听着倒是挺美,可这事儿真靠谱吗?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
先别急着点头或者摇头,前几年有个小调查显示,超过80%的糖尿病患者有过想吃甜食却不敢吃的痛苦经历。更扎心的是,还有不少人买了“无糖食品”,吃了之后血糖飙升,愣是没缓过劲儿。这到底是食品的问题,还是咱对“无糖”的理解有啥误区?咱们一块儿往下看。
糖尿病,这病咱听得多了,但说实话真要细说,很多人其实搞不清楚是咋回事儿。简单点讲,糖尿病就像自家灶台坏了,饭锅漏气,做饭的柴火烧得也不匀,最后搞得锅里的饭不是夹生就是糊了。
这里的“灶台”就是咱身体里的胰岛素,“锅里的饭”就是血糖。胰岛素不够用,或者不好使了,血糖就会往上窜。
糖尿病的危害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啥心脏病、肾病、眼底病变,都是它的“好哥们儿”。
举个例子:老王二十年前查出糖尿病,开始的时候不在意,照样大鱼大肉、甜食不忌,结果后来血糖高得控制不住,眼睛差点瞎了,脚也溃烂了,最后不得不截肢。说实话糖尿病不像感冒,扛一扛就过去了,它是个“慢性杀手”,你不拿它当回事儿,它就慢慢掏空你。
话说回来,既然糖尿病人得控制血糖,那是不是甜食就真的一口都不能吃?其实也不尽然。关键在于,咱得搞明白啥是“甜”,啥是“无糖”。
很多人以为,甜味就是糖,其实不对。甜味是味觉,糖是一种化学物质。咱吃的白糖、红糖、冰糖,这些都是“糖”,但甜味不一定非靠糖来实现。
比如现在有些食品里用的是“代糖”,像木糖醇、赤藓糖醇、甜菊糖苷,这些东西虽然尝着甜,但它们对血糖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这就是为啥“无糖蛋糕”能在市场上横空出世,吸引一大波糖尿病患者。不过,话说回来,这“无糖蛋糕”真就那么靠谱吗?
比如说:无糖饼干,配料表里有个“麦芽糖浆”。这玩意儿啥意思?通俗点讲,就是“换了马甲的糖”。你看着它叫“无糖”,但其实它里头有不少“隐形糖”,吃多了,血糖还是会升高。
所以说糖尿病人要吃“无糖食品”,一定得仔仔细细看清配料表。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这里有个小窍门:凡是配料里写着“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玉米糖浆”的,最好别碰。还有些虽然标着“无糖”,但它热量高得吓人,吃了照样不利于控糖。
可能有人会问,那代糖呢?是不是用了代糖的“无糖食品”就完全没问题?这事儿吧,还真得分情况。像木糖醇、赤藓糖醇这些代糖,确实对血糖影响小,但它们有个毛病:吃多了容易拉肚子。
尤其是木糖醇,有些肠胃敏感的人,吃一点点就得跑厕所。再一个,代糖虽然不升高血糖,但它会刺激你的甜味感受器,让你越来越爱吃甜,时间长了,反而可能让你对甜食“上瘾”。
还有些研究表明,长期吃代糖可能会改变肠道菌群,打乱咱身体的代谢平衡。虽然这些研究还没有完全证实,但咱吃东西还是得悠着点,别想着“无糖”就能敞开吃。
说到这里,咱再来聊聊“无糖蛋糕”这事儿。有人问,无糖蛋糕既然没有糖,那它是用啥原料做的?其实大多数无糖蛋糕是用代糖代替了白糖,但蛋糕的主要成分是面粉和脂肪,这些东西进了咱身体里,最终都会变成葡萄糖,升高血糖。
换句话说,“无糖蛋糕”只是少了一部分直接加的糖,但它并不是真的不会升血糖。所以糖尿病人吃“无糖蛋糕”,最多也只能少量尝尝鲜,指望它当主食?那还不如吃顿家常饭来得实在。
说了这么多,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糖尿病也太麻烦了,啥都不能吃,活着还有啥意思?”其实啊,糖尿病并不是让你啥都不能吃,而是让你学会怎么吃。咱们老话说得好,“吃饭七分饱,日子不难熬”,糖尿病人的饮食就是一个“量”字。
甜食不是完全不能碰,但要有节制,同时得搭配其他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蔬菜和蛋白质,这样能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另外饭后适量活动,比如散步半小时,也是控制血糖的好办法。记住,糖尿病管理不是靠“忍”,而是靠“控”。
最后,咱再总结一句:糖尿病人能不能吃甜食?答案是:能,但得会吃。所谓的“无糖蛋糕”,虽然听着诱人,但真要吃,还是得擦亮眼睛,看清配料表,别被商家的花哨宣传忽悠了。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只要咱管住嘴、迈开腿,听医生的话,日子过得照样舒坦。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2.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研究报告
3. 《无糖食品的真相与误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无糖食品可以放心吃吗
无糖食品作为一种自带健康光环的食品,其国民接受度越来越高。除了糖尿病患者、血糖偏高的人之外,如今许多健康人群出于健康的目的,也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糖分的摄入,选择低糖食品或者无糖食品。那么,哪些食品是无糖食品,“无糖”是真的不含糖吗?
1 并非完全不含糖
无糖食品的概念起源于国外市场。所谓无糖,可以理解为用不易被人体吸收的木糖醇等多元糖醇和功能性低聚糖替代易造成蛀牙、肥胖、高血糖的简单糖(蔗糖、果糖和麦芽糖等)。其作用是使食物既有糖的味感,又没有简单糖的高能量,更有益健康。
无糖食品进入国内市场后,很快有了一席之地。它的走红,其实不难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范围内的肥胖症患者、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他们对于无糖食品有着刚需。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为自己和家人、朋友选择无糖食品,更为健康。
对于既想吃甜食,又想减肥,还想养生的人来说,“无糖饼干”“无糖蛋糕”“无糖酸奶”“无糖奶茶”等一系列食品,的确是个好选择。但是在选择之前,我们也不要想当然,产品包装上的“无糖”或许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无糖”。
按照国际惯例,无糖食品是指不含食糖,即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的甜食品,且需使用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根据我国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无糖食品要求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食品中的糖是不可能完全去除的,因此,无糖食品中的“无糖”只意味着其中的含糖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
2 味道也可以很甜
通常情况下,无糖产品中会含有糖醇、低聚糖、高倍甜味剂等甜味剂,它们有甜味的口感,但不会影响血糖,可减少食用者对热量的摄入。
甜味剂,是一种能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甜味剂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型甜味剂和非营养型甜味剂;按甜度可分为低甜度甜味剂和高甜度甜味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合成甜味剂。
具体来说,食品中所使用的甜味剂主要有以下3类。
糖醇
糖醇是一种多元醇,用糖氢化还原制取,不是糖但具有某些糖的属性。常见的糖醇有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甘露醇、乳糖醇、异麦芽酮糖醇等,其甜度比蔗糖稍低。作为营养型食品配料有一定黏度和吸湿性、耐热性,所产生的热量低于蔗糖,在2-3kcal/g之间,所以被称为营养型甜味剂。
糖醇在口腔中不受微生物作用,不产酸,故不会导致龋齿;糖醇不是糖,代谢时一般都不受胰岛素的控制,对血糖值上升无影响;能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定热量,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或普通消费者,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无糖食品。
功能性低聚糖
功能性低聚糖指含有2-10个糖苷键聚合而成的寡糖,主要包括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菊粉(长链果聚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等。它具有一定甜度、黏度和水溶性等糖类的特性。甜度为蔗糖的40%-60%,甜味柔和自然,可作为婴儿奶粉等食品的营养增补剂或蔗糖的代替品使用。
由于人体不具备分解消化低聚糖的酶系统,功能性低聚糖不能被人体胃酸、胃酶降解,不被小肠吸收,能直接进入大肠,所提供的能量值很低或根本没有。功能性低聚糖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抑制有害菌,促进益生菌繁殖,润肠;不能被人体口腔腐败菌利用;非胰岛素所依赖,不会使血糖升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高倍甜味剂
其甜度是蔗糖的30-600倍,所以被称为高倍甜味剂。在同等甜度的情况下,它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被称为非营养型甜味剂。它有天然与人工合成之分。天然提取的甜味剂目前主要包括甜叶菊提取物、罗汉果提取物和索马甜等;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常见的有糖精、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
高倍甜味剂具有甜度高、热量低、不易发生龋齿、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对血糖无影响等优点,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尤其是可应用到防龋齿食品,以及糖尿病患者、肥胖症患者等特殊消费者群体的食品中。
需要注意的是,糖醇和高倍甜味剂虽然都属于“代糖”,但只有用糖醇制取的食品才能称为“无糖食品”。单纯用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等高倍甜味剂配制的食品,一般称作无热量食品或低热量食品。
下面以零度可乐为例来说说这个概念性的问题。市售某品牌可乐的配料表为:水、果葡糖浆、白砂糖、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焦糖色、磷酸、咖啡因、食用香精);零度可乐的配料表为:水、食品添加剂(二氧化碳、焦糖色、磷酸、咖啡因、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苯甲酸钠、柠檬酸钠)、食用香料。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别是零度可乐中的果葡糖浆、白砂糖去掉了,甜味由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三氯蔗糖)等甜味剂来提供。所以,零度可乐可称为无热量饮料,但一般不称作无糖饮料。
3 甜味剂对人体是否安全
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在批准使用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中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因此,正规厂家生产的添加甜味剂的食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但是部分高倍甜味剂,如糖精、甜蜜素、甜菊糖等的食用安全性在国际上仍有争议,建议尽量减少摄入。
近来比较火的“0卡糖”食品,其实就是添加了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甜味剂。根据国家标准,脂肪和糖每100毫升含量低于或等于0.5克,即可标注“零脂”“零糖”,每100毫升饮料能量低于或等于17千焦(4卡)即可标注“零卡”。所以即便是“0糖0脂0卡”饮料,也不等于完全不含糖、没有热量。
总之,任何甜味剂都需适度食用,防止摄入过量。大量摄入甜味剂有可能造成人体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改变,引起腹胀或腹泻。成人的免疫力较好,问题不大,而对于器官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儿来说,加了甜味剂的饮料是不能喝的,否则很可能引起严重的腹泻。另外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食用含有甜味剂的食物可以引起小鼠葡萄糖耐受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长此以往还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甚至导致糖尿病和肥胖症。
另外,有必要重点说说“阿斯巴甜”这种高倍甜味剂。国家标准要求,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其配料表中必须标注“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这是因为有一种基因遗传性疾病患者——苯丙酮尿症患者先天缺乏一种酶,导致苯丙氨酸代谢障碍。而阿斯巴甜在人体胃肠道酶作用下可分解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甲醇。因此,特别提醒苯丙酮酸尿症患者,因自身不能代谢苯丙氨酸,千万不要食用添加阿斯巴甜的食物。
4 怎样选择无糖食品
无糖食品的关键在于不添加蔗糖。但消费者不能因为标记“无糖”,就随意摄入。有些无糖食品被食用后,依然存在升血糖、高热量等问题。比如,无糖饼干、无糖蛋糕的原料是淀粉,且在制作过程添加了牛奶、鸡蛋和大量油脂。人食用之后,其中的淀粉和油脂会逐步代谢转化成小分子的葡萄糖,血糖自然会随之升高。此外,奶茶杯上的“无糖”只能代表它没有额外加糖,但组成奶茶的各种配料本身就含有糖分。
那么,如何选择无糖食品呢?
1.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无糖食品,相对而言,正规厂家制作规范,投料也比较准。
2.看配料表,不仅要看有无蔗糖含量,还要考虑食物本身是否含糖。如前所述,无糖糕点是用淀粉做成的,而淀粉本质就是糖,在人体内可分解为葡萄糖。
3.有的食品虽然标注了“无蔗糖”,但配料表上标有白砂糖或葡萄糖。其实,蔗糖和白砂糖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还有的标注有“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等,均是糖类。大家要注意甄别,不要被商家的文字游戏所误导。
总之,选择无糖食品时,一定要注意食品标签上注明的内容,搞清楚营养指标所代表的意义。优先选择添加糖醇类的天然糖类替代品及功能性低聚糖的食物,尽量少选含有“糖精”“甜蜜素”“甜菊糖”等甜味剂的产品。
延伸阅读
什么是糖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糖,主要包括以下5种类型。
“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可以被身体直接消化吸收,升血糖等速度特别快。常见含单糖的食物有蜂蜜、牛奶、甜菜等。
“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在人体需分解成单糖再被身体吸收,升血糖的速度比单糖略慢。常见含双糖的食物有白糖、红糖、奶糖、糕点、小麦、糯米等。
“低聚糖”又称“寡糖”,包括普通低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常见含低聚糖的食物有大蒜、洋葱、大豆等。
“多糖”是由超过10个的单糖组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常见含多糖的食物有谷类、马铃薯、米、面等。
“代糖”主要分为糖醇和高倍甜味剂两类,作为食品添加剂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来源:北京日报
无糖食品,应该谨慎选择,糖尿病患者需要把握3个要点
咱们人类,对甜味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甜味的自然来源,主要是食物里所含的糖,特别是果糖。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人们开始对糖产生望洋兴叹的情绪,很多人开始选择无糖食品。问题随之而来,无糖食品会升高血糖吗?糖尿病患者可以放开吃吗?咱们现在来看最科学的答案。
咱们需要先对糖的种类,进行1次盘点。糖类家族成员众多,大致可以分为4个种类。第1类,是单糖,主要包括果糖、葡萄糖、半乳糖,特点是可以被机体直接吸收,能够快速升高血糖。第2类,是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需要先分解为单糖,才能被机体利用,因此,升高血糖的速度比单糖慢。第3类,是多糖,主要包括淀粉、糖原、纤维素,是由超过10个单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其中含有葡萄糖。第4类,是代糖,主要是指甜味剂,其中,营养型甜味剂,比如,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摄入后,会产生热量,非营养型甜味剂,比如,糖精、阿斯巴甜、甜菊糖等,不会产生热量。
无糖食品,通常是指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的食品。说到这里,聪明的人已经明白,无糖食品并非不含糖,准确的名称应该是,不含单糖的食品。其实,咱们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大家只要稍微开动脑筋,就会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无糖蛋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用面粉吗?含油脂吗?加甜味剂吗?仔细看看成分说明,算一下,无糖蛋糕带来的热量,真的比馒头少吗?
研究表明,等量的淀粉和蔗糖,最终都会提升血糖水平。比如,100克的无糖糕点,含碳水化合物约50克,产生热量233千卡,升高血糖的效应,等同于50克蔗糖。因为,淀粉是多糖,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就会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就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判断无糖食品的含糖量,首先要看食物原料和成分,比如,牛奶,每100克中含有4克左右的乳糖。其次,需要充分认识代糖的健康影响,比如,三氯蔗糖,可以促进食欲,不利于控制体重,长期摄入代糖,同样会引起血糖水平波动。再次,就是添加成分,比如,所谓无糖食品,为了弥补口感,会添加较多的人造油脂,从而增加食物热量。
咱们人类的口感,是在长期的进化与生活中养成的,缺少了甜味,可能让很多人难以适应。代糖是甜味剂,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量摄入糖醇、非营养型甜味剂,是安全的。相关的指南,推荐的5种非营养型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纽甜、食用糖精、三氯蔗糖。但是,需要注意,过量摄入甜味剂,可能引起腹泻,并且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代糖只是低能量食物,比如,糖醇的平均能量大约是蔗糖的50%,只是在肠道中的吸收较慢,在血液和细胞中的代谢较快,既使是这样的代糖,每天的摄入量也不能超过50克。
糖尿病患者选择无糖食品,需要把握3个要点。第1,认真阅读成分说明,应该计算每100克食品中的总热量。第2,防止偷换概念,比如,有些食品使用糊精等名称,掩盖其中的真实含糖量,而糊精是淀粉分解为单糖时的中间产物。第3,避免摄入深度加工食品,比如,油炸食品不仅能量较高,而且含反式脂肪,不利于血糖控制,还会增加其他疾病的风险。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
#谣零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