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糖尿病的护理论文(有关糖尿病护理的课题有哪些题目)
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的构建与运行效果评价
构建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并评价其运行效果,为探索糖尿病高级护理实践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编者按
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人数居全球第一,患病总人数高达 1 亿以上。目前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和管理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到 2030 年基本实现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的战略目标。由于糖尿病患者人群基数大,需要接受的治疗和健康教育内容多、管理时间长,且糖尿病患者依从性不佳 ;糖尿病相关循证意见不断更新,从事糖尿病管理相关工作的护士糖尿病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等原因,需要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不断接受科学培训及考核管理,以对糖尿病患者用同质化、专业化的方法进行持续管理。本期特别策划对我国糖尿病专科护士的现状及发展、胰岛素注射部位选择的临床实践、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多学科协作血糖管理模式、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的构建与运行及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报道,以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现存的问题,同时探索适合我国的糖尿病护理模式,为广大护理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患者的自我管理及规范治疗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所以专业人员提供的整合性医疗护理服务十分必要。护理工作室为患者提供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护理服务,并在护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北京市改善医疗服务规范服务行为2019年行动计划》要求北京市市属医院应在前期专科护理门诊的基础上细化诊疗内容、优化就诊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学科发展,建成一批以护理专家姓名命名的护理工作室,为患者提供优质品牌护理服务。
本院在此背景下构建了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获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首批认定授牌,经过2年的运行实践,在患者服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的构建
(1)护理工作室团队的组建及职责分工
组建以糖尿病个案管理师为主导的护理工作室多学科协作团队:共有7名成员,包括1名工作室领军人、2名内分泌科医生、1名专职糖尿病个案管理师、1名营养师、2名糖尿病专科护士。具体选聘标准及职责分工见下图。
(2)医院支持措施
护理工作室得到医院4方面的支持措施。①政策支持 ;②人才培养支持;③工作室场地及设备支持;④信息化建设支持。具体内容见下图。
(3)制定护理工作室管理制度
护理部制定个案管理师岗位管理制度,包括“个案管理师考核办法” 等,对个案管理师岗位进行规范管理;护理工作室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包括“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团队成员岗位职责” “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工作计划” “糖尿病个案管理收案、结案标准” “糖尿病个案管理标准作业流程” “糖尿病个案管理细则”。
2 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的运行及评价
(1)护理工作室的预约及就诊流程
个案管理师在护理工作室出诊时间固定且于固定时间在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诊。患者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实名制预约挂号,也可以通过门诊医师开具的转介医嘱单进行转诊,对于复诊患者,个案管理信息系统按计划发送复诊提醒,患者收到提醒可致电个案管理师预约复诊。医联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如病情需要向上转诊,可由社区工作人员联系个案管理师。
(2)护理工作室服务内容及程序
糖尿病个案管理,包括收案、管案、结案等流程。糖尿病个案管理师对医师转介、符合收案标准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收案,收案标准及流程见下图。糖尿病个案管理师按照制定的个案管理计划,主导追踪管案,管案周期为1年。管案满1年后,经团队评估患者自我管理及指标控制均达到目标,由个案管理师办理结案,转入每年随访队列。
糖尿病护理咨询。通过开设糖尿病个案管理门诊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护理咨询服务。
(3)个案管理评价指标及测量方法
个案管理评价包括结构面、过程面和结果面3方面指标。指标具体内容及测量方法见下图。
(4)糖尿病同伴支持
每周二上午9:00-10:00在护理工作室诊室举办小组教育讲座,以“糖尿病看图对话”的形式开展讨论参与式教育,每次10人左右。成立病友会,每月举办系列活动,建立糖友会微信群,为糖尿病患者搭建同伴支持与医护患沟通交流平台,分享控糖经验。
(5)糖尿病科普传播
创建“个案管理师微科普”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由护理工作室团队成员撰写糖尿病科普推文、录制科普短视频并发布。定期举办线上科普直播及线下社区科普义诊活动。
3 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的运行效果
(1)护理工作室糖尿病患者服务量
自2019年护理工作室运行后,患者服务量逐年增加,2020年和 2019年相比,门诊量增长28.3%,收案量增长47.4%,服务人次增长29.0%,累计为621例糖尿病患者建立个案管理档案,见下图表 1。
(2)护理工作室糖尿病个案管理效果
个案管理过程面指标中,2020年留治率较2019年提高, 转院率、失联率及中断率均较2019年下降(P<0.05),见表2。结果面指标中,HbA1c检测率、HbA1c控制良好率均提高,HbA1c控制不良率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P<0.05),见表 3。
(3)护理工作室人才培养、教学成果与科研产出
通过护理工作室搭建的平台,在工作室领军人的学科引领下,本工作室培养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专科护士师资2名,“中国糖尿病教育者培训项目”认证糖尿病教育者2名,糖尿病“看图对话”高级辅导员2名,胰岛素泵师师资1名;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糖尿病个案管理师临床实践培训学员42名,为医联体社区卫生机构培养慢性病管理个案管理人才6名。承办多项国家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积极推广糖尿病个案管理实践经验。团队科研能力均显著提升,获批多项院级、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累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国内外会议口头交流及壁报论文11篇,其中3篇会议论文获优秀论文奖,申请专利1项,主编专著1部,参与编写指南 / 共识2篇,提升了我院在糖尿病专科护理及个案管理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4
讨论
(1)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符合患者需求,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
护理工作室运行后,患者服务量显著增加,服务人次由2019年的5873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7576人次,增长了29.0%,患者满意度提高。可见糖尿病患者对专业化的护理服务需求迫切,而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能满足患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对护理工作室621例纳入个案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各项质量评价指标分析显示,患者留治率提高,转院率、失联率及中断率下降,患者HbA1c检测率、HbA1c控制良好率均提高,HbA1c控制不良率下降,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2)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助力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发展
护理工作室在满足患者健康需求的同时,也为专科护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体现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使护理人员向能力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化,有助于推动护理学科发展。
(3)糖尿病个案管理护理工作室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护理工作室的建立是护理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代表着护理工作内涵的延伸,但作为新兴事物,我国护理工作室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护理工作室开设及运行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具体见下图。
现附上全文照片,以飨读者:
为临床护士和护理管理者提供实用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始终是《中国护理管理》杂志社全体成员努力的方向。《中国护理管理》每期定价26元,订阅全年杂志仅312元!
识别下方小程序码,跳转至中国护理管理"微店"付款订购《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文章来源
《中国护理管理》2021年第8期特别策划: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
用温情与专业诠释护理价值——记启东市人民医院糖尿病护理专科小组
众所周知,糖尿病长期控制不佳会引起心、眼、肾等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负担,加强糖尿病患者管理急不可待。2012年,启东市人民医院糖尿病护理专科小组成立。糖尿病护理专科护士说:糖尿病除了遗传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我们要不厌其烦健康科普教育,日复一日,看似平凡,功在千秋。
糖尿病专科护士,会诊给出饮食建议
俗话说:“365行,行行出状元”。专科小组自成立以来多次院内会诊,给出最多的建议就是饮食配比。记得,神经内科一位老奶奶,因为中风后无法进食,靠胃管鼻饲1天6次,血糖控制很不稳定,家属很焦急。接到会诊通知后,专科护理小组结合病情给予正确的饮食和糖尿病知识指导,建议三餐正餐定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蔬菜合理搭配,两餐之间加餐以菜汤、蒸蛋等不含主食的食物,经过调理,患者血糖值逐渐控制平稳。用专科护士的话说:“每天重复科普,就像僧人在传经送道,能帮助一人都是好的。”
互联网助力糖尿病专科护理团队
糖尿病管理关乎生活的每个细节,为了方便解答糖尿病病人的疑惑,护理专科小组建立了“糖友微信群”,24小时在线解答怎么吃?怎么运动?怎么打胰岛素针?怎么测血糖值?等等问题,解决了病人来回奔波医院之苦,变成了病人身边的“家庭医生”。微信群里学习气氛浓厚,经常有人提问,互相讨论,彼此鼓励,真正建立起了“糖友之家”。
2018年,医院获批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借此契机,糖尿病护理专科护士在门诊二楼开设糖尿病护理教育门诊,每周一至周六上午开诊。依托MMC中心打通线上线下就诊平台,使启东患者的治疗接轨国内前沿,实现“一个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个标准”,为所有纳入中心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持续性规范化管理,享受专业的指导,快速检测,系统的数据分析,规范化的疾病诊疗及长期跟踪随访,让2500多名糖尿病患者受益。
做好专科护理,让病人实实在在获益
9年来,专科护理小组普及并发症预防知识;自我管理的注意事项;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及处理;纠正了不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步骤;教会无痛的动态血糖监测;术后饮食管理;特殊患者的血糖控制案例分享等知识,让糖友们看到了希望,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实实在在受益。
创新举措和经验积累获得同行认可,2019年举办江苏省继续教育培训班《MMC模式下县域糖尿病管理新进展》,2020年在江苏省医院协会组织的品管圈比赛中,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凭借《提高MMC管理模式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获三等奖好成绩。近年来,获批南通市科技局科研立项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表糖尿病相关论文数篇。
创出护理专科特色是糖尿病护理专科护士的追求,满足启东3万糖友的护理需求是糖尿病护理专科护士的使命。她们用温情与专业诠释护理价值,用实践证明护理在生命健康全周期管理中的意义。
无糖并非不含糖,长期喝会有健康隐患吗?
“无糖的更健康”似乎正在成为更多人认可的观念,因此添加了代糖的无糖饮料越来越容易获得,越来越多追求健康的消费者愿意为其付账买单。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关于无糖饮料的健康风险屡上热搜榜,并引发大众讨论:“无糖饮料为何会比有糖饮料危害更大?”“长期喝无糖饮料有哪些危害?”
添加了代糖的无糖饮料为何成为健康争议的“靶点”?无糖饮料到底更加健康,还是更加不健康?
从有糖到无糖,中国居民的营养观念变化
广义来说,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种,既存在于白糖、红糖等名字带糖的食品中,也存在于馒头、米饭、糕点、水果等常见食物中,所谓有糖饮料或者无糖饮料,一般是看其有无额外的添加糖。
早在1989年,我国就首次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并于1997年、2007年、2016年做了修订,2022年最新发布的指南则是第五个版本。不断更新变化的指南既是对国民的健康饮食建议,也反映了多年来营养学界以及大众对各类营养素的认知变化。
来源:中国营养学会官网
以添加糖为例,2007版,虽然提到“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但并没有对糖的摄入量提出要求。根据中国网当时卫生部专题发布会的会议实录,专家对此解释:“从膳食结构来讲,我们食糖的摄入量非常少,不像西方吃那么多。” 但在2016版和2022版中,指南均强调“控糖限酒”,并提出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读大学时,一位老教授在公共营养学课程上说,咱们中国人添加糖吃得还很少,不用考虑。”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顾中一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1997版膳食指南没有提到“添加糖”的内容,到了2007年,国内指南提到“合理运动、控制肥胖”的问题,此后2010年美国膳食指南提到在要戒的饮食成分中提到“添加糖”,世界卫生组织还发布过有关控制“游离糖”摄入的指南,近十年大家对“糖”这件事情越来越重视,意识到需要控糖少糖,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糖饮料开始受到推崇。
对于无糖饮料的推崇并未一直持续,近些年,无糖饮料的健康风险频繁被提及。
无糖饮料长期喝,也可能有健康隐患
关于无糖饮料的健康隐患,公开的研究结果并不少见。
今年2月28日,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与心脏病事件相关。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在1157名经过心脏病风险评估、有3年结局数据的人群中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团队观察到多种人工甜味剂(尤其是赤藓糖醇)的化合物水平在三年随访中与未来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增加有关。
该团队还进行了另一项实验,发现赤藓糖醇对血栓风险升高有影响。在8名健康志愿者摄入30克赤藓糖醇饮料后,研究人员检验其血浆水平,发现所有志愿者的赤藓糖醇水平持续增加,在2-3天里超过了凝血风险增加的阈值。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现或可表明赤藓糖醇水平提高与血栓风险升高相关。但他们也指出,此次研究的阵列中心血管风险因子发生率偏高,仍需确认对明显健康的受试者进行更长期随访中是否能观察到类似结果。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2020年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也显示了人工甜味剂可能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该研究在对超过10万名受试者随访10年后,与不喝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群相比,喝人工甜味剂饮料最多(中位数为每天176.7毫升)的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32%。这项研究同样提示,代糖饮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替代品。
除了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代糖还可能影响人的血糖水平。2022年8月,《细胞》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某些代糖不仅会影响人体微生物组成,还会影响外周血循环中的分子,继而影响个体对葡萄糖的耐受程度。
《细胞》杂志研究论文
2019年12月,美国糖尿病协会旗下期刊《糖尿病护理》发表的论文对近20万人追踪超过20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样指向代糖饮料背后的糖尿病风险。研究结果显示,从含糖饮料改成喝人造甜味剂、零热量/低热量的代糖饮料,并没有改变这些人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最好的选择是直接饮用不含甜味剂的茶、咖啡、牛奶等。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研究论文
如何理解长期喝无糖饮料的健康隐患?
此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很多研究发现,长期喝无糖饮料,如果它是加了甜味剂,比如说像三氯蔗糖、阿斯巴甜、木糖醇等等,这些含有甜味的代糖饮料,它和含糖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发生方面,并没有本质区别。相反这些无糖的、甜的饮料,在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方面,可能比我们喝甜的含糖的饮料危害会更大。”
对于无糖饮料健康风险的机制,母义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学界并没有十分清楚背后确切的机制,仅从目前的研究或者文献来看,有几种普遍认可的解释,其中一个是虽然无糖饮料的甜不是真正添加了糖,而是加了合成或天然的甜味剂,但是甜这个味道本身就会刺激大脑,让人更有食欲,吃更多东西,包括其他甜食,久而久之,导致体重增加,甚至肥胖,成为许多疾病的高危因素。此外,当一个人开始吃更多甜食,长期也会导致胰岛素对葡萄糖的反应性变差,最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表现为血糖升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交平台上,有糖尿病患者喝无糖饮料后通过测不同时间的血糖值,进而判断一款饮料对血糖以及健康的影响。对此,母义明强调,无糖饮料本身没有能量或者能量很低,喝一次的确不会像有糖饮料一样,引起血糖升高。目前强调无糖饮料的潜在风险,大都是基于长期大量喝的前提,“长期是以年为单位,目前的研究也都是按照年得出的结论,”偶尔喝一次,血糖没有变化,并不意味着长期没有风险。
顾中一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指出,讨论无糖饮料健康与否,主要还是看其长期影响,比如对糖尿病等慢病的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总体的人类健康干预的角度,无糖饮料可能只是很小的方面,影响没有特别大。具体判断一款饮料是否更健康或更不健康,得看与什么饮品对比,背后也涉及剂量、人群、关注不同的方面等多方面的差异。
面临争议的无糖饮料,大众还能不能喝?
“我这么长时间没有吃过甜的,饮料也没喝过,您看推荐我能喝点啥?”
作为国内内分泌领域的专家,母义明每年都要接诊很多糖尿病患者,其中不少患者也会问到是否可以喝点无糖饮料的问题。母义明给出的回答通常是:可以偶尔尝一下,但不要长期喝,一定要自律。
母义明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人类获取到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加之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大家对糖的认识也越来越充分,“你说糖不好吗?大脑离开糖几秒钟就晕了”,一种食物或者营养成分的健康与否,实际上很多时候都要一分为二来看,背后主要是剂量的问题。
“从安全角度来说,无糖饮料没问题,但最好还是喝白水,不喝任何甜味饮料。”顾中一曾在营养科普文章中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对于原本就表现为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群体,顾中一表示,加入代糖的无糖饮料,不会让人的血糖立刻升高,也不像一些人宣称的刺激胰岛素,甚至有降血糖的作用。相比加入普通添加糖的饮料,这类非营养型的甜味剂饮料是安全的,糖尿病患者也是可以喝的,这是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角度来判断,可以作为过渡到健康饮食阶段性的替代品。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长期喝无糖饮料也会影响血糖水平。
顾中一认为,围绕无糖饮料的健康问题,科学界还会一直去研究,对于大众来说,面对不断更新的研究结果,不必过于紧张,跟着主流观点和最新指南,听结论即可。当然,生活中,依然需要去学习更多营养知识,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搭配。(记者 李潇潇)
来源: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