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低糖(糖尿病低糖怎么办)
低糖或无糖月饼,糖友到底能不能吃?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低糖、无糖、代糖、低GI(低升糖指数)饮食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中秋已至,我们就聊聊无糖、代糖或者低GI的月饼,是不是真的适合糖友们食用?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月饼的组成,广式月饼皮主要是面粉、油和烘焙糖浆(主要成分是麦芽糖浆),酥皮月饼皮主要是面、油、少量的水;月饼馅则含有大量的糖、油、坚果、蛋黄及其他增稠物质和食品添加剂。即便我们使用木糖醇或者麦芽糖醇全部代替蔗糖,也不能将月饼拉回到健康食物中,因为其妥妥是个高脂、高碳水食品。同时大量摄入麦芽糖醇,因其只能被部分消化吸收,容易造成大肠内渗透压增高,会出现肠鸣音亢进、腹痛、腹泻等问题。
再说市面上近两年较火的低GI月饼,相对无糖或者代糖的月饼,低GI月饼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低GI不代表低热量,而且抛开摄入量单纯看GI值也不合理。总归即使是低GI月饼,也需要控制摄入量。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糖尿病的饮食原则,第一条就是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以维持标准体重。月饼属于高热量食物,每100g热量约1700KJ,(400kcal)。我们平时吃的馒头的热量呢?每100g馒头的热量是946KJ(226kcal)。
市面某月饼品牌标签
如此看来,从控制总能量、控制体重的角度,月饼真的不推荐糖友们食用!但一年一次的传统美食,怎可轻易辜负?营养师给你点吃月饼的小建议:
1.食用月饼的这段时间,血糖控制一定要相对平稳。
2.月饼是主食,而且是高糖、高脂的主食,食用时注意控制好摄入量。建议每次不超过50g,同时减少对应餐次的主食量,比如上午10点进食半块(约50g)月饼,中餐时,本应该摄入2两主食的糖友,主食应该减少至1两,同时增加活动量,维持平稳的血糖。
3.即使是无糖或者代糖的月饼,食用要求与普通月饼要求一致。
4.及时监测餐后血糖,如果食用月饼后,其他饮食比例正常,血糖却波动非常大,那就真的建议糖友拒绝月饼了。
总结提示
近几年流行的清爽水果口味的冰淇淋月饼和冰皮月饼相对来说热量偏低;热量较高的当属五仁、云腿月饼;另外带蛋黄、莲蓉和奶黄的月饼,热量也不低,一定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是跟随大家一辈子的,控制总摄入量的同时,注意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三餐分配合理,低盐、低脂烹调绿叶菜及瓜菜类,水果放在两餐间,每次不超100g。餐后适量活动,有利于餐后血糖平稳。
祝糖友能够“平稳”过中秋!
来源:清华一附院
真的有「无糖食品」吗?糖尿病患者能不能放心食用?
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如何远离糖尿病。
周里钢|主任医师
·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国际医疗部主任
· 上海市教委特聘教授
· 东方学者 浦江人才
· 上海市内分泌学会委员
·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
文松|主治医师
·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内分泌科
· 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基础学组委员
· 上海市浦东新区内分泌专委会青年委员
糖尿病患者
能不能放心食用无糖食品?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无糖食品”这个词,但其实这是一个不严谨的概念。
很多人误以为无糖食品中没有糖了,就不会对血糖代谢产生影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要知道,在很多人工甜味剂中仍然含有少量的碳水物质。这些无糖食品可以适当食用,但长期服用并没有明显的好处。
所以,我们在选择食品时不能仅仅被“无糖”这两个字所迷惑。要理性看待无糖食品,了解其背后的真实情况,避免过度依赖,以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
适当减少葡萄糖、蔗糖摄入是会改善血糖,但是研究就发现过度的低碳水饮食和高碳水都不利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适当摄入一定量碳水满足能量和营养需求。
面对糖尿病
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首先,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
其次,适量运动不能少。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力量训练。
再者,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对于已经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遵循医嘱进行治疗。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它,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患病后科学治疗和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让我们的生活依旧充满阳光。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远离糖尿病的困扰。
来源: 东方卫视名医话养生
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 减肥还应重视减盐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饮食已成为流行趋势和生活态度。在食品中减少油、盐、糖的摄入成为人们在饮食健康领域关注的焦点。9月8日,首届食品与健康传播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以“科学传播引领健康消费”为主题,旨在响应健康中国行动,以科学传播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赋能公众的食品健康消费。会上中国居民盐油糖摄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每日盐摄入达到9.3克,几乎是推荐量的2倍;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达到43.2克,超出推荐量的40%以上;人均每日糖摄入量为9.1克,低于推荐摄入量的25克或50克,但仍需要持续监测糖摄入数据。
合理吃糖不会影响健康 过量摄入才会影响膳食结构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副主任褚怡冰表示,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过量摄入才会影响膳食结构。对于大部分糖摄入并不高的人来说,合理吃糖不会影响健康。而相比于“减盐”和“减油”,消费者往往更关注“减糖”。43.2%的消费者认为“糖有害健康”,68%的消费者认为“自己需要控糖”,年轻人、体重焦虑人群的控糖意愿更加强烈。
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 减肥应重视减盐
很多公众担心糖吃多了会导致糖尿病、引起肥胖。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糖尿病不是吃糖吃出来的,而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将糖尿病归因于糖是一种误区,应当从多方面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陈君石院士还指出,任何形式的能量过量摄入均会导致肥胖,单纯把肥胖成因归结到糖身上是不正确的。预防肥胖的关键是保持能量平衡,通过身体活动把多余的能量消耗掉,才能降低肥胖风险。
调查发现,消费者往往更关注糖和油对肥胖的影响,却忽视了盐。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会增加肥胖风险,对于有减肥需求的人,应提高对“减盐”的重视。
与其纠结“抗糖化” 不如用心做防晒
由于网络上很多“吃糖会引起糖化”“糖化加速衰老”的宣传。对此,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指出,盲目戒糖、断糖是不可取的。相关研究发现,长期低碳水饮食会影响人体正常运转,增加死亡率,减少预期寿命,对健康危害极大。
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有三类:光老化(紫外线)、氧化应激反应(自由基)以及糖化反应(AGES)。皮肤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紫外线损伤是皮肤老化的最主要原因(超过70%)。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糖化反应,指望靠“抗糖化”抗衰不现实,不如做好防晒,多在健康饮食、健康生活方式上下功夫。
甜味剂不是减肥药 是减少糖摄入的选择之一
数据显示,无糖饮料的市场渗透率已经接近八成,低糖和无糖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对于想要控糖又喜欢甜食的人来说,用甜味剂代替糖的食品和饮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多数甜味剂不直接参与人体代谢,也不会增加能量摄入,有助于有控糖需求的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减少糖的摄入。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等多家机构发布的《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指出,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可以减少能量摄入。但体重管理取决于总能量平衡,甜味剂不是减肥药,而是帮助人们减少糖摄入的一种选择。如果指望靠甜味剂减肥,而不去改变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很难达到减肥的目的。
文/李军(万健华康健康管理中心)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