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知识点(1型糖尿病的最新诊断标准)
全面认识1型糖尿病
该专栏主要以幻灯图片 语音的形式全面介绍1型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治疗,学习者既可以看到幻灯的内容和关键知识点,又能通过讲者的讲述,对相关的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和直观,便于学习和记忆,另外还会讲述临床相关病例和诊治的经验分享,使大家通过系统学习,对1型糖尿病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周颋, 就职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分泌性高血压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
中华糖尿病协会理事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慢病防控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功能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长期从事大众教育和科普工作,
2013年创建“协和周大夫聊健康”健康教育公众号,
2017年获得搜狐健康自媒体医生领袖荣誉称号,
2019年获头条号最具成长力创作者称号。
座右铭:“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
主要内容:
1型糖尿病概论
1型糖尿病发病机理
1型糖尿病的遗传特点
影响1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
1型2型糖尿病的鉴别
胰岛素自身抗体的意义
1型糖尿病的筛查
1型糖尿病的分类、特点
1型糖尿病的诊断
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胰岛自身抗体的种类、意义
糖尿病的饮食选择
。。。
可以根据大家的关注点随时增加内容
适合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基层医生、非内分泌专科医生及爱好者学习
每个人的收获会不一样,我想使糖尿病人能听懂,基础医生可以指导实践
糖尿病知识点普及,一定要记住。
上午诊室来了一位患者疑惑自己为什么最近吃得多,小便增多,体重却下降8斤左右。听到患者自诉初步判定是糖尿病。下面就说说关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及糖尿病类型。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比较复杂,至今未完全讲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发病。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分型方法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GDM)四类。
糖尿病与胰岛素有关系,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经血液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并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效应,在这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可以导致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
2型糖尿病的病因初时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逐渐过度到以胰岛素进行性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引起。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是在不同水平上(从环境因素到遗传因素或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病因学相对明确的一类高血糖状态。
妊娠糖尿病(GDM)是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不包括孕前已诊断或已患糖尿病的病人,后者应该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怎样知道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常见的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还有一些别的早期症状,比如可有皮肤瘙痒,特别是外阴瘙痒,还有的有视物模糊,不明原因的关节痛神经痛,还有伤口久治不愈合等等。还有一些无任何症状,体检查出或者因别的病情化验发现。
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诊断糖尿病? 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尿常规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胰岛B细胞功能检查、糖耐量试验。
最新糖尿病标准修改,包括诊断标准和用药方案!你吃对药了吗?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达4.63亿,中国糖尿病患者近1.22亿,高居全球首位,是国内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
2020年11月25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是迄今为止最新的中国版糖尿病防治指南。本次指南更新,结合了本土特色和国际临床证据,优化有关标准,非常“接地气”。
下面,小九梳理了几个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实用性解读
解读一:扩大了诊断标准过去,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直是作为血糖监测指标,如今更新了它的诊断价值,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也就是当HbA1c≥6.5%,也可以判断为糖尿病。
此外,还更新了蛋白尿的诊断价值,将其作为糖尿病风险增加的明确标志。
其中尿微量蛋白肌酐比值(UACR)是指南重点推荐的检测方法,UACR<30mg/g为阴性,30~300mg/g为微量蛋白尿,>300mg/g为显性蛋白尿。
注意,不管肾功能如何,只要出现微量蛋白尿,糖尿病患者慢性肾脏病(CKD)的风险便是中危;如果出现显性蛋白尿,风险就进展为高危。
新指南指出,治疗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除了药物干预以外,生活方式干预也很重要,是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大家也知道,饮食、运动、体重控制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有多么重要,小九总结了一些建议,帮助大家做到健康生活。
患者平时要适当锻炼,避免久坐,一周保持至少150分钟的运动时间,至于运动的方式可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如慢跑、打太极、骑车、快走都可以。同时,远离烟酒,控制盐的摄入量和保持愉悦的心态等。
其中,尤其要注意体重的控制,因为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超重/肥胖的患者要给自己定个减肥目标,大概3~6个月需要减轻体重5%-10%。
而如果是过于消瘦的患者,应定制一份合理的营养计划,适当增重。
解读三:二甲双胍仍是首选,更新并发症联合用药在降糖药当中,二甲双胍仍然是患者的第一首选,新指南更是强调了它的作用以及合并不同疾病的联合使用。
具体如下:
第一,如果没有禁忌,该药可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尤其是2型糖尿病,除了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第二,如果只吃一种降糖药无法很好地控制血糖,可以尝试2~3种降糖药联合使用,或者考虑胰岛素治疗。
第三,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心血管疾病,无论HbA1c达标与否、是否有个人不适,都建议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心血管疾病获益证据的GLP-1或SGLT2i。
第四,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肾病或心衰,也需要在使用此药的基础上加SGLT2i或GLP-1。
但每个人具体的情况不一样,也可能合并其他疾病,所以具体如何搭配,还需要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解读四:血糖控制目标纳入TIR新指南还增加了“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作为糖尿病的控制目标,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
这是什么意思呢?对照着上图,我们来简单解释一下。
2型糖尿病人在24小时以内,如果血糖能控制在3.9~10.0 mmol/L,或为3.9~7.8 mmol/L这个范围内达到70%的时间(约16.8小时),都算是合理的。不过,由于个人具体情况不一致,所以还需要关注低血糖以及血糖波动。
TIR是监测血糖的重要指标,虽然说不能完全代替HbA1c,但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血糖变化,减少血糖波动的影响,预防并发症。据研究,TIR每下降10%,微量白蛋白尿风险增加40%,视网膜病变风险增加64%。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健康人群相比约减少9年,发展到最后,约有70%的患者可因心梗、脑梗、冠心病、肾病等并发症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严格遵从医嘱服药,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只有这些都做好,才能有效控制住糖尿病。
*本文指南资料图均源于中华医学会
#39健康超能团##糖尿病#
参考资料: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重磅发布!九大更新要点抢先知,医脉通内分泌,2020-11-27
[3]一篇说透202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让您血糖达标,无并发症,医学论坛网内分泌,2020-12-0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