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疗手段(糖尿病治疗手法)
五种方法“逆转”糖尿病
对糖友来说,减药甚至停药一直是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望。不过,最近出台的首部《2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指出,只要糖友满足一定条件,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不吃药也能有效控糖,实现糖尿病缓解。心动了吗?来听听专家的解读。
达到标准后仍要定期复查
“所谓缓解,过去的提法是‘逆转’。”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雪峰说,指的是在不服用降糖药物的情况下,血糖仍处于达标或正常状态,“糖友可以像健康人群一样生活”。
具体来说,糖尿病缓解指的是糖友在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维持在6.5%以内。但这里的缓解既不是治愈,也不是完全逆转,可以理解为一种长期缓解的状态。部分糖友仍可能出现血糖再次升高或波动,需重新服用药物。糖尿病缓解的糖友仍要每3个月或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还要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的检查。
想实现缓解要满足4个条件
李雪峰介绍,《共识》指出,可通过以下方法评估是否满足2型糖尿病缓解的基本条件。1.无自身免疫反应:在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及其他胰岛相关抗体阴性;2.超重或肥胖:即“胖糖人”,体重指数(BMI)≥25或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3.胰岛β细胞功能尚可:空腹状态下C肽水平≥1.1、餐后2小时C肽水平≥2.5;4.病程短:糖尿病病程在5年以内。
“‘胖糖人’比‘瘦糖人’更有希望实现缓解。”李雪峰说,肥胖型糖友和瘦型糖友的致病原因不同,前者多为胰岛素抵抗,后者多为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肥胖型糖友减轻体重就能满足其中一个重要条件。
5种方法有助于实现缓解
《共识》指出,可以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减重药物干预、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干预、胰岛素干预、代谢手术干预等方法,实现2型糖尿病缓解。
李雪峰表示,《共识》将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作为2型糖尿病缓解的基本方案,包括饮食营养和运动两个方面,糖友可选择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生酮饮食等方法,并定期评估效果、及时调整。同时,《共识》还推荐使用经评估和国内相关权威部门认可的辅助控糖食品或功能食品,如减重食品、半代餐食品、阶段性代餐包等,有助于减重和缓解2型糖尿病。运动则是控制体重的手段之一,《共识》建议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每周应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抗阻运动。
在减重药物方面,对于体重指数≥27的2型糖友,《共识》推荐短暂应用(12周至24周)奥利司他,作为辅助方法。
此外,对于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未有效落实的2型糖友,《共识》推荐短期(8周至12周)辅助应用具有显著改善体重的非胰岛素药物联合治疗,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及其联合方案。对于糖化血红蛋白≥10%,空腹血糖≥11.1毫摩尔/升的2型糖友,短期(2周)辅助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于体重指数≥32.5的2型糖友,如药物等治疗措施不能显著改善体重和代谢紊乱,可考虑采用代谢手术缓解2型糖尿病。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得了糖尿病该怎么治疗?单靠药物还不行,这2点也同样不能落下
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与高血脂、高血压一起,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富贵病”。
糖尿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不仅老年人易得,年轻人也不在少数,这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系,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糖尿病人数的增多。
那么,针对这种慢性疾病,应该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治疗呢?其实,要想糖尿病控制得好,方法选对很重要,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医生教你这3招。
1.饮食治疗
俗话说,病从口入。很多时候,我们身体患病,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日常所摄入的食物,虽然很多都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好处,但是如果摄入的食物超标了,就会过犹不及,容易矫枉过正,进而给身体带来负担。
糖尿病就是由于患者平时不注意饮食,导致身体摄入的能量(糖分)超标,引起血糖飙升,最终促使了糖尿病发生。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采取规范合理的饮食,可以减少疾病复发的几率,并且从防治的角度出发,控制饮食也是在积极的治疗疾病。
2.药物治疗
当糖尿病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其他的方法已经无法缓解病情时,请大家不要掉以轻心,可以依靠外援来解决健康问题,必须将药物治疗提上日程。
关于糖尿病,早期的治疗可以选择口服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降糖,将血糖的水平控制在理想状态,减少血糖带来的不利影响。
另外,如果口服的降糖药物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则可以尝试胰岛素注射治疗,胰岛素是专门用来降血糖的,但是使用的过程必须有专业人士指导,千万不要随意乱用药物,这样很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低血糖,继而给身体带来其他的不良反应。
3.运动治疗
之所以将糖尿病比喻成为“富贵病”,从身体的能量摄入角度来看,当摄入的能量远远超过了身体所需,这个时候身体能量就会比较富足,于是身体就会将多余的能量囤积起来,这就会导致血糖飙升,给身体带来代谢负担。
但是,如果能够尝试用运动的方法,将身体多余的能量消耗掉,这样就可以将血糖的水平控制在理想状态,不至于使血糖水平进一步提升,这对于控制血糖,缓解糖尿病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样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采取积极的方式,比如坚持运动,减轻身体的体重,消耗多余的脂肪,对于血糖的控制同样会很有帮助。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慕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价格低廉、效果明显,糖尿病治疗的“主力军”,却用的越来越少?
二甲双胍(Metformin)曾经是糖尿病治疗的“明星药物”,它因价格低廉、效果明显、使用安全而广泛应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出现,二甲双胍的使用逐渐减少,甚至有专家提出,二甲双胍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过去。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二甲双胍的使用逐渐减少,以及这种趋势对糖尿病患者和医生的影响。
@康复Therapy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二甲双胍为什么曾经能够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主力军。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作用:
- 减少肝脏葡萄糖生成: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脏中的葡萄糖产生,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它能够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体内的葡萄糖更有效地进入细胞,从而降低血糖。
- 减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二甲双胍还能减少肠道对糖分的吸收,进一步帮助控制餐后血糖。
因此,二甲双胍一直以来都被视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其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具有改善脂代谢、降低心血管风险等多重益处。
为什么二甲双胍的使用逐渐减少?尽管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疗效,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的使用正在逐步减少,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研究的不断进展,新型降糖药物的问世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这些新药通常比二甲双胍在降糖效果、耐受性以及副作用方面更具优势,主要包括:
- 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还能促进体重减轻,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
- SGLT-2抑制剂: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帮助降低血糖,同时还能减轻体重并对心脏和肾脏有保护作用。
- 胰岛素:尽管胰岛素不属于口服药物,但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进化,现代胰岛素的剂型和使用方式(如长效、超长效胰岛素等)使得其在治疗中逐渐取代了二甲双胍。
这些新型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优越的效果和更好的患者耐受性,因此在治疗方案中逐渐替代了二甲双胍。
尽管二甲双胍的副作用相对较少,但它仍然可能引发一些不适。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
- 胃肠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特别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 乳酸性酸中毒:这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二甲双胍会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尤其是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因此,医生在给患者开具二甲双胍时,往往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肾功能。
虽然这种副作用并不常见,但仍然让部分患者对二甲双胍心存顾虑,从而寻求其他药物替代。
3. 个体化治疗的兴起随着医学的进步,糖尿病的治疗不再是“一刀切”的方案。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例如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病的患者,新型药物可能更为适合。这种个体化治疗的趋势也使得二甲双胍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
虽然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药物”,但对于一些患者,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发展到糖尿病较为严重阶段的患者,二甲双胍往往无法满足血糖控制的需求,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物。这种疗效的限制,也导致了二甲双胍在一些治疗方案中的逐渐减少。
二甲双胍会完全被替代吗?虽然二甲双胍的使用有所减少,但它仍然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药物之一。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二甲双胍仍然是首选药物,尤其是在以下情况下:
- 轻度或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大多数初诊的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仍然是控制血糖的首选药物,尤其是在肥胖患者中,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较好,且具有较低的风险。
- 联合治疗:即使在需要联合治疗的患者中,二甲双胍仍然常常是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它通常与其他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联合使用,发挥协同效应。
因此,尽管新型药物不断涌现,二甲双胍不会完全被淘汰,它仍将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糖尿病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虽然二甲双胍的使用量逐渐减少,但它仍然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未来,糖尿病治疗将更加个性化、精准化。新型药物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依然是控制糖尿病的根本。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的选择,更是患者日常管理的综合体现。保持健康体重、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才是抵抗糖尿病的最有效武器。
@头条健康#糖尿病##二甲双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