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绿茶(降糖尿病的茶)
喝绿茶治糖尿病?理解科学研究不能想当然
科学精神面面观
本报记者 张佳星
10月24日,我国科学家“以茶为令”启动人工设计的基因调控系统,进而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这项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得到验证的研究随后却被误解为证明了喝绿茶能治糖尿病。
有网友对相关报道评论道:按老鼠的剂量估计人一天要吃两斤茶,获得最高点赞数。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相关报道还获得了以“瑜伽”“养生”等为关键词的微博的转载。
“我们不是研究喝绿茶控血糖,很多评论似乎并没有看懂全文。”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论文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叶海峰。他表示,最关键的是把微胶囊包裹的工程改造过的细胞移植到体内,有这种细胞的存在,喝绿茶才会启动胰岛素基因表达分泌产生胰岛素,从而控制血糖。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工设计的关键细胞,喝再多绿茶也难发挥作用。
和养生不搭边,研究属合成生物学领域
“此前科学家在一种以芳香族化合物为能量来源的放线菌中发现,有蛋白能够被原儿茶酸调控,我当时预感到这个蛋白有潜力成为‘开关’。”叶海峰说,自然界之前就存在着强启动子(启动基因表达),如果找到有负向的抑制功能的元件,就可以构造系统传递类似计算机中“0、1”的命令。
有了这样的思路,叶海峰带领团队设计出响应这种转录阻遏蛋白PcaV的序列,作为生物元件,通过设计合成,构建了基因表达的控制开关,而这种开关正是受绿茶的代谢物原儿茶酸控制的。可见,对于这个“逻辑系统”来说,绿茶代谢物原儿茶酸碰巧是触发物,与绿茶养生没有任何关系。
此类研究隶属于新兴的合成生物学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生物系统,让它们像电路一样运行。传统生物学参透生命本质,而合成生物学根据需要再造,其关系与《生活大爆炸》中的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类似。因此,生命机制和通路是基础,而是否精准、是否拥有完美的可操控性才是评判标准。
试验表明,控制系统在调控转基因表达上展现出良好的时间、剂量依赖性以及可逆性。并且,无论是注射、口服原儿茶酸以及饮用定制的浓缩绿茶方式均可以调控移植在小鼠体内的控制系统进行转基因表达。
一个基因调控系统,改变细胞命运
有了可精准调控的系统,就好比可以在身体内部安插一个“特洛伊木马”,可以控制细胞的命运。
“将系统接入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就可以在需要时开启胰岛素的表达,将其转变为人工类胰岛细胞。”叶海峰说,将该细胞用微胶囊包裹移植到糖尿病动物模型中,通过口服原儿茶酸或者饮用定制浓缩绿茶就能够激发细胞释放胰岛素,而不饮用时,胰岛素表达的基因就会静默。
当然,“特洛伊木马”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的“战场”上。如果将系统接入其他基因,例如编码基因编辑的向导RNA基因,它就会控制基因编辑是否会被进行。“我认为,它是在体外干预CAR-T(精确制导的T细胞)治疗的理想手段。”叶海峰说,CAR是嵌合抗原受体,它发现了肿瘤细胞就会带领T细胞攻击,如果在CAR上装一个“遥控”,就可以在攻击出现细胞因子风暴时叫停,而绿茶的调控系统就可以充当“遥控”的角色——需要CAR-T疗法工作时,喝下绿茶,需要CAR-T疗法休战时,不喝绿茶。
“相较于此前有过抗生素、食物添加剂、防腐剂作为触发物的研究,以绿茶代谢物为触发物的系统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叶海峰说,喝茶就能触发开关,将更具安全性优势。
在这项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中,绿茶更像一把“钥匙”,而科学家发明的是一把与之匹配的“锁”,这把锁控制着大门的开关,门背后有着可临床应用的“无限风光”,包括对糖尿病人血糖的控制。将其误解成“喝绿茶治糖尿病”的忽悠,无疑是忽略了整个过程的断章取义。
专家点评 谢震 清华大学研究员
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生物工程、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使人们在理解生命现象的同时,有能力人工修改生物元件,创造新的生物功能,用于解决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难题。在这项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研究员的团队,成功利用了一种受绿茶代谢物控制的基因表达开关,调控胰岛素的产生和分泌,在将含有这种细胞的“微胶囊”注射到“患有糖尿病”的小鼠和猴子体内后,降低了两种动物的血糖。
只看到“绿茶”和“降血糖”的标题,就直接将二者连线,理解科学研究工作要不得这样的“想当然”。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元素需要科学精神中的求知、探究的态度,用“剥洋葱”的方式去理解,每一层都可能是科学家不分昼夜“辣眼睛”的推进。当公众、评审专家等各界以求真之心解读科研成果,避免盲目轻信谣言、断章取义,才能正确理解科学研究的意义,才能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科学素养。
糖尿病人可以喝茶吗?怎么喝?
很多糖尿病人有喝茶的习惯,一般规律是春夏喝绿茶、白茶,秋冬喝花茶,不知道这样合适?糖尿病人四季喝什么样的茶好?喝茶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其实,糖尿病人可以喝茶,这也是很多专家的研究结论。茶,它不仅给人体补充足够的水分,其中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茶碱、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等。而且茶有提神、健脑、利尿、降压、降脂等多种功效,但睡前最好不要喝浓茶。
糖尿病患者的病征是血糖高,口干口渴,乏力。实验表明,饮茶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且有止渴、增强体力的功效。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白茶是最佳的选择。这是因为白茶在加工中未经炒、揉,茶中所含的多糖类物质基本未被破坏,而茶多糖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功效。尤其是陈年的老白茶,其药用价值更高,降糖效果更佳。
动物实验表明,白茶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糖代谢,对动物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人体试食观察结果表明,5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饮用白茶30天,口渴、多饮症状明显改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下降,胰岛素分泌上升,说明白茶有降血糖的辅助作用。
有道君平时也是嗜茶如命之人,什么茶都喝。有时与朋友聊天饮白茶,或泡或煮,都是一种享受。会很快就有饥饿感,当饮到一定量时,有时甚至手还会微微颤抖,这其实就是血糖降低的体现。这是有道君的亲身感受。可见白茶在降糖方面的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糖尿病患者喝绿茶,也是不错的。饮茶量可稍增多一些,一日内可数次泡饮,使茶叶的有效成分在体内保持足够的浓度。很多茶中含有丰富的无机盐离子,对身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是绿茶,经过长期的科学试验证明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预防恶性肿瘤与心脏疾病,并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喝茶有道”自媒体个人微信:hyn365,茶叶爱好者可交流切磋。
日本新研究发现:多喝绿茶和咖啡,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死亡风险
茶和咖啡一直都是中西方各国人群都喜欢的饮品。而且有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两个饮品对我们身体的影响。以往就有很多研究证明二者对癌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人群可以产生有益的影响。
而去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子刊上的一个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发现,对2型糖尿病患者,饮用咖啡和茶也可以有所获益[1]。这到底是怎样的研究呢?
新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多喝绿茶和咖啡!
这是一个前瞻性的队列研究,研究人员对日本国内四千九百多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2790名男性和2133名女性)进行了前瞻性跟踪调查问卷。调查人群平均年龄66岁,平均随访5年左右,最终随访率达99.5%。
通过调查他们饮用绿茶和咖啡的消费量,来评估这些人群的死亡风险跟饮品之间的相关性。在研究的随访期间,总共有309人死亡,死因主要是癌症(114例)和心血管疾病(76例)。最后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喝绿茶的人群
对于爱喝绿茶的人,随着每天饮用的量的增加,死亡的风险也随之降低,对于每天喝1杯绿茶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可降低15%;而如果增加到2-3杯,死亡风险则可降低27%;如果能够每天大于4杯,死亡风险可降低高达40%。
喝茶有益健康已经得到学术界公认,在三大类茶叶中,绿茶所含的茶多酚最高,而茶多酚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物质,茶是世界上最普通的不含任何热量的饮料,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主要饮绿茶,早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证实,饮茶对健康有益[2]。
2)喝咖啡的人群
而对于爱喝咖啡的人中,也是一样。每天喝1杯咖啡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了19%。2杯以上的患者,死亡风险可降低高达41%。
著名心血管期刊《循环》(Circulation)杂志12014年1月7日在线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咖啡应用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具有非线性相关性;适度喝咖啡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每天(3-5)杯咖啡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最明显,而且大量饮用咖啡与心血管风险升高无关。
3)每天既喝绿茶又喝咖啡的人群
二者都喝的人的死亡风险更低。每天喝2-3杯绿茶的同时喝2杯以上的咖啡的人死亡风险可降低51%;而每天喝超过4杯绿茶加1杯咖啡的死亡风险可以降低58%;每天最少喝4杯绿茶和2杯咖啡的人死亡风险降低63%。
总结
绿茶和咖啡确实含有很多生物活性物质,比如茶多酚、咖啡因等等。虽然这个研究还有待完善和进一步研究,而且科学家们还没有研究明白绿茶和咖啡对2型糖尿病作用的生理学和生物学机制。但是这个研究也给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2个适合他们的饮品选择。
参考文献
[1] Additive effects of green tea and coffee on all-caus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e Fukuoka Diabetes Registry,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 DOI: 10.1136/bmjdrc-2020-001252
[2]郑刚. 茶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的现状[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2, 010(006):462-465.
[3]本刊. 日饮三至五杯咖啡降心血管风险[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1期):108-108.
我是药师方健,三甲医院临床药师,社会任职:广东省药理学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
码字不易,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敬请点赞,欢迎转发,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