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控糖标准(二型糖尿病控糖目标)
糖友血糖降到7以下才算达标?控糖标准公布,3类人标准各不相同
确诊糖尿病后,患者每天关心的无非就是如何管理血糖,才能达到标准。为了满足目标血糖值,人们坚持用药、调整饮食、坚持运动,希望能对降糖有帮助。但很多人仍然会出现血糖不稳定的情况,每次测出来的血糖值都不一样,到底血糖多少才算好?今天就带糖友了解清楚。
为何血糖总是不稳?3个因素是关键有不少患者表示,自己虽然一直都有意识地控制血糖水平,复查时医生却表示血糖不稳定,建议我多上点心。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血糖波动?问题或许和3个因素有关。
首先,患者自身存在的慢性病可能影响血糖稳定。当你存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对糖分调节能力变差,更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其次,用药依从性差会导致血糖不稳定。看上去每天都在吃药,但吃药的时间间隔、用药方法不对,也影响降糖效果。原本应该餐前服用的降糖药餐后才吃,又或者前一天是晚上睡前吃的药,第二天却改到了下午吃药,都属于用药依从性差,对降糖不利。
第三点是对控糖标准不了解。有些人觉得血糖只有降到7以内才算是达标,为此对自己的血糖要求非常严格。但事实上,对不同人群来说,目标血糖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了解清楚,对控糖更有帮助。
对糖友来说,不少人都觉得目标血糖应该是7mmol/L才算达标,为了达到这个范围,不断的控制饮食,甚至采取节食的方式来降糖。事实上,血糖的目标值,各不相同,若是一刀切,只怕还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并非降得越低越好,超出身体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带来低血糖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扰乱胰岛素的作用,对健康不利。
在这里公布对不同人群的控糖标准,3类人对照看看,自己的目标血糖到底是多少。
对普通的糖友来说,在确诊糖尿病后,不管是通过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还是吃药降糖等方式,能够将血糖稳定在空腹血糖在7mmol/L以内,是一个比较好的水平,平时随机测量血糖值不超过10mmol/L比较好。
但是这个标准对3类人并不适用。
首先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的控制范围能够达到5.3mmol/L以下比较安全,在进食大约2小时后,血糖不超过6.7mmol/L较为安全。特别提醒的是,这类人群孕期一定要警惕低血糖,当血糖低于4mmol/L时,小心血糖偏低。
第二类是老年糖友,在合并多个慢性病,并且有轻到中度认知障碍的时候,血糖范围也会放宽一些,能够保证空腹血糖在8.3mmol/L以内比较好,而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即可。
第三类是儿童和青少年糖友。对这些孩子们的血糖要求一般是空腹血糖不超过7mmol/L,和前面提到的标准一致。但另外还应该达到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低于6.5%。保持在这个范围内,才能避免对血管、靶器官等造成损伤。
对照这些标准,看看你平时对自己的控糖要求对不对?
提醒大家,血糖超标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当你经常出现血糖不稳定的问题时,也可带来4个并发症,威胁健康。
第一种:心脑血管并发症
血糖水平升高,可能导致血管渗透压发生变化,诱发血压升高,还可能带来血管堵塞、狭窄等问题,诱发心梗、中风等问题。
第二种:神经病变
比较典型的是手指、脚趾发麻,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皮肤溃烂,红肿等病变。有不少患者也会因此出现糖尿病足。
第三种是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是威胁肾脏健康的一大杀手。肾脏无法正常的代谢体内的废物,也会更容易发生肾脏恶变,甚至增加肾功能损伤、肾衰竭的风险。
第四类是急性并发症
在短时间内血糖骤然升高,可能带来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等,患者可能因此昏迷不醒,严重的还可能带来神经损伤,威胁生命安全。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目标值,你现在搞清楚了吗?了解适合自己的目标血糖值,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范围,而不是将血糖降得越低越好。如果你无法长期稳定血糖水平,也可能让健康面临一些风险,带来4种并发症,威胁健康。
参考资料:
1、糖尿病人血糖血压正常标准和测血糖标准频率是多少·糖尿病之友·2022-01-27
2、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吃药?!控糖标准是什么?听听专家怎么说·北京卫视养生堂·2022-04-01
3、糖尿病的 6 个控制指标,看看自己达标了吗?·丁香医生·2019-08-31
血糖要控制在多少?医生带您了解,糖尿病不同年龄段血糖控制范围
经常有朋友在后台私信我有关糖尿病的情况,除了问有关治疗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也问得比较多,那就是血糖控制的标准,血糖到底应该控制在多少才算是正常的!因为对于糖友们来说,糖尿病就是基本上是三个值,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这三个值基本上是糖友们非常关注的。可以说大家每天的心情好坏,全看这几个数值,高了或者低了一天郁闷、担心,正常范围内即使把个边也是欢欣鼓舞的。
其实对于糖友们来说,糖尿病是一个有“个性”的疾病,尽管有标准值,但每个人情况还是有不同,尤其是对于血糖控制的数值,不同的年龄层,身体情况,病情程度,内分泌状态,体内代谢,以及肠道营养吸收都可能有影响,也就会有不同的血糖控制目标,今天我们先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不同年龄阶段的血糖控制目标,以便让各位糖友了解更适合自己的血糖控制的范围。
在介绍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一般血糖的控制标准问题。
正常人一般空腹血糖小于5.6mmol/L,做75克糖耐量测试两小时后血糖低于7.8mmol/L,如果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小于5.7%。
如果有人出现血糖问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程度,那么他的空腹血糖会在5.6mmol/L-6.9mmol/L之间,75克糖耐量测试两小时后血糖在7.8mmol/L-11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则在5.7-6.4%之间。
可以说一般人血糖就在这两个范围内,一旦超出糖尿病前期的范畴,间隔测定两次都如此,那么就可以基本诊断是糖尿病了。
婴幼儿和学龄前的儿童年龄就是0-6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发病的婴幼儿或儿童大部分应该都是1型糖尿病,由于1型糖尿病是胰岛素绝对的不足,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所以也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此外这个阶段儿童是成长的关键期。因此,建议0-6岁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范围相对较为宽松:
空腹血糖,以及餐前血糖控制应该在5.6mmol/L-10mmol/L之间。
睡前的血糖应该在6.1mmol/L-11.1mmol/L之间。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该小于8.5%,不过结合空腹、餐前血糖情况,一般会高于7.5%。
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不会对身体的不适有太明确的判断,另外儿童多动,运动量相对较多,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所以这就需要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情况,定时监测血糖,避免出现频繁或者严重的低血糖。也可以考虑给孩子佩戴动态血糖监测装置,通过远程发送,能够随时了解情况,以防万一。
随着年龄增长,1型糖尿病青少年的血糖控制目标也发生了改变,这个阶段青少年年龄在7-19岁之间,不过也有医疗机构会分为两个阶段,7-12岁和13-19岁,他们的血糖控制目标还是稍有不同。
7-12岁儿童
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在5mmol/L-10mmol/L之间
睡前血糖在6mmol/L-10mmol/L之间
糖化血红蛋白应该低于8%。
13-19岁
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在5mmol/L-7.1mmol/L之间
睡前血糖在5mmol/L-8.3mmol/L之间
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小于7.5%。
这个阶段因为儿童及青少年个人情况的不同,可以进行一些调整,如果孩子低血糖的情况并不严重,可以考虑制定较为严格的控制目标,比如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一下。不过如果低血糖的情况较多,血糖波动大,血糖的控制目标也可以适当放宽,但也不应该超过8.5%。
成年人一般指的是年龄20-65岁之间的人群,其血糖控制应该更为严格,而且不论患的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
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应该控制在4.4mmol/L-7.2mmol/L之间
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在 4.4mmol/L-8.9mmol/L
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应该小于7.0%
同时血压应该控制,至少应该在140/90mmHg以内,如果有肾病方面的并发症最好能低于130/80mmHg。
成年人的血糖控制目标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如果患者年纪较小,患病时间也比较短,少于五年的话,一般来说是没有并发症的,或者只有轻微的并发症,相对而言低血糖的情况可能比较小,那么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还可以控制在6.5%以内。但如果患者年纪偏大,患病时间长,而且已经有并发症,常出现低血糖的情况,那么可以适当放宽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
老年阶段指的是65岁以上的成年人,这时候因为老年人年纪较大,健康无忧的情况下,保证其生活质量是主要考量的目标之一,所以他们的血糖控制目标可以是当放宽一些。
一般来讲老年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控制在5mmol/L-7.2mmol/L之间
睡前的血糖控制在5mmol/L-8.3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以内,另外血压的标准在140/90mmHg以下,不过如果老年人对血压敏感,或者有低血压的情况,可以适当提高标准。此外,如果老年人整体身体比较虚弱,那么也可以适当放宽标准,但同时也应该警惕高血糖并发症的可能性。
比如,有较多并发症,身体机能比正常人偏弱的话,可以考虑空腹血糖在5mmol/L-8.3mmol/L之间,睡前血糖在5.6mmol/L-10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8%以下,血压的标准在140/90mmHg以下;如果慢性病及并发症已经处于晚期的状态,那么可以考虑空腹血糖在5.6mmol/L-10mmol/L之间,睡前血糖在6.1mmol/L-11.1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8.5%以下,血压也可以提升到150/90mmHg以下。
对于1型或2型糖尿病的女性,以及在怀孕28周内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在没有较多低血糖状况发生前,应该较为严格的执行控制标准:
空腹血糖,餐前血糖应该小于5.2mmol/L,
餐后1小时血糖应该小于7.8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小于6.7mmol/L,
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在6.0%-6.5%之间,
糖化白蛋白应该小于15.8%。
之所以会增加糖化白蛋白,是因为女性在怀孕期间可能有缺铁性贫血,还有可能血量增加,糖化血红蛋白就不能正常反应血糖的情况了,这时候考虑用糖化白蛋白辅助对比,能够反映孕妇两周到一个月的血糖情况。
糖尿病患者如果有意外需要住院,或者需要进行手术住院的话,也需要对于血糖进行控制,不过住院的时候由于特殊原因,血糖控制过于严格可能导致低血糖,甚至有可能死亡,同时如果血糖太高,又不利于伤口的愈合,甚至可能出现感染导致并发症,所以一般建议住院的患者血糖控制在7.8mmol/L-10mmol/L之间即可。
以上就是各个年龄阶段以及不同情况下,血糖的控制目标,不过实际上每个人的血糖控制目标还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个性化的目标,所以对于患者来说,应该多跟医生交流探讨,评估自己的身体情况,胰岛素分泌,是否有慢性病等多方面,来考虑做个性化的血糖管理。
其中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如果刚患病,没有并发症,目标就是控制并发症的风险,那么就需要严格的血糖控制;而如果患病多年,已经有多个并发症,那么目标就是减缓并发症的进展;最后如果患者身体虚弱,年纪较大,那么更多的是保护好健康,维持生活质量。
空腹7.0还是5.0?糖尿病控糖标准竟分年龄层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适?#
糖尿病患者可别被数字吓破胆!咱们今天唠点实在的,血糖到底该卡在哪个数?这可不是简单划条及格线的事儿,就像开车的导航得根据路况随时调整,控糖这事也得看年龄、看病情、看身体底子。
先说个基准线:大多数糖友的空腹血糖最好别超过7.0mmol/L,餐后两小时别蹿过10.0mmol/L。这个标准好比高速限速,健康的中年糖友按这个开基本安全。但您要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医生可能把标准放宽到空腹8.0以内,餐后12.0以下——毕竟老人家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就像老房子经不起地震晃动。
怀孕的准妈妈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空腹要压到5.3以下,餐后1小时别过7.8,餐后2小时得低于6.7。这要求比空姐选拔还严格,但为了肚子里的小祖宗,再难也得扛住。有个冷知识:妊娠期血糖仪误差不能超过5%,普通血糖仪可能不达标,这事得跟主治医生确认清楚。
刚确诊的糖友容易走极端,非要把血糖压到和健康人一模一样。其实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就达标,非要压到6%可能适得其反。就像减肥一个月瘦20斤,看着痛快,身体可遭不住。特别是还在上班的打工人,夜里加班饿得心慌时来片饼干,可比硬扛着低血糖强。
要说最容易被忽视的,还得看凌晨3点的血糖值。很多人早起测空腹挺正常,殊不知半夜可能玩过山车。建议每隔半个月测次凌晨血糖,这就像给身体做次夜间巡逻。如果发现经常性低于4.0,赶紧找医生调药,低血糖伤起脑细胞来可比高血糖狠多了。
控糖这事不能光看血糖仪,还得盯着血压血脂。三高就像狼狈为奸的三兄弟,血压超140/90,血脂里的低密度脂蛋白超2.6,就算血糖合格也得敲警钟。有个比喻特别形象: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血糖高是往水里掺糖,血压高是猛增压,血脂高是倒油污——三个同时来,水管不堵才怪!
现在说点实操的:吃饭时先扒拉两口青菜,再吃蛋白质,最后碰主食,这招能让餐后血糖少蹦跶2个点。运动也有讲究,下午4-6点做有氧效果最佳,但要是打了胰岛素,记得带颗水果糖防低血糖。有个雷区千万避开——千万别看着血糖正常就自行断药,这跟开车看到绿灯突然熄火一个道理。
最后给大伙儿吃颗定心丸:偶尔超标别焦虑,人体不是精密仪器。昨天火锅吃嗨了血糖冲到12,今天注意点就能拉回来。关键是看三个月平均值的糖化血红蛋白,就像学生看期末考总评,偶尔小考失误不碍事。记住啊,控糖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找对节奏才能跑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