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可以吃龙须酥吗(糖尿病可以吃龙牡壮骨颗粒吗)

大麦说 0
文章目录:

并非迷信,梦见逝去的亲人,是上天在给你这几个提示,暗示大吉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大概就是人与逝者最温柔的羁绊。凌晨三点从梦中惊醒的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瞬间?

枕头残留的湿润,空气里若有若无的皂角香,还有那个清晰得能看清皱纹的笑容。

别急着用"日有所思"来解释,这些跨越生死的相遇,或许正是命运埋下的彩蛋。

【你被允许继续想念】


凌晨翻到旧相册的大学生阿杰,突然闻到爷爷抽了半辈子的旱烟味。他对着空荡荡的房间脱口而出:"您来啦?"没有回应,但毛衣上多了一粒陈年烟灰。心理学研究证实,梦境中的重逢能有效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不是玄学,是我们大脑自愈的智慧。

那些在梦里出现的旧茶杯、老花镜、织了一半的毛线,都是潜意识在说:你可以带着爱继续生活。

【未完成的对话有了续集】


面馆老板娘王姐总梦见父亲站在蒸笼前欲言又止,直到某天她鬼使神差改用了父亲秘制的酱油配方。那天起,梦里的老人开始哼起评弹。美国加州大学实验证明,人在深度睡眠时会重组记忆碎片。

现实中卡住的遗憾,会在梦里自动生成补丁。就像突然想起的童年歌谣,或是莫名出现的抽屉钥匙,都是记忆宫殿在悄悄扩建。

【他们从未离开你的生命现场】


上周收到读者小夏的私信,她说在加班到深夜时闻到父亲抽了三十年的红塔山烟味。那个在病床上教她做报表的男人,连告别都选在她拿下年度销冠的庆功夜。心理学有个词叫"持续性联结",就像小夏整理父亲遗物发现的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今天女儿说想吃糖醋排骨,等我出院就做。"那些未说出口的爱,会变成你走路时突然硌到鞋底的石子,变成地铁玻璃窗上转瞬即逝的倒影。

当你梦见他们笑着递来削好的苹果,其实是提醒你:爱从来不需要"悼念",只需要"记得"。

【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


朋友阿杰在父亲离世后三个月,梦见他坐在老藤椅上修收音机。老人背对着他说:"上次教你的烙饼手法,第三步要手腕发力。"醒来后阿杰在厨房折腾到天亮,当焦香混着葱油味飘出来时,他突然蹲在地上哭得像个孩子。

那些你以为忘记的生活技能,那些深埋在基因里的处事方式,都在证明着血脉传承的力量。就像你总能在镜子里找到他们的眉眼轮廓,在遇到难关时听见他们当年的叮嘱——这哪是什么"托梦",分明是你自带的精神铠甲在发光。

【该和某些执念说再见了】


表姐在离婚那年总梦见外婆摇着蒲扇赶蚊子,老人说:"当年你嫌嫁衣上的盘扣老气,现在倒天天穿灰扑扑的职业装。"后来表姐翻出压在箱底的刺绣旗袍,发现袖口藏着外婆绣的并蒂莲。这种梦境不是在让你沉溺过去,而是提醒你解开那些捆住自己的心结。

就像邻居王叔每次梦见亡妻就拼命吃她最爱的龙须糖,直到有天尝到满嘴药苦味——原来糖尿病患者最后的时光,都在偷偷把胰岛素打进他买的糖果袋里。

【前方有光,尽管往前走】


读者@云端的风筝 分享过温暖经历:考研二战失败那晚,她梦见爷爷把摔碎的瓷碗粘成星星形状。"老头生前是锅炉工,却用煤灰在墙上画满宇宙飞船。"现在她的陶艺工作室就叫"碎瓷星河",每件作品都嵌着金漆修补的裂痕。这类梦境就像长辈藏在点心盒里的加油纸条,告诉你跌倒的坑洼里能长出玫瑰。下次梦见他们挥手道别时别难过,那可能是宇宙在说:"去吧孩子,你的时代要开始了。"

【你值得被这个世界深爱】


收到过最戳心的留言来自癌症康复者老杨:"化疗掉光头发那晚,梦见我妈哼着歌给我织毛线帽。她说'当年用粮票换毛线给你爸织围巾,现在这顶要用晚霞染线才配我儿'。"三个月后他戴着妻子织的渐变粉帽子走出医院时,天空正铺满火烧云。

这些梦境在告诉你:哪怕在最狼狈的时刻,你依然被深深爱着。就像深夜便利店永远亮着的灯,像自动贩卖机"咔嗒"掉出的那罐温热的杏仁露。

下次再遇见这样的梦境,不妨泡杯他们常喝的茶,对着空气说说最近的生活。那些在现实世界按下暂停键的拥抱,会在你给流浪猫撑伞时重新启动;那些没能说出口的道歉,会变成你教孩子放风筝时的耐心讲解。

生与死之间从来不是断崖,而是延绵的山脉,我们终将在顶峰重逢——在此之前,请带着他们赠予的星光,把每个今天都活成值得梦见的样子。

此刻正在看文章的你,有没有哪个关于亲人的梦境至今难忘?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吧,让那些跨越时空的爱意,温暖更多正在前行的人。

冬日养生,先从一碗糖水开始

甜食使人愉悦。这种如同本能的大脑条件反射,或许根本不必通过多巴胺、心理学等科学道理加以验证说明,而只需简单大方的承认:人类就是好甜食。这份嗜好甚至到了不得不克制,也无法被制止的程度。

很多国家将甜食塑造成面包、蛋糕、水果派等各种造型形态。而在中华神州,则将“甜”归为日常五味之一,不仅注入在糕点类(红/绿豆糕、桂花糕)、酥点类(龙须酥、榴莲酥、荷花酥)、饼类(月饼、鲜花饼、老婆饼)、包类(糖包、豆沙包),乃至菜品和主食里。

除此之外,还蕴育出大千世界里独一份的香甜精华——糖水。

糖水并非指某种甜味的饮料,或是单单“糖 水”的意思。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特指今日两广、海南、香港和澳门一带对甜羹类食物的总称,因此当地语言一般不会用“饮糖水”来描述这一习惯,而是称作“食糖水”。

古时也有“糖水”,但大多指取自甘蔗的浆液,食用目的以解酒消暑为主,而且并不易得。直至唐代,制糖业获得巨大发展,由生产粗糖向砂糖过渡,才开始真正流行和现今较为相近的甜食文化。

例如,当时达官显贵推崇的一种叫做“酪樱桃”的吃法,就是将樱桃蘸上乳酪,再含以蔗糖浆食用,可想而知,这一口一个的滋味是何等甘美香涎。

▲ 鲜奶桃胶莲子

到了宋代,糖水初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饮食分类,诸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药木瓜、水木瓜、冰雪、凉水荔枝膏,以及《武林旧事》中提到的甘豆汤、椰子酒、蜜水、木瓜汁、沉香水金橘团、紫苏饮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凉水”开始售卖于市井夜市,被认作是糖水旧日的前身。

发展至清代,糖水的形态又演化得更加清晰而具体,正如《红楼梦》第十九回写到元春赐给宝玉的一种叫做“糖蒸酥酪”的食物,根据文中李嬷嬷的对话可知,这碗蒸酥酪其实就是蒸牛奶。

▲ 糖蒸酥酪

清代沈太侔的《东华琐录》有进一步阐释:“市肆亦有市牛乳者,有凝如膏,所谓酪也。”这种凝膏状的牛奶和糖水中的双皮奶已经高度重合。《红楼梦》中还提到的建莲红枣汤、杏仁茶、燕窝羹等甜品,在如今的糖水点单牌上也都能找到极为相似的身影。

糖水看似和西式甜点一样,也容易触犯到高碳水、高热量、高糖的“三高”风险,但中华饮食“药食同源”的烙印其实也早已划定了一个不可跑偏的范围——糖水并不一味取悦于味蕾和大脑的爽感,养生才是它奔赴的方向。

岭南地区一年到头潮湿闷热,没有严明的四季分别,除了爱喝老火煲汤,糖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进补。平日无论天气冷暖,都善用豆类、牛奶、坚果,以及富含胶质的食物,如银耳、桃胶等制作糖水,以达到滋润滋补的功效。从现代食品营养的角度来看,这些用料也确实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 陈皮绿豆沙

以陈皮绿豆沙为例,主料绿豆属于杂豆类、粗粮类,比起经过精加工后的白米和面粉,保留了更多的纤维和营养素,更能饱腹扛饿,不易引起血糖波动。辅料陈皮具有令人舒缓愉悦的芳香,食用能刺激唾液、胆汁的分泌,起到一定的消除胀气的作用。

如果是自家烹煮,想要更符合健康需求,其一,绿豆不必熬煮成“沙状”,“开花”即可,以免过多破坏豆子的纤维结构,导致营养素的流失。其二,控制好食量,可用一碗绿豆糖水替代一顿主食,每天食用50g~150g为佳,同理,包括糖的摄入量也不要贪多,一日上限不宜超过50g,以避免肥胖、龋齿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数据建议来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只要掌握好制作方法、食用份量,糖水养生绝非玄学,而是可以“鱼与熊掌兼得”的健康饮食之道。

双皮奶是提到糖水就能让人马上想到的一道入门单品,常和红豆、芒果组成红豆双皮奶、芒果双皮奶,或红豆芒果双拼,冷食热食俱佳。许多糖水也皆以牛奶作为基底,像是牛奶炖雪燕、炖桃胶、炖木瓜,既富营养,口味上也十分百搭。

▲ 红豆双皮奶

而在冬季,一碗与老姜相撞的姜撞奶更是必不可少。姜汁将牛奶浸染成透明的浅黄色,将辛辣的姜味蕴藏于醇香的奶皮,在食用过程中逐渐融化、释放,以至于让人感受到通身的温暖,沉浸于这份甜中带辣的奇妙搭配。

▲ 姜撞奶

食双皮奶必然要去广东顺德。当地出产的水牛奶是这碗看似无奇的乳制品的决胜法宝。和普通花牛奶相比,水牛奶的各项营养指标均占优势,乳质脂肪更易于奶皮的成形,也更富有一种清甜的奶香,口感香滑而无奶腥味。由此也衍生出炸鲜奶、炒牛奶,都成为当地享负盛名的美食名片。

广州糖水则是靠“二沙三糊”打出一片天下。“二沙”即指红豆沙和绿豆沙,“三糊”指芝麻糊、花生糊与核桃糊,由此发展出杏仁糊、米糊,以及糊类双拼,例如杏仁糊或花生糊与芝麻糊搭配出道的鸳鸯糊。

▲ 芝麻糊

既然是“糊”,追求的自然是绵密细腻的口感,考验的是手艺人的研磨功夫,以及对火候的把握,并通过事先翻炒等方法,将芝麻、花生、杏仁等食材自带的香气适宜的激发出来。天冷时食一碗香气扑腾的芝麻糊,添上几颗汤丸,柔滑的糊糊和糯叽叽的汤丸在口齿间连绵交替,愉悦了味蕾,也补充了身体御寒的能量。

▲ 鸳鸯糊

吃完广州、顺德的糖水,下一站当然要去潮州打卡。潮州的糖水又叫“甜汤”,十分直白的点明了当地糖水偏甜的口味喜好。潮汕粤东一带自古盛产蔗糖,因此用糖食糖也堪称极致,像是当地有一道名菜叫“糕烧番薯”,就是将红薯煮熟褪皮,然后浸泡在糖液中腌渍而成,每块番薯皆包裹着一抹化不开的浓情蜜意,甜度直追初恋,叫人永生难忘。

▲ 双皮奶制作过程

同理,当地人特别爱用番薯和一种当地特有的薯类——姜薯,做成番薯系糖水。又有用芋头、山药、莲子、龙眼、白果、银耳乃至和鸡蛋搭配,用红冰糖或白冰糖调味,熬煮成一碗五果汤,汤体浓郁,滋味甘甜。

如此嗜甜,自然要讨一个能够服众的意头和说法。像是当地婚宴,有的以糕烧双色(番薯 香芋)作为宴席的第一道菜品,取意“金玉满堂”,又以一道甜汤收尾,寓意“头尾甜”。每逢过年团圆,各家也少不了一碗温甜糖水作为压轴,是要食出新年幸福快乐的好彩头。

▲ 糕烧双色

作为糖水文化的三足鼎立之地,广西老表们就要朴实低调得多,但并不妨碍麾下的名号响亮,“清补凉”便是其中之一。

顾名思义,清补凉讲求清润补身,各地各户在用料上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少不了绿豆、莲子、茨实、薏米、银耳、百合等,这些食材大多具有较高的膳食纤维和多糖成分,对肠胃消化具有积极作用。其做法相对简单粗放,自己在家也能轻松料理,只需按序加入沸水中,以慢火炖煮一小时左右,最后用冰糖调味即可。而清补凉到了海南则加入了椰奶、椰肉,有的或又加入芋圆、冰粉以及西瓜、蜜瓜等水果,更适宜天热时食用。

▲ 清补凉

龟苓膏也是广西输出的代表作,名号已遍布于全国各大商超货架,常与炼奶、椰奶、蜂蜜等配搭为糖水呈现。作为典型的中医传统药膳,传统龟苓膏的主料中的确含有乌龟的腹甲,辅料是茯苓(或土茯苓)和其他一些讲求清热解毒的中药材,其口感类似胶冻、布丁,带有较重的苦药味。

▲ 龟苓膏

如今许多龟苓膏的含龟量已经少到忽略不计,而辅料是以金银花、甘草、罗汉果等味道清新的草本为主,基本褪去了苦味,但形态色泽和龟苓膏依然趋近,而这其实就是仙草冻。

仙草冻如同龟苓膏的平替品,尤其流行于福建、台湾乃至新加坡一带,当地亦将这类糖水称作烧仙草。仙草冻的黑色主要来自于一种叫做凉粉草的绿色植物(Mesona chinensis Benth),在熬煮过程中会自然发黑。弹滑的口感和草本复合的淡淡回甜,使它迅速成为各款糖水、奶茶搭配中的绝佳伴侣。

▲ 仙草冻配芋圆

许多人对糖水的第一印象也源自于香港影视,不管碰上什么麻烦或是到了如何紧要的关头,只要有人端出一份糖水,似乎就有了迎刃而解的契机。好比那句名言说道:“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那要怎样才能开心呢?要香港人选,当然还是食一碗糖水先啦。

▲ 五果汤

港式糖水传承自广州,同时也对其他地区的派系兼容并蓄。如果想在一个地方就把各式糖水吃全,香港肯定够格争到头把交椅。

不仅传承,港式糖水也讲求变革创新,杨枝甘露便是个中翘楚,既有芒果、西柚、沙田柚等取自传统岭南的时令水果,亦融合了西米、淡奶、芒果、雪糕等现代兴起的甜食,口味口感皆有丰富的层次,由此派生出的水果捞、芒果椰汁西米露、芒果雪球小丸子等一系列以鲜果、雪糕、冰沙、布丁等作为配搭入馔的新式糖水开始日益兴盛,辐射至内地乃至东南亚一带。

如今,各式甜点、奶茶已然大行其道,牢牢占据着城市步行街和商场最为精贵抢眼的C位,但糖水文化仍流传于那些独自支撑的地摊手推车、格调简朴的糖水铺,乃至每一个期盼平安幸福的家里。一碗糖水亘古不变的滋养着馥郁生机,只待人们坐下来细细品尝,没有失守退却的意思。

-END-

来源|美食台微信公众号、撰文:阿放、责编:王筱祎、部分图源网络

声明|文中图片、视频及内容均转自原文章,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过年最经典的2种糖果,你吃了吗?

花花绿绿的包装纸,甜甜蜜蜜的滋味,自带喜庆氛围的糖果,怎么能缺席春节呢?愿你吃下每颗糖,都会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来源丨unsplash

在回味这份甜蜜之时,你是否想过,糖有哪几种?糖果的口感是怎么做出来的?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1

糖从哪里来?

我们日常吃的米饭、面食、红薯中,含有较多葡萄糖,而水果、蜂蜜中含果糖多。葡萄糖和果糖都属于单糖,两者通过糖苷键结合在一起就是双糖——蔗糖。蔗糖在甜品和糖果制作中使用最广泛。

蔗糖的分子结构 来源丨维基百科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野外采集蜂蜜获取糖分,而在现代制糖产业中,糖用甜菜和甘蔗是主要的糖料作物。糖甜菜(Beta vugalis L.)属于黎科甜菜属(Beta),因其块根富含蔗糖成分而被用作制糖原料。我们平时在超市见到的食用甜菜,根茎都是红色的,而糖甜菜的根块是白色的,含糖量比食用甜菜的更高。甜菜具有耐寒、耐旱等特性,喜温凉气候,适宜生长在温带,因此在我国主要种植在北方地区,东北松嫩平原、内蒙河套灌区、新疆北部绿洲等都是甜菜的主要产区。

糖甜菜 来源丨百度图片

甘蔗是一种热带、亚热带作物,对热量、光照和水分条件要求较高,因此适宜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生长,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福建等地都广泛种植。其中,以广西的产量最多,占到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广西的糖蔗出糖率(约12%)高于全国平均值(约10.59%,1991~2002年统计数据)。也就是说,大约每8.3吨甘蔗,可榨取1吨蔗糖,所以广西被誉为“中国糖罐子”。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全世界,甘蔗都占据着制糖业的主导地位

广西的甘蔗 来源丨中国植物图像库 徐永福摄

除了甜菜和甘蔗,还有很多其他的制糖原料。比如在东南亚地区,人们将椰子的花序割开以收取糖液,糖液含有蔗糖,经过滤、熬制后就得到了椰糖。还有一种叫甜菊的草本植物,它的叶片含有菊糖苷,其甜度高(约为葡萄糖的430倍)而热量较低,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在我国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来源丨某购物网站

2

食糖到底有几种?

生活中常见的白糖、红糖、冰糖等食糖,其主要成分都是蔗糖。由于提取蔗糖的生产工艺不同,使得它们的含糖量、颜色有区别。

按照颜色差异,食糖可分为白糖、红糖和黄糖三种。白糖的杂质较少,颜色为白色;由于精炼程度不高,红糖和黄糖含有少量矿物质(钙、铁等)和有机物(维生素B2和胡萝卜素等),因此呈现为深褐色和棕黄色。

云南传统红糖 来源丨维基百科

蔗糖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食糖甜味的程度。白糖的蔗糖含量是最高的,可达95%以上,红糖次之,黄糖的蔗糖含量最低。因为红糖有特殊的焦糖味,常用来制作甜品,比如红糖糍耙、红糖发糕等,口感别有风味。

根据颗粒的大小,白糖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砂糖、绵糖、冰糖等。白砂糖就像白色的沙粒,质地坚硬、颗粒分明,它的蔗糖含量和纯度都是食糖中最高的,也是制作糖果的普遍原料。绵白糖的颗粒比白砂糖细小,质地绵软,遇水溶化快。冰糖的颗粒最大,呈透明状,是由砂糖经溶解、蒸法、浓缩等步骤后冷却结晶形成的,一般做菜上色用的就是冰糖。

砂糖、绵糖、冰糖的外观比较 来源|某购物网站

3

传统手工制作的经典糖果

现在的糖果种类繁多,你可能会挑花了眼。不过,总有那么几种糖,会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最甜美的回忆,让我们细数那些经典的糖。

1. 酥心糖

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婚礼上,都会看到酥心糖的身影。酥心糖的一大特点就是酥脆,轻轻一咬,糖就散开了,香味充盈在口腔中。

来源丨某购物网站

做酥心糖时首先要将白砂糖和麦芽糖进行熬制,得到糖浆。只有当原料配比和熬糖温度合适时,才能得到流动性好而含水又少的糖浆,这是保证酥糖酥脆度的基础。

其中一部分糖浆再加入花生酱或果酱,搅拌后进行拉酥工艺。拉酥就是将糖浆反复均匀地拉长,当糖浆里的孔隙越多,糖体就会变得更脆、易断。将没加辅料的糖浆进行拉抻,亮黄色的糖浆会逐渐变为白色,所以这个步骤也叫做“拉白”。等拉好的糖浆适当冷却后,将其包裹在拉酥后的糖体外面,一颗酥心糖就做好了,其外表平滑较硬,内部却十分酥脆。

手工拉酥 来源|潮州电视台天天好生活

还有一种叫龙须酥的糖,其制作过程与酥心糖相似,不过它的拉酥次数更多,形成更纤细的糖丝,所以口感比酥心糖更柔软、蓬松。

来源丨某购物网站

在没有机器的年代,拉酥是一项技术活,师傅需要经过多年的练习,才能掌握好技巧,做出品质优良的酥心糖。正是如此,酥心糖一度被认为是制作难度最高的糖果

2. 麦芽糖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前一段时间,就有人挑着担子四处吆喝着卖糖。听到敲糖时“叮当叮当”的声音,大家就知道,是麦芽糖来了。

制作麦芽糖的工序复杂,步骤较多,首先是准备原材料——麦芽和糯米。将三四厘米长的麦芽切碎,然后与浸泡、蒸熟后的糯米相混合,使其发酵。接下来就是榨糖水,即把发酵后的混合物滤去粗渣,得到的汁液就是糖水。

将糯米和麦芽搅拌在一起 来源|南安融媒

将糖水熬制成糖浆,这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必须要掌握好火候,既要将水分熬干,又要防止温度过高使糖变酸。这个过程中,糖浆的颜色会变成红褐色,质地也变得粘稠。糖浆出锅晾凉后,就可以“打糖”了。所谓的打糖,其实和前面说的“拉白”是一个道理,也叫做“拉糖”

熬煮糖浆 来源|南安融媒

打糖完成后,可以在糖团里撒上花生、瓜子仁、果干等,再揉搓成长条,最后剪成小块状。经过数十道工序,香甜细腻、有嚼劲的麦芽糖终于做好了,甜蜜的滋味来之不易啊。

来源丨某购物网站

糖果虽好,品品就好,可不要贪多哦。摄人过多的糖容易造成肥胖,小朋友还会长蛀牙,至于糖尿病患者,更要抵住甜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