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十点(糖尿病十点几严重吗)

营养师王思露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按3招吃水果,不升高血糖还能保护血管

对于糖尿病人群而言,总是会“闻糖色变”。我们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1.6%,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这些数据足以让大家重视糖尿病。

吃的糖多就会得糖尿病吗?

此言论存在科学误区。在机体降糖这件事情上,“胰岛素”是一种很重要的物质;胰岛素是机体当中的“降糖激素”,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才会“发生”。当体内的胰岛素出现问题之后,患者就不能有效控制自身血糖,患者血浆葡萄糖水平持续升高,就会诱发糖尿病;家庭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的患病有密切关系。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对于那些胰岛功能受到破坏的人群而言,就算是不吃糖,血糖也有可能被升高。

换而言之,健康人群的胰岛是正常,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是正常的,那就算吃了糖之后也可以正常被分解,血糖并不会因此过分飙升,人并不会因为吃了糖就患上了糖尿病。

就算是已经患上糖尿病的人群,也要注意不能严格禁糖;综合改善自身状况,限制高热量饮食、加强运动、定期监测,合理防控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吃水果,砂糖橘同样可以吃:

水果是一种营养物质较为丰富的食物,其中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植物色素等营养物质,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食用后皆会收获较多的益处。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水果完全可以吃,但要科学选择,推荐糖友要尽量选择“低GI的水果”。以西瓜、青梅、甜瓜等水果为代表的水果含糖量很低,其含糖量都在5%以下,推荐糖友多选择这样的水果;以砂糖橘、柚子、葡萄、柠檬、橙子、梨、菠萝、枇杷、苹果等家常水果为例的水果含糖量属“中等”,其含糖量为6%—15%,糖友可以少吃一点;香蕉、石榴、大枣属于“高糖水果”,其含糖量均在16%以上,需要糖友严格限量,特别是经过加工的蜜枣、葡萄干、柿饼以及果脯等食品,最好可以不吃。

糖友吃水果,需要谨慎作为:
  • 在血糖控制比较理想的前提下,适量品鉴水果:

当糖友的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 /L以下,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控制在10mmol /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以下,而且生活中并不会经常发生低血糖或者高血糖的情况,水果即可以放心吃,当然前提是限量、适时且靠谱选择。

  • 明确吃水果的时间,不可乱吃:

时间是糖友吃水果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的因素。推荐糖友在两餐之间食用水果,上午十点或下午三点左右皆是不错的“食果时间”。

需要糖友留神的是,单次摄入太多的碳水化合物会增加胰腺的负担,不建议各位在餐前或者餐后立即食用水果。

  • 限量 分次,靠谱食用水果:

毋庸置疑,糖友吃水果的量理应要比健康人群少一些;综合考虑,推荐糖友单日食用水果的量不超过200克,吃水果的同时还要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另外,水果分次食用,更利于血糖的稳定,推荐糖友可以分2—3次食用当日水果,例如上午吃100克、下午吃100克,解馋的同时也可以避免血糖过分波动。

通过此文,您会发现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无论是砂糖橘还是苹果,吃水果需要注意时间和食用量,另外需要适当挑选。靠谱食用水果,避免血糖的过分波动,水果很有营养,糖友应该食用。安全+靠谱,糖友会靠谱地拥抱健康。

注:王思露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糖友运动要找准“黄金时间”,记住“一、三、五、七”运动口诀

糖友运动也有“黄金时间”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周后德

糖尿病患者能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运动呢?

答案是:不能!除了要进行运动种类、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患者并发症等多方面的评估外,运动时间点的把握也很重要,尤其是不同时间点的运动对血糖的改善。另外还需避免血糖出现大的波动。

糖友要选择合理的运动时段

很多人会迷惑,我到底什么时候运动更合适?

对于常人来说,在保证各关节不受损的情况下,每个时间点都可以,只要运动,就能获益。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时间选择需要更加精准。

有糖友可能会问:

是餐前好还是餐后好?

晚餐后多久运动降糖效果好?

餐后半小时、一小时还是两小时?

其实,不论运动时间是选择在早上、下午还是晚上,每个时间点的运动都能使人获益。早晨虽然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但由于现代化的都市各种废气大都在白天排放,经过一个晚上的减排,早晨的空气质量反而相对较好,对于血脂升高的人群更有益。

中午11点到下午3点的户外有氧运动,不但能起到运动本身的效果,而且通过晒太阳可以增加皮肤合成维生素D并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对各种类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都有好处。

晚上在7点到8点之间锻炼比较适宜。此时空气中氧的含量相对较高,晚餐后进行短时中强度运动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但对于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的人群,不要选择在晚上室外运动,黑暗的环境会增加意外受伤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晚餐后1小时运动可能对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更有利。餐后90分钟运动,降糖效果更优。餐后运动开始越晚,运动后低血糖风险越高。晚餐后运动是导致夜间严重低血糖的重要原因,对于有低血糖风险尤其是发生过低血糖的糖友,不宜太晚运动,推荐餐后30分钟即开始运动。

不同种类运动时间点需精准

运动种类可分为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混合有氧运动等,每种运动对血糖调控的时间点也不一样,糖友可以先监测自己24小时血糖变化的规律,再来选择不同种类运动的最佳时间段。

一般来说,对于有氧运动,血糖的变化趋势是大约运动后40分钟开始逐步下降。而对于混合有氧运动,25~50分钟血糖会有一个小幅上扬,然后下降。对于高强度抗阻运动(无氧运动),运动后15~20分钟血糖会明显升高。因而对于餐后1~2小时血糖有明显增高的糖友,不宜选择餐后0.5~2小时进行高强度抗阻运动。同时,对于血糖较高尚未控制的人群,要以有氧运动为主。由于餐后血糖也会升高,对于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未达标的人群,混合有氧运动或者抗阻运动可选择餐前运动。

对于结构化的运动和锻炼,我们需要有运动时间点的选择;而对于非结构化的平时不称为运动的“运动”,比如,从座位上站起伸个懒腰、走到附近去取一个快递或快餐、取块抹布擦一擦灰尘等、帮家人或同事起身泡一杯茶,也可视作人体的一种“运动”,鼓励这种运动随时随地进行。对于有相关并发症的人群,要做好及时防护,避免因运动而导致的伤害。这种日常生活中家务活式的“运动”,对于久坐的人群尤其获益。建议长期需要久坐的糖友,在家里、办公室或工作单位放一个定时器,无论在什么时间点,每隔一个小时就站起来活动一下,益莫大焉。

运动前后要“热身”与“休整”

大家都知道“热身运动”这个词,也就是正式运动前的准备运动。运动的种类不同,运动前热身的方式也不一样,但热身运动的时间点选择基本一致,都是在正式运动前5~10分钟。比如跑步前5分钟,要先做一些伸展运动,再慢走到逐步加快频率。

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意外。这样不但可以避免运动对机体的损伤,也可以增加最大心率,以及呼吸的深度与频率,继而增加全身尤其是肌肉中血液流量,使得血液氧气和血中营养给肌肉,肌肉组织耗能增多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运动快要结束时,要选择缓慢渐进式的结束方式,不要突然停止运动。剧烈运动后突然蹲下来或坐下来休息都是错误的,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增加晕厥、跌倒的风险。

因此,要提前规划好运动时间,比如在快跑结束前20分钟,逐渐改成慢跑3~5分钟,快走3~5分钟,慢走5分钟,伸腰、踢腿等动作3~5分钟,再步行回家休息,这样会使运动效果和运动的安全性达到平衡。

制订运动计划,使运动“守时”

糖友们如何使自己的运动能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呢?首先要从认知上把日常运动作为血糖控制的治病处方之一,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日常行为方式,要把“运动处方”放在药物处方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没有制订运动计划的糖友,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年龄、性别、血糖控制及糖尿病并发症情况、身体其他因素、日常行为习惯及居住地运动设施等,制订自己的运动计划(含运动时间点、运动时长等)。

由于这种计划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建议糖友尽快找专业人员帮助。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前期或没有并发症而血糖控制较好的人群来说,可视情况根据如下运动口诀“一、三、五、七”开展运动:

“一”代表饭后1.5小时运动,

“三”代表运动不少于30分钟,

“五”代表每周活动5次左右,

“七”代表每次活动心率最好不超过170减去年龄。

来源:保健时报

糖尿病的8个征兆,吃饭时间很重要,这点要记牢!

糖尿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身体的一些表现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我们要学会识别,及时发现,而且,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糖尿病进行预防,这样大多数患者其实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可能是糖尿病的8个征兆

1

体重骤降

要是短时间内没特别原因体重就突然减了4.5公斤以上,那么就有可能是糖尿病找上门了。

2

视线模糊

视线模煳其实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警讯,因为当血液中血糖高,就会改变晶状体与眼睛。在发现自己视线扭曲怪异时,不要觉得一切都没事,就一定要重视起来,赶紧去医院看医生!

3

胃口变大

无来由、又不断变大的胃口也是另一个怪异却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因为胰岛素在肌肉、脂肪与其他组织中会运作不太顺畅时,胰脏就会释放更多胰岛素,而高量胰岛素水平会刺激头脑,让你感到饥饿。所以当你的饥饿感很重,吃得很多时就要小心了。

4

伤口难愈合

糖尿病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导致疮或伤口的愈合时间比较久。

5

疲劳感

如果你的身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甚至完全分泌不出胰岛素,身体就会没有能量,也会让你感觉比以往还要累。

6

脚步疼痛或麻痹

脚步疼痛或麻痹可能只是血液循环不良,但若不是这些原因,那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的神经损伤,导致脚痛或麻痹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往上扩散。

7

尿频

如果你一个晚上就要起3次,那就要引起注意了,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血糖升高,身体就会想要制造更多尿液把糖分排掉,所以你会比一般人还要频繁地跑厕所。

8

常常口渴

有了尿频症状,你也会越来越口渴,就会比较常跑厕所、尿得多。因此也会变得很容易口渴,喝得多。

糖尿病可防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

国际上中国著名的大庆研究明确显示:健康良好地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短20-30年间,糖尿病在中华大地上如春笋般的滋生成长并迅猛扩散,具有泛滥成灾之势。上世纪80或90年代的糖尿病尚属于“富贵病”,然而到了2000年后,就明显平民化、大众化了。

现如今,我们亦不能回到从前了。美味佳肴能不享受吗?肯定不能!转行做体力劳动可行吗?肯定不行!

那么该如何防止糖尿病发生呢?需要做到以下十点:

1.适当调整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

2.讲究“慧吃慧动”,防止体重超重与肥胖;

3.适当运动,依据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4.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5.定期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具体方式依据自己嗜好而定;

6.偶尔结伴外出旅行,放飞自己心情;

7.定期化验血糖:包括餐前、餐后与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8.定期检测血脂谱,避免脂毒性诱发糖尿病;

9.定期测血压,防止发生代谢综合征;

10.与医务人员成为好朋友,了解医学常识,交换意见与个人想法。

吃饭时间很重要

2023 年 6 月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 8 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 点后吃早餐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59%。研究人员表示,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

研究分析了超 10 万名成年人,平均年龄为 43 岁。研究发现,早上 8 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 7 点之前吃最后一餐,可能有助于降低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也会稍微增加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时时刻刻关注自身健康。

以上图文等内容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创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 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