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生地(糖尿病生地黄连病例)
疲倦口干烦躁 推荐此方
不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常见慢性疾病的老人随着身体机能退化,口腔唾液分泌减少易口干,有的白天还容易疲倦、烦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郑湘宏从中医的建议,这类气阴两虚型的老人日常宜饮食清淡、戒烟酒,避食寒凉、油炸、辛辣食物,还可通过适当的食疗助缓解。
郑湘宏开出以下这个方,可煮水代茶饮,也可加适量排骨、鸡肉煲汤喝,气阴两虚口干易疲倦、烦躁的老人家不妨一试。
材料:西洋参、五指毛桃、北芪、熟地、生地、石斛各15克;
做法:以上诸物加适量水煮约15分钟后放温热饮用;也可与洗净、飞过水的适量排骨(或鸡肉)一同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煲汤后调味食用。
功效:滋阴益气,润燥止渴。(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韩文青)
来源: 广州日报
日常控糖 中医有招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还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该怎么忌口才好?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脑、神经、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引发各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控制血糖?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最新一期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为糖友讲解中医药对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疗、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中医药控糖有“奇兵”
刘敏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吃多动少自然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隐蔽,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发生才被确诊。实际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识别的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时间突然有“三多一少”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大意。
刘敏说,在降低血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药阵营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敌“杀器”,比如,黄连、忍冬藤、翻白草能够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热;人参、黄芪、熟附片能够以补制虚;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则有以温祛寒的本领。这些中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能够各自发挥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比如黄连以苦制甘,但性质苦寒败胃,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标怎么看?记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当下我国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知道通过看血糖的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这个指标的多个限定条件很多人其实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刘敏介绍,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糖指标: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围应该在3.0-6.1mmol/L之间,如果指标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就是血糖的“7和11”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属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响警铃;而“餐后2小时”指的是从用餐开始后的两个小时,而不是用餐结束后。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指标的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70岁放宽到7,80岁为8,90岁为9。
刘敏提醒,定期监控、记录血糖,做好“功课”,还可以提高就诊效率,让医生快速掌握情况。
另外,患者还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指标的检测很容易受进食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
对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讲,生活中吃什么不会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腻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需要提醒的是,进食不要过饱也很重要,过饱同样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时不要为了“节约”而经常进食残羹剩饭;也不要只图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时避免吃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关注食物的偏性。比如体质虚寒者,少吃寒凉性食物,多吃温热食物。“天上飞的”禽类偏温热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虾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帮助纠正人体体质的偏颇。虚寒体质还应该少吃花旗参。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刘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药膳”。中药材放太多,影响食物风味,不如直接喝中药,更不要盲目追随偏方验方。
建议多吃五谷杂粮,比如荞麦、燕麦、豆类、番薯(适量)、玉米、山药、粉葛、谷糠饼等,既解决饱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枣茶,生姜能散寒、开胃、解毒,大枣健脾养血、美颜。另外,葱、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适宜的食物;动则气喘、汗多恶风寒者,可常喝人参黄芪水;心情烦躁、难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莲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辰时起,亥时眠,午未小憩心脑健。按照古人的经验,宜清晨6时闻鸡起舞,尽量晚上11时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则就会引来糖尿病、肿瘤、失眠、疲劳综合征、多汗、盗汗、小便失禁等问题。
日常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心境平和、豁达心宽。(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
来源: 广州日报
糖尿病?这六味中药,养阴生津,升阳聚气,快来了解一下
说起糖尿病,其实大家并不陌生。糖尿病的引起是由于代谢紊乱造成的,患者体内含有大量的高血糖,较高的血糖含量使得病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的激素作用受到损伤,从而引起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吃的多、喝的也多,体重却不增加,反而减轻,是一种常见的高发性疾病。
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患者也比较多,治疗需要很长的时间。其实早在很多年前,我国的中药医学历史上就有记载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以下要讲的六味中药,具有养阴生津,升举阳气的作用,对治疗糖尿病很有帮助,有需要的朋友还不赶紧来了解一下?
一、引起糖尿病的元凶最早在古书中记载的,其实并没有糖尿病这个概念。在古书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症,出现这种症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个“渴”字,也就是说,喝了很多水之后还是不解渴。消渴症被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上消指的是肺,中消指的是胃,下消则指的是肾。
对于上消,主要病因在肺处。肺在五行当中属金,心在五行当中属火,口渴的原因就在于心火刑肺金,从而使得肺金干燥,缺乏水分。然而金是水的来源,肺金干燥,原本就缺水,又哪里来的水分去填充津液?因此这就造成了肺阴亏虚,主要表现症状为口渴想要喝水,可是喝完水之后却不解渴。
第二种就是中消,中消的主要病因在胃处。患有糖尿病的人一般脾胃都不好,每次吃东西时总是吃得很多,可吃完了之后很快就饿了,饿了之后再吃却感觉不到吃饱。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使得糖尿病患者的脾胃经常受损,暴饮暴食、伤脾伤胃。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所吃的食物中的糖分不能很好地被吸收,体内出现高血糖现象。而胰岛素又缺乏,不能分解如此高的血糖含量,大量的糖分不能被受体细胞吸收,游离在人体的外环境当中,所以大量的血糖成分经过循环系统随尿液一同排出。这一点也正是糖尿病患者吃了很多食物之后却仍然感觉到饿的原因。
最后一种就是下消,下消的主要病因在于肾。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部分糖分不能被吸收而是随尿液一同排出,以及感觉到口渴而喝了水之后却不解渴,这两种情况就奠定了糖尿病患者尿频的症状。患者在排除尿液之后仍然有小便的欲望。
其实以上三种类型,归结起来都是由阴虚燥热引起的。体内的阴虚燥热,使得津液缺乏,从而导致阴津的亏虚,阴津的亏虚又反过来作用于体内,产生了燥热。这样恶性循环起来,就会让糖尿病患者暴饮暴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这三种情况就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几种类型,恶性循环、反反复复,一直困扰着糖尿病患者,让他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这些困扰使得糖尿病的治疗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来治疗这种慢性疾病。
如今的糖尿病已向低龄化发展,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患糖尿病,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正在加入糖尿病的行列。根据如今的医学手段,糖尿病也并不是无药可治,其实说白了是患者体内缺乏胰岛素所致。如果想要缓解糖尿病带来的危害,则需要定期向体内注射胰岛素,并且不能间断。然而一针胰岛素的价格却并不便宜。
因此糖尿病患者中的大多数还是不能承担得起注射胰岛素的昂贵价格的。那么糖尿病就真的无法治疗了吗?其实不然。古书中很早就有记载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下面有几味中药,对于治疗糖尿病还是很有帮助的,可谓是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1、生地。生地这种药材味甘,微苦,性寒。其“寒”的功效主要在于降血热。也就是说生地可以清热凉血,治疗血热以及血热出血等症状。不仅如此,生地还入肾经,能够养阴滋肾,弥补肾脏中的真水不足从而为肾脏增添津液,达到生水的目的。让肾脏生出更多的津液以供人体器官功能的正常使用。
俗话说的金水相生就是这个道理。生地就是为了让肾脏培土生金,而金可以产生水,产生的水越多,阴虚干燥的症状下降得就越快。这些水分变成了津液,可以有效滋补阴虚、去火降燥,对于治疗糖尿病属于不可或缺的中药。
2、麦冬。根据医学记载,麦冬这味中药味甘,微苦,性寒,质地滋润。入口后会经过肺经、心经和胃经,具有清肺降火、养阴生津的功效。
麦冬经过肺经之后,能够有效清肺去火,达到滋养肺阴、清除肺热、降低肺燥的效果。由于麦冬的这一功效,医学上常用于治疗干咳肺热、祛痰润喉来使用。
麦冬经过心经之后,可以有效缓解阴虚,另外还有除烦安神的功效。对于那些心虚阴虚、心神不宁以及受到温热病干扰的人很有帮助,还可以降低口舌干燥以及对人的睡眠也很有好处。
3、人参。对于人参这味中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最先想到的应该是用人参来滋补肾脏。的确是这样,在中医药学当中认为,人整个身体的元气来自于肾脏,肾衰则元气衰,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不是很好。人参作为滋补养肾的常用药材,能够为人体大补元气,从而生化人的动力之源。
人参作为一种中药,味甘、微苦,性微温,主要经过人的肺经、心经和脾经。人参经过人的肺经和心经的作用与麦冬相似,主要作用就是清肺降火、安神养心。而人参作为一种大补的中药,对人脾经的滋补固然不会比肺经和心经少。
人参可以大补元气,而脾作为生化之源,在滋补之下,脾肺之气自然很足。不仅可以补脾益肺,还能够治疗脾肺之气衰弱的症状。据说在人元气衰竭、脉微欲绝的情况之下,仅用一点人参都能够获得很好的疗效,对于人体的治疗大有帮助。用人参来治疗糖尿病,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
更多的是,人参不仅可以使人的元气充沛,还能够让人的气血更加旺盛,对于人体津液的补充也有很好的效果。因此人参经常用来作为救脱扶危的药,不仅可以弥补人的气血不足,治疗气血亏虚,还能够滋生津液、安神增智,对那些失眠、健忘、以及经常心神不宁的人也有很好的疗效。人参真不愧是治病的良药。
4、玄参。其实玄参这味药材自身的特性与作用效果与麦冬的疗效有相似之处。玄参味甘微苦,性寒。主要是对于人的肺经、胃经和肾经有很好的滋润效果,保持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
玄参进入人的肺之后,能够清肺去火、滋肺养阴。对于那些由于燥热而引起干咳的人群很有帮助,食用之后可以达到润燥止咳的功效。另外玄参经过人的肾经,能够滋肾阴、降肾火,产生津液对人的肾脏进行润燥,可用于治疗由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而引起的内热消渴、肠燥便秘、身体潮热等症状。
其实《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关于玄参这味药材的知识,书中提到玄参是润燥清阴、止火清肺的药物。而糖尿病的引起,就是由于阴虚干燥引发的。因此,使用玄参这味中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一个很好的效果。
不仅如此,玄参经过胃经之后,对人的胃能够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助于胃中津液的产生,达到清热润燥的目的。对于那些由于胃阴虚和胃阴不足而导致的口干舌燥、大便燥结等症状的人群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由此也看出了玄参的医疗效果,对于治疗糖尿病其在必选之列。
5、茯苓。对于这第五种中药,与人参的作用类似。茯苓味甘淡,性平,进入人的心经、脾经和肾经。能够有效治疗心虚和脾虚以及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怔忡和健忘失眠等症状。具有宁心安神、滋补心脾的功效。在这一点上,与人参滋补气血的疗效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仅如此,茯苓还可以入肾经。茯苓进入肾经,主要用于缓解人的水肿,其中不论是寒证、热证、虚证还是实证,都可以用茯苓来治疗。因此用茯苓来治疗阴虚干燥固然可以。况且茯苓性平,不会由于寒热过度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初期用茯苓来治疗糖尿病是很好的选择。
6、金银花。对于金银花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毕竟这种药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十分常见,应该属于家居必备的药物,所以大家对金银花的治病疗效应该也很清楚。
金银花,味甘,性寒,进入人的心经、肺经和胃经。金银花主要是用来清热解毒的,清热可以理解,那么解毒是为什么呢?又是哪里来的毒素呢?其实在前面就已经说过,糖尿病患者由于阴虚干燥而饮用诸多凉水,寒热交互使得体内产生毒素。
使用这种清热的药物可以去除体内的燥热,但是毒素仍在体内堆积。因此,想要解毒,金银花就发挥了功效。既可以清热,又能够解毒,一举两得,让产生的毒素及时排出,以绝后患。因此,用金银花来治疗糖尿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长期存在高血糖,使体内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经受慢性损害而导致功能障碍,影响人体的健康,对人的正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糖尿病的治疗还相当漫长。因此如何预防糖尿病是我们每个人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
俗话说得好,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事实就是这样。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让人免于诸多病魔的困扰。对于那些经常暴饮暴食、喜欢油炸类食品、喜欢吃不干净的地摊食品的人群来说,患上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人要高得多。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慢性疾病也不例外。
不仅如此,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一个健康生活的表现。那些由于作息不规律导致的精神恍惚、经常熬夜引起的睡眠质量不足以及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不吃早饭导致的胃病的这一类人,患有糖尿病的可能性会很大。糖尿病一旦患上之后,如果不改掉之前的习惯,将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然而对于那些早睡早起、经常锻炼的人来说,有时候感冒发烧对于他们都是一种奢侈。因为他们经常锻炼、作息规律,身体素质强、免疫力高、体内抗体丰富,因此那些病魔根本就不会找上他们。即便找上了他们,由于他们有强大的抗体可以抵挡这些病毒,患上疾病的风险也会很小。
所以说,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有多么重要。只有做好了这些,我们才能远离糖尿病等诸多病症,过上一种健康、幸福快乐的生活。
总结综上所述,糖尿病对人的危害很大,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都不能免于糖尿病带来的病痛折磨。其中有六味中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可以缓解这种症状。这六味中药分别是生地、麦冬、人参、玄参、茯苓和金银花,六味中药熬成的玉液汤能够益气生津、固肾止渴,疗效显著。
最后。笔者想问大家,你们还知道有哪些中药有同样的医疗效果,可以帮助滋补养阴生津、升举阳气呢?有知道的朋友欢迎你们在下方进行评论交流。