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和高血压严重吗(糖尿病和高血压有什么区别吗)
糖尿病与高血压双重挑战:有效预防并发症的饮食指南
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和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而高血压则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这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时,患者面临的健康风险显著增加,预防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的饮食策略,以帮助他们有效管理病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一、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关系
糖尿病和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同时,高血压又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控制血糖和血压对于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二、饮食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饮食是影响血糖和血压的关键因素。合理的饮食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和血压,还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下是一些饮食建议,供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参考:
1.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糖尿病患者需要特别关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和部分水果,可以帮助平稳血糖水平。同时,建议患者定期监测血糖,了解不同食物对血糖的影响。
2. 增加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心血管健康。患者可以通过增加全谷物、豆类、坚果、种子和新鲜蔬菜的摄入来增加纤维的摄入量。
3. 限制钠盐摄入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建议每天摄入的钠盐量不超过2300毫克,最好控制在1500毫克以下。可以选择新鲜食材,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以降低钠盐摄入。
4. 选择健康脂肪
适量摄入健康脂肪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建议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坚果和鳄梨,避免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5. 增加钾、镁和钙的摄入
钾、镁和钙对控制血压有积极作用。患者可以通过多吃香蕉、菠菜、坚果、豆类和乳制品等富含这些矿物质的食物来增加摄入。
三、健康生活方式的配合
除了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定期锻炼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压。建议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此外,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管理疾病。
四、定期监测与医生沟通
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定期监测血糖和血压是必不可少的。患者应定期就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保持与医生的沟通,能够更好地管理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
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双重挑战需要患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通过科学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态度,迈向健康的未来。
当你有糖尿病还有高血压,平时该怎么办
糖尿病与高血压常互为“共生疾病”,两者并存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是控制病情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提供实用管理建议:
一、饮食管理:双管齐下控糖压
- 限盐控糖,优化营养结构
- 低钠饮食:每日盐摄入<5克,避免腌制食品、加工肉、酱油等高钠食物,用香料、柠檬汁调味替代盐。
- 低升糖饮食:选择全谷物(燕麦、糙米)、低GI蔬菜(绿叶菜、西兰花)、优质蛋白(鱼、豆制品),减少精制碳水(白米饭、甜点)。
- 推荐膳食模式:采用“DASH饮食”(富含钾、钙、膳食纤维)或“地中海饮食”,可同步改善血压和血糖。
- 合理分配餐次与热量
- 每日3餐 2次加餐,避免暴饮暴食。
- 控制总热量:根据体重、活动量计算需求,肥胖者需减重5%-10%。
二、科学运动:安全有效双获益
- 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可分次进行,每次持续≥10分钟。
- 抗阻训练:每周2-3次力量练习(哑铃、弹力带),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
- 注意事项:
- 避免空腹运动,防低血糖;运动后监测血压,避免剧烈运动后血压骤升。
- 合并视网膜病变者避免跳跃、倒立等动作。
三、体重管理:腰围比体重更重要
- 目标:BMI控制在18.5-23.9 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 策略:通过饮食控制 运动减少内脏脂肪,腹部肥胖者每减重1kg可降低血压1mmHg。
四、自我监测:数据驱动精准管理
- 血糖监测:空腹血糖<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根据医嘱调整监测频率。
- 血压监测:家庭自测血压<130/80mmHg,早晚各测1次,测量前静坐5分钟。
- 记录分析:使用健康APP或手册记录数据,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五、药物管理:依从性与安全性并重
- 严格遵医嘱用药:
- 降压药优选ACEI/ARB类(如缬沙坦),兼具保护肾功能作用;慎用可能升高血糖的利尿剂(如氢氯噻嗪)。
- 降糖药需根据肾功能选择,二甲双胍为一线用药,但eGFR<30时禁用。
- 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如胰岛素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
六、心理调节:打破慢性病压力循环
- 加入患者互助小组,分享管理经验。
- 练习正念冥想、深呼吸缓解焦虑,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七、戒烟限酒:保护血管内皮
- 戒烟:烟草加速动脉硬化,可借助尼古丁替代疗法逐步戒断。
- 限酒:男性每日酒精≤25g(约啤酒750ml),女性≤15g,避免空腹饮酒。
八、定期复查:早发现并发症
- 必查项目:每3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目标<7%)、肾功能、血脂;每年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颈动脉超声。
- 足部护理:每日检查足部有无破损,穿宽松鞋袜,预防糖尿病足。
总结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管理需“双标同治”,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与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心梗、脑卒中等风险。关键在于个性化、持续性和医患协作,最终目标是提升生活质量,延缓慢病进程。
提示:本文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方案请结合主治医生意见调整。
糖尿病患者,血压应<130/80!2025最新共识:这类降压药益处最大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实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因此,贯穿糖尿病治疗全过程的,除了要控制好血糖以外,还应该最大程度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血压管理】正是帮助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支柱之一!
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压究竟控制到什么程度才好?在众多的降压药当中,又有哪一种最能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临床益处呢?
这篇文章,就一次性把糖尿病患者降血压的两大“核心要点”给大家说清楚。
与很多人印象当中“<140/90mmHg”的血压控制目标不同,一直以来,糖尿病患者在血压控制方面都是“从严要求”的。
比方说,不论是早年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还是近期刚刚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均一致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是“<130/80mmHg”,而不是“<140/90mmHg”。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再比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与《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024版》也都同样指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血压应该降至“<130/80mmHg”。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2024版》
也就是说,不论是从糖尿病的控制角度、还是从高血压的治疗角度来看,同时存在糖尿病与高血压这两个问题的患者,都确实需要把血压给降到“<130/80mmHg”的水平。
因为,有非常确切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降压治疗能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并且,预防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微血管并发症。
具体来说,收缩压每下降10mmHg,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就可下降13%,心血管风险下降11%。而【强化降压】(降压目标<130/80mmHg)则可以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使全因死亡率以及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心梗、脑梗等)进一步降低!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建议优先使用【普利类】降压药临床上,可以用于降血压的药物有很多种,其中,常用的一线降压药包括以下这5种:
- 以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等代表的【地平类】降压药(CCB);
- 以卡托普利、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等为代表的【普利类】降压药(ACEI);
- 以缬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等为代表的【沙坦类】降压药(ARB);
- 以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为代表的【洛尔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
- 以及,以氢氯噻嗪为代表的【噻嗪类利尿剂】。
虽然,原则上,这5种常用降压药都可以用于糖尿病的降压治疗。但是,不得不说,在对血糖代谢的潜在影响以及能为糖尿病患者所带来的“心血管保护”效应上,这5种降压药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首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有对各种常用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做总结。
其中,就明确提到:【噻嗪类利尿剂】与【洛尔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在大剂量使用的时候,容易影响糖脂代谢。
言下之意,这两类降压药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对血糖代谢造成某些不利影响。因此,它们都不是糖尿病患者应该优先选用的降压药。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还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而临床观察发现,【洛尔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有时候可能会“掩盖”糖尿病患者身上的低血糖症状,从而带来比较严重的健康后果。
所以,【洛尔类】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尤其不推荐单独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降压治疗!
那么,除开【噻嗪类利尿剂】与【洛尔类】降压药,剩下的另外3种常用降压药当中,谁又更适合糖尿病患者呢?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版)》所引用的研究数据:相较于【地平类】降压药(CCB),【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降压药(ARB)更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以及心力衰竭风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版)》
也就是说,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地平类】降压药、【普利类】降压药以及【沙坦类降压药】均不会带来明显的不良代谢影响;但是,相较于【地平类】降压药,优先使用【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来降压,往往能够获得更大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因此,《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版)》也明确建议: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应该“首选”【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降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版)》
这里,【普利类】降压药(ACEI)之所以总是与【沙坦类】降压药(ARB)一同出现。是因为,从作用机制上来看,这两类降压药非常相似。它们都是通过作用于人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来发挥降压作用的。
不过,哪怕再相似,它们也依然属于不同类型的降压药,在很多地方还是存在着区别。
比方说,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普利类】降压药有可能引起“干咳”的不良反应,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就是因为难以耐受这个问题,而不得不选择放弃使用这类药物;而【沙坦类】降压药则基本上没有这个问题。
那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降压治疗上,【普利类】降压药与【沙坦类】降压药又究竟是不是“完全相等”呢?
对此,2025年3月,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权威发布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应用的专家共识》给出了最新的解答:
第一,与包括【沙坦类】降压药在内的其他4种降压药相比,【普利类】降压药(ACEI)更能在糖尿病患者当中发挥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
第二,有研究证明,在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死亡风险以及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普利类】降压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沙坦类】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也就是说,假如更进一步去探究的话,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普利类】降压药与【沙坦类】降压药也并非“完全一样”。
目前来看,似乎有不少医学证据认为【普利类】降压药更能给糖尿病患者带来益处。
因此,基于此种观点,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压药的时候,还是应该尽量先从【普利类】降压药开始用起。
当然,假如确实因为干咳等因素而难以耐受【普利类】降压药,再换成【沙坦类】降压药也不迟。
还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对于血压水平比较高(≥160/10mmHg)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只使用某一种降压药可能不够。这时候,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进行联合治疗。
而在降压药两两联合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方说,【普利类】降压药一般不与【沙坦类】降压药联用;再比如,【噻嗪类利尿剂】也最好不要与【洛尔类】降压药同时用于糖尿病患者。
一般而言,比较推荐糖尿病患者所采用的降压药搭配有:【普利类 地平类】、【沙坦类 地平类】、【普利类 小剂量利尿剂】、【沙坦类 小剂量利尿剂】、【普利类 小剂量洛尔类】又或是【沙坦类 小剂量洛尔类】。
总之,糖尿病患者都应该记住,【血压管理】的核心有两点:
第一,血压控制目标不是“<140/90mmHg”、而是“<130/80mmHg”;
第二,常用的5种降压药,【普利类】或【沙坦类】是“首选”。但相对来说,先从【普利类】开始用起,或能带来最大的临床益处。
【参考文献】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5年3月 第53卷 第3期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5年1月 第17卷 第1期
3,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9月 第52卷 第9期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 《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 2024年7月 第32卷 第7期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4月 第13卷 第4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