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的护理诊断(二型糖尿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2型糖尿病最担心的是什么?怎么办?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不是脑梗,不是心脏病,这种病更危险!你要是问一个糖尿病患者:“你最怕什么?”十个有八个会告诉你:“怕脑梗,怕心梗,怕肾坏了。”
确实,这些并发症个个是“狠角色”,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更隐蔽、更棘手、更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糖尿病足。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足”,不以为然:“不就是脚烂了么?还能比心梗脑梗更严重?”可我要告诉你,这东西真不是闹着玩的。
你见过那些因为糖尿病足截肢的人吗?他们有的只是脚上起了个小水泡,没当回事,几个月后医生就告诉他们:“这腿保不住了。”
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让你一下子倒下,而是慢慢地把你推向深渊,让你一点点失去对身体的控制。糖尿病足,就是这么个“温水煮青蛙”的狠角色。
糖尿病足,怎么就成了“隐形杀手”?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血管像是被糖浆泡着,大血管渐渐堵,小血管慢慢死。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管一旦堵了,营养供不上,伤口就难以愈合。
再加上糖尿病损害神经,脚趾被磨破了都感觉不到,等发现时,往往已经感染化脓,甚至坏死。
更可怕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就像个“疲惫的大爷”,没啥战斗力,一个小伤口都可能变成“烂摊子”。普通人脚上扎根刺,最多红肿几天就好了,可糖尿病患者呢?
伤口一旦感染,细菌疯长,短短几周就可能扩散到骨头,甚至发展成败血症,直接要命。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30秒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因为糖尿病足截肢。更扎心的是,糖尿病患者一旦截肢,5年内死亡率高达50%,比某些癌症还高!你说,这东西可怕不?
为什么糖尿病足比脑梗、心梗还麻烦?
脑梗、心梗虽然凶猛,但它们来的时候往往“轰隆”一下,救得及时的话,还能恢复不少。
而糖尿病足则像“温柔的杀手”,一点点吞噬你的身体,让你毫无察觉。
1. 发现得晚,治起来难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脚上破个皮、起个水泡,根本不当回事。神经损伤让他们感觉不到疼痛,等到真的发现脚变黑、溃烂,往往已经发展成不可逆的坏疽。
2. 治疗周期长,花钱如流水
糖尿病足的伤口不像普通伤口,涂点药膏就能好,它的愈合速度比蜗牛还慢。
一个小伤口可能拖几个月甚至几年,期间要换药、清创,严重的还要高压氧治疗,一个治疗周期至少几万块,而且还不一定能保住这条腿。
3. 一旦截肢,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别以为截肢就算治好了,一旦截了肢,行动能力下降,肌肉萎缩,血糖更难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很多人截肢后,连上厕所都要人扶,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抑郁。
糖尿病患者,如何护住这双脚?
1. 每天检查双脚,别让小伤口变大问题
每天洗脚、擦干、检查,看看有没有红肿、水泡、裂口。
指甲别剪太短,不要自己处理鸡眼、老茧,这些小问题一旦感染,就可能要命。
2. 选对鞋袜,别让脚受罪
鞋子要宽松,袜子要透气,别穿太紧的鞋子,也别光脚走路,哪怕是在家里。脚一旦受伤,伤口愈合慢,容易感染。
3. 控好血糖,是最好的预防
血糖控制得越稳定,血管病变、神经损伤的风险就越低。把糖尿病管好了,糖尿病足自然就少来找你麻烦。
4. 避免烫伤,别用热水泡脚
很多糖尿病患者喜欢热水泡脚,但因为神经损伤,水温太高他们感受不到,结果一泡就烫伤了。水温最好控制在40度以下,先用手试试温度再泡。
5. 发现异常,立刻就医
脚上伤口超过两天还不愈合,颜色变深、流脓,或者脚趾发麻、发凉,别犹豫,立刻去医院!
结语:糖尿病足,不是小事!
糖尿病不是“疼”出来的,而是“拖”出来的。很多人以为不疼就没事,结果一拖再拖,拖到最后,连腿都没了。糖尿病足就是这么个“潜伏的恶魔”,不痛不痒,却能一步步把你推向深渊。
所以,糖友们,护好这双脚,就等于护住了你的未来!别让一个小小的水泡,毁掉你的生活。血糖控制好,脚护理好,你的人生还能走得更远、更稳!
参考文献:
1.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23版)
2.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足指南》
3. 《中华糖尿病杂志》相关论文
4. WHO《全球糖尿病足报告》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颠覆认知!2 型糖尿病不是一种病,而是六种,精准治疗迫在眉睫!
人们往往认为,血糖高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的。
但近年来,随着医学证据的更新与新型降糖药物的问世,引发高血糖的原因被不断“揪出”,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亚型也在逐步细分。对待高血糖的成因绝不能稀里糊涂,要找准源头,才能实现精准治疗。
在健康人的身体里,胰岛β细胞会按照所摄入葡萄糖的多与少,正常地分泌出足量胰岛素。如果胰岛素质量太差,降糖效果不佳;或者胰岛功能衰退,分泌不出足够的胰岛素,最后就会引发糖尿病。
“治疗2型糖尿病的前提是一定要进行亚型分类,不分型或分型没有分对,都会造成没有对因治疗,导致降糖、控糖效果差。”
如何精准分型?➡️➡️关注我,我都能帮你解决!!
判断高血糖的源头,有6个来源:胰岛素分泌不足、肠促胰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以上病因的同时出现、肾脏重吸收葡萄糖增加4倍、脂肪异位沉积。
首要的问题,是测定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判断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然而,人体内胰岛素代谢快,测定起来较为困难且准确性较低。已经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测定结果无法判定。而C肽是一种与胰岛素以1:1等分子量,从胰岛里面分泌出来的物质,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临床上,通常用C肽值,代表胰岛素的分泌量。
根据C肽水平的不同,结合患者的个体化特征,2型糖尿病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6种亚型。
01
胰岛素分泌不足型
这一类型是大家较为熟知、比较传统的2型糖尿病亚型,即胰岛功能差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完全不够,进而无法降低血糖。多发生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大、体型偏瘦的糖友身上,约占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25%。
一般来说,空腹C肽水平低于1纳克/毫升,可诊断为此类型的2型糖尿病。对于这类糖友,由于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单纯用口服药降糖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胰岛素。
02
胰岛素抵抗型
这类患者通常病程不长,伴有超重/肥胖、内脏脂肪多、脂肪肝或高血压等情况。其实,在测定空腹C肽水平时会发现,这类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总量非常高,空腹C肽水平高于2.5纳克/毫升。
但是,胰岛的降血糖作用却很差,发挥不了应有的降糖作用,也就是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这种亚型的患者约占2型糖尿病总数的25%。这种情况下,要想办法大幅度减脂,才能使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敏感起来。
此外,在治疗时,需要用一些胰岛素增敏剂,来缓解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再配合强化生活方式的管理,这类患者就非常有希望能够逆转2型糖尿病。
03
肠促胰素分泌不足
肠促胰素是由肠道细胞分泌出的两种激素——葡萄糖依赖性的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和胰高糖素样分泌多肽-1(GLP-1)。这两种激素都能起到保护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通常来说,如果肠促胰素分泌不足,那么餐后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出现明显障碍。“一些糖友的胰岛功能在空腹时还算正常,但是由于餐时肠促胰素分泌明显减少,导致了餐时胰岛素分泌远远不够,就会造成明显的餐后血糖升高。”空腹C肽水平在1.1——2.5纳克/毫升时,就属于肠促胰素不足型。这种类型约占到2型糖尿病的一半左右。
针对这类患者,在降糖的同时需要补充肠促胰素,相关药物目前有两大类。
一是DPP-4抑制剂,这是一种口服药,代表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
二是GLP-1受体激动剂,包括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都是能明显补充肠促胰素的。
04
混合型
临床上可能会遇到同时具有上述3种亚型的患者,我们定义为混合型,以下为常见的2种混合方式。
①2胰岛素分泌不足型(2A型) 胰岛素抵抗型(2C型):这类患者空腹C肽≤1.0μg/L且同时符合胰岛素抵抗临床评估。
②肠促胰素分泌不足型(2B型) 胰岛素抵抗型(2C型):这类患者空腹C肽在1.1——2.5μg/L范围内且同时符合胰岛素抵抗型的临床评估。
以上两种混合型患者的治疗仍以二甲双胍为主,采用胰岛素与GLP-1受体激动剂的复方制剂、TZD、SGLT2i等联合治疗通常有较好的效果,并且需要坚持改善生活方式,强化体重管理,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
05
早发型
早发T2DM是指发病年龄<40岁的T2DM,其中发病年龄<19岁为青少年起病的早发T2DM,19——40岁为成年起病的早发T2DM。中国13年来增长了4倍。
早发T2DM患者的临床结局往往更差,与晚发T2DM相比,早发T2DM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年轻的T2DM患者糖尿病肾脏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DKD)、DR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高于T1DM,糖尿病诊断年龄每下降1岁,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3%,微血管病变风险增加5%。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更具有侵袭性,其胰岛β细胞的衰竭更为迅速,治疗选择更加有限,对早发型(2E型)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管理非常重要,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利拉鲁肽、艾塞那肽。研究发现,达格列净、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和沙格列汀 二甲双胍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06
严重肥胖型(2F型)
BMI>35 kg/m2(亚裔人群BMI>32.5 kg/m2)。肥胖引起的体脂含量过高是IR和T2DM的重要原因[46],对于重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采取以减重为目的的各种治疗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药物、手术等。
代谢手术:对BMI≥35 kg/m2的T2DM患者的糖尿病缓解有效,减轻体重和糖尿病缓解的疗效似乎因手术类型而异。降糖药物可以采用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i、TZD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联合治疗,但一般不使用胰岛素。
替尔帕肽(Tirzepatide):是基于天然GIP序列生成的多功能多肽,它能够同时与GIP和GLP-1受体结合。平均半衰期为5 d,可以每周1次注射。GIP可增强GLP-1在抑制食物摄取和增强能量消耗方面的作用,从而降低患者体重10%——20.2%,腰围降幅为3.8——10.9 cm。与司美格鲁肽1 mg相比,更多降低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HDL-C水平。
SURPASS1、2研究显示,与司美格鲁肽相比,5、10和15 mg均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HOMA-IR,改善IR及减重21%。此外,由GIP、GLP-1和胰高糖素组成的“三重受体激动剂”Retatrutide 12 mg治疗组实现体重减轻≥5%、≥10%和≥15%的比例高达100%、93%和83%,平均减重可达24.2%。
总之,无论是新糖友还是老糖友,建议大家都到医院去测定空腹C肽,看看是哪一环节出了问题。
这样有助大家了解自己高血糖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精准治疗方案,尽早获益。
如果你有以下问题⬇️⬇️⬇️
·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
都可以关注我,跟我聊聊
邹大进教授授权发布
与二型糖尿病共处:一场需要勇气与智慧的漫长旅程
在被查出得了二型糖尿病之前,我的日子过得顺顺当当,就跟那平静的湖面似的,一点波澜都没有。红烧肉、西瓜、海鲜这些甜滋滋、油乎乎的好吃的,以前我可没少吃,每次吃都觉得特别满足,压根儿就没想到,这些 “甜蜜诱惑” 背后藏着大问题。那时候,我的生活作息也乱得很,晚上烧烤小啤酒,顿顿海鲜麻辣烫;要不就是通宵打游戏,跟队友一起 “冲锋陷阵”。至于运动,我连想都没想过,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当时的我,就像个啥都不懂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身体里正悄悄地发生着不好的变化。
直到有一天,我老是觉得口渴,喝多少水都不管用,就好像在大沙漠里走了很久一样;肚子也老是饿,那种饿的感觉就像有只野兽在肚子里乱咬;晚上还一趟趟地起夜,把原本好好的睡觉时间全给搅和了。我心里又疑惑又不安,就去了医院。当听到 “二型糖尿病” 这个陌生又吓人的词时,起初感觉自己的世界一下子就塌了,黑暗像潮水一样把我给淹没了,心里头全是害怕和无助。还抱有侥幸心里,现在医学那么发达,肯定能治好,最多以后少吃点,权当减肥。只是后来的日日慢慢的鞭醒了我这个幼稚而可笑的想法,现在想想,也真的是太无知。
一开始,我怎么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总觉得是医生弄错了。我到处打听,跑了好多家医院复查,心里盼着能听到不一样的结果。可是,每家医院给出的诊断都一样。那阵子,我心里特别难受,不停地怀疑自己,心情差到了极点,就好像掉进了一个没有尽头的黑暗深渊,怎么也找不到一点光亮。
确诊之后,我经历了一段失眠的日子,反复思索后逐渐意识到,逃避无法解决问题,直面疾病才是唯一的选择。这一决策虽然艰难,却开启了我生活的新阶段。当我最终下定决心时,内心如同被微光点亮,这一丝光亮虽微弱,却足以支撑我继续前行。
从那以后,我的生活彻底变了样。吃饭成了我和糖尿病 “打仗” 的重要战场。以前那些让我馋得不行的好吃的,现在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不能吃了。米饭不能像以前那样随便吃,得控制量;水果也得挑含糖少的买,那些什么哈密瓜,释迦果,西瓜等等,基本就不会再停留。每顿饭都让我特别为难,看着桌上那些香喷喷的菜,还得时刻提醒自己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这种克制和纠结的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为了把饮食控制好,我开始认认真真地研究食物的营养成分表,学习各种食材对血糖的影响,以至于自己都快成为半个营养学家,任何一种常见的食物我都能娓娓而来他的结构,含糖量。努力搭配出既营养又能让血糖稳定的饭菜。
除了严格把控饮食,运动也成为我每日生活的必修课。无论工作多么繁重,身体多么疲惫,我都坚持抽出时间去跑步、健身。起初,运动对我而言是一场艰难的挑战。仅仅跑了几步,我便气喘吁吁,心跳如鼓,仿佛要冲破胸膛,双腿更是沉重得如同注铅,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难,全身难受不堪。但我深知,唯有坚持运动,才能有效控制病情,为自己的健康赢得更多可能。因此,我精心制定了一份详尽的运动计划,从最初的短距离慢跑开始,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时长与强度。过程中,汗水常常湿透衣衫,然而每一次咬牙坚持下来,我都能真切感受到身体逐渐焕发出的活力,心中也随之增添了一份战胜病魔的坚定信念。
每天按时吃药、测血糖,这已经成了我生活里固定的事儿。每次拿起血糖仪,看着上面显示的数字,我的心情也跟着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要是血糖数字在正常范围内,我就觉得挺高兴,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可要是数字不太好,担心和着急一下子就涌上心头,心里就开始胡思乱想,是不是自己哪儿做得不对?是不是病情又严重了?这种对病情不确定的担心,就像一把刀悬在心里,一直折磨着我,让我一刻都不得安宁。而且,长期治疗的费用也是个大问题,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压力。买药要钱,定期体检要钱,血糖仪和试纸这些东西也都得花钱。时间一长,这些费用加起来可不是个小数目。为了省钱,我只能在生活的其他方面能省就省。有时候,因为担心费用的事儿,连要不要换个更好的治疗方案都得犹豫半天。经济上的压力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可就算这样,我也从来没想过放弃治疗,因为我知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在和二型糖尿病斗争的路上,我不光要忍受身体上的难受和心里的压力,还得面对周围人不理解带来的委屈。有些人看问题太简单,张口就说:“你就是太懒、太能吃了,才会得这个病。” 这些话就像一根根刺,扎得我心里特别疼。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为了控制病情付出了多少努力,不明白我在吃饭的时候有多纠结,也看不到我在运动场上流了多少汗。还有一些以前的朋友,因为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和他们一起放开了吃喝,慢慢地就跟我疏远了。以前那么好的朋友关系,因为这场病变得这么脆弱。每次看到他们在朋友圈里发聚会的开心照片,再看看自己,只能一个人面对疾病,那种孤单的感觉一下子就把我包围了,心里特别失落、特别难过。
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把我打倒。在那些孤单、无助的日子里,我明白了,只有把糖尿病的知识学透了,才能更好地对付这个病。于是,我就像饿了很久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拼命地学习二型糖尿病的知识。我看专业的医学书,在权威的医学网站上查资料,还看各种科普视频。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糖尿病是怎么得的、有啥症状、该怎么治疗,还有平时生活里该怎么护理。随着知道的越来越多,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不像刚开始那样,只知道害怕了。我知道了哪些生活习惯会影响血糖,哪些食物能让血糖稳定下来,也知道了该怎么正确地运动和吃药。这些知识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和病魔斗争的路,让我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偶然加入了一些糖尿病患者的交流群。在这个小小的网络世界里,我认识了好多和我有一样经历的人。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年龄、职业、生活背景都不一样,但是都因为二型糖尿病这个共同的敌人走到了一起。在这里,大家都不藏着掖着,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都拿出来分享。有人分享控制饮食的小窍门,有人讲讲自己运动时候的有趣事儿,还有人说说怎么应对生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当我因为血糖控制不好而心情不好的时候,群里的朋友们就会给我发鼓励的话,还跟我分享他们是怎么克服困难的。在这个交流群里,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就好像找到了一群一起并肩作战的好战友。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一起面对生活里的各种挑战。这种来自病友们的温暖和支持,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信心,也让我更坚定了战胜病魔的决心。
二型糖尿病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这些患者都是勇敢的战士。虽然这条路特别难走,到处都是坎坷,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积极地去面对,就一定能战胜它。我相信,只要我们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吃合适的饭,坚持运动,按时治疗,就一定能过上健康、快乐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