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必须要吃药吗(糖尿病必须要吃饱吗)
糖尿病须终身服药?这些情况可以“缓解”
“医生,五一假期因为天气原因,每天宅家大吃大喝,我的血糖指标飙升了,需要增加药量吗?”市民高先生着急地咨询医生。多数人认为,如果得了糖尿病(本文专指2型糖尿病),这辈子肯定是甜食吃不了、饮料喝不了,需要长期吃降糖药。事实果真如此吗?
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减重手术等措施,能够促进合并超重和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缓解病情,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物。这是什么原理?糖尿病人都适用吗?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管燕表示,所谓糖尿病缓解,是指没有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可处于达标状态或者正常状态。
糖尿病缓解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糖尿病有没有缓解,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管燕解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近年发布的“缓解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共识报告提出,建议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抽血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2型糖尿病缓解的诊断标准。当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时,可以用空腹血糖(FPG)<7.0毫摩尔/升,或者通过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估计的糖化血红蛋白(eA1c)<6.5%,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缓解的替代标准。
其中,糖尿病缓解的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患糖尿病5年内的患者,胰腺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通过某些生活干预可以使“休眠的胰岛β细胞”恢复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人体的血糖可降低并达到平衡状态;
纠正胰岛素抵抗,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胰岛素血症占50%。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糖尿病不可能逆转。如果纠正胰岛素抵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合并有脂肪肝,合并脂肪肝患者的脂肪从肝脏溢出进入胰腺,导致胰腺的脂肪沉积(脂肪胰),由此可能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的异常,因此需要纠正。
减轻体重是糖尿病缓解的核心目标
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增多,随着体重的减轻,骨骼肌和胰腺等器官中脂肪沉积减少,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会有明显改善。因此减轻体重,是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的核心目标和手段。临床研究显示,5年内的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减重后,糖尿病缓解率为46%,而且减轻体重越多,糖尿病的缓解率越高,当体重减轻15千克以上时,完全缓解率可达86%。
管燕表示,糖尿病合并肥胖者,建议减重至少10千克以上或减重10%以上。但也要注意,不推荐长期接受极低能量(<800千卡/天)的营养治疗。其中,男性与女性的标准体重怎么计算?体重指数是多少才算正常?
标准体重:男性=[身高(厘米)-100]×0.9(千克);女性=[身高(厘米)-100]×0.9(千克)-2.5(千克)。
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MI)=实际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18.5千克/(米的平方)为体重过低,18.6~23.9千克/(米的平方)为正常体重,24.0~27.9千克/(米的平方)为超重,≥28.0千克/(米的平方)为肥胖。
生活方式干预疗法最适合被采用
根据医学研究,糖尿病缓解,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减重这些方式中,代谢手术的缓解率最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手术,必须经过各种评估,且要警惕并发症的出现。药物治疗中的胰岛素强化治疗,缓解率还是可以的,但操作起来复杂,患者接受度低。因此,综合缓解率、接受度、依从性等,生活方式干预疗法是最适合被采用、最有前景的方法。管燕推荐了常见的两种生活方式干预疗法:
饮食疗法。提倡以粗粮及素食等热量低、饱腹感强的饮食为主。
运动疗法。首先是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做医疗体操及健身操、打木兰拳及太极拳、打乒乓球以及保龄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持续运动不少于30分钟;其次是抗阻运动,抗阻练习器械或自由负重,如哑铃和杠铃等,在规律、有氧运动的同时,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每次2~3组,每组8~10遍重复的抗阻运动,组间休息2~3分钟,两次抗阻运动应间隔1~2天,每周3次更理想。
哪种方式适合自己,建议先找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再针对个人具体病情制定糖尿病缓解方案,这样效果更好、更安全。
四方面评估哪些糖尿病人群有可能缓解
哪些糖尿病人群有可能得到缓解?管燕认为可从四个方面综合评估:
1.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及其他1型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表示患者没有自身胰岛破坏的免疫反应。
2.体重指数(BMI)≥25(或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
3.空腹C肽≥1.1微克/升,餐后2小时C肽≥2.5微克/升,提示患者还有一定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缓解的基础。
4.病程短,临床证据显示,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干预后发生缓解的机会较高。
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和严重视网膜病变,要进行心肺功能评估,避免高强度运动,以免发生意外事件。
对于2型糖尿病中病程较长、并发症较重、胰岛功能较差(血糖达标时,空腹C肽<1.0微克/升)的患者,目前没有糖尿病缓解的临床证据。
糖尿病缓解有黄金期吗?管燕表示,糖尿病前期、患病5年内,尽早发现,尽早干预治疗,让胰岛β细胞功能尽早恢复,实现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然可以处于达标状态或正常状态。但需注意,糖尿病缓解的状态并不是永远的,不是一次检查正常了就不用管了,最好每3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2型糖尿病被治愈的证据。糖尿病缓解后,即使诱导缓解的措施仍然保持,但还是有部分患者的血糖水平可能会再次升高,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控制。因此,定期随访非常有必要,长期严格的生活方式管理需要坚持。(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罗丹 钟娟)
来源: 长沙晚报
糖尿病其实不需要服药
前言:想要控制糖尿病就要了解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起源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为什么中国人患有糖尿病特别多,中华民族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在战争动荡面前食物明显不足,饥饿面前我们祖先身体要能容易的吸收糖份和盐,在现代不缺营养物质的时候,就使我们的身体过多的吸收,所以中国人糖尿病和高血压居高不下。
二、血糖升高不一定是糖尿病
糖尿病具有明显的特征,即高血糖。这么多人认为高血糖是患糖尿病,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但高血糖不一定是糖尿病。
1、当患有肝病,例如肝炎,肝硬化和其他肝脏疾病时,肝脏合成糖原的能力降低,并且血糖升高。
2、应激状态下的急性感染、创伤、脑血管意外、烧伤心肌梗死、剧烈疼痛等。此时,胰岛素拮抗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增加相对不足。提高血糖。
3、厌食,食欲大大减轻,体重明显轻于原有,弱弱,缺乏力量和慢性疾病可以降低体力,导致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
4、服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抗癌药,降压药,避孕药,含糖糖浆和中药蜜丸,都会增加血糖。
5、机体的改变:过度兴奋,过度的体力活动,发烧,感染,大出血,创伤,手术,麻醉,昏迷等,可能引起血糖的暂时变化,例如应激激素增加,葡萄糖耐量降低和血糖升高。
6、生活习惯不好: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常坐办公室通常活动量少,会使胰岛素功能降低,加上长期食用高热量的食物,摄入的蔬菜和水果较少,也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三、糖尿病患者不一定服用药物
1. 糖尿病前期人群是可以不吃药的。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已经高于正常范围,但是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临界状态,包括糖耐量异常和糖耐量受损两种,也就是空腹血糖偏高和餐后血糖偏高两种。这个时候的血糖偏高,但又没达到诊断值,所以被叫做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人群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和运动来控制血糖,但是当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以上,血糖仍然控制不好,也就是说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和(或)餐后血糖>7.8毫摩尔/升,或高血糖进展快的,建议早期尽量使用药物干预。
2. 1型糖尿病“蜜月期”可以暂停胰岛素
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后,随着血糖的好转,胰岛素的用量可以逐渐减少,有的患者可以完全停用胰岛素数周。甚至有的可达数个月,其血糖水平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个糖尿病的缓解时段就叫做“蜜月期”。
但是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明白,“蜜月期”仅能持续数月,不打胰岛素并不是糖尿病治愈了,如果误以为停用胰岛素是糖尿病治愈的表现,从而放松对血糖的管理,会导致“蜜月期”很快结束,而且可能会发生糖尿病症酸中毒。
所以在“蜜月期仍然要按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自己,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3. 新诊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后
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医院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一般6个月到三五年不等),胰岛素用量可以很小,甚至可以不用降糖药。这一段可以摆脱降糖药治疗的时期也被称为“蜜月期”。和1型糖尿病一样,在蜜月期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不能放松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和运动。
4. 减重手术后一段时间内
体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减重手术达到改善血糖的作用。通过减重手术,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缓解,降糖药用量显著减少,有些患者甚至可以停用降糖药,但术后仍然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进行适当运动等,还需要为避免手术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减重手术后,血糖仍然控制不好,那么患者需要继续服用降糖药。
除了以上4种情况外,糖尿病人必须要遵医嘱终身服药或者打胰岛素。
五、糖尿病应该怎么控制
很多糖友得并发症是毁在自己无知,无知却又不自知,总以为自己懂的很多,总以为自己做的很对、很好。他们需要真正弄懂糖尿病,糖尿病饮食和糖尿病用药,也需要弄懂怎么样才是真正的管好糖尿病。
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了,只要控制好血糖就可以了。但糖尿病要控制血糖,控制血糖也是基础,但并不是只要控制血糖就可以。糖尿病是一种全身综合性的疾病,不仅糖代谢紊乱,还存在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
所以也要控制体重、血脂、血压和尿酸;要改正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改正不健康的的生活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熬夜等;要坚持适度运动等等。
糖尿病患者的两种错误行为:1、会将血糖控制的非常严格,甚至不惜以发生低血糖为代价。什么都不敢吃,如果长期下去,虽然血糖控制下来了,却会因为低血糖、营养不良等严重损伤健康。2、不忌口、不运动、不减肥,控糖就靠吃药,打胰岛素。控制不住了就加大药量,加药后又控制不好了,继续加大药量。血糖看似控制的还行,体重一如既往的增加,血脂高,血压也还高着,血脂和血压联手会将很多地方的血管堵死。
要知道:血管病变是所有并发症的发病基础。得了糖尿病血管病变已10年,血管狭窄至少30%,此时血管病变速度是正常人的3-6倍。此时积极预防,保护血管才是出路。
糖友保护血管,除了遵医嘱用药外,日常应做到:
1、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要按时监测,定期检查。
2、定量主食:控制主食量就是控制血糖,增加肉、蛋、豆等抗饿食物的比例。
3、控制油和肉:多选择“好”脂肪,如:深海鱼、核桃、亚麻籽油等。
4、控制盐量:一天盐摄入在6克以内。
5、适度运动,改善“三高”,延缓血管环境恶化。
6、远离烟酒,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
7、积极治疗牙周炎等慢性感染。
8、放松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焦虑。
行文不易,谢谢支持!
最新代谢指南:确诊糖尿病≠必须用药,何时开始吃药?吃哪种?
临床上,并非只要确诊了糖尿病,医生就一定会马上开降糖药治疗。事实上,一些血糖水平刚刚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程还不长的患者,医生有时候会让他们先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控制血糖。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血糖达到什么水平,需要启动降糖药的治疗?首选的药物又有哪些呢?
这篇文章就以2023版《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当中的最新医学推荐作为基础,来回答上述这些问题。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吃不吃药 关键看HbA1c这项指标原创内容,创作不易!希望路过的网友朋友们帮忙关个注、点个赞!看完这篇文章,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了!谢谢!
临床上,可以反映血糖水平的指标不少,常用的比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等等。
而一般,判断一位患者“需不需要服降糖药”以及“血糖控制得好不好”,主要看的是【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高低。
这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这项指标不太受饮食、睡眠、近期身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不像空腹和餐后血糖一样容易上下波动。它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内,人体血糖的平均水平。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数值越大,代表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在用药以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数值下降得越多,则意味着治疗的效果越好。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不用再看了。这些血糖指标也很重要,是在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同时需要兼顾的。只不过,相对来说,在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的时候,会优先以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作为主要参考!
HbA1c≥7.0% 启动药物治疗2023最新版《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总结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成立6年多以来的运行经验,并结合当前国内外最新代谢病诊疗指南的推荐,清晰地归纳出了一幅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的使用流程图。
根据这份流程图,在确诊2型糖尿病以后,应该立刻采取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减重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作为【基础治疗手段】。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假如仅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就可以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的水平控制在7.0%以内,那么,暂时可以先不启动降糖药的治疗。
但如果仅依靠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无法让糖化血红蛋白 HbA1c降到7.0%以内,则应该考虑使用降糖药:
其中,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在7.0%-7.5%之间的患者,建议先使用单一种类的降糖药来进行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再高一点儿在7.5%-9.0%之间的患者,则需要考虑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降糖药进行联合治疗;
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9.0%的患者,甚至需要直接启动胰岛素治疗。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暂时处于6.5%-7.0%之间的患者来说,虽然这项指标已经达到了诊断糖尿病的标准(HbA1c≥6.5%),但暂时还没有满足必须服药的条件。因此,医生建议这部分患者先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进行治疗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对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刚超过6.5%的这部分患者,确实不是必须启动药物治疗的。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这就是上述所提到的用药原则仅适用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像“1型糖尿病”或“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的患者则不建议参考。
首选药物 得看【心肾风险】在了解了何时需要用药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该用什么药?
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至少包括九大类,除去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也有八种“非胰岛素”类的药物。
那么,要在这么多种药物当中只选出一种来使用,到底应该怎么选呢?
《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按照最新的医学理念,首选降糖药究竟应该吃哪一种,关键要先看是否存在【心肾风险】!
这里的【心肾风险】具体是指四种情况:
第一,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第二,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
第三,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1.73m²)-1;
第四,糖尿病合并心肾高危因素,这里的“心肾高危因素”指的是年龄≥55岁,除此以外,还同时合并肥胖、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中的至少两个。
假如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心肾风险】,那么,在首选药物上应该优先考虑“列净类”降糖药或“肽类”降糖针的其中之一。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因为,研究发现,这两类降糖药除了可以有效降低血糖以外,还具有非常明确的心肾保护效应。
其中,“列净类”降糖药是一类新型口服降糖药,其代表药物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等。
而“肽类”降糖针则是一种主要通过皮下注射为给药方式的注射制剂,其口服版本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上市。目前,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肽类”降糖针包括: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等等。
而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不存在明显的【心肾风险】,那么,《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建议:首选的药物可以从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α-糖苷酶抑制剂、“列净类”药物以及“肽类”降糖针这四种药物当中选择一种。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都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比较熟悉的降糖“老药”了,在单独使用的时候,阿卡波糖比较适合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而二甲双胍则是更适合用于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或空腹、餐后血糖同时升高的患者。
最后,总结一下,确诊了糖尿病并不意味着就必须立刻服药治疗,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才是最基本的控糖手段。但假如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好,糖化血红蛋白不能降到7.0%以内,则应该及时启动降糖药的治疗。而在药物的选择上,最新的医学理念认为,【心肾风险】是要首先参考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年6月 第39卷 第6期
2,2型糖尿病基层合理用药指南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3,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临床合理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年10月 第24卷 第10期
4,改善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新型抗高血糖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中国循环杂志》 2020年3月 第35卷 第3期
#合理用药知识大全#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请勿搬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