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有哪些分类(糖尿病分为哪几种)

潇湘名医 0
文章目录:

联合国糖尿病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推出微视频《糖尿病可以怎么分类?分别有什么特征?》

(通讯员 何冰 王锋)在我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糖尿病这一全球性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在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特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营养科专家肖潇雨,推出科普微视频《糖尿病可以怎么分类?分别有什么特征?》,帮助大家了解这一常见慢性疾病的不同面貌,尽早发现糖尿病,正确有效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竟然可以分4种类型,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看完您就明白了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糖尿病的分型,我国有超过1亿人患有糖尿病,采用 WHO(1999 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除了朋友们比较熟悉的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之外,还包括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 。同时1型糖尿病还包括免疫介导型和特发性1型糖尿病。

我们先来聊一下朋友们最为陌生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如下几类:

1. 胰岛 β 细胞功能单基因缺陷

2.胰岛素作用单基因缺陷

3.胰源性糖尿病:胰腺炎、 创伤/胰腺切除术、胰腺肿瘤等都会导致这种糖尿病。

4.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肢端肥大症、胰高糖素瘤、甲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5.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糖皮质激素、某些抗肿瘤药、他汀类药物 、α‐干扰素等都会引发糖尿病。

6. 感染:像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腺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

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僵人综合征、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胰岛素受体抗体等。

8. 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Down 综合征 、Huntington 舞蹈病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卟啉病、Turner综合征等。

特殊类型糖尿病是病因学相对明确的糖尿病,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种类会逐渐增加。聊完了特殊类型的糖尿病,我们再来聊一下其他的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哪些区别?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类型。1型糖尿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显著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是胰岛β 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乃至消失

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胰岛β细胞是分泌胰岛素的细胞,β细胞数量减少,胰岛素的产量就会减少,就会引发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亦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就是咱们常说的胰岛素抵抗,同时伴胰岛 β 细胞功能缺陷所导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减少可能是相对减少

说的直白一点,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是真的减少了,而2型的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真不一定减少,反而有可能增加,只是这些胰岛素没那么好用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分清楚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是有一定难度的。朋友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依据血糖水平进行糖尿病的分型。 即使是被视为T1DM典型特征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在T2DM中也会出现。

在糖尿病患病初期进行分型有时很困难。 如果一时不能确定分型,医生会先做一个临时性分型, 用于指导治疗。然后依据患者对治疗的初始反应,以及追踪观察其临床表现再重新评估、分型。 目前诊断1型糖尿病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

1型糖尿病到底有哪些特点呢?

1型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

  • 年龄通常小于30岁;
  • “三多一 少”症状明显;
  • 常以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
  • 非肥胖体型;
  •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 C 肽浓度明显降低;
  • 出现胰岛自身免疫标记物。

朋友们需要注意的是,很少有人会完全按照教科书去得病,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往往五花八门,充满迷惑性,因此在诊断的时候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再来看2种特殊类型的1型糖尿病.

暴发性 1 型糖尿病是急性起病的1型糖尿病,东亚人多见,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起病急、高血糖症状出现时间非常短,通常不到 1 周,诊断时几乎没有 C 肽分泌、同时,诊断时存在酮症酸中毒、大多数胰岛相关自身抗体阴性、血清胰酶水平升高、疾病发作前有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

在1型糖尿病中,还有一种缓慢进展的亚型,即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在病程早期与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类似,需要依靠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或随访才能明确诊断。

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糖尿病 系列科普-3:糖尿病是如何分类的?

依据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等将糖尿病的分为:

一、1 型糖尿病

1. 发病机制: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 发病特点:

- 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但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 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 患者一般体型消瘦,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3. 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 5%至 10%。

二、2 型糖尿病

1. 发病机制: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其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均有关。胰岛素抵抗使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而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2. 发病特点:

- 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和肥胖者。

- 起病隐匿,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 部分患者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部分患者随着病情进展需要胰岛素治疗。

3. 发病率: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 90%以上。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由特定的遗传或疾病等因素引起,种类繁多,包括:

1. 遗传缺陷所致糖尿病:如某些基因突变导致的糖尿病。

2.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可继发糖尿病。

3.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可能诱发糖尿病。

4. 发病率:占比较小,具体因不同类型的特殊原因而有所差异。

四、妊娠糖尿病

1. 定义:指怀孕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尿病。

2. 发病特点:

- 通常在妊娠中晚期出现。

- 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一定风险,如孕妇可能出现高血压、羊水过多、感染等,胎儿可能出现巨大儿、早产、胎儿窘迫等。

- 多数患者在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将来发生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3. 发病率:一般在孕期妇女中约占 1%至 14%不等,具体发病率因地区、人群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表1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1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

起病方式

起病较急,少数缓慢

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

发病年龄

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

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临床特点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明显

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部分患者可仅有乏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不典型症状

酮症

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一般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可能发生

自身抗体

多为阳性

多为阴性

治疗方式

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早期可通过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部分患者随着病情进展需要胰岛素治疗

自身免疫

存在自身免疫因素参与发病

一般无自身免疫因素参与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