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睛模糊眼药水(糖尿病眼睛模糊怎么办可以恢复)
糖尿病眼病,视力模糊,别再乱用眼药水了,做好这两点最重要
糖尿病眼病,视力越来越模糊,很多患者会使用眼药水来缓解,但往往会发现刚开始有点效果,之后却越来越不明显,甚至病情还会加重。
这主要是因为阴虚燥热灼伤了眼部脉络。糖尿病人机体气血运行不畅,长期如此,耗损气阴,燥热内生,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濡养眼部,血溢脉外形成瘀血,阻塞眼部脉络,从而使糖尿病人出现视力模糊的现象。中医讲久病入络,糖尿病患病时间越长,眼部脉络越容易瘀滞,视力模糊也会越严重。这时候用眼药水是不起作用的。
所以糖尿病人一旦发现糖尿病眼病,有两大治疗重点:
一方面,眼部脉络,既要濡养又要疏通。通过调理气血的运行,打通眼部脉络的瘀堵,让气血能够顺畅地在眼部流通,为眼部组织提供充足的养分。另一方面,注重滋阴明目。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阴虚的情况,而阴虚会进一步影响眼部的健康。通过滋阴的方法,可以补充体内的阴液,改善阴虚状态,从而达到明目、保护视力的目的。
我曾接诊过一位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十来年了,视力模糊症状的出现也有半年多。患者刚开始用一些眼药水,但只能短期内缓解一下,整体效果不佳,而且视力越来越差,还伴有眼睛干涩、口渴多饮、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我看他舌干红,少苔,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肾阴虚兼血瘀。
在治疗上,我重用熟地、山茱萸滋补肝肾,配合枸杞子、菊花明目,再加入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打通眼部脉络的瘀堵。接着加入密蒙花、谷精草进一步明目,再加入石斛、麦冬滋阴生津。然后加入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改善失眠。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视力模糊的症状逐渐减轻,其他症状也有所改善。
当然了,中药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不可擅自服药。
看东西模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首选这3种药物,早知早改善视力
看东西模糊,感觉雾蒙蒙的,有的时候还有黑斑遮挡,最近29岁的小彭视力开始出现问题。以前她经常以自己5.0的视力向办公室戴眼镜的同事炫耀,这回她的视力也不好了,她以为是自己每天面对手机、电脑引起的近视,但到医院检查了一圈才发现是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检查结果让她惊慌失措,此前她并不知道自己患有二型糖尿病。
据了解,小彭是公司行政部门的白领,白天上班就对着电脑,一坐一整天,长期久坐,她回忆说自己上一次跑步还是5年前在上学的时候;下班她就抱着手机,刷微博、逛朋友圈、追综艺玩到凌晨才睡觉,睡眠不规律、睡眠时间也得不到保证;早饭不吃,到办公室吃零食,午饭和晚饭全靠外卖、路边摊上的小吃,饮食不规律且十分不健康;身高162的她体重已经从入职前的102斤长到了142斤。医生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说,小彭患有二型糖尿病并不意外,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在意料之中。
那么,到底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啥时候出现?不是到糖尿病中晚期才会有的并发症吗?患者应该如何改善呢?
一、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我们眼睛部位的视网膜是有无数的微血管组成的,糖尿病一旦发生,患者全身的血糖水平升高,视网膜也不会例外。
与其他部位的血管相比,构成视网膜的血管更加脆弱,升高的血糖会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增强氧化应激等方式引发血管病变,致使视网膜供血不足,形成微血管瘤、视网膜及玻璃体出血、微血管增殖等,导致患者出现看东西不清楚、视力下降、有闪光或黑影遮挡等视力问题,甚至会导致患者终身失明。
据统计,每3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个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发病率较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失明的首要关键因素,让我们不得不重视。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发生于任何时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有到了糖尿病的中晚期,糖尿病的并发症才会找上门来。但事实并非如此。临床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患者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在患病10年以上,但是该并发症可发生在糖尿病的任何时期。像小彭这样因为并发症出现到医院检查才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的也不在少数。
因此,我们日常应该注重自身的健康,定期体检。如果发现血糖异常的话,应该从以下几种方式来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第一,积极控制血糖稳定。除了坚持服用恰当的降糖药之外,保证必要的运动,选择营养均衡而热量不超标的饮食,高质量的失眠和良好的情绪也是需要兼顾的。
第二,注意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治疗是应对一切疾病的有效手段,确诊糖尿病之后,患者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肾脏病变筛查等,根据筛查的结果积极配合医生用药。
三、改善视网膜病变,首选这3种药物,早知早好!1、羟苯磺酸钙:保护血管
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抑制新生血管形成,抵抗氧化应激、缓解炎症改善血管功能等,发挥保护血管的功效。
用法:一天口服3次,一次50mg,注意严重肾功能不全需透析的患者要减药,关节疼痛、腹痛、腹泻是常见的不良反应。
2、舒洛地特:抗凝血
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抵抗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凝血药效。该药还能够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发挥抗血栓功效。
用法:每天吃药2次,每次一粒。注意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是需要禁用的。
3、康柏西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康柏西普是一种血管生长因子受体-抗体重组融合蛋白,通过抢占相关的受体和生长因子,发挥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等作用。
用法:经玻璃体进行腔内注射,推荐每次注射0.05ml的用药剂量。注意有严重的眼内炎症或者眼部、眼周感染的患者禁用该药物。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科学服用注意这4点
50多岁的张阿姨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已经有近20年的糖尿病病史,平时是三餐前注射胰岛素,但是没有规律监测血糖,所以血糖控制的情况一直不清楚。最近张阿姨感觉自己的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眼睛前面总是有黑色的“蚊子”飞过,而且眼睛经常干涩,刚开始她以为是干眼症犯了,于是买了点眼药水滴眼剂,但是过了1个月左右,张阿姨感觉自己的视力下降的厉害,近在眼前的东西也看不清了,于是赶紧来到医院。
医生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后发现张阿姨其实是得了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且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等都是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医生在给她调整了降糖方案后,同时开具了一种药物—羟苯磺酸钙,张阿姨很疑惑,反问医生她又不是缺钙,怎么开钙片呢?医生解释道羟苯磺酸钙并不是补钙用的,而是保护血管的药物,可以有效缓解和保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嘱咐张阿姨定期服用。张阿姨回家依据医嘱规律服药后,眼睛的症状明显缓解,视力也恢复了很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根据统计其在糖尿病患者重点发病率约在5%-13%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会逐渐升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信号,早期可能仅仅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但后期会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视力缺失,甚至完全失明,严重损害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临床上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原则是早发现、早干预,尽可能的延缓和阻止病变的发作,保留患者视力。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视网膜是我们眼睛内层所附着的一层神经膜,其本质是由大量的视觉细胞组成,内后黄斑、色素上皮层等多个结构,主要的作用就是收集和传递光信号,同时产生视觉信息给大脑,从而将外界信息反应在大脑中形成画面,是人体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视网膜主要依靠眼底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提供血供和营养,如果多种原因造成视网膜毛细血管发生破裂或者阻塞,则会严重影响视网膜的营养供应,进而造成视力减退、视觉缺失等表现,糖尿病就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本质是一种视网膜血管病,其根本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床血管改变,出现出血、渗漏或者闭塞,进而对视力造成损伤。
病理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由于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导致眼底组织出现缺氧,进而引起微血管功能性改变,导致视网膜和球结膜血管扩张,白蛋白由毛细血管壁漏出,诱发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等不适,但此时期的病变是可逆的,通过控制血糖、改善供血等对症处理,可以及时纠正。
但是如果没及时纠正,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出现类脂质渗出与小的视网膜内出血,甚至导致血管渗漏和闭塞,进而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直接导致突发性的失眠,或者局部视力缺失,而发展到这个程度往往是无法逆转的,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通常无效,需要通过手术干预才可以得到缓解。
综上所述,早发现、早治疗是临床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则,除了对于血糖的控制外,及时纠正眼底的血液供应也很关键,而羟苯磺酸钙就是临床常用于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之一。
二、羟苯磺酸钙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羟苯磺酸钙,临床又称为2,5-二羟基苯磺酸钙水合物,是改善微循环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以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点的疾病,其可以快速改善微循环状态,减轻患者临床表现,对于提高和保护视力、改善肾功能、保护末梢神经等具有重要作用。
药理学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对毛细血管的功能和结构进行调节,及时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有效治疗多种疾病。
1、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抑制组胺和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抑制其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同时‚增加血浆中血红蛋白的柔韧性‚,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有效减轻毛细血管的外渗和出血。
2、降低血液粘滞度
羟苯磺酸钙可以对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具有影响,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率,有效抑制缓激肽、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多种毛细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并且可以降低红细胞高聚性‚,激活纤维蛋白酶活性,从而降低血液的粘滞度,改善血液供应。
3、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是导致毛细血管发生阻塞的发病机制,也是导致微循环障碍很难得到改善的根本原因。羟苯磺酸钙可以通过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水平,从而阻止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且减轻毛细血管的病理性改变,改善供血水平,降低血栓和血管阻塞的风险。
三、羟苯磺酸钙可以治疗哪些疾病?由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微循环,因此对于因微循环障碍而诱发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常用羟苯磺酸钙治疗以下几种疾病。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羟苯磺酸钙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常用药物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在规范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改善和稳定视网膜病变,改善毛细血管的微循环状态,减轻黄斑水肿,从而有效提高和提高患者视力,降低失眠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建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以规律服用。
2、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也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本质也属于慢性微血管病变,因此也可以通过羟苯磺酸钙来进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在规范降糖的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改善其肌酐清除率,同时可以保护肾脏血管的完整性,从而有效减轻糖尿病对于肾脏的损害。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发生于四肢,患者表现为四肢出现感觉异常,严重时甚至产生剧烈的神经疼痛,而微循环障碍是诱发其发病的机制之一。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神经痛,同时可以通过改善四肢末端的微循环状态,改善末梢神经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有效保护神经。
4、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功能不全或者受损导致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出现迂曲、凸显的静脉,严重时甚至发生皮肤坏死、破溃。临床研究表明羟苯磺酸钙可以有效减轻静脉曲张的程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轻瘀血,同时可以缓解下肢疼痛、皮肤破溃等多种症状。
四、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注意4点羟苯磺酸钙作为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药,往往需要长期口服,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因此科学服用羟苯磺酸钙应依照以下4点原则。
1、注意剂量和服用方法
临床上的羟苯磺酸钙多为胶囊,规格有250mg、500mg等2种,临床建议在治疗时可以先从每次250mg,每日3次用起,观察治疗效果的同时留意是否有不良反应,在使用1个月后,调整为每次250mg,每日2次或者每次500mg,每日1次,长期口服。其次,由于羟苯磺酸钙对于胃肠具有刺激性,因此建议在吃饭时吞服,与食物一起消化,从而减轻胃肠刺激反应。
2、注意不良反应
羟苯磺酸钙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刺激,临床表现为服药后出现胃痛、恶心、胃部烧灼感等,含有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想吃饭等,如果出现上述反应则可以考虑减少用量,或者停药观察;其次,少数患者对于羟苯磺酸钙过敏,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对于这些敏感人群不建议使用羟苯磺酸钙。
3、注意特殊人群用药
羟苯磺酸钙禁用于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不建议儿童使用,因为缺乏相应的临床数据;老年人使用时一定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渐增加药物剂量,直至达到治疗效果;甲亢患者谨慎使用。
4、注意监测血钙、肝肾功能
长期口服羟苯磺酸钙的人群一定要定期检查血钙水平,防止发生高钙血症;其次,肝肾是羟苯磺酸钙的主要代谢场所,因此长期服用时一定要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发现异常则需要立刻调整药物剂量或者停药。
五、总结综上所述,羟苯磺酸钙作为改善微循环的常用药物,对于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但一定要注意是在规范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不能单独使用,同时要注意其对于胃肠道的刺激,监测血钙和肝肾功能,如果有异常及时向医生反应。
#心健康信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