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疼痛难忍(糖尿病足疼痛难忍会加重病情吗)
- 1、重医二院·医学前沿|糖尿病足“痛不欲生” 脊髓电刺激神奇止痛、告别截肢
- 2、疼起来像有千万根针在扎\u0026#34;!血糖没控制好,糖尿病足双脚痛难忍!
- 3、仁医新术丨糖尿病致双脚疼痛4年,脊髓电刺激解顽疾
重医二院·医学前沿|糖尿病足“痛不欲生” 脊髓电刺激神奇止痛、告别截肢
这是86岁的周婆婆过得最痛苦的两个月:患上糖尿病足后,下肢严重缺血、足部呈紫色且溃疡创面长期不愈合,下肢的剧烈疼痛让她整晚坐立不安、难以入眠,每时每刻的折磨让她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所幸,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楚磊教授团队及时为她实施了“脊髓电刺激术”,术后即刻缓解疼痛,第二天下肢皮温明显上升。到底是什么“神奇”的新技术,让她终于摆脱疼痛之苦、重获新生。
楚磊教授(左1)团队与患者合影/图源 重医附二院疼痛科
糖尿病足让她痛不欲生
“神奇技术”即刻止痛
家住渝中区的周婆婆已有20余年糖尿病史,期间间断门诊随访,遵医嘱控糖。今年6月初,周婆婆感觉到下肢疼痛,进而出现了左侧足趾溃疡、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是典型的糖尿病足表现。在家附近诊所治疗了一个月,伤口愈合不佳,疼痛也“愈演愈烈”,周婆婆被折磨得坐卧不安、夜不能寐、食不下咽。
周婆婆慌忙来到重医附二院血管疝腹壁外科求医,住院完善检查后,被查出双侧胭动脉及腘动脉多发管腔中重度狭窄,双侧胫前动脉及左侧胫后动脉节段性闭塞,腹主动脉及分支、双下肢动脉广泛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上动脉管腔重度狭窄。手术治疗时,糖尿病足导致的剧烈疼痛使周婆婆配合度差,医生因此仅对其左下肢闭塞动脉进行了球囊扩张。术后,经过系列对症治疗,周婆婆仍觉得下肢疼痛,但她坚持出院。
球囊扩张术前下肢动脉CTA/图源 重医附二院疼痛科
没想到,半个月后周婆婆又再次回到重医附二院,到该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就诊,这时她的左侧足趾已然坏死,为了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医生建议其截趾治疗。这让周婆婆崩溃不已,遂断然拒绝了建议,“我不同意截趾!我不想治了,太痛了,还不如死了痛快……”她消极的态度令家人也陷入痛苦中。
一次偶然,他们了解到该院疼痛科正开展了目前国际上先进的微创外科神经调控技术——脊髓电刺激疗法,可缓解疼痛、治疗糖尿病足,最大限度保住脚趾,同时手术创伤小,可逆、可调节。听到这个消息,周婆婆重新燃起了治疗的希望,让家人将自己转入疼痛科,找到该科主任楚磊教授求助。
经过详细诊查及病情评估,楚磊教授及其团队认为就周婆婆目前的身体状况而言,最好的办法是控制血糖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进行脊髓电刺激治疗。
为了尽快摆脱疼痛折磨,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楚磊带领团队很快成功为周婆婆进行了“脊髓电刺激术”,通过植入脊髓硬膜外腔的电极、导线将神经刺激器产生的电流传至脊髓,阻断疼痛感上传至大脑中枢,整个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术中出血不到50ml。
脊髓电刺激术进行中/图源 重医附二院疼痛科
手术台上测试,开启刺激器后,周婆婆能清晰感觉到双腿有微弱电流酥麻感,双腿疼痛感觉立即减弱,测试效果显著。回病房当晚,双下肢的疼痛完全消失,第二天查房时周婆婆激动地表示,“折磨了我这么久的疼痛神奇地消失了,终于不痛了,腿脚也热乎了!”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术后三天,周婆婆几乎都在补觉,由于睡得好,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楚磊表示,“后期,在长期电刺激及成熟的糖尿病足护理下,患者下肢血管问题会逐渐恢复,下肢远端缺血将得到改善。”
术后复查可见电极放置在T9-T11节段脊髓后方/图源 重医附二院疼痛科
糖尿病足发病率高、进展快
严重可致截肢、死亡
糖尿病足,也叫糖尿病坏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当中最严重的一种,是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所致的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和(或)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伴或不伴感染。
据统计,我国约有1.29亿糖尿病患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8.1%的患者会罹患糖尿病足,15%~20%的糖尿病足患者在其病程中会发生足部溃疡和坏疽,伴随剧烈疼痛和截肢风险,有较高的致残率。
楚磊介绍,糖尿病足病情发展迅速,如果出现创面、破溃没能及时治疗,不仅患者疼痛难忍,还会导致伤口加速感染,深度感染创面还会增加骨髓炎的发生,短时间内就会从一个脚趾发展为整只脚坏疽,甚至腿部感染都是有可能的,患者常常可能面临要截肢,严重者危及生命。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年死亡率高达14.4%,而截肢后的5年死亡率甚至高达40%。对于糖尿病足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药物治疗、外科清创、截肢、血管重建术等。
脊髓电刺激疗法
让“糖足”患者摆脱截肢风险
脊髓电刺激疗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俗称“镇痛起搏器”,通过植入脊髓硬膜外腔的电极导线将神经刺激器产生的电脉冲传至脊髓,对脊髓背角和相应神经进行低压电刺激,阻断和干预异常疼痛信号的传导,同时调节支配血管舒缩运动的交感神经活性,用于缺血性疾病及慢性顽固性疼痛的治疗,被誉为疼痛治疗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镇痛技术。
楚磊表示,脊髓电刺激疗法治疗糖尿病足,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可关闭疼痛“闸门”,有效缓解糖尿病导致的下肢缺血性疼痛,另一方面可舒张下肢血管,改善肢端微循环,并建立侧支循环,进而减少甚至避免坏疽和溃疡的产生或恶化,并促进其愈合和修复,降低截肢风险。整个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台上测试,开启刺激器后,能清晰感觉到双腿有微弱电流酥麻感,能清晰准确表达,疼痛感觉立即减弱,效果显著。
“手术先植入测试电极,测试有效后再植入永久电极,在不再需要治疗的情况下可以随时去除刺激装置;该项疗法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治疗方法,不会对脊髓造成任何损伤;脊髓电刺激治疗可以定位到疼痛部位,从而精准缓解疼痛;电极植入后可以很方便地调节电刺激强度和频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可以实现远程调节甚至允许患者自我调节,避免频繁往返医院就诊……”除此之外,相比传统治疗方法,脊髓电刺激疗法还具有可逆性、微创性、精确性和可调节性。
此前,重医附二院疼痛科楚磊教授团队已利用脊髓电刺激疗法为许多缺血性疾病、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解除病痛,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该科在重庆地区率先将该脊髓电刺激疗法用于治疗糖尿病足,进一步拓宽了治疗手段,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缺血的糖尿病足患者们带来福音。据了解,该科目前已建立完善的脊髓电刺激应用流程,可为糖尿病足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高水平治疗方案,让更多终末期糖尿病足患者摆脱截肢和伤残的风险。
上游新闻记者 周晋羽
编辑:牟小容
责编:黄蔷
审核:罗军
疼起来像有千万根针在扎\u0026#34;!血糖没控制好,糖尿病足双脚痛难忍!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糖尿病足:预防与管理的全球共识》世界糖尿病联盟
《糖尿病足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师协会
暮色降临,城市的喧嚣渐渐平息,可李大爷家中的痛苦却刚刚开始。七十岁的他坐在床边,双手紧紧抓住床沿,面容因剧痛而扭曲。
那种痛,如同千万根针在脚底同时刺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无声却凶猛。这是糖尿病足带来的神经痛,一种无法用常规止痛药缓解的深刻折磨。
李大爷患糖尿病已有十五年,前十年还算控制得当,可近几年却放松了警惕。"不就是数字高了点嘛",他曾这样安慰自己,却不知这看似无害的数字波动,正在他的血管和神经系统中埋下定时炸弹。当疼痛终于爆发,医生的诊断如同晴天霹雳——糖尿病足已进入中期,若再不重视,截肢风险将大幅提升。
糖尿病足,听起来似乎只是脚部小问题,实则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就像一个潜伏的猎手,先是无声无息地侵蚀神经,让患者失去感知痛觉的能力;接着悄悄破坏血管,切断营养供给线;
最后引发感染,将小创口变成不愈合的溃疡。医学统计显示,全球每30秒就有一例因糖尿病足而导致的截肢手术发生,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和人生。
高血糖犹如缓慢流淌的毒液,日复一日地侵蚀着血管内壁。当血糖长期超过7.0毫摩尔/升,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开始与蛋白质发生非酶糖基化反应,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这些产物就像砂纸一样摩擦着血管内壁,导致血管变窄、变硬、变脆。
血管一旦受损,流向足部的血液便如同被堵塞的河道,无法为组织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细胞因缺血而逐渐凋亡,组织因营养不良而溃烂。
神经同样难逃高血糖的摧残。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往往首当其冲受到损伤,尤其是分布在足部的感觉神经。这些细如发丝的神经纤维在高血糖环境中逐渐退化,传导功能受损。
起初可能只是足部麻木或刺痛感,犹如踩在棉花上行走;随着病情进展,疼痛感增强,特别是夜间,如同被无数细针反复穿刺。令人讽刺的是,当神经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疼痛反而消失了——不是病情好转,而是感觉神经完全失去了功能,患者无法感知外界刺激,哪怕脚底有伤口也浑然不觉。
这种感觉缺失是危险的信号。想象一下,如果你脚底扎入一枚钉子却毫无知觉,会发生什么?伤口得不到及时处理,细菌趁机侵入,在血糖高的环境中疯狂繁殖。
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往往低下,身体的防御系统如同训练不足的军队,难以抵挡细菌的攻势。感染一旦形成,就像一场控制不住的森林大火,迅速蔓延至深层组织,甚至骨骼。
李大爷的病情正处于这样的危险边缘。医生告诉他,他右脚大拇指附近已有一处直径约1厘米的溃疡,深度达到了皮下组织层。更令人担忧的是,经多普勒超声检查,他的双足动脉血流灌注明显减少,这意味着伤口愈合能力大幅下降。若不积极干预,溃疡面积将继续扩大,感染可能深入骨骼,最终不得不面临截肢这一不可逆的结局。
糖尿病足的治疗并非易事,它需要多学科协作,综合考虑血糖控制、血管重建、伤口处理、感染控制等多个方面。
李大爷的治疗方案包括严格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毫摩尔/升范围内;口服阿司匹林改善微循环;定期清创换药;必要时考虑高压氧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医生还建议他咨询血管外科,评估血管重建手术的可能性。
比治疗更重要的,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并非命中注定,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大幅降低风险。每天洗脚后仔细检查足部,寻找任何异常如红肿、水泡或伤口;穿着合适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定期修剪趾甲,但切勿过深;避免高温环境如热水袋直接接触足部;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血糖,遵医嘱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李大爷的经历提醒我们,糖尿病并非只是一个血糖数值的问题,而是一种可能影响全身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它就像一位耐心的雕刻师,日复一日地在我们的血管和神经上留下痕迹,直到某一天,累积的损害终于显现出来。
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不能被过分强调。许多患者有一个误区,认为血糖略高无妨,或者间歇性的血糖波动不会造成实质性伤害。然而,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即使是短暂的高血糖也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而这种损伤是累积性的,最终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面对糖尿病这个现代生活方式病,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恐慌。它如同一位严苛却公正的老师,提醒我们关注自己的生活习惯,尊重身体的需求。
当我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在为未来的健康储蓄;而每一次血糖的波动,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信号,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和回应。
健康的双脚承载着我们的身体,也承载着我们探索世界的梦想。让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守护这双带我们行走一生的脚,不让它们被糖尿病的阴影所笼罩。预防胜于治疗,及早干预胜于被动应对,这是糖尿病足管理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面对所有健康挑战时应当秉持的智慧。
仁医新术丨糖尿病致双脚疼痛4年,脊髓电刺激解顽疾
2023年12月4日,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刘小兵团队在局麻下顺利为朱女士行“脊髓电刺激术”,在脊髓硬膜外植入电极,解决了困扰患者4年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下肢疼痛。
朱女士患糖尿病已经有20年,4年前开始出现双侧下肢疼痛及麻木,让她苦不堪言。患者每天不定时双腿放电样、针刺样、烧灼样及抽搐样疼痛,并有下肢冰冷感,每天要热水泡脚数次才能缓解,限制了行走距离,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及睡眠。
术中电极放置定位图像
朱女士在其他医院尝试了多种止痛药物,效果均不理想,为进一步治疗,慕名来到省人民医院疼痛科就诊。在完善肌电图、下肢血管彩超等检查,考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下肢疼痛,经刘小兵主任医师团队评估,可行“脊髓电刺激术”治疗。
通过治疗,在脊髓硬膜外植入电极,开启调控后,困扰朱女士4年的双脚疼痛消失了,有轻微电流麻木感,冰冷感也明显改善了,不需要每天泡脚,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约1/3的糖尿病病人和1/4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有对称性远端周围神经病。糖尿病诊断后10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神经病变,神经功能检查发现,60%-90% 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 30%-40%的病人无症状。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占5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以双侧对称性肢体远端疼痛为主要特征,下肢重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夜间痛甚。病程初期以双足远端受累多见,后逐渐向近端发展至小腿和手部。常见的疼痛包括自发性疼痛和刺激诱发性疼痛。
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对于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治疗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疼痛,保守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临床上糖尿病足疼痛治疗的个体差异较大,一些病人尽管接受大剂量药物治疗,但镇痛效果欠佳,非药物治疗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或因为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此时非药物治疗如脊髓电刺激为不错的选择。
三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足
脊髓电刺激(S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1996年Tesfaye等人在《Lancet》发表了首个传统低频SCS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对照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哪些病人适合脊髓电刺激术(SCS):
(一)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疼痛
1.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不良反应较大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选用SCS治疗。
2.在疾病进展的早期采用SCS疗法,会有更好的疗效。故SCS治疗应尽早,建议在慢性疼痛发作的2年内进行。
(二)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或缺血
1.对于无法行血运重建且经过详细术前筛选的患者(如静息痛、少量组织缺损),SCS治疗可降低患者截肢率、缓解疼痛。
2.对于雷诺综合征和其他痛性缺血性疾病,应尽早开始SCS治疗;如果外科手术后或经合理的药物治疗后缺血症状仍持续存在,应试行SCS治疗。
3.明确严重肢体缺血且不可行血运重建的患者,缺血病灶和疼痛稳定,可考虑行SCS治疗。
专家介绍
刘小兵,麻醉疼痛科主任医师,中华疼痛学会头面疼痛学组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围术期康复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疼痛分会脊柱内镜组委员、江西省疼痛学会委员副主任委员、江西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副会长、江西省研究型医院麻醉分会常委、江西省整合医学麻醉分会常委、江西省中西医学会麻醉分会常委、江西省麻醉学会委员、中国疼痛学杂志编委。
擅长:各类头痛,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及肿瘤晚期疼痛等慢性疼痛疾病。
坐诊时间:爱国路院区门诊2楼221疼痛科诊室 每周一、三、五
文图/疼痛科 曹世鸿
编辑/罗珊
主编/乐熙文 罗昭淦
监制/钭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