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需要一直吃药吗(糖尿病需要一直吃药控制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须终身服药?这些情况可以“缓解”

“医生,五一假期因为天气原因,每天宅家大吃大喝,我的血糖指标飙升了,需要增加药量吗?”市民高先生着急地咨询医生。多数人认为,如果得了糖尿病(本文专指2型糖尿病),这辈子肯定是甜食吃不了、饮料喝不了,需要长期吃降糖药。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减重手术等措施,能够促进合并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缓解病情,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物。这是什么原理?糖尿病人都适用吗?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管燕表示,所谓糖尿病缓解,是指没有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可处于达标状态或者正常状态。

糖尿病缓解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有没有缓解,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管燕解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近年发布的“缓解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共识报告提出,建议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抽血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2型糖尿病缓解的诊断标准。当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时,可以用空腹血糖(FPG)<7.0毫摩尔/升,或者通过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估计的糖化血红蛋白(eA1c)<6.5%,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缓解的替代标准。

其中,糖尿病缓解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患糖尿病5年内的患者,胰腺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通过某些生活干预可以使“休眠的胰岛β细胞”恢复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血糖可降低并达到平衡状态;

纠正胰岛素抵抗,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胰岛素血症占50%。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糖尿病不可能逆转。如果纠正胰岛素抵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合并有脂肪肝,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脂肪从肝脏溢出进入胰腺,导致胰腺的脂肪沉积(脂肪胰),由此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的异常,因此需要纠正。

减轻体重是糖尿病缓解的核心目标

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增多,随着体重的减轻,骨骼肌和胰腺等器官中脂肪沉积减少,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会有明显改善。因此减轻体重,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的核心目标和手段。临床研究显示,5年内的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减重后,糖尿病缓解率为46%,而且减轻体重越多,糖尿病的缓解率越高,当体重减轻15千克以上时,完全缓解率可达86%。

管燕表示,糖尿病合并肥胖者,建议减重至少10千克以上或减重10%以上。但也要注意,不推荐长期接受极低能量(<800千卡/天)的营养治疗。其中,男性与女性的标准体重怎么计算?体重指数是多少才算正常?

标准体重:男性=[身高(厘米)-100]×0.9(千克);女性=[身高(厘米)-100]×0.9(千克)-2.5(千克)。

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MI)=实际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18.5千克/(米的平方)为体重过低,18.6~23.9千克/(米的平方)为正常体重,24.0~27.9千克/(米的平方)为超重,≥28.0千克/(米的平方)为肥胖。

生活方式干预疗法最适合被采用

根据医学研究,糖尿病缓解,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减重这些方式中,代谢手术的缓解率最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手术,必须经过各种评估,且要警惕并发症的出现。药物治疗中的胰岛素强化治疗,缓解率还是可以的,但操作起来复杂,患者接受度低。因此,综合缓解率、接受度、依从性等,生活方式干预疗法是最适合被采用、最有前景的方法。管燕推荐了常见的两种生活方式干预疗法:

饮食疗法。提倡以粗粮及素食等热量低、饱腹感强的饮食为主。

运动疗法。首先是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做医疗体操及健身操、打木兰拳及太极拳、打乒乓球以及保龄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持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其次是抗阻运动,抗阻练习器械或自由负重,如哑铃和杠铃等,在规律、有氧运动的同时,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每次2~3组,每组8~10遍重复的抗阻运动,组间休息2~3分钟,两次抗阻运动应间隔1~2天,每周3次更理想。

哪种方式适合自己,建议先找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再针对个人具体病情制定糖尿病缓解方案,这样效果更好、更安全。

四方面评估哪些糖尿病人群有可能缓解

哪些糖尿病人群有可能得到缓解?管燕认为可从四个方面综合评估:

1.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及其他1型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表示患者没有自身胰岛破坏的免疫反应。

2.体重指数(BMI)≥25(或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3.空腹C肽≥1.1微克/升,餐后2小时C肽≥2.5微克/升,提示患者还有一定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缓解的基础。

4.病程短,临床证据显示,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干预后发生缓解的机会较高。

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和严重视网膜病变,要进行心肺功能评估,避免高强度运动,以免发生意外事件。

对于2型糖尿病中病程较长、并发症较重、胰岛功能较差(血糖达标时,空腹C肽<1.0微克/升)的患者,目前没有糖尿病缓解的临床证据。

糖尿病缓解有黄金期吗?管燕表示,糖尿病前期、患病5年内,尽早发现,尽早干预治疗,让胰岛β细胞功能尽早恢复,实现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然可以处于达标状态或正常状态。但需注意,糖尿病缓解的状态并不是永远的,不是一次检查正常了就不用管了,最好每3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2型糖尿病被治愈的证据。糖尿病缓解后,即使诱导缓解的措施仍然保持,但还是有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可能会再次升高,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控制。因此,定期随访非常有必要,长期严格的生活方式管理需要坚持。(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罗丹 钟娟)

来源: 长沙晚报

糖尿病人长期吃药,容易缩短寿命?提醒:别将药物治疗“妖魔化”

江奶奶得糖尿病好几年了,一开始她按时吃药,但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血糖并没有恢复正常水平,又听说糖尿病人如果长期吃药,反而容易影响寿命,她自己也觉得长期吃药不好,于是她自己就开始不吃药了,认为平时坚持运动,注意调整饮食,或许就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长寿。

糖尿病人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真的会缩短寿命吗?而不吃药,长期调整饮食,加以运动,可以长寿?下面具体跟大家讲讲,提醒大家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正确控制血糖。

糖尿病人长期吃药,并不会影响寿命,反之,或是因小失大

糖尿病的发生,因素不是单一的,对于多数糖友来说,若是在早期阶段,不吃药或许是可以的,但若血糖依旧很高了,仅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是难以降血糖很好的稳定在正常范围内的,这时候就需要用药。

若是糖友觉得长期吃药反而对身体不好,容易影响寿命,选择不吃,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会更大,除了血糖超标,可能还会有下面这几个麻烦:

·糖尿病足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冠心病

...

而本身,糖尿病对身体健康已经带来了影响,若同时还出现了这些问题,试想一下,对于身体健康和寿命的影响就会更大了。

长期用药最后寿命缩短,原因或并非药物本身

若是寿命受到影响,可能不是因为吃药引起的,而是因为没有将血糖控制好。因为有一些糖友,在开始用药之前,血糖水平比较高,且体内的胰岛功能已经比较差了,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容易出现其他问题,跟药物的关系并不大。而如果这种情况下认为是用药的错,不用的话,可能对寿命的影响会更大

标题中后面几个字的意思,寿命容易受到影响,的确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如果把原因都归咎在用药上,容易让大家造成误解。特别是对于糖友来说,可能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血糖高了,就不能吃药,用了寿命就会缩短。

但是,这样的想法就容易把药物“妖魔化”了,可能不仅是血糖问题,对于有高血压等其他问题的人来说,可能也会觉得吃药会影响寿命,于是选择不吃,一刀切。但实际并不是这样,虽然在长期的用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跟不吃相比,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而想要降低出现副作用的几率,对于糖友来说,就要规范使用了,在合适的时间吃、每天按时吃,不能自己随意更换或者调整用量,也不能说血糖降了就不吃,上升了再吃,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对于控制血糖没有好处。

除了用药,好的生活习惯也不能落下

不是说只要乖乖吃药就可以治好了,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不能落下。对于糖友来说,正确用药之外,也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是治标也治本,有助于降糖、预防并发症、延长寿命。

关于运动,提醒糖友要注意把握好度,不宜过度,持之以恒更重要。适度锻炼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体内的胰岛功能。关于饮食,提醒糖友不要盲目相信苦瓜、芹菜等伪降糖食物,还没有一种食物可以直接治疗糖尿病,适量、食物多样化、合理的烹饪方式或许才是更要注意的。

综上所述,糖尿病长期吃药容易影响寿命的说法,是错误的,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直接的关系,降糖药不背这个锅,对此,建议糖友要有正确理性的认识。

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吗?

来源:人民健康网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大众最为熟悉的慢病之一。众所周知,糖尿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三多一少”,但事实上,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冰山一角,糖尿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糖尿病人需要终身服药吗?任何疾病都要强调规范、系统的治疗,那么又该如何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呢?

2019年10月28日(周一)15:00-16: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将在“人民好医生”App进行科普直播,并在线解答大家关于糖尿病的各种困惑,别错过哦!

专家简介

母义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解放军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副会长。

擅长:糖尿病、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疾病及代谢性骨病(如骨质疏松症)等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四上午专家门诊;周一上午特需门诊。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中国已成为“糖尿病大国”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数据显示,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2013年)为10.4%,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当中就有1个人患糖尿病。

而血糖较高但还没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情况我们把它称作糖尿病前期,或者叫糖调节受损,这部分的患病率大概在15%。中国已成为“糖尿病大国”。

专家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治疗还需“忌口”

部分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服药就可以不用控制饮食,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糖尿病患者应该规律控制自己的饮食,无论饮食种类、量还是时间,都应尽量保持稳定,避免出现大的血糖波动,从而影响药物调整。

糖尿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糖尿病人需要终身服药吗?如何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呢?记得参与本期直播,与名医大咖在线互动!

如何提问和收看直播:

一、下载人民好医生客户端,进入“问诊”栏目进行提问。

直播在人民好医生App进行,请务必下载APP提问,扫描二维码,或在苹果市场、安卓市场搜索“人民好医生”。现在就可提问,提问靠前,医生优先解答。

二、关注人民健康公众微信号(微信号:rmwjkpd),右下角点击健康互动“下载人民好医生App”,下载后进入客户端提问。

重要提示:

提问尽可能详尽,如年龄、性别、具体症状等写清楚。诊断证明、照片可在“提问框”右下角内添加图片发送。

人民好医生客户端只提供疾病咨询、就诊建议,作为您的就医参考,不做具体诊断和开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